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①钮因干:感恩草原 世代结缘
发布时间:2024-07-31 16:07  来源:乌审旗发布   
分享到:
【字体:  

开栏语: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 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

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

钮因干:感恩草原世代结缘

(钮因干口述)

1968年,我随217名南京知青奔赴乌审草原插队。3年的牧区生活中,父老乡亲给了我草原的胸怀,马背上的放牧驰骋给了我牧人的勇敢,让我不断从柔弱变得坚强。从此,我在那里有了一个终生难忘、亲情永恒的家,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


我插队的地方巴彦柴达木,隶属于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原乌兰陶勒盖公社)巴音敖包嘎查(原巴音敖包大队)七小队。

我插队第一天,就被大队长巴佈领进七小队长巴特尔家学习放马。当时他们家的房子是由柳椽子、土坯搭建成的一间大屋、一间小屋。除巴特尔阿爸和炮劳柴阿妈以外,他们家当时还有6个比我小的孩子。从此,在这个贫瘠的家庭中又多了一张嘴、多了一个最得宠的大男孩,我就在那个家徒四壁的小屋内,度过了3年插队生活。

在这个家里,我得到了亲人般的关心爱护。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无不浸透着他们对我的偏爱:家里难得煮一次大米饭,也要让我吃饱后弟弟妹妹们才能上炕桌;煮羊肉了,非得等我归来才开锅;酥油酸奶制作好了,弟弟妹妹至多是尝个鲜,而在我喝茶时却顿顿都要给斟上。一次巴特尔阿爸去旗里开会时仅带回两个月饼,却悄悄地放进我的口袋中。换季了,皮衣皮裤皮被皮褥早早地开始为我准备。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炮劳柴阿妈为我缝制皮衣,当时缺少一个钮扣,她随即从穿在身上的皮衣上剪下一个钮扣为我缝上。脚上的鞋,也是阿妈一针一线地纳鞋底、剪鞋帮为我制作。出门前,我的弟妹们抢着外出帮我把马拉回来、备好马鞍。

内蒙古的冬季严寒,由于炮劳柴阿妈无微不至地嘘寒问暖,我在南京患上的胃寒胃疼、慢性鼻炎等都不治而愈了。记得有一次重感冒病在床上起不来,炮劳柴阿妈又心疼又着急,一天时间就变着口味给我做了七顿饭让我吃。我们刚到乌审旗时,旗委、政府给每人发了件皮袄。但是我的很快就穿烂了,巴特尔阿爸就把自己刚刚做的一件新皮袄给了我,我心里感到特别温暖。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也自觉地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兄长。只要我在家里,捣糜子、捣酸奶、担水背柴、铡草、打扫羊圈、修整地窖等体力活都抢在前面。每次外出放牧,炮劳柴阿妈都会在我的马背袋子中塞满炒米炒面和风干肉等。但是等我回来时这些东西几乎还是原样,还对阿妈解释说:“路过牧民家请我吃饱了。”其实我是在大队的医生那里领上一些乒乓球大小的羚翘解毒丸,吃上一两颗充饥了。巴特尔阿爸悄悄塞给我的月饼等零食,我都会悄悄地把弟弟妹妹带到屋外给他们分食。当年底,两个小弟弟就和阿爸阿妈分开睡,挤到我的小屋跟我睡了。记得第一夜时要不停地要为他们盖上被蹬开的被子,虽然不能睡踏实觉,但心中却充满着爱怜、甜蜜的温馨。

生产队分红了!我被评为最高工分的强劳力。1970年1月我平生第一次分红60元;1970年12月分红84元;1971年6月分红27元,每次除留下几元买邮票寄信以外,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全部上交给家里。

除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怀外,他们还深深地理解一个语言不通、又远离家乡亲人的青年人的心情。在牧区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不需要母亲从南京寄来衣物之类的东西,但每月一卷的《新南京报》却是不可缺少的。当时能买得上的一些如《共产党宣言》等书也陆续时有寄来。由于邮局只设到公社一级,离我家骑马往返得跑一整天,阿爸去公社开会或办其他什么事情时,必定算好邮班,按时去邮局打听一下有无我的书信和邮件,一旦有了,便立即连夜送回来给我,自己再返回公社继续他的工作。



当时牧区的生活是清苦的,到了晚上牧民们往往是早早睡觉,省下点灯熬油的花费。而我每次牧马归来,总会发现小油灯里被续满了油,足以够我看书报至深夜。正是这些书籍、报纸,更有那南京、内蒙两地亲人们拳拳眷眷之心,使我能在塞外北疆,战胜孤寂,不断充实提升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插队的那一段人生。

巴特尔阿爸不仅关心我的生活学习,而且作为我的入党介绍人特别关注我的政治思想。我放马的第二年,巴特尔阿爸郑重地对我说,“钮因干呀,你应该写个入党申请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这位老党员的引导下,我积极向党组织靠近,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1970年大队召开党员会时,13名党员全票通过,吸纳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1年底,我3次婉拒招工和调动,但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安排恋恋不舍离开牧区。但是,我心里哪能割舍下巴彦柴达木的那个家,所以每年都要回家看看。记得第一次回家时凑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银质的水烟壶带给了阿爸、阿妈。二老相继过世后,每年回去时都要去他们的坟茔整理墓砖,静坐默思。十多年过去了,我的QQ头像依旧就是倚偎在巴特尔阿爸、炮劳柴阿妈坟头上的留影。我想,他们一定会感受到孩儿这份深深的思念。

近几年,我还带上家人去巴彦柴达木探望弟弟妹妹和子侄们。我的心愿就是写在纪念南京知青插队内蒙古50周年时代表大队知青赠送给队里的锦旗上的八个字:“感恩草原,世代结缘”。我们要世世代代感恩草原,传承这份美好的情缘。

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①钮因干:感恩草原 世代结缘

发布时间:2024-07-31
来源:乌审旗发布
朗读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①钮因干:感恩草原 世代结缘, 开栏语: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 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钮因干:感恩草原世代结缘(钮因干口述)1968年,我随217名南京知青奔赴乌审草原插队。3年的牧区生活中,父老乡亲给了我草原的胸怀,马背上的放牧驰骋给了我牧人的勇敢,让我不断从柔弱变得坚强。从此,我在那里有了一个终生难忘、亲情永恒的家,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我插队的地方巴彦柴达木,隶属于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原乌兰陶勒盖公社)巴音敖包嘎查(原巴音敖包大队)七小队。我插队第一天,就被大队长巴佈领进七小队长巴特尔家学习放马。当时他们家的房子是由柳椽子、土坯搭建成的一间大屋、一间小屋。除巴特尔阿爸和炮劳柴阿妈以外,他们家当时还有6个比我小的孩子。从此,在这个贫瘠的家庭中又多了一张嘴、多了一个最得宠的大男孩,我就在那个家徒四壁的小屋内,度过了3年插队生活。 在这个家里,我得到了亲人般的关心爱护。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无不浸透着他们对我的偏爱:家里难得煮一次大米饭,也要让我吃饱后弟弟妹妹们才能上炕桌;煮羊肉了,非得等我归来才开锅;酥油酸奶制作好了,弟弟妹妹至多是尝个鲜,而在我喝茶时却顿顿都要给斟上。一次巴特尔阿爸去旗里开会时仅带回两个月饼,却悄悄地放进我的口袋中。换季了,皮衣皮裤皮被皮褥早早地开始为我准备。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炮劳柴阿妈为我缝制皮衣,当时缺少一个钮扣,她随即从穿在身上的皮衣上剪下一个钮扣为我缝上。脚上的鞋,也是阿妈一针一线地纳鞋底、剪鞋帮为我制作。出门前,我的弟妹们抢着外出帮我把马拉回来、备好马鞍。内蒙古的冬季严寒,由于炮劳柴阿妈无微不至地嘘寒问暖,我在南京患上的胃寒胃疼、慢性鼻炎等都不治而愈了。记得有一次重感冒病在床上起不来,炮劳柴阿妈又心疼又着急,一天时间就变着口味给我做了七顿饭让我吃。我们刚到乌审旗时,旗委、政府给每人发了件皮袄。但是我的很快就穿烂了,巴特尔阿爸就把自己刚刚做的一件新皮袄给了我,我心里感到特别温暖。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也自觉地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兄长。只要我在家里,捣糜子、捣酸奶、担水背柴、铡草、打扫羊圈、修整地窖等体力活都抢在前面。每次外出放牧,炮劳柴阿妈都会在我的马背袋子中塞满炒米炒面和风干肉等。但是等我回来时这些东西几乎还是原样,还对阿妈解释说:“路过牧民家请我吃饱了。”其实我是在大队的医生那里领上一些乒乓球大小的羚翘解毒丸,吃上一两颗充饥了。巴特尔阿爸悄悄塞给我的月饼等零食,我都会悄悄地把弟弟妹妹带到屋外给他们分食。当年底,两个小弟弟就和阿爸阿妈分开睡,挤到我的小屋跟我睡了。记得第一夜时要不停地要为他们盖上被蹬开的被子,虽然不能睡踏实觉,但心中却充满着爱怜、甜蜜的温馨。生产队分红了!我被评为最高工分的强劳力。1970年1月我平生第一次分红60元;1970年12月分红84元;1971年6月分红27元,每次除留下几元买邮票寄信以外,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全部上交给家里。除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怀外,他们还深深地理解一个语言不通、又远离家乡亲人的青年人的心情。在牧区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不需要母亲从南京寄来衣物之类的东西,但每月一卷的《新南京报》却是不可缺少的。当时能买得上的一些如《共产党宣言》等书也陆续时有寄来。由于邮局只设到公社一级,离我家骑马往返得跑一整天,阿爸去公社开会或办其他什么事情时,必定算好邮班,按时去邮局打听一下有无我的书信和邮件,一旦有了,便立即连夜送回来给我,自己再返回公社继续他的工作。当时牧区的生活是清苦的,到了晚上牧民们往往是早早睡觉,省下点灯熬油的花费。而我每次牧马归来,总会发现小油灯里被续满了油,足以够我看书报至深夜。正是这些书籍、报纸,更有那南京、内蒙两地亲人们拳拳眷眷之心,使我能在塞外北疆,战胜孤寂,不断充实提升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插队的那一段人生。巴特尔阿爸不仅关心我的生活学习,而且作为我的入党介绍人特别关注我的政治思想。我放马的第二年,巴特尔阿爸郑重地对我说,“钮因干呀,你应该写个入党申请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这位老党员的引导下,我积极向党组织靠近,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1970年大队召开党员会时,13名党员全票通过,吸纳我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底,我3次婉拒招工和调动,但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安排恋恋不舍离开牧区。但是,我心里哪能割舍下巴彦柴达木的那个家,所以每年都要回家看看。记得第一次回家时凑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银质的水烟壶带给了阿爸、阿妈。二老相继过世后,每年回去时都要去他们的坟茔整理墓砖,静坐默思。十多年过去了,我的QQ头像依旧就是倚偎在巴特尔阿爸、炮劳柴阿妈坟头上的留影。我想,他们一定会感受到孩儿这份深深的思念。近几年,我还带上家人去巴彦柴达木探望弟弟妹妹和子侄们。我的心愿就是写在纪念南京知青插队内蒙古50周年时代表大队知青赠送给队里的锦旗上的八个字:“感恩草原,世代结缘”。我们要世世代代感恩草原,传承这份美好的情缘。

开栏语: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 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

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

钮因干:感恩草原世代结缘

(钮因干口述)

1968年,我随217名南京知青奔赴乌审草原插队。3年的牧区生活中,父老乡亲给了我草原的胸怀,马背上的放牧驰骋给了我牧人的勇敢,让我不断从柔弱变得坚强。从此,我在那里有了一个终生难忘、亲情永恒的家,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


我插队的地方巴彦柴达木,隶属于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原乌兰陶勒盖公社)巴音敖包嘎查(原巴音敖包大队)七小队。

我插队第一天,就被大队长巴佈领进七小队长巴特尔家学习放马。当时他们家的房子是由柳椽子、土坯搭建成的一间大屋、一间小屋。除巴特尔阿爸和炮劳柴阿妈以外,他们家当时还有6个比我小的孩子。从此,在这个贫瘠的家庭中又多了一张嘴、多了一个最得宠的大男孩,我就在那个家徒四壁的小屋内,度过了3年插队生活。

在这个家里,我得到了亲人般的关心爱护。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无不浸透着他们对我的偏爱:家里难得煮一次大米饭,也要让我吃饱后弟弟妹妹们才能上炕桌;煮羊肉了,非得等我归来才开锅;酥油酸奶制作好了,弟弟妹妹至多是尝个鲜,而在我喝茶时却顿顿都要给斟上。一次巴特尔阿爸去旗里开会时仅带回两个月饼,却悄悄地放进我的口袋中。换季了,皮衣皮裤皮被皮褥早早地开始为我准备。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炮劳柴阿妈为我缝制皮衣,当时缺少一个钮扣,她随即从穿在身上的皮衣上剪下一个钮扣为我缝上。脚上的鞋,也是阿妈一针一线地纳鞋底、剪鞋帮为我制作。出门前,我的弟妹们抢着外出帮我把马拉回来、备好马鞍。

内蒙古的冬季严寒,由于炮劳柴阿妈无微不至地嘘寒问暖,我在南京患上的胃寒胃疼、慢性鼻炎等都不治而愈了。记得有一次重感冒病在床上起不来,炮劳柴阿妈又心疼又着急,一天时间就变着口味给我做了七顿饭让我吃。我们刚到乌审旗时,旗委、政府给每人发了件皮袄。但是我的很快就穿烂了,巴特尔阿爸就把自己刚刚做的一件新皮袄给了我,我心里感到特别温暖。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也自觉地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兄长。只要我在家里,捣糜子、捣酸奶、担水背柴、铡草、打扫羊圈、修整地窖等体力活都抢在前面。每次外出放牧,炮劳柴阿妈都会在我的马背袋子中塞满炒米炒面和风干肉等。但是等我回来时这些东西几乎还是原样,还对阿妈解释说:“路过牧民家请我吃饱了。”其实我是在大队的医生那里领上一些乒乓球大小的羚翘解毒丸,吃上一两颗充饥了。巴特尔阿爸悄悄塞给我的月饼等零食,我都会悄悄地把弟弟妹妹带到屋外给他们分食。当年底,两个小弟弟就和阿爸阿妈分开睡,挤到我的小屋跟我睡了。记得第一夜时要不停地要为他们盖上被蹬开的被子,虽然不能睡踏实觉,但心中却充满着爱怜、甜蜜的温馨。

生产队分红了!我被评为最高工分的强劳力。1970年1月我平生第一次分红60元;1970年12月分红84元;1971年6月分红27元,每次除留下几元买邮票寄信以外,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全部上交给家里。

除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怀外,他们还深深地理解一个语言不通、又远离家乡亲人的青年人的心情。在牧区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不需要母亲从南京寄来衣物之类的东西,但每月一卷的《新南京报》却是不可缺少的。当时能买得上的一些如《共产党宣言》等书也陆续时有寄来。由于邮局只设到公社一级,离我家骑马往返得跑一整天,阿爸去公社开会或办其他什么事情时,必定算好邮班,按时去邮局打听一下有无我的书信和邮件,一旦有了,便立即连夜送回来给我,自己再返回公社继续他的工作。



当时牧区的生活是清苦的,到了晚上牧民们往往是早早睡觉,省下点灯熬油的花费。而我每次牧马归来,总会发现小油灯里被续满了油,足以够我看书报至深夜。正是这些书籍、报纸,更有那南京、内蒙两地亲人们拳拳眷眷之心,使我能在塞外北疆,战胜孤寂,不断充实提升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插队的那一段人生。

巴特尔阿爸不仅关心我的生活学习,而且作为我的入党介绍人特别关注我的政治思想。我放马的第二年,巴特尔阿爸郑重地对我说,“钮因干呀,你应该写个入党申请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这位老党员的引导下,我积极向党组织靠近,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1970年大队召开党员会时,13名党员全票通过,吸纳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1年底,我3次婉拒招工和调动,但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安排恋恋不舍离开牧区。但是,我心里哪能割舍下巴彦柴达木的那个家,所以每年都要回家看看。记得第一次回家时凑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银质的水烟壶带给了阿爸、阿妈。二老相继过世后,每年回去时都要去他们的坟茔整理墓砖,静坐默思。十多年过去了,我的QQ头像依旧就是倚偎在巴特尔阿爸、炮劳柴阿妈坟头上的留影。我想,他们一定会感受到孩儿这份深深的思念。

近几年,我还带上家人去巴彦柴达木探望弟弟妹妹和子侄们。我的心愿就是写在纪念南京知青插队内蒙古50周年时代表大队知青赠送给队里的锦旗上的八个字:“感恩草原,世代结缘”。我们要世世代代感恩草原,传承这份美好的情缘。

澳门博彩在线 澳门威斯尼斯人官网 澳门威斯尼斯人官网 全球最大的博彩公司 美高梅app客户端 十大网赌信誉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