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⑥孙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发布时间:2024-08-06 15:12  来源:乌审旗发布   
分享到:
【字体:  

开栏语:

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

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

孙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孙瑜口述)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每当听到这首歌,心里总是无限感慨。更深深地怀念我的启蒙老师、我亲爱的母亲孙秀英,一名把终身都献给乌审教育事业的南京知青。而我自己,更是在母亲从小的教育影响下,长大后也成了一名像母亲一样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

1968年,母亲和217名南京知青一起插队到乌审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在最艰苦的环境里,扎根成长,为乌审建设奉献青春,甚至终其一生。他们那种奉献的初心、坚韧的精神,让我们这些做子女晚辈的特别敬佩,成为激励我们勤勉进取、守望相助,更好地接续传承南京和草原深厚友谊的不竭动力。1968年至1975年,在乌审旗原乌审召公社牧场插队;1975年至1983年,招工到乌审旗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兼任会计并代教附近小孩子小学课程。母亲在与当地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正是这种温暖,让母亲渐渐喜欢上了乌审草原,萌生了扎根草原的愿望。

母亲与父亲相识在乌审草原,他们的结合非常不易。父亲是地道的蒙古族,在和母亲认识时,汉语汉字都不太熟练,彼此有着巨大的文化和生活差异。结婚后,他们互相学习,不断融入对方的生活和习俗。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问我一些汉字,用汉语交流和对话。在乌审旗,像母亲一样,把自己满腔的爱奉献给第二故乡的南京知青,还有好几位,对于乌审草原的蜕变与新生,他们不仅仅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参与者、建设者。从这些方面讲,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对推动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南京知青之子,一位2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一路走来,母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刚记事的时候,母亲调到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当了教师。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但是常常和母亲一起去学校,会爬在教室门口看看母亲给那些小哥哥姐姐是怎么上课的,有时候也会和他们一起去玩。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对教师这份职业非常崇敬和向往。

母亲很爱护她的学生。那时,孩子们大多来自牧区,他们要走很远的路上学,特别艰苦。母亲用心用情去教,教室里总是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氛。教语文、数学、音乐,偶尔还会给孩子们讲几句俄语、蒙古语,弹手风琴,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她还经常带着我一起去家访,给这些孩子辅导作业、补课成为常态。1983年,我们家从治沙站搬到了达布察克镇(现嘎鲁图镇),母亲调到了乌审旗二完小,即现在的乌审旗第一小学,直至2004年退休。记忆中,我家的房子很小,但是院子很大,经常有学生来家里补课,补完课母亲就陪他们一起玩耍,院子里常常充满欢声笑语。当时我觉得,教师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等到后来,我自己当了教师之后,才知道这样全身心地关爱、帮助每一个学生,真的很不容易。

同时,母亲很注重孩子们的素质提升,对教学质量要求很高。她关心每个孩子的品格塑造、思想波动,用心和他们交流,引导他们向上向善、阳光自信。我小学也是在母亲班里,但是母亲对我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从没有特殊对待。记忆很深的一件事儿,是1988年夏季,大家即将小学毕业。母亲和另一位班主任问孩子们有什么愿望?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想去游泳。母亲她俩就想办法带大家去郊外北苗圃的一个安全的小水库里游泳,好多女生是第一次游泳,母亲就一个个手把手教她们,那时候游泳是件很稀少的事,所以大家印象特别深。桃李无言,下自成蹊。1992年,母亲荣获全盟首届“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人到中年的母亲,拼劲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责任心更强、工作更加认真。1997年,我大学毕业来到南京工作。每次假期回乌审旗,都有孩子在家里让母亲辅导功课,或者是被忙碌的家长托付给母亲照看。为此,母亲牺牲了好多的假期时间。眼看着母亲大半生辛苦劳累,我们都很心疼。盼着母亲退休后,能够健康长寿、多多享福。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母亲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2005年,我们在南京买了房子,接父母回南京,想让他们在子女身边颐养天年。2010年秋天,母亲查出癌症晚期,虽几经治疗、手术,奈何癌细胞已经扩散。遵从母亲意愿,我们将她从南京接回乌审旗。2012年11月,母亲在乌审旗病逝,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将百年之后归宿都留在了乌审旗那片她牵挂、热爱的土地上。那里,已然是故里。

母亲生病时,好多学生来看望她,有的甚至不远千里从内蒙古来到南京。我和爱人都是深受母亲影响成长起来的教师,有时我们也想,是什么支撑着母亲、成就她平凡而又受人尊重的教师荣耀呢?我想,首先是她感恩回报、热爱这项平凡而伟大事业的初心。母亲生前常说,乌审人民真诚善良,接纳并培养了她,当地群众都特别尊师重教,见到老师,老远就热情地打招呼。其次就是一种成就感。作为一名南京知青老师,她在第二故乡被家长认可、学生喜爱,该是一种多大的成就感归属感。如今,我作为一个南京知青的孩子、乌审草原的孩子,从教27年来,从青年教师成长到教育骨干、市级学科带头人、优秀教育工作者,与母亲的教育培养和在乌审草原的出生成长是分不开的。乌审人民对南京知青的深情厚谊,母亲与乌审草原血浓于水的关系,一直温暖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我觉得有责任为传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与乌审草原深厚的友谊而作贡献。2023年,乌审旗第一小学负责人带队来我们学校考察,就教育好学生、管理好学校进行了深入交流。今后,我会积极推动乌审旗和南京两地间的交流学习,就共结友好学校、共享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方面继续多做一些工作。

母亲很爱我的女儿,一直希望能看着小孙女考上大学,但遗憾的是没能等到那一天。如今,可以告慰母亲的是,她的孙女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保研,将成为家里第三代教师。小时候,我们以母亲为荣;长大后,我们一定让母亲为我们骄傲。采访手记:

2024419日傍晚,南京市大雨如注。在秦淮河畔的酒店,南京知青孙秀英之子、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孙瑜下班后,应约来到《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采编组驻地接受我们的采访。

母亲早逝的怀念痛惜,故乡来人的关心问候,让孙瑜百感交集。采访中,当年和孙秀英老师一起插队的别培吉、郑月娥、赵建中3位南京知青也冒雨从家里来到酒店,看望他们插友的孩子。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句轻轻的安慰、一阵静静的等候,孙瑜终于流着泪讲起了关于母亲的回忆、对母亲精神的缅怀和传承。

近两个小时的讲述与倾听中,笔者和孙瑜一样,泪水随窗外的雨水一起流淌,心灵受到极大的感动和洗礼。我们都为你的妈妈感到骄傲!知青叔叔阿姨们对孙瑜说。

孙秀英学生的家长巴音松布尔、查干夫说:孙老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注重孩子们的素质和眼界。她当年还利用寒假回南京探亲的机会,领上班里的一些学生去南京游学、过春节,去看外面的世界。孙秀英老师的学生王媛、何立、曹萌萌说:我们很幸运在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时候遇到孙老师。孙老师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乌审这片土地,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她待我们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她的故事有很多,永在我们的心中。现在我们长大了,她却不在了。但我们会永远感恩她,学习她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长大后,我的孩子也成了我们。孙瑜的母亲孙秀英老师若能感知,一定会非常欣慰。

人生道路漫漫且长。传承母亲的精神,接过母亲的接力棒,孙瑜和他的爱人、孩子一起,循着母亲的足迹,走向母亲期待的样子……

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⑥孙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发布时间:2024-08-06
来源:乌审旗发布
朗读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⑥孙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开栏语: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孙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孙瑜口述)“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每当听到这首歌,心里总是无限感慨。更深深地怀念我的启蒙老师、我亲爱的母亲孙秀英,一名把终身都献给乌审教育事业的南京知青。而我自己,更是在母亲从小的教育影响下,长大后也成了一名像母亲一样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1968年,母亲和217名南京知青一起插队到乌审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在最艰苦的环境里,扎根成长,为乌审建设奉献青春,甚至终其一生。他们那种奉献的初心、坚韧的精神,让我们这些做子女晚辈的特别敬佩,成为激励我们勤勉进取、守望相助,更好地接续传承南京和草原深厚友谊的不竭动力。1968年至1975年,在乌审旗原乌审召公社牧场插队;1975年至1983年,招工到乌审旗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兼任会计并代教附近小孩子小学课程。母亲在与当地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正是这种温暖,让母亲渐渐喜欢上了乌审草原,萌生了扎根草原的愿望。母亲与父亲相识在乌审草原,他们的结合非常不易。父亲是地道的蒙古族,在和母亲认识时,汉语汉字都不太熟练,彼此有着巨大的文化和生活差异。结婚后,他们互相学习,不断融入对方的生活和习俗。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问我一些汉字,用汉语交流和对话。在乌审旗,像母亲一样,把自己满腔的爱奉献给第二故乡的南京知青,还有好几位,对于乌审草原的蜕变与新生,他们不仅仅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参与者、建设者。从这些方面讲,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对推动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南京知青之子,一位2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一路走来,母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刚记事的时候,母亲调到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当了教师。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但是常常和母亲一起去学校,会爬在教室门口看看母亲给那些小哥哥姐姐是怎么上课的,有时候也会和他们一起去玩。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对教师这份职业非常崇敬和向往。母亲很爱护她的学生。那时,孩子们大多来自牧区,他们要走很远的路上学,特别艰苦。母亲用心用情去教,教室里总是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氛。教语文、数学、音乐,偶尔还会给孩子们讲几句俄语、蒙古语,弹手风琴,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她还经常带着我一起去家访,给这些孩子辅导作业、补课成为常态。1983年,我们家从治沙站搬到了达布察克镇(现嘎鲁图镇),母亲调到了乌审旗二完小,即现在的乌审旗第一小学,直至2004年退休。记忆中,我家的房子很小,但是院子很大,经常有学生来家里补课,补完课母亲就陪他们一起玩耍,院子里常常充满欢声笑语。当时我觉得,教师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等到后来,我自己当了教师之后,才知道这样全身心地关爱、帮助每一个学生,真的很不容易。同时,母亲很注重孩子们的素质提升,对教学质量要求很高。她关心每个孩子的品格塑造、思想波动,用心和他们交流,引导他们向上向善、阳光自信。我小学也是在母亲班里,但是母亲对我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从没有特殊对待。记忆很深的一件事儿,是1988年夏季,大家即将小学毕业。母亲和另一位班主任问孩子们有什么愿望?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想去游泳。母亲她俩就想办法带大家去郊外北苗圃的一个安全的小水库里游泳,好多女生是第一次游泳,母亲就一个个手把手教她们,那时候游泳是件很稀少的事,所以大家印象特别深。桃李无言,下自成蹊。1992年,母亲荣获全盟首届“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人到中年的母亲,拼劲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责任心更强、工作更加认真。1997年,我大学毕业来到南京工作。每次假期回乌审旗,都有孩子在家里让母亲辅导功课,或者是被忙碌的家长托付给母亲照看。为此,母亲牺牲了好多的假期时间。眼看着母亲大半生辛苦劳累,我们都很心疼。盼着母亲退休后,能够健康长寿、多多享福。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母亲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2005年,我们在南京买了房子,接父母回南京,想让他们在子女身边颐养天年。2010年秋天,母亲查出癌症晚期,虽几经治疗、手术,奈何癌细胞已经扩散。遵从母亲意愿,我们将她从南京接回乌审旗。2012年11月,母亲在乌审旗病逝,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将百年之后归宿都留在了乌审旗那片她牵挂、热爱的土地上。那里,已然是故里。母亲生病时,好多学生来看望她,有的甚至不远千里从内蒙古来到南京。我和爱人都是深受母亲影响成长起来的教师,有时我们也想,是什么支撑着母亲、成就她平凡而又受人尊重的教师荣耀呢?我想,首先是她感恩回报、热爱这项平凡而伟大事业的初心。母亲生前常说,乌审人民真诚善良,接纳并培养了她,当地群众都特别尊师重教,见到老师,老远就热情地打招呼。其次就是一种成就感。作为一名南京知青老师,她在第二故乡被家长认可、学生喜爱,该是一种多大的成就感归属感。如今,我作为一个南京知青的孩子、乌审草原的孩子,从教27年来,从青年教师成长到教育骨干、市级学科带头人、优秀教育工作者,与母亲的教育培养和在乌审草原的出生成长是分不开的。乌审人民对南京知青的深情厚谊,母亲与乌审草原血浓于水的关系,一直温暖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我觉得有责任为传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与乌审草原深厚的友谊而作贡献。2023年,乌审旗第一小学负责人带队来我们学校考察,就教育好学生、管理好学校进行了深入交流。今后,我会积极推动乌审旗和南京两地间的交流学习,就共结友好学校、共享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方面继续多做一些工作。母亲很爱我的女儿,一直希望能看着小孙女考上大学,但遗憾的是没能等到那一天。如今,可以告慰母亲的是,她的孙女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保研,将成为家里第三代教师。小时候,我们以母亲为荣;长大后,我们一定让母亲为我们骄傲。采访手记:2024年4月19日傍晚,南京市大雨如注。在秦淮河畔的酒店,南京知青孙秀英之子、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孙瑜下班后,应约来到《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采编组驻地接受我们的采访。母亲早逝的怀念痛惜,故乡来人的关心问候,让孙瑜百感交集。采访中,当年和孙秀英老师一起插队的别培吉、郑月娥、赵建中3位南京知青也冒雨从家里来到酒店,看望他们插友的孩子。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句轻轻的安慰、一阵静静的等候,孙瑜终于流着泪讲起了关于母亲的回忆、对母亲精神的缅怀和传承。近两个小时的讲述与倾听中,笔者和孙瑜一样,泪水随窗外的雨水一起流淌,心灵受到极大的感动和洗礼。“我们都为你的妈妈感到骄傲!”知青叔叔阿姨们对孙瑜说。孙秀英学生的家长巴音松布尔、查干夫说:“孙老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注重孩子们的素质和眼界。她当年还利用寒假回南京探亲的机会,领上班里的一些学生去南京游学、过春节,去看外面的世界。”孙秀英老师的学生王媛、何立、曹萌萌说:“我们很幸运在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时候遇到孙老师。孙老师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乌审这片土地,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她待我们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她的故事有很多,永在我们的心中。现在我们长大了,她却不在了。但我们会永远感恩她,学习她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长大后,我的孩子也成了我们。”孙瑜的母亲孙秀英老师若能感知,一定会非常欣慰。人生道路漫漫且长。传承母亲的精神,接过母亲的接力棒,孙瑜和他的爱人、孩子一起,循着母亲的足迹,走向母亲期待的样子……

开栏语:

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

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

孙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孙瑜口述)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每当听到这首歌,心里总是无限感慨。更深深地怀念我的启蒙老师、我亲爱的母亲孙秀英,一名把终身都献给乌审教育事业的南京知青。而我自己,更是在母亲从小的教育影响下,长大后也成了一名像母亲一样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

1968年,母亲和217名南京知青一起插队到乌审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在最艰苦的环境里,扎根成长,为乌审建设奉献青春,甚至终其一生。他们那种奉献的初心、坚韧的精神,让我们这些做子女晚辈的特别敬佩,成为激励我们勤勉进取、守望相助,更好地接续传承南京和草原深厚友谊的不竭动力。1968年至1975年,在乌审旗原乌审召公社牧场插队;1975年至1983年,招工到乌审旗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兼任会计并代教附近小孩子小学课程。母亲在与当地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正是这种温暖,让母亲渐渐喜欢上了乌审草原,萌生了扎根草原的愿望。

母亲与父亲相识在乌审草原,他们的结合非常不易。父亲是地道的蒙古族,在和母亲认识时,汉语汉字都不太熟练,彼此有着巨大的文化和生活差异。结婚后,他们互相学习,不断融入对方的生活和习俗。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问我一些汉字,用汉语交流和对话。在乌审旗,像母亲一样,把自己满腔的爱奉献给第二故乡的南京知青,还有好几位,对于乌审草原的蜕变与新生,他们不仅仅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参与者、建设者。从这些方面讲,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对推动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南京知青之子,一位2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一路走来,母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刚记事的时候,母亲调到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当了教师。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但是常常和母亲一起去学校,会爬在教室门口看看母亲给那些小哥哥姐姐是怎么上课的,有时候也会和他们一起去玩。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对教师这份职业非常崇敬和向往。

母亲很爱护她的学生。那时,孩子们大多来自牧区,他们要走很远的路上学,特别艰苦。母亲用心用情去教,教室里总是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氛。教语文、数学、音乐,偶尔还会给孩子们讲几句俄语、蒙古语,弹手风琴,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她还经常带着我一起去家访,给这些孩子辅导作业、补课成为常态。1983年,我们家从治沙站搬到了达布察克镇(现嘎鲁图镇),母亲调到了乌审旗二完小,即现在的乌审旗第一小学,直至2004年退休。记忆中,我家的房子很小,但是院子很大,经常有学生来家里补课,补完课母亲就陪他们一起玩耍,院子里常常充满欢声笑语。当时我觉得,教师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等到后来,我自己当了教师之后,才知道这样全身心地关爱、帮助每一个学生,真的很不容易。

同时,母亲很注重孩子们的素质提升,对教学质量要求很高。她关心每个孩子的品格塑造、思想波动,用心和他们交流,引导他们向上向善、阳光自信。我小学也是在母亲班里,但是母亲对我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从没有特殊对待。记忆很深的一件事儿,是1988年夏季,大家即将小学毕业。母亲和另一位班主任问孩子们有什么愿望?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想去游泳。母亲她俩就想办法带大家去郊外北苗圃的一个安全的小水库里游泳,好多女生是第一次游泳,母亲就一个个手把手教她们,那时候游泳是件很稀少的事,所以大家印象特别深。桃李无言,下自成蹊。1992年,母亲荣获全盟首届“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人到中年的母亲,拼劲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责任心更强、工作更加认真。1997年,我大学毕业来到南京工作。每次假期回乌审旗,都有孩子在家里让母亲辅导功课,或者是被忙碌的家长托付给母亲照看。为此,母亲牺牲了好多的假期时间。眼看着母亲大半生辛苦劳累,我们都很心疼。盼着母亲退休后,能够健康长寿、多多享福。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母亲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2005年,我们在南京买了房子,接父母回南京,想让他们在子女身边颐养天年。2010年秋天,母亲查出癌症晚期,虽几经治疗、手术,奈何癌细胞已经扩散。遵从母亲意愿,我们将她从南京接回乌审旗。2012年11月,母亲在乌审旗病逝,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将百年之后归宿都留在了乌审旗那片她牵挂、热爱的土地上。那里,已然是故里。

母亲生病时,好多学生来看望她,有的甚至不远千里从内蒙古来到南京。我和爱人都是深受母亲影响成长起来的教师,有时我们也想,是什么支撑着母亲、成就她平凡而又受人尊重的教师荣耀呢?我想,首先是她感恩回报、热爱这项平凡而伟大事业的初心。母亲生前常说,乌审人民真诚善良,接纳并培养了她,当地群众都特别尊师重教,见到老师,老远就热情地打招呼。其次就是一种成就感。作为一名南京知青老师,她在第二故乡被家长认可、学生喜爱,该是一种多大的成就感归属感。如今,我作为一个南京知青的孩子、乌审草原的孩子,从教27年来,从青年教师成长到教育骨干、市级学科带头人、优秀教育工作者,与母亲的教育培养和在乌审草原的出生成长是分不开的。乌审人民对南京知青的深情厚谊,母亲与乌审草原血浓于水的关系,一直温暖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我觉得有责任为传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与乌审草原深厚的友谊而作贡献。2023年,乌审旗第一小学负责人带队来我们学校考察,就教育好学生、管理好学校进行了深入交流。今后,我会积极推动乌审旗和南京两地间的交流学习,就共结友好学校、共享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方面继续多做一些工作。

母亲很爱我的女儿,一直希望能看着小孙女考上大学,但遗憾的是没能等到那一天。如今,可以告慰母亲的是,她的孙女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保研,将成为家里第三代教师。小时候,我们以母亲为荣;长大后,我们一定让母亲为我们骄傲。采访手记:

2024419日傍晚,南京市大雨如注。在秦淮河畔的酒店,南京知青孙秀英之子、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孙瑜下班后,应约来到《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采编组驻地接受我们的采访。

母亲早逝的怀念痛惜,故乡来人的关心问候,让孙瑜百感交集。采访中,当年和孙秀英老师一起插队的别培吉、郑月娥、赵建中3位南京知青也冒雨从家里来到酒店,看望他们插友的孩子。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句轻轻的安慰、一阵静静的等候,孙瑜终于流着泪讲起了关于母亲的回忆、对母亲精神的缅怀和传承。

近两个小时的讲述与倾听中,笔者和孙瑜一样,泪水随窗外的雨水一起流淌,心灵受到极大的感动和洗礼。我们都为你的妈妈感到骄傲!知青叔叔阿姨们对孙瑜说。

孙秀英学生的家长巴音松布尔、查干夫说:孙老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注重孩子们的素质和眼界。她当年还利用寒假回南京探亲的机会,领上班里的一些学生去南京游学、过春节,去看外面的世界。孙秀英老师的学生王媛、何立、曹萌萌说:我们很幸运在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时候遇到孙老师。孙老师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乌审这片土地,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她待我们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她的故事有很多,永在我们的心中。现在我们长大了,她却不在了。但我们会永远感恩她,学习她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长大后,我的孩子也成了我们。孙瑜的母亲孙秀英老师若能感知,一定会非常欣慰。

人生道路漫漫且长。传承母亲的精神,接过母亲的接力棒,孙瑜和他的爱人、孩子一起,循着母亲的足迹,走向母亲期待的样子……

澳门威尼斯大赌场 博彩平台 亚洲博彩平台排名 正规博彩平台 金沙国际线上娱乐平台 周口市林业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盘锦市科技局 南昌市科技局 甘南藏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