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至25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采风采访活动深入我区阿拉善盟。中央及自治区媒体记者、网络大V一道,历时5天,横跨1500公里,用镜头捕捉精彩瞬间,以文字描绘生动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阿拉善盟在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上作出的新成绩、新面貌,见证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的生动实践,奏响了民族团结、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华美乐章。
奏响民族团结的和谐之音
采访团成员与尼玛老人一家合影留念
尼玛老人在接受采访
采访团深入边境一线,采访巡边守边护边的尼玛老人,倾听她这“不可思议”的选择。79岁的尼玛老人与儿子儿媳、孙子三代人守卫祖国边境整整53年。面对采访团的镜头,老人虽少言寡语,但那双历经风霜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坚定与执着的光芒。当谈及巡边护边的经历,老人微微一笑,用她质朴无华的语言,缓缓讲述着那些与风雪为伴、与孤独为伍的岁月。她的选择,在许多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甚至被贴上“不可思议”的标签,但对她而言,扎根茫茫戈壁,为国守边半个世纪,那是对祖国和家园最深沉的爱,也是对职责最坚定的践行。如今,老人把这份光荣的使命传递给了她的孙子宝泉,他将传承这份使命,接续守护祖国北疆。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的石碑
大漠无声,岁月铭记。残垣断壁中一块铭刻“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的石碑,无言地见证着额济纳旗各族人民为祖国航天事业三易旗府作出的无私奉献,世居于此的农牧民群众让出了水草丰美的草场,谱写了“三易旗府——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历史佳话。在东风航天城,记者们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场地,参观历史展览馆等,了解了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前沿技术,体会了中国航天人扎根戈壁、矢志航天的豪情,更是深刻感悟了“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
记者团在采访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
奏响生态保护的绿色旋律
腾格里沙漠中的光伏板阵列
面对广袤无垠的沙漠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阿拉善人民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谱写了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的辉煌篇章。采访团深入探访了阿拉善盟在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上的创新实践,见证了腾格里沙漠中那片独特的“蓝色海洋”——光伏板阵列。这些光伏板不仅是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的有效举措,更是推动新能源发展的绿色引擎,它们在转换阳光为电力的同时,也为沙漠披上了一层保护衣,有效遏制了沙化蔓延,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不仅如此,阿拉善盟还积极探索“大漠黄沙变黄金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巧妙地将自然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打造阿拉善盟英雄会、大漠胡杨文化旅游项目等,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增加了当地牧民的收入,实现了以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游客在享受大漠风光、体验独特文化的同时,也参与到了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共同守护这片沙漠绿洲。
居延海
“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在居延海生态建设展览馆,采访团深入了解了居延海从荒漠化严重到生态逐步恢复的奇迹。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阿拉善盟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河湖监管机制,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守河、护河、治河的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及监督体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居延海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奏响文化传承的璀璨乐章
采访团在阿拉善博物馆参观黑城遗址复原沙盘
走进阿拉善博物馆,就像翻阅了一部浓缩阿拉善地区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百科全书。馆内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生动的历史场景复原以及多媒体互动展示,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了阿拉善地区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历史变迁、民族风情和自然资源。从古老的岩画艺术到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从浩瀚的沙漠景观到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阿拉善人民的智慧与汗水,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多样性和深厚底蕴。此外,阿拉善盟还深入挖掘和传承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和硕特民歌、沙力搏尔式摔跤、地毯制造技艺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阿拉善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阿拉善盟共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6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拉善盟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创新打造文创产品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阿拉善岩画专题展
阿拉善岩画“围猎图”
步入大漠奇石文化博物馆,犹如穿越至一个奇幻的自然艺术殿堂。馆内,形态万千、色彩斑斓的奇石琳琅满目,它们是大自然历经亿万年雕琢的瑰宝,每一块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与情感,诉说着自然界的深邃奥秘与人类文化的和谐共生。这些奇石,既是自然界的奇迹展现,也是人类审美追求与智慧创造的结晶,令人在赞叹其美的同时,更是油然而生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无限敬畏与感慨。
此外,采访团还了解了阿拉善盟开发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成果,如沙产业、驼产业的兴起。策克口岸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节点、中蒙两国最为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自治区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建设“一带一路”、不断拓宽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走进阿拉善盟采风采访活动于9月25日圆满结束。这是宣传展示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力举措,是一场探寻北疆文化之旅,更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此次活动由中国民族报社、伟德体育主办,“道中华”文宣平台承办,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协办。
“道中华边疆行” 走进苍天般的阿拉善, 9月21日至25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采风采访活动深入我区阿拉善盟。中央及自治区媒体记者、网络大V一道,历时5天,横跨1500公里,用镜头捕捉精彩瞬间,以文字描绘生动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阿拉善盟在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上作出的新成绩、新面貌,见证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的生动实践,奏响了民族团结、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华美乐章。奏响民族团结的和谐之音采访团成员与尼玛老人一家合影留念尼玛老人在接受采访采访团深入边境一线,采访巡边守边护边的尼玛老人,倾听她这“不可思议”的选择。79岁的尼玛老人与儿子儿媳、孙子三代人守卫祖国边境整整53年。面对采访团的镜头,老人虽少言寡语,但那双历经风霜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坚定与执着的光芒。当谈及巡边护边的经历,老人微微一笑,用她质朴无华的语言,缓缓讲述着那些与风雪为伴、与孤独为伍的岁月。她的选择,在许多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甚至被贴上“不可思议”的标签,但对她而言,扎根茫茫戈壁,为国守边半个世纪,那是对祖国和家园最深沉的爱,也是对职责最坚定的践行。如今,老人把这份光荣的使命传递给了她的孙子宝泉,他将传承这份使命,接续守护祖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的石碑大漠无声,岁月铭记。残垣断壁中一块铭刻“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的石碑,无言地见证着额济纳旗各族人民为祖国航天事业三易旗府作出的无私奉献,世居于此的农牧民群众让出了水草丰美的草场,谱写了“三易旗府——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历史佳话。在东风航天城,记者们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场地,参观历史展览馆等,了解了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前沿技术,体会了中国航天人扎根戈壁、矢志航天的豪情,更是深刻感悟了“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记者团在采访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奏响生态保护的绿色旋律腾格里沙漠中的光伏板阵列面对广袤无垠的沙漠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阿拉善人民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谱写了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的辉煌篇章。采访团深入探访了阿拉善盟在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上的创新实践,见证了腾格里沙漠中那片独特的“蓝色海洋”——光伏板阵列。这些光伏板不仅是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的有效举措,更是推动新能源发展的绿色引擎,它们在转换阳光为电力的同时,也为沙漠披上了一层保护衣,有效遏制了沙化蔓延,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不仅如此,阿拉善盟还积极探索“大漠黄沙变黄金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巧妙地将自然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打造阿拉善盟英雄会、大漠胡杨文化旅游项目等,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增加了当地牧民的收入,实现了以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游客在享受大漠风光、体验独特文化的同时,也参与到了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共同守护这片沙漠绿洲。居延海“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在居延海生态建设展览馆,采访团深入了解了居延海从荒漠化严重到生态逐步恢复的奇迹。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阿拉善盟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河湖监管机制,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守河、护河、治河的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及监督体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居延海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奏响文化传承的璀璨乐章采访团在阿拉善博物馆参观黑城遗址复原沙盘走进阿拉善博物馆,就像翻阅了一部浓缩阿拉善地区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百科全书。馆内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生动的历史场景复原以及多媒体互动展示,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了阿拉善地区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历史变迁、民族风情和自然资源。从古老的岩画艺术到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从浩瀚的沙漠景观到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阿拉善人民的智慧与汗水,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多样性和深厚底蕴。此外,阿拉善盟还深入挖掘和传承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和硕特民歌、沙力搏尔式摔跤、地毯制造技艺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阿拉善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阿拉善盟共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6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拉善盟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创新打造文创产品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阿拉善岩画专题展阿拉善岩画“围猎图”步入大漠奇石文化博物馆,犹如穿越至一个奇幻的自然艺术殿堂。馆内,形态万千、色彩斑斓的奇石琳琅满目,它们是大自然历经亿万年雕琢的瑰宝,每一块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与情感,诉说着自然界的深邃奥秘与人类文化的和谐共生。这些奇石,既是自然界的奇迹展现,也是人类审美追求与智慧创造的结晶,令人在赞叹其美的同时,更是油然而生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无限敬畏与感慨。此外,采访团还了解了阿拉善盟开发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成果,如沙产业、驼产业的兴起。策克口岸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节点、中蒙两国最为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自治区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建设“一带一路”、不断拓宽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走进阿拉善盟采风采访活动于9月25日圆满结束。这是宣传展示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力举措,是一场探寻北疆文化之旅,更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此次活动由中国民族报社、伟德体育主办,“道中华”文宣平台承办,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协办。
9月21日至25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采风采访活动深入我区阿拉善盟。中央及自治区媒体记者、网络大V一道,历时5天,横跨1500公里,用镜头捕捉精彩瞬间,以文字描绘生动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阿拉善盟在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上作出的新成绩、新面貌,见证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的生动实践,奏响了民族团结、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华美乐章。
奏响民族团结的和谐之音
采访团成员与尼玛老人一家合影留念
尼玛老人在接受采访
采访团深入边境一线,采访巡边守边护边的尼玛老人,倾听她这“不可思议”的选择。79岁的尼玛老人与儿子儿媳、孙子三代人守卫祖国边境整整53年。面对采访团的镜头,老人虽少言寡语,但那双历经风霜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坚定与执着的光芒。当谈及巡边护边的经历,老人微微一笑,用她质朴无华的语言,缓缓讲述着那些与风雪为伴、与孤独为伍的岁月。她的选择,在许多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甚至被贴上“不可思议”的标签,但对她而言,扎根茫茫戈壁,为国守边半个世纪,那是对祖国和家园最深沉的爱,也是对职责最坚定的践行。如今,老人把这份光荣的使命传递给了她的孙子宝泉,他将传承这份使命,接续守护祖国北疆。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的石碑
大漠无声,岁月铭记。残垣断壁中一块铭刻“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的石碑,无言地见证着额济纳旗各族人民为祖国航天事业三易旗府作出的无私奉献,世居于此的农牧民群众让出了水草丰美的草场,谱写了“三易旗府——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历史佳话。在东风航天城,记者们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场地,参观历史展览馆等,了解了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前沿技术,体会了中国航天人扎根戈壁、矢志航天的豪情,更是深刻感悟了“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
记者团在采访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
奏响生态保护的绿色旋律
腾格里沙漠中的光伏板阵列
面对广袤无垠的沙漠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阿拉善人民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谱写了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的辉煌篇章。采访团深入探访了阿拉善盟在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上的创新实践,见证了腾格里沙漠中那片独特的“蓝色海洋”——光伏板阵列。这些光伏板不仅是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的有效举措,更是推动新能源发展的绿色引擎,它们在转换阳光为电力的同时,也为沙漠披上了一层保护衣,有效遏制了沙化蔓延,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不仅如此,阿拉善盟还积极探索“大漠黄沙变黄金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巧妙地将自然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打造阿拉善盟英雄会、大漠胡杨文化旅游项目等,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增加了当地牧民的收入,实现了以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游客在享受大漠风光、体验独特文化的同时,也参与到了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共同守护这片沙漠绿洲。
居延海
“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在居延海生态建设展览馆,采访团深入了解了居延海从荒漠化严重到生态逐步恢复的奇迹。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阿拉善盟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河湖监管机制,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守河、护河、治河的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及监督体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居延海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奏响文化传承的璀璨乐章
采访团在阿拉善博物馆参观黑城遗址复原沙盘
走进阿拉善博物馆,就像翻阅了一部浓缩阿拉善地区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百科全书。馆内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生动的历史场景复原以及多媒体互动展示,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了阿拉善地区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历史变迁、民族风情和自然资源。从古老的岩画艺术到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从浩瀚的沙漠景观到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阿拉善人民的智慧与汗水,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多样性和深厚底蕴。此外,阿拉善盟还深入挖掘和传承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和硕特民歌、沙力搏尔式摔跤、地毯制造技艺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阿拉善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阿拉善盟共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6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拉善盟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创新打造文创产品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阿拉善岩画专题展
阿拉善岩画“围猎图”
步入大漠奇石文化博物馆,犹如穿越至一个奇幻的自然艺术殿堂。馆内,形态万千、色彩斑斓的奇石琳琅满目,它们是大自然历经亿万年雕琢的瑰宝,每一块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与情感,诉说着自然界的深邃奥秘与人类文化的和谐共生。这些奇石,既是自然界的奇迹展现,也是人类审美追求与智慧创造的结晶,令人在赞叹其美的同时,更是油然而生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无限敬畏与感慨。
此外,采访团还了解了阿拉善盟开发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成果,如沙产业、驼产业的兴起。策克口岸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节点、中蒙两国最为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自治区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建设“一带一路”、不断拓宽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走进阿拉善盟采风采访活动于9月25日圆满结束。这是宣传展示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力举措,是一场探寻北疆文化之旅,更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此次活动由中国民族报社、伟德体育官网主办,“道中华”文宣平台承办,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