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⑤裴翠琼:美丽乌审 我如此热爱你
发布时间:2024-08-04 13:05  来源:乌审旗发布   
分享到:
【字体:  

开栏语:

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

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

裴翠琼:美丽乌审 我如此热爱你

翠琼口述

一段插队岁月,一生不解情缘。56年岁月弹指一挥间,回想起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从青丝到白发、从少年到古稀,当年我作为一名17岁的少女,来到乌审旗插队锻炼、成家立业、扎根草原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草原上父老乡亲的关爱呵护,让我不断从柔弱变得坚强,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与爱人在乌审的相识相恋、缔结姻缘,则让我与这里凝结起永远的血脉亲情!我深深感谢这份美丽的缘分,感恩乌审草原的父老乡亲们。

永远记得我来内蒙古插队前,全班同学为我凑的27元零花钱,让妈妈给买毛线织毛衣抵御风寒;永远记得1968年10月21日那个终身难忘的日子,我的母校南京32中学初二(2)班的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步行从学校走到火车站,送别我这个全班唯一到内蒙古插队落户的女生。老师、同学的祝福,父母、亲朋的泪别,多少年来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温暖着我的心。

我们离开了母校,离开了父母和亲人们,来到几千里之外毛乌素沙地中的乌审旗。我和毛英、彭金妹3人被分派到乌审旗原陶利公社塔来乌素大队二小队。一开始住在小队房子里,后来队里给我们盖了两间知青房,我们在草原上有了自己的小家。队里乡亲们多是蒙古族,他们热情接纳我们,教我们背柴做饭、放羊挤奶,干各种农活,还种了很多树。

逢年过节的时候,队里给我们羊肉、奶食品,邀请我们到牧民家里,用最高的礼节、最好的吃食款待我们。慢慢地,我们学会蒙古语,已习惯牧民的各种吃法,奶茶、炒米、手把肉、和料饭,哪一样都是那么香。艰苦岁月里的真诚和关爱,让我们在离家千里之外,感受到家和亲人般的温暖。4年的插队生活,过得快乐而充实。

在队里的关怀下,我们成长了、也成熟了起来。学会做很多北方的饭菜,学会了针线活,并且可以自己做鞋穿,融入草原牧民的生活习惯。我们三姐妹也分别找到各自的工作、爱情和归宿。

毛英和插队乌审旗原乌兰陶勒盖公社的知青齐凯组建了家庭,后双双调回南京;彭金妹嫁给了当地蒙古族牧民的儿子、一名退伍军人;我参加工作调到乌审旗原黄陶勒盖供销社后,与当时还在边防部队服役的爱人罗根旺相恋成家。后来我和彭金妹都选择永远留在内蒙古,相亲相爱、幸福生活在乌审草原,这里已经成了我们真正的故乡。

我常想,乌审草原是我们的福地,知青们在这里锻炼成长,有的入党,有的上大学,有的提干当先进;有的在草原开枝散叶,有的调回老家认真工作,都有各自美好的前程,这一切都是组织的关心培养而成就了我们。

正是这份感恩,激励着我不断努力,追求进步。1999年,我在退休一年后,被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200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人说,都退休了,还要入党交党费,你图什么?我什么都不图,就为心中的信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我想,不管什么时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忘记。

乌审第二故乡的奶茶、炒米、手把肉养育了我们,这里人民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给了我们超越地域、民族、血缘的亲情呵护、温暖帮助,成为我们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与爱人结婚的时候,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但是融入他们那个当时非常贫困却给与我温暖亲情的家庭,我从没有后悔过。50多年来,我的公公婆婆跟我们在一起生活了26年,他们都是农牧民,分别活到84岁和92岁高龄,都由我们悉心照顾养老送终。

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是终身的幸福,妈妈是温暖的家。都说妈妈是爱的保护伞、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但是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母亲与我们相距太远。很多时候相互照顾不到,只有思念的长线牵系着彼此。

缘分总是如此美好。幸运的是,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除了我的婆婆之外,又认识了一位蒙古族妈妈森布如。原来我们两家是邻居,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家里七八个孩子一大家子人,那时候她和爱人的工资也不高,家里也不宽裕。但是她心疼我远离父母家人,总是把我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爱护。我一回去,森布如妈妈就高兴地说:“我的大女儿回来了,我的大女儿回来了!他们家里有时候做好吃的,都会给我留一点。

邻里相处几十年,森布如妈妈一家,成了我真正的娘家人。许多生活上、工作上的事情都想和他们聊聊,在他们那里我找到了最好的慰藉。森布如妈妈热情耿直,有时候我和爱人因为小事生气拌嘴,如果是我的错,她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我,让我不要使小性子,好好珍爱自己的爱人和家庭。妈妈对我的好,我永远记在心里,我也一样,会尽最大能力孝敬疼爱我的妈妈。家里种的水果蔬菜、鲜玉米,都会第一时间能吃了先要让孩子给森布如姥姥送过去。她如今86岁高龄,四代同堂、儿孙绕膝、生活幸福。但是她依然时时牵挂着我这个大女儿,每隔三两天如果没有电话和微信,彼此都会很担心。有妈的孩子是块宝。我很庆幸自己70多岁了,还有这样深爱我的老妈妈。

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这一代人是乌审旗发展的建设者、参与者,亲眼见证她从荒凉贫困变得美丽富饶。这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守望相助,这里沙漠变绿洲,成为我们最幸福的家园。我常想,美丽乌审,我是如此热爱你!

采访手记:

从豆蔻年华到两鬓白发,裴翠琼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乌审。而在此后几十年的岁月中,裴翠琼是公婆的好儿媳、蒙古族阿妈的好闺女,爱人的好妻子、孩子们的好妈妈、好祖母,工作中的好同事、退休后依然追求进步的好同志......

艰苦环境的磨练,父老乡亲的关爱,单位和组织的培养,让她从一个柔弱的少女,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扎根草原,无怨无悔。采访中,她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正是这份初心,她在乌审草原收获了最美好的爱情、亲情,成为了最具幸福感的人之一。她的爱人罗根旺说,妻子是真正把根扎在了乌审草原。我们被这位朴实善良的长者深深感动!也由衷地祝福裴翠琼和她的家人身体健康,幸福绵长!


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⑤裴翠琼:美丽乌审 我如此热爱你

发布时间:2024-08-04
来源:乌审旗发布
朗读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⑤裴翠琼:美丽乌审 我如此热爱你, 开栏语: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裴翠琼:美丽乌审 我如此热爱你(裴翠琼口述)一段插队岁月,一生不解情缘。56年岁月弹指一挥间,回想起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从青丝到白发、从少年到古稀,当年我作为一名17岁的少女,来到乌审旗插队锻炼、成家立业、扎根草原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草原上父老乡亲的关爱呵护,让我不断从柔弱变得坚强,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与爱人在乌审的相识相恋、缔结姻缘,则让我与这里凝结起永远的血脉亲情!我深深感谢这份美丽的缘分,感恩乌审草原的父老乡亲们。永远记得我来内蒙古插队前,全班同学为我凑的27元零花钱,让妈妈给买毛线织毛衣抵御风寒;永远记得1968年10月21日那个终身难忘的日子,我的母校南京32中学初二(2)班的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步行从学校走到火车站,送别我这个全班唯一到内蒙古插队落户的女生。老师、同学的祝福,父母、亲朋的泪别,多少年来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温暖着我的心。我们离开了母校,离开了父母和亲人们,来到几千里之外毛乌素沙地中的乌审旗。我和毛英、彭金妹3人被分派到乌审旗原陶利公社塔来乌素大队二小队。一开始住在小队房子里,后来队里给我们盖了两间知青房,我们在草原上有了自己的小家。队里乡亲们多是蒙古族,他们热情接纳我们,教我们背柴做饭、放羊挤奶,干各种农活,还种了很多树。逢年过节的时候,队里给我们羊肉、奶食品,邀请我们到牧民家里,用最高的礼节、最好的吃食款待我们。慢慢地,我们学会蒙古语,已习惯牧民的各种吃法,奶茶、炒米、手把肉、和料饭,哪一样都是那么香。艰苦岁月里的真诚和关爱,让我们在离家千里之外,感受到家和亲人般的温暖。4年的插队生活,过得快乐而充实。在队里的关怀下,我们成长了、也成熟了起来。学会做很多北方的饭菜,学会了针线活,并且可以自己做鞋穿,融入草原牧民的生活习惯。我们三姐妹也分别找到各自的工作、爱情和归宿。毛英和插队乌审旗原乌兰陶勒盖公社的知青齐凯组建了家庭,后双双调回南京;彭金妹嫁给了当地蒙古族牧民的儿子、一名退伍军人;我参加工作调到乌审旗原黄陶勒盖供销社后,与当时还在边防部队服役的爱人罗根旺相恋成家。后来我和彭金妹都选择永远留在内蒙古,相亲相爱、幸福生活在乌审草原,这里已经成了我们真正的故乡。我常想,乌审草原是我们的福地,知青们在这里锻炼成长,有的入党,有的上大学,有的提干当先进;有的在草原开枝散叶,有的调回老家认真工作,都有各自美好的前程,这一切都是组织的关心培养而成就了我们。正是这份感恩,激励着我不断努力,追求进步。1999年,我在退休一年后,被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200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人说,都退休了,还要入党交党费,你图什么?我什么都不图,就为心中的信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我想,不管什么时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忘记。乌审第二故乡的奶茶、炒米、手把肉养育了我们,这里人民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给了我们超越地域、民族、血缘的亲情呵护、温暖帮助,成为我们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与爱人结婚的时候,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但是融入他们那个当时非常贫困却给与我温暖亲情的家庭,我从没有后悔过。50多年来,我的公公婆婆跟我们在一起生活了26年,他们都是农牧民,分别活到84岁和92岁高龄,都由我们悉心照顾养老送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是终身的幸福,妈妈是温暖的家。都说妈妈是爱的保护伞、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但是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母亲与我们相距太远。很多时候相互照顾不到,只有思念的长线牵系着彼此。缘分总是如此美好。幸运的是,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除了我的婆婆之外,又认识了一位蒙古族妈妈森布如。原来我们两家是邻居,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家里七八个孩子一大家子人,那时候她和爱人的工资也不高,家里也不宽裕。但是她心疼我远离父母家人,总是把我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爱护。我一回去,森布如妈妈就高兴地说:“我的大女儿回来了,我的大女儿回来了!”他们家里有时候做好吃的,都会给我留一点。邻里相处几十年,森布如妈妈一家,成了我真正的娘家人。许多生活上、工作上的事情都想和他们聊聊,在他们那里我找到了最好的慰藉。森布如妈妈热情耿直,有时候我和爱人因为小事生气拌嘴,如果是我的错,她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我,让我不要使小性子,好好珍爱自己的爱人和家庭。妈妈对我的好,我永远记在心里,我也一样,会尽最大能力孝敬疼爱我的妈妈。家里种的水果蔬菜、鲜玉米,都会第一时间能吃了先要让孩子给森布如姥姥送过去。她如今86岁高龄,四代同堂、儿孙绕膝、生活幸福。但是她依然时时牵挂着我这个大女儿,每隔三两天如果没有电话和微信,彼此都会很担心。有妈的孩子是块宝。我很庆幸自己70多岁了,还有这样深爱我的老妈妈。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这一代人是乌审旗发展的建设者、参与者,亲眼见证她从荒凉贫困变得美丽富饶。这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守望相助,这里沙漠变绿洲,成为我们最幸福的家园。我常想,美丽乌审,我是如此热爱你!采访手记:从豆蔻年华到两鬓白发,裴翠琼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乌审。而在此后几十年的岁月中,裴翠琼是公婆的好儿媳、蒙古族阿妈的好闺女,爱人的好妻子、孩子们的好妈妈、好祖母,工作中的好同事、退休后依然追求进步的好同志......艰苦环境的磨练,父老乡亲的关爱,单位和组织的培养,让她从一个柔弱的少女,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扎根草原,无怨无悔。采访中,她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正是这份初心,她在乌审草原收获了最美好的爱情、亲情,成为了最具幸福感的人之一。她的爱人罗根旺说,妻子是真正把根扎在了乌审草原。我们被这位朴实善良的长者深深感动!也由衷地祝福裴翠琼和她的家人身体健康,幸福绵长!

开栏语:

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

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

裴翠琼:美丽乌审 我如此热爱你

翠琼口述

一段插队岁月,一生不解情缘。56年岁月弹指一挥间,回想起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从青丝到白发、从少年到古稀,当年我作为一名17岁的少女,来到乌审旗插队锻炼、成家立业、扎根草原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草原上父老乡亲的关爱呵护,让我不断从柔弱变得坚强,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与爱人在乌审的相识相恋、缔结姻缘,则让我与这里凝结起永远的血脉亲情!我深深感谢这份美丽的缘分,感恩乌审草原的父老乡亲们。

永远记得我来内蒙古插队前,全班同学为我凑的27元零花钱,让妈妈给买毛线织毛衣抵御风寒;永远记得1968年10月21日那个终身难忘的日子,我的母校南京32中学初二(2)班的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步行从学校走到火车站,送别我这个全班唯一到内蒙古插队落户的女生。老师、同学的祝福,父母、亲朋的泪别,多少年来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温暖着我的心。

我们离开了母校,离开了父母和亲人们,来到几千里之外毛乌素沙地中的乌审旗。我和毛英、彭金妹3人被分派到乌审旗原陶利公社塔来乌素大队二小队。一开始住在小队房子里,后来队里给我们盖了两间知青房,我们在草原上有了自己的小家。队里乡亲们多是蒙古族,他们热情接纳我们,教我们背柴做饭、放羊挤奶,干各种农活,还种了很多树。

逢年过节的时候,队里给我们羊肉、奶食品,邀请我们到牧民家里,用最高的礼节、最好的吃食款待我们。慢慢地,我们学会蒙古语,已习惯牧民的各种吃法,奶茶、炒米、手把肉、和料饭,哪一样都是那么香。艰苦岁月里的真诚和关爱,让我们在离家千里之外,感受到家和亲人般的温暖。4年的插队生活,过得快乐而充实。

在队里的关怀下,我们成长了、也成熟了起来。学会做很多北方的饭菜,学会了针线活,并且可以自己做鞋穿,融入草原牧民的生活习惯。我们三姐妹也分别找到各自的工作、爱情和归宿。

毛英和插队乌审旗原乌兰陶勒盖公社的知青齐凯组建了家庭,后双双调回南京;彭金妹嫁给了当地蒙古族牧民的儿子、一名退伍军人;我参加工作调到乌审旗原黄陶勒盖供销社后,与当时还在边防部队服役的爱人罗根旺相恋成家。后来我和彭金妹都选择永远留在内蒙古,相亲相爱、幸福生活在乌审草原,这里已经成了我们真正的故乡。

我常想,乌审草原是我们的福地,知青们在这里锻炼成长,有的入党,有的上大学,有的提干当先进;有的在草原开枝散叶,有的调回老家认真工作,都有各自美好的前程,这一切都是组织的关心培养而成就了我们。

正是这份感恩,激励着我不断努力,追求进步。1999年,我在退休一年后,被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200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人说,都退休了,还要入党交党费,你图什么?我什么都不图,就为心中的信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我想,不管什么时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忘记。

乌审第二故乡的奶茶、炒米、手把肉养育了我们,这里人民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给了我们超越地域、民族、血缘的亲情呵护、温暖帮助,成为我们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与爱人结婚的时候,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但是融入他们那个当时非常贫困却给与我温暖亲情的家庭,我从没有后悔过。50多年来,我的公公婆婆跟我们在一起生活了26年,他们都是农牧民,分别活到84岁和92岁高龄,都由我们悉心照顾养老送终。

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是终身的幸福,妈妈是温暖的家。都说妈妈是爱的保护伞、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但是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母亲与我们相距太远。很多时候相互照顾不到,只有思念的长线牵系着彼此。

缘分总是如此美好。幸运的是,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除了我的婆婆之外,又认识了一位蒙古族妈妈森布如。原来我们两家是邻居,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家里七八个孩子一大家子人,那时候她和爱人的工资也不高,家里也不宽裕。但是她心疼我远离父母家人,总是把我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爱护。我一回去,森布如妈妈就高兴地说:“我的大女儿回来了,我的大女儿回来了!他们家里有时候做好吃的,都会给我留一点。

邻里相处几十年,森布如妈妈一家,成了我真正的娘家人。许多生活上、工作上的事情都想和他们聊聊,在他们那里我找到了最好的慰藉。森布如妈妈热情耿直,有时候我和爱人因为小事生气拌嘴,如果是我的错,她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我,让我不要使小性子,好好珍爱自己的爱人和家庭。妈妈对我的好,我永远记在心里,我也一样,会尽最大能力孝敬疼爱我的妈妈。家里种的水果蔬菜、鲜玉米,都会第一时间能吃了先要让孩子给森布如姥姥送过去。她如今86岁高龄,四代同堂、儿孙绕膝、生活幸福。但是她依然时时牵挂着我这个大女儿,每隔三两天如果没有电话和微信,彼此都会很担心。有妈的孩子是块宝。我很庆幸自己70多岁了,还有这样深爱我的老妈妈。

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这一代人是乌审旗发展的建设者、参与者,亲眼见证她从荒凉贫困变得美丽富饶。这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守望相助,这里沙漠变绿洲,成为我们最幸福的家园。我常想,美丽乌审,我是如此热爱你!

采访手记:

从豆蔻年华到两鬓白发,裴翠琼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乌审。而在此后几十年的岁月中,裴翠琼是公婆的好儿媳、蒙古族阿妈的好闺女,爱人的好妻子、孩子们的好妈妈、好祖母,工作中的好同事、退休后依然追求进步的好同志......

艰苦环境的磨练,父老乡亲的关爱,单位和组织的培养,让她从一个柔弱的少女,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扎根草原,无怨无悔。采访中,她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正是这份初心,她在乌审草原收获了最美好的爱情、亲情,成为了最具幸福感的人之一。她的爱人罗根旺说,妻子是真正把根扎在了乌审草原。我们被这位朴实善良的长者深深感动!也由衷地祝福裴翠琼和她的家人身体健康,幸福绵长!


澳门新葡京官方网站 澳门威尼斯人官方线上娱乐城 赌球平台推荐 中国博彩平台 ebet真人娱乐厅 扬州市林业局 铜陵市科技局 三明市统计局 广东省财政厅 盘锦市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