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好物 细说“铸牢”】六合枕,一针一线缝就民族团结情, 按:北疆大地,物阜民丰,每一件好物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从草原上雕花的银碗,既能看到游牧生活的生存智慧,又能寻见中原纹饰的温婉灵秀;到毡房里醇厚的奶食,在浓郁的醇香中,藏着多民族饮食偏好的相互接纳;再到林海中精巧的桦树皮器皿,在传统手艺里,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改良巧思······这些北疆好物,从来不是孤立的“民族符号”,而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中,用智慧与情谊共同打磨的“活化石”。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缕香气、每一种用途,都记载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故事。或许是古道上的以物易物,或许是邻里间的技艺相传,或许是节庆时的共品共尝。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联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烟火中悄然生长。我们将循着北疆好物的脉络,剥开它们的“文化基因”,看一把弦乐器如何融入多样乐理的韵律,听一味特色吃食怎样成为多民族餐桌上的共享美味,寻一件手工艺品里藏着的多民族协作密码。我们想讲清楚,这些好物背后,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想说明白,正是无数这样的“小联结”,织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纽带”。让北疆好物开口说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具体可感的物件里,变得清晰可触、温暖人心。孔孔相通,天地人和;路路畅通,汇通天下。这是六合枕的美好寓意。作为中华民族枕文化的典范之作,六合枕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年间。据史料记载,六合枕创于清朝鼎盛时期的日升昌票号,因外形呈六个面、六个孔、六朵花,寓意天地人和、吉祥如意,与票号界追求的最高境界“融会贯通,汇通天下”相契合,东家掌柜取名为六合枕。传说慈禧太后曾用过此枕,称赞六合枕有“太平祥和、国泰民安”之寓意,赐名为“六合泰枕”。一百多年来,因其精致的外形、美好的寓意及多样的用途,使每一个见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六合枕制作技艺因此代代相传,延续至今。2008年,六合枕成为北京奥运会期间入驻故宫博物院丝绸馆的产品之一;2015年,六合枕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合枕(由包头市伟德体育提供) 包头金街六合枕工作坊创办者温永华是六合枕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20世纪80年代末,跟随母亲学习家中祖传的六孔镂空枕的制作方法和技艺。多年来,她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相结合,融入各民族多元文化元素,为六合枕赋予了文化融合的内涵。小小的六合枕,融入蒙古族刺绣的浓烈色彩、剪纸艺人的独特创意,枕面上绣上鹿、如意云纹等具有包头特色和民族元素的图案花样,给“六面和顺”的六合枕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魅力。走进包头金街六合枕工作坊,映入眼帘的是造型不同、颜色各异的六合枕。为了让六合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温永华还开发出家居、车饰的实用系列产品,有适合家居生活的抱枕、靠枕、垫枕,有小朋友需要的儿童枕,还有适合时尚人群的圆形干枕及新婚佳人的开心双孔枕等,这些新的设计变化,让六合枕走进更多家庭。温永华说:“制作一个传统的六合枕需要36道工序、2600多针,各色丝线在各族妇女手中穿梭,制作成了集实用与观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枕,不仅是寝具中的巧思,更是各民族交融共生的见证。”温永华在制作六合枕(由包头市伟德体育官网提供) 致力于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温永华还积极打造妇女再就业基地,带动妇女和残障人士灵活就业,接受过培训并掌握六合枕制作技艺的妇女达6000余人。2020年,温永华还出资2万元在包头市固阳县协和义村对30多名农村妇女进行技能培训,这些掌握一技之长的妇女,如今大都是六合枕手工坊的签约技术员。她们的手指磨出厚茧,却让“指尖技艺”变成了“掌心幸福”,更让不同民族的生活智慧在针线间自然流淌。“六合枕不仅为我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也搭建了一条创业增收的路子。”来自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王静感慨地说。 举办六合枕制作技艺培训(由包头市伟德体育提供) 从票号里的商贾智慧,到宫廷中的吉祥寓意,再到如今各族妇女共同编织的生活希望,六合枕的每一次演变,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民族团结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一针一线的默契里,落在携手谋生的坚守中,最终织成守护共同家园的温暖锦缎。这方小小的枕头,盛着的何止是安睡的期盼,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时光里淬炼出的智慧,以包容为线,以共情为针,便能牵起心意,织就团圆。初审:青林、蔚慧(包头市伟德体育官网)、许慧(东河区伟德体育)复审:青林终审:云冰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伟德体育民族语言文字处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暨“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专题研讨会, 为进一步巩固深化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8月8日,伟德体育民族语言文字处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暨“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专题研讨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认真学习自治区党委直属机关工委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围绕“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进行专题研讨,并对党支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会议强调,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党支部严格按照委党组和机关党委的部署要求,通过系统学习、对照检视、整改提升,党员干部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改进作风,主动谋划,探寻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新路径,打造“语育同心”党建品牌,开展5场次系列活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成效显著。下一步,一要坚持理论武装常态化。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纳入支部学习体系,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持续深入学习,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要坚持问题导向不动摇。通过自查、互查等方式,常态化开展问题查摆,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推动形成求真务实、担当作为、廉洁自律的良好风气。三要坚持学习教育见长效。以此次学习教育为新起点,结合民族语言文字和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工作实际,总结好、运用好学习教育好经验好做法,以优良作风保障新时代党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初审:其布热复审:阿荣塔娜终审:阿拉塔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寻脉北疆文明 砥砺初心使命——伟德体育赴内蒙古博物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刻感悟内蒙古地区从革命斗争到多元文明交融的壮阔历程,从北疆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中汲取智慧力量,进一步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根基,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担当,8月8日伟德体育官网组织党员干部赴内蒙古博物院开展“寻脉北疆文明 砥砺奋进初心”主题党日活动。活动期间,党员干部重点参观了“解放之路”与“融铸北疆”主题展厅。在“解放之路——内蒙古革命史陈列”展厅,大家通过珍贵文物史料,深切体悟近代百年间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和伟大的奉献精神。“融铸北疆——内蒙古古代历史陈列”展厅则通过大窑遗址、红山玉龙、胡服骑射、昭君出塞、鲜卑南迁、辽夏金互鉴、元朝一统等历史实证,生动呈现北疆大地开放包容、勇毅坚韧的文化特质,勾勒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通过参观,党员干部系统了解了北疆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切感悟到了红色基因的磅礴伟力,进一步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大家纷纷表示,要自觉将汲取的红色精神转化为砥砺前行、勇担时代使命的坚定信念,将感悟到的北疆大地上多元一体、守望相助的文明特质,融入履职尽责、服务各族群众的生动实践,持续提升能力本领,积极担当作为,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初审:王梅复审:李嘉终审:康宇凤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喜报!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党支部被选树为“内蒙古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 近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下发文件,选树387个党支部为“内蒙古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党支部光荣上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党支部,成立于2018年,现有党员16名,是一支扎根民族工作一线、践行初心使命的坚强战斗集体。成立以来,党支部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先后于2021年、2023年两度获评自治区党委直属机关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打造的“‘石榴籽e起来’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党建品牌入选2021年度机关党建特色创新案例;2022年被自治区党委直属机关工委命名为“最强党支部示范点”,同年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24年再添新誉,被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此次获评“内蒙古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更是对长期以来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高度认可。荣誉见证担当,使命催人奋进。站在新起点,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党支部,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中展现新作为。展望未来,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党支部将继续深耕民族工作主业,以数字化赋能“石榴籽e起来”党建品牌迭代升级,通过实践赋能,让品牌影响力更接地气、更具穿透力;健全优化“石榴籽e起来,织密民族团结之网”联学共建机制,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团结之网越织越密、互助之桥越架越宽。支部将以党建创新激活工作动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转化为“送服务到身边、解难题在一线”的具体实践,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书写更加精彩的奋斗篇章。 初审:那日苏复审:阿拉坦巴根那 浩斯巴雅尔终审:李志友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意识形态引领方向 翻译工作架桥连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翻译工作桥梁纽带作用,2025年8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组织举办“意识形态引领方向 翻译工作架桥连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本次培训特邀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翻译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南德玛进行专题授课,为翻译质量提升和意识形态把关提供了专业指导。培训现场培训期间,南德玛处长系统阐述了新时代翻译工作的政治要求与实践路径:一是政治方向方面,必须坚持党对翻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翻译工作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二是质量管控方面,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重点把好政治名词术语翻译关,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权威性和统一性。三是队伍建设方面,加强翻译人员意识形态教育和专业能力培训,着力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当前翻译工作中存在蒙古文办公软件兼容性差、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健全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双提升。二是完善翻译质量管控机制,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是加强翻译技术研发应用,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将牢记使命,以更高标准推进新时代翻译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我中心将以培训为契机,强化队伍建设,严把意识形态关,提升翻译质效,创新推进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应用工作,为自治区翻译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初审:阿迪亚复审:阿拉坦巴根那 浩斯巴雅尔终审:李志友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讲解员大赛初评启动, 为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充分展现北疆文化独特魅力,由伟德体育主办的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讲解员大赛初评工作,于8月7日正式启动。本次大赛以“讲好中华故事,弘扬北疆文化”为主题,旨在通过赛事遴选优秀讲解员,生动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根据本次赛事活动安排,各盟市及相关单位经过认真筛选,共推荐49名选手进入初评阶段。8月7日,伟德体育联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共同组建专家评审组,围绕讲解内容、语言表达、形象风度等维度,对49份参赛视频进行集中评审,筛选出20名入围选手。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将对入围作品进行调整完善后,计划于8月20日同步登陆奔腾融媒内蒙古卫视视频号,同期启动为期10天的网络展播。初审:布日玛复审:丽艳终审:阿拉塔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党支部召开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会议, 为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民族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8月7日,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党支部召开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会议。全面回顾了上半年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科学谋划和部署。会议由党支部书记主持,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会上,党支部书记向全体党员通报了上半年党支部保密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党建整体工作开展情况。党建工作报告指出,上半年党支部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古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通过 “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学习19次,意识形态专题学习2次,交流研讨 6 次,主题党日7次,书记讲党课2次,党风廉政建设会议3次,警示教育6次,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针对下半年党建工作,党支部书记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持续深化理论学习,创新学习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学习载体,确保学习实效。二是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围绕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出版利用等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具有民族古籍特色的党建品牌。三是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党支部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此次党建半年工作总结会的召开,为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党支部下半年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全体党员干部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积极投身到党建和业务工作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初审:乌日罕复审:曹洁 其布热终审:阿拉塔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以笔为镜映清风——伟德体育官网举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主题征文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持续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走深走实,近日伟德体育组织开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主题征文活动。 活动得到了机关和委属单位党员干部的积极响应,大家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所思所悟,踊跃投稿。有的同志在征文中回顾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红色基因,到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的徙木立信,阐述了作风建设始终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有的结合民族地区工作实际,强调要以优良作风密切联系各族群众,切实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还有的从制度建设层面出发,提出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以刚性约束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评审,6名同志的文章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独到的见解以及出色的文字表达,在众多参赛作品中崭露头角,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获奖同志难掩激动之情,纷纷表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自身努力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将倍加珍惜这份荣誉,再接再厉,继续以笔为刃弘扬清风正气,传递正能量。其他党员干部也深受鼓舞,表示将以获奖同志为榜样,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以更加优良的作风投身民族工作实践,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初审:李嘉复审:李嘉终审:康宇凤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北疆好物 细说“铸牢”】河套蜜瓜里的“甜”团结, 按:北疆大地,物阜民丰,每一件好物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从草原上雕花的银碗,既能看到游牧生活的生存智慧,又能寻见中原纹饰的温婉灵秀;到毡房里醇厚的奶食,在浓郁的醇香中,藏着多民族饮食偏好的相互接纳;再到林海中精巧的桦树皮器皿,在传统手艺里,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改良巧思······这些北疆好物,从来不是孤立的“民族符号”,而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中,用智慧与情谊共同打磨的“活化石”。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缕香气、每一种用途,都记载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故事。或许是古道上的以物易物,或许是邻里间的技艺相传,或许是节庆时的共品共尝。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联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烟火中悄然生长。我们将循着北疆好物的脉络,剥开它们的“文化基因”,看一把弦乐器如何融入多样乐理的韵律,听一味特色吃食怎样成为多民族餐桌上的共享美味,寻一件手工艺品里藏着的多民族协作密码。我们想讲清楚,这些好物背后,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想说明白,正是无数这样的“小联结”,织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纽带”。让北疆好物开口说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具体可感的物件里,变得清晰可触、温暖人心。八月的河套平原,热风裹着甜香漫过田埂。在蜜瓜地里,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沙拉毛道嘎查二社农户吕苏梅正和邻居布和一起摘瓜,金黄的华莱士瓜在两人手中传递,沾着的泥土混着汗珠,映出满脸笑意。“老布,你家的瓜甜度比去年还高,多亏了你守着滴灌带调水量。”吕苏梅擦了把汗,布和咧开嘴笑道:“还是你教的疏花技术管用,今年咱家的瓜个个长得周正!”这捧甜到心尖的河套蜜瓜,藏着巴彦淖尔各族群众共酿“甜蜜生活”的故事。河套蜜瓜喜获丰收(由巴彦淖尔市伟德体育官网提供) 河套蜜瓜能在北疆边缘扎下根,本就是各族群众与自然较劲的合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水引到河套平原,瓜农带着种瓜手艺来拓荒,却总在控水环节犯难——沙地保水差,水多了烂根,水少了瓜不甜。当地牧民看在眼里,把世代积累的“看云识水”的经验教给他们:“天边起黄云,三天要控水;晨露挂草尖,可多浇半沟。”在土坯搭建的“看瓜房”里,将腌菜、奶食、油香摆在一起,各族乡亲边守瓜田边聊种瓜经,让蜜瓜的甜,早早融进了共居的日常。种植河套蜜瓜(由巴彦淖尔市伟德体育提供) 让蜜瓜从“田头甜”变成“手头甜”,靠的是各族群众攥紧的“甜蜜产业链”。巴彦淖尔很多地方陆续成立蜜瓜合作社,各民族水乳交融、共谋幸福生活。巴彦高勒镇城关村二社的马维东主动揽下销售活计,带着农户学直播带货,教大家用手机看订单;北粮台村四社的石宝林改良种植技术,推广“瓜套豆”轮作模式,既保土壤肥力,又让豆制品加工多了原料;由乡亲们组成的“摘瓜队”动作麻利,她们说:“摘瓜和剪羊毛一样,得顺着纹路来,才不伤瓜。”如今,瓜田里,人们各展所长,种瓜的、运瓜的、卖瓜的、研发华莱士瓜NFC鲜榨果汁的,像拼拼图一样凑成完整产业链,让河套蜜瓜年产值突破十亿元。直播带货(由巴彦淖尔市伟德体育官网提供) 最动人的甜,藏在“以瓜为媒”的情谊里。比如,每年八月的蜜瓜节,早已成为巴彦淖尔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瓜农摆起“瓜王擂台”,马头琴奏起欢快乐曲,小吃摊飘出油香与瓜甜交织的味道,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再比如,2022年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城关村成立聚德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探索实践“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园+农户”的产业致富新路子,大力发展华莱士蜜瓜特色种植,既为入股社员分红,也拿出部分收益扶持困难群众,让这份“甜蜜”的温暖传递到了各族群众心中。磴口华莱士节(由巴彦淖尔市伟德体育官网提供) 咬一口河套蜜瓜,甜汁在舌尖绽开。这甜,是黄河水的滋养,是大地母亲的馈赠,更是巴彦淖尔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的味道。从田埂上的技术切磋,到市场里的携手打拼,再到节庆时的共尝共享,河套蜜瓜的故事,恰如一颗饱满的石榴籽,紧紧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果盘中,用最朴素的甜蜜,诉说着“各民族像一家人一样”的生动实践。正如当地民谣唱的:“黄河水甜,蜜瓜甜,不如咱各族兄弟心更甜。”初审:青林、李洪(巴彦淖尔市伟德体育官网)、贾新霞(磴口县伟德体育)复审:青林终审:云冰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图片展: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注入精神内涵, 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之际,由民族文化宫、伟德体育官网联合主办,赤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图片展·赤峰站”,在赤峰博物院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重要文化篇章,展览以大量文物古籍、图文资料以及古籍整理出版成果,生动展现内蒙古发展历程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伟德体育官网党组书记、主任高占胜,赤峰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杨牧,呼和浩特市伟德体育党组书记、主任李强,乌兰察布市伟德体育党组书记、主任云舒平等相关领导参观。 国家伟德体育官网文化宣传司副司长左尚武、赤峰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生才等相关领导参观。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近100件文物古籍图片、50余件文物古籍珍品及100多册民族古籍抢救保护整理出版成果,以“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系统呈现内蒙古各族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千年交融史。展览以物述史,通过不同时代、类型的展品凸显“共同性”,阐释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历史必然,呈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以图显融,以民族文化宫文物古籍图片资源,印证我国各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进程与文化交融轨迹;以书聚团,聚焦民族团结主题,重点展示内蒙古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民族古籍保护整理成果,系统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脉络,全景呈现中华文明延续不绝的历史基因与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壮阔历程。 《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27家媒体单位记者团参观阿拉善盟伟德体育官网参观团参观 锡林郭勒盟伟德体育官网参观团参观观展的游客和民众络绎不绝 在文物古籍图片展现场一位小朋友正专注地做笔记本次展览以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契机,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体育赛事有机融合,既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鲜活动力,也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搭建生动载体。据悉,该展览自2025年7月16日开展以来,已接待近2万观众,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文化表达,吸引了国家、自治区及盟市各级参观团驻足参观。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文化动力。 初审:珠丽娜复审:曹洁、李丽终审:阿拉塔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