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法官那顺(左二)深入牧区巡回调解
基本情况
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内设8个庭室,下设1个司法警察大队,派出6处基层法庭。现有工作人员203人,其中少数民族干警158人。现有员额法官36人,其中双语法官21人。年均审执结各类案件近1万件。先后选树培育出全国优秀法官那顺、朱珊珊,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巴雅尔吐胡硕法庭等先进典型。
典型做法
做实“公正效率”,以党的坚强领导奏响司法护航民族团结“主旋律”。扎鲁特旗人民法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总目标,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举措、新路径,打造“1233”民族工作模式: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条主线;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和深入融合,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格局;聚焦深植共同的价值观念、挖掘共有的和合文化、培育共鸣的文化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案件审执、诉讼服务、诉源治理,以高质量司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做深“诉源治理”,以新时代“枫桥经验”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始终秉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和合无讼”诉源治理模式引领下,打造“三位一体”工作法,以庭村共建、人民调解、普法宣传全面助推“无讼无访”嘎查村(社区)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分层过滤化解。深入推进“巡、立、调、审、执、教”人民法庭一体化办案模式,总结形成代表基层法官集体调处裁决方法智慧的“那顺调解法”,用司法的智慧与温情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地区公平正义。
做好“普法宣传”,以主动延伸司法服务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扎鲁特旗人民法院锚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奋斗目标,把普法宣传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设立“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官工作室”,打造法治文化长廊、那顺调解法长廊,编制《矛盾纠纷调解指引》《那顺调解法司法实践应用成果》,组建“红骏马”法治乌兰牧骑,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宣讲。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送法进校园21次,进企业12次,进嘎查村(社区)45次,普法文艺演出5场次,受教育群众2万余人次。使“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形成全民参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的强大合力。
亮点工作
扎鲁特旗人民法院着眼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大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密结合司法审判职能,扎实开展“石榴籽·守法”工程,打造“1233”工作模式、“那顺调解法”、“红骏马”法治乌兰牧骑等一系列特色司法服务品牌,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民法庭之路,以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法治保障基石 奏响民族团结强音-扎鲁特旗人民法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案例, 全国优秀法官那顺(左二)深入牧区巡回调解基本情况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内设8个庭室,下设1个司法警察大队,派出6处基层法庭。现有工作人员203人,其中少数民族干警158人。现有员额法官36人,其中双语法官21人。年均审执结各类案件近1万件。先后选树培育出全国优秀法官那顺、朱珊珊,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巴雅尔吐胡硕法庭等先进典型。典型做法做实“公正效率”,以党的坚强领导奏响司法护航民族团结“主旋律”。扎鲁特旗人民法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总目标,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举措、新路径,打造“1233”民族工作模式: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条主线;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和深入融合,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格局;聚焦深植共同的价值观念、挖掘共有的和合文化、培育共鸣的文化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案件审执、诉讼服务、诉源治理,以高质量司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做深“诉源治理”,以新时代“枫桥经验”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始终秉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和合无讼”诉源治理模式引领下,打造“三位一体”工作法,以庭村共建、人民调解、普法宣传全面助推“无讼无访”嘎查村(社区)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分层过滤化解。深入推进“巡、立、调、审、执、教”人民法庭一体化办案模式,总结形成代表基层法官集体调处裁决方法智慧的“那顺调解法”,用司法的智慧与温情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地区公平正义。做好“普法宣传”,以主动延伸司法服务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扎鲁特旗人民法院锚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奋斗目标,把普法宣传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设立“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官工作室”,打造法治文化长廊、那顺调解法长廊,编制《矛盾纠纷调解指引》《那顺调解法司法实践应用成果》,组建“红骏马”法治乌兰牧骑,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宣讲。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送法进校园21次,进企业12次,进嘎查村(社区)45次,普法文艺演出5场次,受教育群众2万余人次。使“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形成全民参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的强大合力。亮点工作扎鲁特旗人民法院着眼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大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密结合司法审判职能,扎实开展“石榴籽·守法”工程,打造“1233”工作模式、“那顺调解法”、“红骏马”法治乌兰牧骑等一系列特色司法服务品牌,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民法庭之路,以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优秀法官那顺(左二)深入牧区巡回调解
基本情况
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内设8个庭室,下设1个司法警察大队,派出6处基层法庭。现有工作人员203人,其中少数民族干警158人。现有员额法官36人,其中双语法官21人。年均审执结各类案件近1万件。先后选树培育出全国优秀法官那顺、朱珊珊,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巴雅尔吐胡硕法庭等先进典型。
典型做法
做实“公正效率”,以党的坚强领导奏响司法护航民族团结“主旋律”。扎鲁特旗人民法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总目标,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举措、新路径,打造“1233”民族工作模式: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条主线;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和深入融合,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格局;聚焦深植共同的价值观念、挖掘共有的和合文化、培育共鸣的文化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案件审执、诉讼服务、诉源治理,以高质量司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做深“诉源治理”,以新时代“枫桥经验”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始终秉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和合无讼”诉源治理模式引领下,打造“三位一体”工作法,以庭村共建、人民调解、普法宣传全面助推“无讼无访”嘎查村(社区)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分层过滤化解。深入推进“巡、立、调、审、执、教”人民法庭一体化办案模式,总结形成代表基层法官集体调处裁决方法智慧的“那顺调解法”,用司法的智慧与温情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地区公平正义。
做好“普法宣传”,以主动延伸司法服务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扎鲁特旗人民法院锚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奋斗目标,把普法宣传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设立“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官工作室”,打造法治文化长廊、那顺调解法长廊,编制《矛盾纠纷调解指引》《那顺调解法司法实践应用成果》,组建“红骏马”法治乌兰牧骑,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宣讲。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送法进校园21次,进企业12次,进嘎查村(社区)45次,普法文艺演出5场次,受教育群众2万余人次。使“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形成全民参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的强大合力。
亮点工作
扎鲁特旗人民法院着眼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大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密结合司法审判职能,扎实开展“石榴籽·守法”工程,打造“1233”工作模式、“那顺调解法”、“红骏马”法治乌兰牧骑等一系列特色司法服务品牌,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民法庭之路,以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