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召开新媒体运营专题会, 2024年11月27日下午,杂志社组织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开通运行《蒙古语文》电子刊物及微信公众号相关工作。会议由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浩斯巴雅尔主持,杂志社社长(总编)王学东出席会议并发言,编辑部、综合室以及系统运维服务商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编辑部提出了开通运行电子刊物及微信公众号需求,综合室提出了有关采购和财务方面的要求,内蒙古凌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讲解了自治区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基本功能和开通运维方案。与会人员就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服务事项和服务方式等进行了讨论。会议指出,杂志社作为宣传窗口,政务新媒体既是密切政府与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也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范政务新媒体运营,需要对症下药务求实效,克服重开通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聚焦质量提升与服务百姓。会议要求,杂志社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政务网站的政策,按照委党组工作部署,落实好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主体责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央财政提前下达5.79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近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5.79亿元,资金重点支持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民族村寨建设、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和实施向困难群众推广饮用低氟边销茶等工作。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我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符合资金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将民族工作重点任务融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支持民族村寨开展和美乡村建设,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立足当地民俗风情和优秀文化遗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村寨自我发展能力,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载体平台。开展民族手工业品牌提升行动,推动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充分激活其蕴含的共同体理念和潜在经济价值,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推动兴边富民特色产业发展,扩大边境农牧民参与度,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边境安居融居。实施边境旅游提质增效计划,推动边境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边境旅游以“三个意义”,开发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充分发挥旅游促就业作用。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开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民族手工业等培训,通过使用普通话授课等形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普法宣传教育有机融入培训。向困难群众推广饮用低氟边销茶,引导各族群众“健康饮茶”理念,降低我区地氟病发生率。资金的使用管理坚持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助力推进我区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内蒙古财经大学多措并举学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 内蒙古财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切实发挥好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依托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积极辅以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育成效。一、聚焦“点”,推动课上课下融合。内蒙古财经大学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始终聚焦课堂和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断推动课上课下有机融合。按照“八个统一”的要求,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一方面,采取理论授课的方式,运用案例、讨论和VR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比如打造了“草原额吉都贵玛—民族团结虚拟仿真教学”“齐心协力建包钢”等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教学,实现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获得感。另一方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制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确定了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具体内容,依托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围绕石榴籽“八个一”工程的核心内容,参与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读本,并开设“石榴籽”专题课,更加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延长“线”,推动校内校外融合。内蒙古财经大学积极打造校内校外思政教育资源深度融合的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同频共振。一方面,借助与昭君博物院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地的平台,不断延展实践教学的形式,探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博物馆教育功能,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加强双方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借助校外实践研修,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加“思政课一体化”联合教研活动,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深入探讨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技法,充分交流互学互鉴。开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体备课暨暑期实践研修”活动,为思政课教学积累丰富素材。三、覆盖“面”,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内蒙古财经大学不断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新育人模式,辅以课堂教学,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成效。充分运用互联网及其移动终端、云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网络技术,将虚拟实践、网上实践作为新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构建“互联网+思政”的线上平台,把教学目标要求与网络平台建设结合起来。借助全区首家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基地所开发的“草原额吉都贵玛”课,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认同感、获得感,使大学生成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截止2024年底,内蒙古财经大学已有15000余名学生全过程学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
伟德体育官网举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基层行主题宣讲暨“石榴籽e起来——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11月19日至20日,伟德体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基层行主题宣讲暨“石榴籽e起来——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在通辽市扎鲁特旗举办。本次活动由伟德体育主办,由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通辽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扎鲁特旗委统战部、扎鲁特旗民族事务委员会承办,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内蒙古画报社、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协办,扎鲁特旗伟德体育委员单位兼职委员或联络员、旗委统战系统干部职工代表、各苏木镇(场、街道)分管民族工作领导和统战委员、少数民族干部代表、民贸企业负责人代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代表、共计130人参加专题宣讲、信息化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健康专题讲座、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式教学等活动,扎鲁特旗各族干部群众600余人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巡展、义诊服务、科普讲座、爱心捐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专题宣讲进基层。活动中,邀请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布和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专题讲座;邀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原扎鲁特旗人民法院法官那申乌日塔作《以高质量纠纷化解守护民族团结进步“石榴籽”》专题宣讲;邀请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诺明花作《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介绍与应用推广》信息化专题讲座;邀请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乌日罕作《聚焦主线发挥地方民族古籍资源作用方面设计和思路》讲座;邀请呼和浩特海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郝静云作《慢性病与健康管理》健康专题讲座;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一级翻译额日敦其其格作《凝聚共识创新路径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座。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式教学。活动中,组织学员深入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博物馆、扎鲁特旗版画院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式教学。通过体验式教学,带领学员在博物馆里感受民族文化交融之美、探寻民族团结的文化根脉,在扎鲁特版画院沉浸式感受这一非遗瑰宝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制作技艺,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展。在本单元,伟德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创类作品成果展”、“内蒙古民族古籍工作40周年成果展”以及内蒙古出版集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类图书微型图书展”悉数亮相,营造了浓厚的交流、阅读和学习氛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义诊服务暖民心。活动中,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治未病科格格木苏格和辛萨如拉两名大夫组成义诊服务队,深入扎鲁特旗蒙医医院开展健康义诊。两位专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前来义诊的百姓把脉问诊,耐心倾听他们描述症状,并进行仔细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建议和注意事项,一问一答之间浓浓的家乡情让在场所有人感到温暖。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科普和急救知识进校园。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雲喜老师给同学们作《初识无人机》科普课程,介绍了从人类飞翔之梦到飞行器,再到无人机的探索过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科普无人机相关知识,将科技的种子种在同学们心中。内蒙古北疆应急救护队队长邢丹作主题为《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理方法(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实用技能科普,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以及现场演示等多种方式,生动地向同学们传授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常见意外伤害处理等急救技能,助力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提师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急救能力,为校园安全再添一道坚实的防线。爱心捐赠为赋能基层发展。内蒙古牧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内蒙古奥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向当地相关部门捐赠智慧牧业系统、信息化平台、图书等价值近67万元的服务礼包。本次活动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展,以专题宣讲、健康讲座、义诊服务、爱心捐赠、科普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坚持用基层干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能领会的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为榜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者,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齐心协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充分发挥党校优势 打造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科研新高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包头市委党校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立足党校职能职责,充分发挥人才汇集优势,聚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科研新高地,形成了“一个引领、两个聚焦、两个平台、四个阵地”的工作格局,即发挥“红色党建”品牌引领,聚焦提升教学、科研质效,搭建市县党校一体化发展平台、“北京社院·包头社院”合作共建平台,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宣传阵地、研究阵地、网络阵地。一、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发挥“红色党建”品牌引领。一是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将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写入“三定”规定,明确职能职责,全面落实“两个纳入”工作要求,推动落实主线工作与党的建设、干部培训等工作同步谋划、同步部署。二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发展党员、党员教育、“三会一课”、纪律监督等党建工作全过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等内容常态化纳入理论中心组、支部日常学习。三是打造红石榴系列景观小品,丰富校园文化,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主题活动,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校园氛围。四是常务副校长带头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通过自治区人大代表提案积极建言献策,在《内蒙古日报》《包头日报》先后发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花开”:续写团结新篇章》等文章强化理论阐释。二、立足主责主业,提升教育、科研质效。一是全面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要求,主体班次相关课程及内容占比均达到20%以上,一个月以上班次设立专题教学单元,系统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与实践要求。二是着力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打造特色学科。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大纲》,形成了“总论+分论+案例”“讲授式+互动式+现场教学”为特点的“1+7”课程布局。三是挖掘特色课程资源,聚力打磨精品课程。2024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荣获京蒙两地社会主义学院联评联展好课程奖,《追忆英雄故事 凝聚精神伟力——重温“草原英雄小姐妹”》《齐心协力建包钢 守望相助沐党恩》等课程荣获全区干部教育好课程奖。四是持续优化激励机制,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研团队建设。实施科研绩效提标、科研工作量化,逐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推动理论研究持续突破。充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师资力量,发挥张彦君名师工作室、博士研究室带动作用,成立“党校+部门”“教员+学员”课题攻关小组,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研团队。五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实现重大突破。2024年共承担自治区哲社规划项目、社科基金项目等省、市级课题25项,公开发表论文6篇。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蕴、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研究》被中央统战部《调研参考》刊载,实现了我区近40年来入选该刊物零的突破,并获得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同志等多位领导的重要批示,《包头市建设“石榴花开”主题园的实践启示》一文获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丁绣峰肯定性批示。三、加强市内外联动,建设两个协作平台。一是构建市县党校一体化发展平台。强化市县联动,实现了教学基地建设统筹、课程开发统筹、师资培训统筹,通过集体备课、评课赛课、课题合作、集中培训等方式,统筹推动市县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科研工作有形有效开展。二是率先建立“北京社院·包头社院”合作共建平台。利用京蒙协作良好契机,率先与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建立博士后教学科研基地,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领域教学、科研达成多项合作议题,党校教学科研提质工程增添新助力。四、加强示范引领,强化四个阵地建设。一是聚力打造教育示范阵地。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载体,先后建成“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主题课堂,打造4条精品现场教学线路,着力发挥干部教育主渠道作用,示范带动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2023年成功获批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积极申报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二是建强“红色”宣传阵地。以党校“红色宣讲团”为主体,成立“红石榴”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等相关内容宣讲,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覆盖面。三是夯实理论研究阵地。成立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会,通过研究会章程,成功举办“呼包鄂乌协同发展、教研咨一体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班”,组建研究小组,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并推动成果转化。四是创新建设网络阵地。发挥“网上党校”平台优势,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栏目,录制专题网络课程,利用党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常态化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文章、宣传视频,面向全社会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举办多学科视域下的北疆文化研究暨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研讨会, 11月23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举办“多学科视域下的北疆文化研究暨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研讨会”。国家伟德体育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周晓梅,伟德体育党组成员、副主任云冰等应邀出席研讨会。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校党委书记刘九万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刘九万对与会专家学者及嘉宾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历史沿革、发展历程及近年来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所取得的成绩。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朝克教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内蒙古三少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为题,内蒙古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以“洲际使团与民族文化交往:十七世纪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人使团与世界地理知识的传播”为题,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徐黎丽以“如何提升阿尔山-松贝尔口岸发展理念”为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匡文波以“Al时代北疆文化品牌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研究”为题,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教授包赛吉拉夫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保护传承北疆非遗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为题依次作了主旨发言。研讨会开设了五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与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期间举行了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北疆文化传播实践中心揭牌仪式暨颁发聘任书仪式。来自区内外各高校、科研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践行初心使命 推动绿色发展——伟德体育赴内蒙古展览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11月22日伟德体育官网赴内蒙古展览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绿色长城 生态奇迹——内蒙古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攻坚战主题展”。展览分为五个展区,通过图文、视频、实物展示及多媒体互动体验和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了40多年来内蒙古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启动以来的总体进展、重要战果、先进典型等,生动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观看。169幅图片、59幅文字版、61幅图表图例、110件实物展品和12组数字多媒体展品的生动呈现,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到自治区在推动防沙治沙工作中采取的科学措施和开展的技术创新,深刻感受到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坚定决心和辛勤付出。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致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赓续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立足岗位职责,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杂志社召开伟德体育官网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工作交接首次协调推进会, 11月22日上午,伟德体育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工作交接首次协调推进会在杂志社会议室召开。杂志社融媒部、文宣处相关业务人员参会,杂志社社长、总编王学东主持会议。会上文宣处相关业务人员向杂志社融媒部简要介绍了伟德体育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运行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工作要点提示。会议现场首次协调推进会标志着交接工作的正式启动,通过双方紧密合作、携手努力,整合资源与经验,确保伟德体育官网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顺利交接和优质运维。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内蒙古代表团秋千队进行适应场地训练,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1月22日在海南省三亚市隆重开幕。21日,内蒙古代表团秋千队来到竞赛场地,熟悉比赛环境,开展适应性训练。此次我区派出4名运动员参赛,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争夺荣誉。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河北省举办的2024年“民体杯”全国秋千比赛中我区运动员斩获佳绩,这为他们参加本届运动会增添了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