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向“新”而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赛罕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20 10:37  来源:共同发展处、赛罕区伟德体育官网   
分享到:
【字体:  

编 者 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探索各民族实现共同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国家伟德体育官网组织开展了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伟德体育官网组织指导各盟市申报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经积极争取,我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赤峰市巴林右旗先后被国家伟德体育官网确定为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在探索共同现代化的征程中,各试点地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穿于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将民族工作与各项工作深度融合、统筹谋划,精心培育、扎实推进,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将经验做法予以刊发,以期更好地交流互鉴,共同推动试点地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为自治区“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做出积极贡献。

赛罕区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向“新”而行,探索实践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锚定“区内再进位,国内争百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找准推动共同现代化与落实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的切入点,立足资源禀赋,强化产业赋能,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各族群众多元化需求,构建起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跃升进入自治区103个旗县区前三名,获批2024年获评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之一,谱写出一曲中国式现代化赛罕发展新乐章,成为自治区首府一张亮丽名片。

一、城乡融合擦亮 “新名片”,着力拓宽共同现代化共富 “新局面”

沿着曙光村民族团结致富路,走进农业育苗产业基地,负责人曹鹏正在与山西大同的种植户交流今年彩椒种苗情况,这位来自宁夏的憨厚小伙现种植各类高标准育苗温室大棚30座,种苗量达6000多万株,成为内蒙古中西部最大的蔬菜育种基地,客户辐射河北、山西周边多个省市。

近年来赛罕区统筹把握“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乡村振兴全面融合”,以工业化、市场化思维打造以设施农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设施农业核心区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流通链、“农业+”创新链。推动绿色蔬菜、特色水果2个主导产业链式发展,实施生鲜果蔬供应链产业园、绿林源食品加工园扩建等项目。围绕落实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打造“赛出石榴红乡村振兴示范带”特色招牌,前白庙村、大厂库伦村的各类设施基地解决了首府周边地区村民冬季无苗可栽的困境,赛音不浪村网纹瓜远销北京、上海。在推进共同现代化进程中,赛罕区坚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展现更大作为,推动促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同向发力,立足各村资源禀赋,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出“赛音网纹瓜”、“蒙呼赛”小杂粮等21个地域特色品牌。全区已先后建设22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辐射带动沿线50余个村发展壮大,全区10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五条示范带上的2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城带向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进一步拓宽了共同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新局面”。

润泽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

     二、数实融合激发 “新动能”,着力激发共同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2023年6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环产业园考察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赛罕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推动金山高新区中环产业园高质量发展,鼓励园区立足零碳目标,推动精益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全球绿色工厂标杆,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光伏单晶晶体年产能105GW,光伏单晶晶片年产能30GW,已建成集成电路半导体单晶硅、新能源光伏单晶硅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先进制造基地,中环、赛盛、协鑫三家企业引领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强势崛起。航天经济开发区布局“一区六园”,建设内蒙古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2024年,金桥“双创”示范园成为自治区首家“智改数转”创新融合中心和人工智能人才应用实训基地,北斗应用产业园37个研发应用企业和项目赋能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锁定以碳基、硅基材料为基础的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低空经济、航空航天、北斗应用等方向,加快引进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氮化镓等项目。同时在航天开发区谋划布局合成生物产业业态,对接产业图谱头部企业,打造正泰第一家电气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引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项目,推动更多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型产业,进一步激发了共同现代化发展新动能,也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势能加速壮大注入活力,经济总量成功进入自治区前三位

装备制造产业

三、生态融合迈上“新台阶”, 着力探寻共同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走进榆林镇东干丈村梦境空间,一座座造型独特的星空小屋星罗棋布点缀在村人工万亩生态林海周边,废弃荒沟经过改造成为果蔬种植基地,村内的农耕展馆、抗战物品收集馆成为孩子们喜爱的研学基地,生态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吸引着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纷纷返乡就业,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游客对我们的民俗文化也特别感兴趣,每年各地往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赚钱养家,既高兴又自豪。”有了大均乡的发展样板,赛罕各乡镇纷纷挖掘资源特色,不断打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近年来赛罕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绘就美丽家园“新画卷”。坚持“生态修复、绿色共享”的理念,以生态工程建设和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团结,让各族群众在共享生态宜居美好生活的同时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按照“一廊·两轴·五带”文旅思路,赛罕区集中打造大黑河生态旅游带,进一步丰富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马鬃山旅游度假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药香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和“马家精点心”非遗工坊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遗工坊,马头琴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入围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项目,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探寻出一条共同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马鬃山旅游度假区

四、互嵌式融合构建“新局面”,着力打造共同现代化和谐“新家园”

来自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的大学毕业生达布,来到赛罕区红石榴工作服务站咨询毕业大学生留呼的相关优惠政策,这也是首府成立的第一家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承担着为各族群众提供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解读、综合业务咨询办理、倾听民意排忧解难、爱心暖心便民服务等职能,也开启了“三服务”模式新篇章。

近年来,赛罕区围绕普惠共享,厚植民生福祉“新底色”,构建和谐幸福“新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中,把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作为推动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前提,深入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民生福祉“保障网”,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常态化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街景、雕塑等公共设施建设70余处。以推动各族群众双向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关键举措,积极推进十万大学生、五万产业工人留呼工程和丁香扎根计划的实施,开工建设首府地区首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赛罕青年社区,营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昭乌达南路街道建立“石榴花开”创业就业基地和“北疆文化手工坊”,培训5200人次,解决就业300余人,为带动就业创业起到促进作用。借助京蒙协助“教育倍增计划”,引入首都师范大学和北大金秋两家知名教育品牌,推动内大附中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联盟办学;链接北上广先进医疗资源,持续打造通用技术集团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每项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每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不仅满足了各族群众多元化需求,深化互嵌式发展格局,更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主题,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八进”活动,仅2024年就达350余场。人民路街道兴康社区万家福非遗手工坊、大学西路街道前进巷社区“红石榴”创业小屋开展非遗技艺传承、民族手工制作活动,推出北疆文化群众体验新模式,促进基层文化繁荣,打造共同现代化和谐“新家园”


赛罕区“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系列专场招聘会

五、域内外融合激发“新活力”,搭建共同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

赛罕区榆林镇陶卜齐村东侧有一座名为陶卜齐的汉代县城,这里出土的瓦片和封泥为西汉时期呼和浩特平原之上郡县的正确名字提供了重要佐证,成为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相互融合的又一铁证,这是赛罕区首部历史文物纪录片《文物中的赛罕》中的片段,这部纪录片于2024年5月18日登录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以文物为主线,娓娓讲述文物背后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故事,首次播放点击率就突破100万次。

赛罕区持续擦亮“赛出石榴红·融”品牌,立足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把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具有赛罕特色的“北疆文化”,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实践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丰州故城博物馆、塬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等场馆成为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重要窗口。率先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活泼可爱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卡通形象大使“赛宝”“罕宝”已成为各族少年儿童的新伙伴,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赛罕区银河小学、巨华小学与广西南宁凤凰小学、明秀小学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开展“宾赛同心”活动,以喜闻乐见、有形可感的活动形式加深学生们感悟与理解。目前,两校已完成22个教学班的结对学习共同体,共进行了100余次班与班的交流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石榴籽 梦想小课堂”“石榴花开 匠心织梦”两个文明实践项目获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

开展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赛罕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打开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新局面,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激发了各族群众建设好家乡的热情。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赛罕区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携手全区各族人民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弘扬北疆文化 点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火花”文艺汇演


初审:牧其尔、王永强(赛罕区伟德体育官网)

复审:李志田

终审:云  冰

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向“新”而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赛罕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20
来源:共同发展处、赛罕区伟德体育官网
朗读

向“新”而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赛罕发展新篇章, 编 者 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探索各民族实现共同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国家伟德体育组织开展了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伟德体育组织指导各盟市申报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经积极争取,我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赤峰市巴林右旗先后被国家伟德体育官网确定为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在探索共同现代化的征程中,各试点地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穿于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将民族工作与各项工作深度融合、统筹谋划,精心培育、扎实推进,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将经验做法予以刊发,以期更好地交流互鉴,共同推动试点地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为自治区“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做出积极贡献。  赛罕区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向“新”而行,探索实践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锚定“区内再进位,国内争百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找准推动共同现代化与落实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的切入点,立足资源禀赋,强化产业赋能,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各族群众多元化需求,构建起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跃升进入自治区103个旗县区前三名,获批2024年获评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之一,谱写出一曲中国式现代化赛罕发展新乐章,成为自治区首府一张亮丽名片。一、城乡融合擦亮 “新名片”,着力拓宽共同现代化共富 “新局面”沿着曙光村民族团结致富路,走进农业育苗产业基地,负责人曹鹏正在与山西大同的种植户交流今年彩椒种苗情况,这位来自宁夏的憨厚小伙现种植各类高标准育苗温室大棚30座,种苗量达6000多万株,成为内蒙古中西部最大的蔬菜育种基地,客户辐射河北、山西周边多个省市。近年来赛罕区统筹把握“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乡村振兴全面融合”,以工业化、市场化思维打造以设施农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设施农业核心区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流通链、“农业+”创新链。推动绿色蔬菜、特色水果2个主导产业链式发展,实施生鲜果蔬供应链产业园、绿林源食品加工园扩建等项目。围绕落实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打造“赛出石榴红乡村振兴示范带”特色招牌,前白庙村、大厂库伦村的各类设施基地解决了首府周边地区村民冬季无苗可栽的困境,赛音不浪村网纹瓜远销北京、上海。在推进共同现代化进程中,赛罕区坚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展现更大作为,推动促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同向发力,立足各村资源禀赋,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出“赛音网纹瓜”、“蒙呼赛”小杂粮等21个地域特色品牌。全区已先后建设22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辐射带动沿线50余个村发展壮大,全区10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五条示范带上的2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城带向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进一步拓宽了共同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新局面”。润泽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      二、数实融合激发 “新动能”,着力激发共同现代化发展新动能2023年6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环产业园考察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赛罕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推动金山高新区中环产业园高质量发展,鼓励园区立足零碳目标,推动精益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全球绿色工厂标杆,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光伏单晶晶体年产能105GW,光伏单晶晶片年产能30GW,已建成集成电路半导体单晶硅、新能源光伏单晶硅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先进制造基地,中环、赛盛、协鑫三家企业引领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强势崛起。航天经济开发区布局“一区六园”,建设内蒙古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2024年,金桥“双创”示范园成为自治区首家“智改数转”创新融合中心和人工智能人才应用实训基地,北斗应用产业园37个研发应用企业和项目赋能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锁定以碳基、硅基材料为基础的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低空经济、航空航天、北斗应用等方向,加快引进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氮化镓等项目。同时在航天开发区谋划布局合成生物产业业态,对接产业图谱头部企业,打造正泰第一家电气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引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项目,推动更多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型产业,进一步激发了共同现代化发展新动能,也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势能加速壮大注入活力,经济总量成功进入自治区前三位。装备制造产业 三、生态融合迈上“新台阶”, 着力探寻共同现代化发展新路径走进榆林镇东干丈村梦境空间,一座座造型独特的星空小屋星罗棋布点缀在村人工万亩生态林海周边,废弃荒沟经过改造成为果蔬种植基地,村内的农耕展馆、抗战物品收集馆成为孩子们喜爱的研学基地,生态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吸引着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纷纷返乡就业,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游客对我们的民俗文化也特别感兴趣,每年各地往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赚钱养家,既高兴又自豪。”有了大均乡的发展样板,赛罕各乡镇纷纷挖掘资源特色,不断打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近年来赛罕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绘就美丽家园“新画卷”。坚持“生态修复、绿色共享”的理念,以生态工程建设和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团结,让各族群众在共享生态宜居美好生活的同时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按照“一廊·两轴·五带”文旅思路,赛罕区集中打造大黑河生态旅游带,进一步丰富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马鬃山旅游度假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药香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和“马家精点心”非遗工坊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遗工坊,马头琴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入围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项目,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探寻出一条共同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马鬃山旅游度假区四、互嵌式融合构建“新局面”,着力打造共同现代化和谐“新家园”来自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的大学毕业生达布,来到赛罕区红石榴工作服务站咨询毕业大学生留呼的相关优惠政策,这也是首府成立的第一家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承担着为各族群众提供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解读、综合业务咨询办理、倾听民意排忧解难、爱心暖心便民服务等职能,也开启了“三服务”模式新篇章。近年来,赛罕区围绕普惠共享,厚植民生福祉“新底色”,构建和谐幸福“新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中,把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作为推动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前提,深入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民生福祉“保障网”,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常态化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街景、雕塑等公共设施建设70余处。以推动各族群众双向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关键举措,积极推进十万大学生、五万产业工人留呼工程和丁香扎根计划的实施,开工建设首府地区首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赛罕青年社区,营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昭乌达南路街道建立“石榴花开”创业就业基地和“北疆文化手工坊”,培训5200人次,解决就业300余人,为带动就业创业起到促进作用。借助京蒙协助“教育倍增计划”,引入首都师范大学和北大金秋两家知名教育品牌,推动内大附中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联盟办学;链接北上广先进医疗资源,持续打造通用技术集团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每项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每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不仅满足了各族群众多元化需求,深化互嵌式发展格局,更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主题,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八进”活动,仅2024年就达350余场。人民路街道兴康社区万家福非遗手工坊、大学西路街道前进巷社区“红石榴”创业小屋开展非遗技艺传承、民族手工制作活动,推出北疆文化群众体验新模式,促进基层文化繁荣,打造共同现代化和谐“新家园”赛罕区“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系列专场招聘会五、域内外融合激发“新活力”,搭建共同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赛罕区榆林镇陶卜齐村东侧有一座名为陶卜齐的汉代县城,这里出土的瓦片和封泥为西汉时期呼和浩特平原之上郡县的正确名字提供了重要佐证,成为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相互融合的又一铁证,这是赛罕区首部历史文物纪录片《文物中的赛罕》中的片段,这部纪录片于2024年5月18日登录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以文物为主线,娓娓讲述文物背后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故事,首次播放点击率就突破100万次。赛罕区持续擦亮“赛出石榴红·融”品牌,立足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把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具有赛罕特色的“北疆文化”,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实践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丰州故城博物馆、塬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等场馆成为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重要窗口。率先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活泼可爱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卡通形象大使“赛宝”“罕宝”已成为各族少年儿童的新伙伴,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赛罕区银河小学、巨华小学与广西南宁凤凰小学、明秀小学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开展“宾赛同心”活动,以喜闻乐见、有形可感的活动形式加深学生们感悟与理解。目前,两校已完成22个教学班的结对学习共同体,共进行了100余次班与班的交流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石榴籽 梦想小课堂”“石榴花开 匠心织梦”两个文明实践项目获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开展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赛罕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打开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新局面,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激发了各族群众建设好家乡的热情。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赛罕区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携手全区各族人民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弘扬北疆文化 点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火花”文艺汇演 初审:牧其尔、王永强(赛罕区伟德体育官网)复审:李志田终审:云  冰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编 者 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探索各民族实现共同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国家伟德体育组织开展了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伟德体育组织指导各盟市申报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经积极争取,我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赤峰市巴林右旗先后被国家伟德体育确定为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在探索共同现代化的征程中,各试点地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穿于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将民族工作与各项工作深度融合、统筹谋划,精心培育、扎实推进,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将经验做法予以刊发,以期更好地交流互鉴,共同推动试点地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为自治区“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做出积极贡献。

赛罕区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向“新”而行,探索实践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锚定“区内再进位,国内争百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找准推动共同现代化与落实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的切入点,立足资源禀赋,强化产业赋能,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各族群众多元化需求,构建起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跃升进入自治区103个旗县区前三名,获批2024年获评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之一,谱写出一曲中国式现代化赛罕发展新乐章,成为自治区首府一张亮丽名片。

一、城乡融合擦亮 “新名片”,着力拓宽共同现代化共富 “新局面”

沿着曙光村民族团结致富路,走进农业育苗产业基地,负责人曹鹏正在与山西大同的种植户交流今年彩椒种苗情况,这位来自宁夏的憨厚小伙现种植各类高标准育苗温室大棚30座,种苗量达6000多万株,成为内蒙古中西部最大的蔬菜育种基地,客户辐射河北、山西周边多个省市。

近年来赛罕区统筹把握“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乡村振兴全面融合”,以工业化、市场化思维打造以设施农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设施农业核心区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流通链、“农业+”创新链。推动绿色蔬菜、特色水果2个主导产业链式发展,实施生鲜果蔬供应链产业园、绿林源食品加工园扩建等项目。围绕落实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打造“赛出石榴红乡村振兴示范带”特色招牌,前白庙村、大厂库伦村的各类设施基地解决了首府周边地区村民冬季无苗可栽的困境,赛音不浪村网纹瓜远销北京、上海。在推进共同现代化进程中,赛罕区坚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展现更大作为,推动促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同向发力,立足各村资源禀赋,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出“赛音网纹瓜”、“蒙呼赛”小杂粮等21个地域特色品牌。全区已先后建设22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辐射带动沿线50余个村发展壮大,全区10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五条示范带上的2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城带向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进一步拓宽了共同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新局面”。

润泽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

     二、数实融合激发 “新动能”,着力激发共同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2023年6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环产业园考察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赛罕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推动金山高新区中环产业园高质量发展,鼓励园区立足零碳目标,推动精益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全球绿色工厂标杆,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光伏单晶晶体年产能105GW,光伏单晶晶片年产能30GW,已建成集成电路半导体单晶硅、新能源光伏单晶硅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先进制造基地,中环、赛盛、协鑫三家企业引领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强势崛起。航天经济开发区布局“一区六园”,建设内蒙古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2024年,金桥“双创”示范园成为自治区首家“智改数转”创新融合中心和人工智能人才应用实训基地,北斗应用产业园37个研发应用企业和项目赋能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锁定以碳基、硅基材料为基础的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低空经济、航空航天、北斗应用等方向,加快引进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氮化镓等项目。同时在航天开发区谋划布局合成生物产业业态,对接产业图谱头部企业,打造正泰第一家电气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引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项目,推动更多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型产业,进一步激发了共同现代化发展新动能,也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势能加速壮大注入活力,经济总量成功进入自治区前三位

装备制造产业

三、生态融合迈上“新台阶”, 着力探寻共同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走进榆林镇东干丈村梦境空间,一座座造型独特的星空小屋星罗棋布点缀在村人工万亩生态林海周边,废弃荒沟经过改造成为果蔬种植基地,村内的农耕展馆、抗战物品收集馆成为孩子们喜爱的研学基地,生态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吸引着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纷纷返乡就业,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游客对我们的民俗文化也特别感兴趣,每年各地往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赚钱养家,既高兴又自豪。”有了大均乡的发展样板,赛罕各乡镇纷纷挖掘资源特色,不断打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近年来赛罕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绘就美丽家园“新画卷”。坚持“生态修复、绿色共享”的理念,以生态工程建设和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团结,让各族群众在共享生态宜居美好生活的同时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按照“一廊·两轴·五带”文旅思路,赛罕区集中打造大黑河生态旅游带,进一步丰富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马鬃山旅游度假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药香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和“马家精点心”非遗工坊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遗工坊,马头琴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入围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项目,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探寻出一条共同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马鬃山旅游度假区

四、互嵌式融合构建“新局面”,着力打造共同现代化和谐“新家园”

来自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的大学毕业生达布,来到赛罕区红石榴工作服务站咨询毕业大学生留呼的相关优惠政策,这也是首府成立的第一家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承担着为各族群众提供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解读、综合业务咨询办理、倾听民意排忧解难、爱心暖心便民服务等职能,也开启了“三服务”模式新篇章。

近年来,赛罕区围绕普惠共享,厚植民生福祉“新底色”,构建和谐幸福“新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中,把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作为推动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前提,深入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民生福祉“保障网”,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常态化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街景、雕塑等公共设施建设70余处。以推动各族群众双向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关键举措,积极推进十万大学生、五万产业工人留呼工程和丁香扎根计划的实施,开工建设首府地区首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赛罕青年社区,营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昭乌达南路街道建立“石榴花开”创业就业基地和“北疆文化手工坊”,培训5200人次,解决就业300余人,为带动就业创业起到促进作用。借助京蒙协助“教育倍增计划”,引入首都师范大学和北大金秋两家知名教育品牌,推动内大附中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联盟办学;链接北上广先进医疗资源,持续打造通用技术集团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每项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每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不仅满足了各族群众多元化需求,深化互嵌式发展格局,更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主题,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八进”活动,仅2024年就达350余场。人民路街道兴康社区万家福非遗手工坊、大学西路街道前进巷社区“红石榴”创业小屋开展非遗技艺传承、民族手工制作活动,推出北疆文化群众体验新模式,促进基层文化繁荣,打造共同现代化和谐“新家园”


赛罕区“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系列专场招聘会

五、域内外融合激发“新活力”,搭建共同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

赛罕区榆林镇陶卜齐村东侧有一座名为陶卜齐的汉代县城,这里出土的瓦片和封泥为西汉时期呼和浩特平原之上郡县的正确名字提供了重要佐证,成为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相互融合的又一铁证,这是赛罕区首部历史文物纪录片《文物中的赛罕》中的片段,这部纪录片于2024年5月18日登录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以文物为主线,娓娓讲述文物背后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故事,首次播放点击率就突破100万次。

赛罕区持续擦亮“赛出石榴红·融”品牌,立足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把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具有赛罕特色的“北疆文化”,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实践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丰州故城博物馆、塬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等场馆成为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重要窗口。率先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活泼可爱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卡通形象大使“赛宝”“罕宝”已成为各族少年儿童的新伙伴,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赛罕区银河小学、巨华小学与广西南宁凤凰小学、明秀小学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开展“宾赛同心”活动,以喜闻乐见、有形可感的活动形式加深学生们感悟与理解。目前,两校已完成22个教学班的结对学习共同体,共进行了100余次班与班的交流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石榴籽 梦想小课堂”“石榴花开 匠心织梦”两个文明实践项目获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

开展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赛罕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打开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新局面,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激发了各族群众建设好家乡的热情。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赛罕区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携手全区各族人民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弘扬北疆文化 点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火花”文艺汇演


初审:牧其尔、王永强(赛罕区伟德体育官网)

复审:李志田

终审:云  冰

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澳門賭場 网络赌博平台 PG电子 bet365体育投注 365买球平台 太原市林业局 湖南省财政厅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 东莞市水务局 咸宁市水利和湖泊局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