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学习推广使用工作,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规划,采取集体教学研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外延拓展等一系列举措,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在全校范围内实现全面、深入、有效地推广使用。在推广使用渠道上把牢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政课教学这条主线,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在推广使用范围上覆盖全体师生、贯彻到全过程,实现了思政课程、日常思政、课程思政相协同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从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推广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生动局面。
一、瞄准重点谋长远。一是重点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面向全校本专科大一学生(第二学期)开设《概论》课程,针对其他年级的大学生通过接力诵读教材、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普及推广。打造“国家孩子”进大思政课课堂、西辽河文明展厅感受中华文明起源等实践研学品牌活动。打造“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演讲比赛,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场馆中的思政课”“报告厅里的思政课”“音乐厅里的思政课”等。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理论提升。学校通过开展青年教师阅读“金教材”演讲比赛、教学创新大赛、教学观摩等活动,激励广大青年教师学好用好教材,提升民族理论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把握主线强根基。一是校党委高度重视课程开设。2023年5月,校党委书记带头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培训和集体备课。2023年11月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起草通过了《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主要从学科平台基础、团队建设、课程改革四个方面出台了11项具体举措,举全校之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二是建强师资队伍。学校组建了近20人的教师队伍,抓好《概论》教材备课试讲工作,陆续开展校内教师集体备课10余次,推动落实“六个统一”,即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课件、统一讲稿、统一进度、统一实践教学方案,系统推进教材的学习使用工作。三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学校联合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高校建设了校际虚拟教研室,跨时空、跨学校搭建教学团队,及时汲取委属高校和兄弟院校的一手教学经验和资源,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教研模式,有效利用信息化工具、智慧教学平台、智慧教室、慕课西行等手段和平台创设智慧教学环境,切实提升备课效果和教学活力,2023年开展线上集体备课会3次,2024年开展线上公开课8次。学校积极组织团队加强对内蒙古“三交”史料研究,将其有机融入《概论》教育教学中,以生动案例、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发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四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结合教学内容制定课内外实践教学方案,建设了6个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拓展利用校史馆、博物馆、西辽河文明展厅等校内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地合作渠道,与通辽市孝庄园、麦新烈士纪念馆、哈民遗址等地联合挂牌成立了实践教学研修基地。
三、辐射全面广传播。一是发放教材增抓手。学校向学生和各分党委订购并发放“概论”教材,组织专题学习会,围绕书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师生学习全覆盖。将《概论》课程面向全校本专科学生推广使用。大一学生开设《概论》课程,学分设置2学分,学时安排为32学时。在图书馆设立《概论》教材读书角,开展相关比赛和阅读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教材,做到学生全覆盖。组织全校学生共读“金教材”活动,由教师精心挑选出教材中的经典篇章或重要章节,作为共读的核心内容,通过主题班会、阅读课、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了解教材。学校还把课堂主阵地和校园文化活动主阵地相结合,实现了课内外联动,筹划发展了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三是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从教材中选取内容定期推送供全校教职工学习,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化专题学习,已制定并推送五期学习内容,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内蒙古民族大学“点线面”结合学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 内蒙古民族大学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学习推广使用工作,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规划,采取集体教学研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外延拓展等一系列举措,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在全校范围内实现全面、深入、有效地推广使用。在推广使用渠道上把牢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政课教学这条主线,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在推广使用范围上覆盖全体师生、贯彻到全过程,实现了思政课程、日常思政、课程思政相协同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从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推广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生动局面。一、瞄准重点谋长远。一是重点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面向全校本专科大一学生(第二学期)开设《概论》课程,针对其他年级的大学生通过接力诵读教材、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普及推广。打造“国家孩子”进大思政课课堂、西辽河文明展厅感受中华文明起源等实践研学品牌活动。打造“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演讲比赛,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场馆中的思政课”“报告厅里的思政课”“音乐厅里的思政课”等。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理论提升。学校通过开展青年教师阅读“金教材”演讲比赛、教学创新大赛、教学观摩等活动,激励广大青年教师学好用好教材,提升民族理论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把握主线强根基。一是校党委高度重视课程开设。2023年5月,校党委书记带头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培训和集体备课。2023年11月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起草通过了《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主要从学科平台基础、团队建设、课程改革四个方面出台了11项具体举措,举全校之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二是建强师资队伍。学校组建了近20人的教师队伍,抓好《概论》教材备课试讲工作,陆续开展校内教师集体备课10余次,推动落实“六个统一”,即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课件、统一讲稿、统一进度、统一实践教学方案,系统推进教材的学习使用工作。三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学校联合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高校建设了校际虚拟教研室,跨时空、跨学校搭建教学团队,及时汲取委属高校和兄弟院校的一手教学经验和资源,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教研模式,有效利用信息化工具、智慧教学平台、智慧教室、慕课西行等手段和平台创设智慧教学环境,切实提升备课效果和教学活力,2023年开展线上集体备课会3次,2024年开展线上公开课8次。学校积极组织团队加强对内蒙古“三交”史料研究,将其有机融入《概论》教育教学中,以生动案例、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发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四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结合教学内容制定课内外实践教学方案,建设了6个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拓展利用校史馆、博物馆、西辽河文明展厅等校内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地合作渠道,与通辽市孝庄园、麦新烈士纪念馆、哈民遗址等地联合挂牌成立了实践教学研修基地。三、辐射全面广传播。一是发放教材增抓手。学校向学生和各分党委订购并发放“概论”教材,组织专题学习会,围绕书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师生学习全覆盖。将《概论》课程面向全校本专科学生推广使用。大一学生开设《概论》课程,学分设置2学分,学时安排为32学时。在图书馆设立《概论》教材读书角,开展相关比赛和阅读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教材,做到学生全覆盖。组织全校学生共读“金教材”活动,由教师精心挑选出教材中的经典篇章或重要章节,作为共读的核心内容,通过主题班会、阅读课、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了解教材。学校还把课堂主阵地和校园文化活动主阵地相结合,实现了课内外联动,筹划发展了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三是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从教材中选取内容定期推送供全校教职工学习,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化专题学习,已制定并推送五期学习内容,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内蒙古民族大学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学习推广使用工作,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规划,采取集体教学研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外延拓展等一系列举措,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在全校范围内实现全面、深入、有效地推广使用。在推广使用渠道上把牢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政课教学这条主线,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在推广使用范围上覆盖全体师生、贯彻到全过程,实现了思政课程、日常思政、课程思政相协同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从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推广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生动局面。
一、瞄准重点谋长远。一是重点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面向全校本专科大一学生(第二学期)开设《概论》课程,针对其他年级的大学生通过接力诵读教材、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普及推广。打造“国家孩子”进大思政课课堂、西辽河文明展厅感受中华文明起源等实践研学品牌活动。打造“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演讲比赛,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场馆中的思政课”“报告厅里的思政课”“音乐厅里的思政课”等。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理论提升。学校通过开展青年教师阅读“金教材”演讲比赛、教学创新大赛、教学观摩等活动,激励广大青年教师学好用好教材,提升民族理论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把握主线强根基。一是校党委高度重视课程开设。2023年5月,校党委书记带头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培训和集体备课。2023年11月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起草通过了《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主要从学科平台基础、团队建设、课程改革四个方面出台了11项具体举措,举全校之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二是建强师资队伍。学校组建了近20人的教师队伍,抓好《概论》教材备课试讲工作,陆续开展校内教师集体备课10余次,推动落实“六个统一”,即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课件、统一讲稿、统一进度、统一实践教学方案,系统推进教材的学习使用工作。三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学校联合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高校建设了校际虚拟教研室,跨时空、跨学校搭建教学团队,及时汲取委属高校和兄弟院校的一手教学经验和资源,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教研模式,有效利用信息化工具、智慧教学平台、智慧教室、慕课西行等手段和平台创设智慧教学环境,切实提升备课效果和教学活力,2023年开展线上集体备课会3次,2024年开展线上公开课8次。学校积极组织团队加强对内蒙古“三交”史料研究,将其有机融入《概论》教育教学中,以生动案例、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发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四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结合教学内容制定课内外实践教学方案,建设了6个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拓展利用校史馆、博物馆、西辽河文明展厅等校内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地合作渠道,与通辽市孝庄园、麦新烈士纪念馆、哈民遗址等地联合挂牌成立了实践教学研修基地。
三、辐射全面广传播。一是发放教材增抓手。学校向学生和各分党委订购并发放“概论”教材,组织专题学习会,围绕书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师生学习全覆盖。将《概论》课程面向全校本专科学生推广使用。大一学生开设《概论》课程,学分设置2学分,学时安排为32学时。在图书馆设立《概论》教材读书角,开展相关比赛和阅读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教材,做到学生全覆盖。组织全校学生共读“金教材”活动,由教师精心挑选出教材中的经典篇章或重要章节,作为共读的核心内容,通过主题班会、阅读课、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了解教材。学校还把课堂主阵地和校园文化活动主阵地相结合,实现了课内外联动,筹划发展了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三是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从教材中选取内容定期推送供全校教职工学习,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化专题学习,已制定并推送五期学习内容,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