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抓实“三项重点工作”奋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 2024年以来,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通过建“强”组织功能、抓“实”宣传教育、推“深”交流互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效,奋力开创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共建共享的民族事务治理新格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迈上新台阶。一、建“强”组织功能,凝聚思想共识2024年以来,达拉特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为目标,通过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持续助推全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一是强化“示范带头”,加强政治引领。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旗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旗、苏木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三级网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二是坚持“全员覆盖”,夯实思想根基。以旗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抓手,带动全旗各级党委(党组)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等,不断提高全旗党员干部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组织全旗民族工作干部、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及各族群众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培训学习活动9次、参与5000余人(次)。三是突出“绩效考核”,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具体要求和举措,实行领导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明晰职责、理顺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务实管用的责任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用完善的制度机制引领全旗形成推进共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合力,推动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更加有力更加有效。二、抓“实”宣传教育,筑牢基层堡垒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分层面、分类别有形有感有效组织全旗各行业、各领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一是聚焦有形,推动宣传氛围“浓”起来。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推广为重点,全力将宣传教育延伸到基层末梢,充分调动全旗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积极组织全旗各行业领域开展“两月一周”、“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600余场次,并在达拉特发布、鄂尔多斯市伟德体育、内蒙古统一战线等平台进行了广泛宣传,部分活动被自治区和市级媒体,以及学习强国、腾讯新闻等互联网平台宣传报道,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二是聚焦有感,实现宣传载体“活”起来。线上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等新闻媒介,特别是发挥“达拉特新闻”、“达拉特发布”、“暖新闻客户端”等不同宣传阵地作用,发布相关信息,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有奖竞答、双语视频讲解《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活动;线下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景区、主题公交线路等领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体验”、“与国旗同框”等丰富多彩的群众参与性强的文体和主题宣传活动,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精准地传递给各族群众,引导全旗广大干部群众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三是聚焦有效,做到宣传范围“广”起来。充分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支宣讲队伍,深入农村牧区、街道社区、企业商协会、学校幼儿园、机关单位、金融机构、城市商圈等开展“一决定”、“六条例”等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主题宣讲。举办“欢乐庆丰收·和谐邻里情”等群众性文化活动20余场次,受众超5万人。面向各族群众深入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宣传宣讲,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参与人数3000余人(次),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万余册、宣传品4000余份。三、推“深”交流互鉴,汇聚发展合力一是实施典型示范培育工程,发挥示范带动“引领力”。以“昭君出塞”路沿线民族工作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联盟为契机,加强与沿线民族工作部门沟通联系和工作协作,实现文化互促、宣传共推、经验互鉴,搭建起各族青少年文化交流平台,已累计举办各类青少年交流活动100余场。依托响沙湾、库布齐沙漠、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等旅游景区,举办沙滩排球比赛、沙漠马拉松、草原音乐节等各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文体活动56场(次),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超30万人(次),拓宽了旅游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渠道。实施达拉特旗农村集体经济5.26MW光伏帮扶项目、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础设施建设、达拉特旗“健康饮茶”、“送茶入户”困难群众饮用低氟边销茶项目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精神文化“感召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系列活动,不断创新工作载体,组织待业人群参加少数民族饰品制作、“赵大剪非遗文化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培训班5批次,覆盖各族群众6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待业人群的就业技能。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苏木镇、街道以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石榴花开同心圆 致敬最美匠心人”、“传好民族团结音 共筑民族团结心”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中华文化浸润人心,推动全旗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三是积极推动交流互学互鉴,增强共同体建设“聚合力”。组织全旗民族工作干部赴湖北、广西、成都、包头市东河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街道社区、机关单位、社会组织等行业领域的典型经验做法,不断拓宽工作思路。达拉特旗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包头市东河区、湖北省兴山县等地民族工作部门共同开展共建联创活动5场,采取互观互学、座谈交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跨区域的合作沟通协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经验交流与战略研究,促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通辽市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尔沁皮雕画”制作研学交流活动, 2024年9月23日至9月27日,通辽市伟德体育官网举办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尔沁皮雕画”制作研学交流活动。市伟德体育党组成员、副主任马慧燕参加活动并致辞。活动期间,来自科尔沁地区在“科尔沁皮雕画”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和老师们向参与者们详细介绍了科尔沁皮雕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互动式的体验,参与者们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皮雕技巧,还亲自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皮雕作品。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研学交流活动,有机会深入体验皮雕画的制作过程,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分子。此次活动吸引了全市8个旗县市区40余名科尔沁皮雕从业者和爱好者的热情参与,通过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研讨与交流,深化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让广大科尔沁皮雕画爱好者和从业者提升创作水平,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尊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驼乡“石榴籽”故事丨呼和:“戍边蓝”守护“石榴红”, 编者按:为更好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讲述民族团结好故事,乌拉特后旗伟德体育特开设《驼乡“石榴籽”故事》专栏,生动展示乌拉特后旗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实践经验,全面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倾情为您逐一讲述发生在乌拉特后旗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团结故事:二十二载光阴荏苒,从青春岁月到不惑之年,从意气风发到两鬓微霜,从“橄榄绿”到“戍边蓝”,战衣虽改,初心不变,他用坚守和奉献,诠释着对党的绝对忠诚,传承着移民管理警察的使命担当;八千多日岁月流逝,他用22年的扎根基层诠释了坚守的含义,也在自己人生旅途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呼和,蒙古语翻译为“蓝色”,蓝色,正是边疆天空的色彩。现任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副所长的他,守护着4864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3个嘎查)和60.06公里边境线,在那辽阔的蓝天下,茫茫戈壁滩上有他铿锵的步履,浩瀚的沙海边缘有他赤诚的身影,数年如一日,他用最坚定的脚步向各族群众诠释着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守护着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用“戍边蓝”守护“石榴红”,以突出的工作成绩赢得了辖区各族群众的认可和赞扬,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移民管理警察卫国戍边的光荣使命和忠诚为民的拳拳初心。有力度的“戍边蓝”利刃出鞘护平安乌力吉边境派出所驻守在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查干敖包嘎查,地处中蒙边境一线,无天然屏障,各族群众居住分散,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呼和长期在边境一线工作,积累了较多的基层经验,作为副所长,他始终把“守土、固边、保稳定”作为第一要务,结合辖区形势,从“人、地、物、事”和“吃、住、行”等治安基础要素着力,扎实推进辖区内人口管理、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服务各族群众等基础防范工作。同时,为全面筑牢边境辖区安全防线,呼和扎实落实“打、防、管、控”各项工作措施,从关键环节和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紧盯重大安保及关键时间节点,不间断深入辖区开展排查摸底,对辖区厂矿企业集中开展清查活动,严密危化物品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逐一与辖区重点人口、涉外婚姻人员见面,落实管控措施。今年以来,先后开展行业场所安全检查42次,消除安全隐患6处,走访行业场所20余次,累计对500余名流动暂住人口进行登记、比对和录入,使得辖区内未发生任何重大案事件的发生,让辖区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安全触手可及、平安就在身边。除此之外,在工作中,呼和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各类警情和案件,让每个当事人在每次执法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今年以来,共参加处理所内各类警情20余起,打击涉嫌犯罪人员3人,打击违法行为人27人。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他坚持严防小隐患引发大问题、苗头酿成大事端的原则,耐心细致的为辖区群众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涉及金额200余万元,特别是,呼和用“4小时解群众8年烦心事”,受赠“心系百姓 爱心助民”锦旗,被市、旗媒体相相继报道。呼和勤勉务实、真抓实干,以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情理兼容的工作实绩,受到辖区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有速度的“戍边蓝”强边固防走在前呼和主动靠前,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期移民管理警察的责任担当,在“党政军警民企”联创联建工作中,呼和与各方积极沟通协调配合,立足自身岗位职责,有效组织护边员积极开展巡边、护边工作,开展培训3次、200余人次,维修边境网围栏300余米,年均巡边约1.5万公里、上传影像约3200份。在“红驼宣讲队”中,呼和以普通话与蒙古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利用边境派出所和嘎查设立的基层党校、党员中心户开展集中宣讲,另一方面走进戈壁滩、水井旁,为正在放牧的各族群众开展入户宣讲,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送到各族群众身边、延伸到戈壁草原最深处,提升边境地区群众法律素养,创造和谐良好法治环境。呼和还坚持把解决好各族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实际成立了边境“石榴籽”志愿者服务队,有效地将助困献爱心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各族群众一起剪驼毛、剪羊毛、包饺子、剪窗花...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进了情感和文化认同,该事迹也被学习强国深度报道《石榴花开别样红籽籽同心稳边疆》。花开石榴红,民族一家亲。在边境地区筑起一道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协力戍边的“铜墙铁壁”。有温度的“戍边蓝”逆行而上不畏难作为移民管理警察,不仅要把边境守好,更要把各族群众的心守好。呼和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爱民助民为己任,在千里大漠描绘了一幅幅警民鱼水情深的生动画卷。呼和用双脚丈量了边境线每一寸土地,累计走访各族群众1.2万户次2.5万人次,与各族群众双向熟悉率达到100%。针对辖区老党员、老年人、残疾人、外来人员、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的人以及生活困难家庭等11种服务对象,呼和建立了专门的服务档案资料,推行“现场服务”、“上门服务”、“一站服务”,以“强边固防直通车”为群众代收代寄邮件、代购生产生活用品,在确保每月定期上门服务的基础上,还根据特殊情况出动,风雨无阻解了燃眉之急。今年以来,共为各族群众代收代寄邮件、代购生产生活用品价值10余万元,节省各族群众开支5万余元;除此之外,边境地区时常会出现暴狂风暴雨雪等极端天气,交通不便、大雪封路、洪水肆虐、羊丢了、人被困住了……呼和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帮助他们开路、救人、送药,为牧民找回走失牲畜350余只,救助被困车辆30余台次、人员5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特别在面对辖区突发洪水,在群众被困的危难紧急时刻,呼和“搭人梯”和铲车化身“生命之舟”的两次成功救援,有力保护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被国家级、自治区、市、旗等多家权威官方媒体跟进报道,广大网友纷纷在平台上点赞留言,弘扬了正能量,被各族群众夸赞“最坚实的后背”、“最美逆行者”,切实展示出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风采和良好形象。又是一年秋风起,恰是石榴正红时。平凡因奉献而伟大,平凡因坚守而崇高,平凡因勇敢而伟岸,平凡因付出而出色。戍边22载,呼和的脸颊被风沙吹得粗糙,尽管显得比同龄人苍老些许,但他乐观向上,脸上随时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深深的皱纹里,隐藏着讲不完的戍边故事、道不尽的家国情怀。
兴安盟突泉县举办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 人间最美是金秋,最美秋色是丰收!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9月22日,由突泉县农科局、文化旅游体育局、宝石镇人民政府主办,突泉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突泉历史文化博物馆、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突泉县宝石镇宝城村承办的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突泉县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突泉县宝石镇春州古城举办。全县广大干部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朋友、群众、游客齐聚一堂,庆丰收、话喜悦,共同分享丰硕的成果。活动现场,各乡镇的农民使出浑身解数、亮出“绝活”,歌舞、二人转等“农”味十足的精彩表演轮番上场,观看的游客更是深受感染,纷纷伴着音乐“嗨”起来,沉浸在喜庆的场景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气氛热烈。“我们今天表演的节目都是自编自导自演的,来参加今天的丰收节我内心非常高兴,一是为了庆祝大丰收,二是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我们农村的新变化,新风貌”东杜尔基镇明星村村民初美娜高兴地说。推车屯粮、出轮滚滚、秋收拔河等以家常农活为题的农民趣味运动会上,大家纷纷拿出了“看家本领”,随着参赛选手们的呐喊声和现场观众助威声,现场气氛逐渐高涨,欢声笑语不断,共同体验着劳动和丰收的喜悦。在美食展示区内,农家小炒、大丰收、卤干豆腐……在大厨们的巧手下,一道道让人垂涎欲滴的农家菜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亲朋好友们围坐桌前,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分享农家趣事,感受丰收的喜悦与乡村的独特魅力。“我今天来参加这个丰收节,给大家做了我们的传统的东北杀猪菜,大家品尝的非常开心,能给大家展示我的手艺,我也是非常高兴。”九龙乡十家子村村民冯艳平说。在特色农产品展区,突泉县组织9个乡镇开展特色农产品展销推介。明星大米、六户熏鸡、突泉白酒、蛹虫草等各类农产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工作人员热情推介,群众驻足品尝,大家共庆丰收年、分享收获的喜悦。“听说宝石春州古城在这儿举办丰收节活动,我就来参加了,节目也非常的精彩,各种美食吃着也非常的可口儿,也非常的感谢咱们县里举办这次活动,我也是一个农民,我今年种了50多亩地,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年景儿,也衷心的祝愿咱们的农民朋友,今年好,明年好,一年更比一年好。”游客林学军说。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上奖台。伴随着乌兰牧骑精彩纷呈的歌舞盛宴,一批“三农三牧”领域辛勤劳动和取得卓越成就的集体、个人受到了表彰表扬。并号召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以榜样之辉激发干事创业热潮,强力推动突泉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次丰收节活动,全方位展现出突泉县农业之强盛、农村之秀美、农民之富裕的丰收盛景,充分宣传了突泉县“三农三牧”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显著成就,展示出新时代产业升级之美、新农人奋发之貌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和美好前景。“今天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们在春州古城举办丰收节,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我县坚持农民节日为农民、农民节日农民办,在丰富节日内容、创新节日形式、营造节日氛围上下功夫,多谋划走进田间地头、农民生活、群众心里的活动,多采取贴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风民俗的形式载体,充分展现党在‘三农’领域的辉煌成就,描绘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好前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将丰收节打造成展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重要平台,激发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干劲,全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突泉县文旅局农耕民俗博物馆馆长董清雨说。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基层行主题宣讲暨“石榴籽e起来——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顺利举行,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华诞,创新开展第41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月24日,伟德体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基层行主题宣讲暨“石榴籽e起来——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在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主任阿拉坦巴根那、阿拉善盟伟德体育副主任白渊索博、额济纳旗四大班子领导出席活动。活动在巴彦陶来苏木“石榴籽”乡村大舞台优美的萨吾尔登舞蹈中拉开帷幕。捐赠仪式上,内蒙古阿启泰科技有限公司等7个单位向额济纳旗捐赠了价值63万元的服务礼包,展现了各爱心单位在公益事业上的热忱与担当。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传统非遗、农特产品、特色美食、文创产品等多类展位,以“石榴籽”乡村大舞台为依托,结合“赶集日”,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平台,营造了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本次活动还邀请了额济纳旗科学技术协会开展了科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组织医疗团队开展健康咨询、把脉问诊、传统疗法治疗、用药指导等义诊服务,向现场群众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引导大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活动期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活动记者团到现场进行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