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⑦倪志疆:永远感念第二故乡再生之恩
发布时间:2024-08-07 10:49  来源:乌审旗发布   
分享到:
【字体:  

开栏语:

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

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

倪志疆:永远感念第二故乡再生之恩

倪志疆口述)

往事如烟,弹指一挥间。在乌审草原插队工作、生活14年有余,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乌审人民给我的温暖关爱、各级领导对我的教育引导是我一辈子的精神食粮,享受不完;父老乡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胜似我的再生父母,无以回报。南京知青来到乌审旗,经过“五七干校”集中学习后,一开始都分到各国营和集体场站参加集体劳动。

第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5个女知青住在育草站技术员罗候成家里,5平方米的土屋,炕占去了三分之二,仅有一扇50公分左右的小玻璃窗,为了防御零下三十度的严寒,用纸将窗户糊得严严实实。一天夜晚,屋外天寒地冻,而屋内热气腾腾,锅灶里煤火通红。洗漱后,我们便上炕完成每天最后一项雷打不动的任务——学《毛泽东选集》。我坐着念,她们四个人睡着听,学着学着都昏睡了过去。半夜里罗大哥给孩子把尿,发现我们屋内油灯未熄,以为我还在学习,就喊“志疆,快熄灯吧,不早了,明天还要出工 。”连喊几声,屋里没一点动静,心里萌生不祥之兆。随后破门而入,把我们背到他家炕上抢救,掐人中、捏鼻子、灌酸菜汤,好一顿忙乱,我们总算醒了过来。我最后一个醒来说了一句“还要喝”,就又昏睡过去了。第二天,她们四个人神志清楚、活动自如,只有我还在昏睡中。旗里闻说此事派来救护员,后来站里又将我转到榆林医院治疗。在乡亲和知青们的精心照料下,3个月后,我终于清醒了,没留下什么后遗症。只是因为后来担心再一氧化碳中毒不敢生火,长期睡冷炕落下腰腿疼的病根儿。

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至今快56个年头了,是第二故乡的亲人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育草站一开始,我们几个知青在一口大锅吃饭,住在一盘大炕上。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后,就把我们分到社员家里,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去的郑玉林大哥家是一户朴实厚道的人家,他家有四个孩子,大嫂身体不好,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大哥一人身上,以致郑大哥刚过而立之年,就有点儿驼背。那时,全家七张嘴,每顿饭只有半碗小米,熬半锅粥,每人就是半勺小米加两碗水,外加一个拳头大的用灰条籽或米糠做的窝窝头,就着酸菜吃,看他们吃得那么香,我也不觉得苦了。

郑大哥不善言谈,却很会关心人。一次队里让知青们外出去垒墙子围草圐圙,好多天要吃住在工地,给每人发了一把铁锹。郑大哥替我把铁锹磨得雪亮,临出门又塞给我一大张狗皮褥子。漫不经心地说,女孩子常睡冷地上会带病的。离家千里之外,还有人像亲哥哥一样关心我,我顿时泪流满面,这样的恩德,让我终生难忘。那时候我就想,我要一直留在那里,与乡亲们同甘共苦,努力改变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在1969年4、5月份,上级要求知识青年要一插到底,跟农牧民结合,我因为育草站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虽然不舍得离开,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安排。当时让我们去牧区,我说哪儿艰苦哪儿去,最艰苦的地方是农村,纳林河五七大队是全旗知青插队的几个公社中最艰苦的地方,我们就去了五七大队。在五七大队,我们5个人分成两个小队。许金梅、郭继春、张珺在六小队,沿河边,条件要好一点;我和谭继红大带小一起分在七小队,在沟湾里头。

生活是育草站苦,劳动强度最大、最辛苦的还是纳林河,但是纳林河生活要比育草站强,起码能吃饱。纳林河乡亲们对我们特别好,他们说知青是“公家人”,种在地里头的各种蔬菜,知青娃娃们要吃随便拿。我们到田间劳动,因为距离家比较远,一般都是早上八九点钟出门一直要到晚上才回来。我们和乡亲们一样,拎一壶水,中午吃自己带的干粮,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很辛苦。但更辛苦的是割芦苇和抓粪,“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抓粪不算是高深技术活,但也不是人人都会干的。为了攻克这难关,我们收工途中搞实践演练,把粪簸箕吊在脖子上,把沙子当作“粪”,边走边抓别扔。十多里路抓到家时,还是兴致勃勃,干脆先不做饭,饿着肚子,借着月光,在附近的沙梁上继续练。原本就裂开口的手指头,再抓又潮又冷的沙子,很快就渗出了血,疼得钻心,但看着沙梁上间隔均匀的一小撮一小撮的“粪”,我们欣慰地笑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接近年头,我们心里越是酸酸的,总是盼望家里来信。我们这点微妙的心理变化,被好心的乡亲们看了出来。于是打从腊月二十开始,我们家的人就川流不息了。周家送豆腐、邵家送粉条、郭家送豆芽,婆姨、女子、后生们三五成群地来跟我们聊天,有看书的、唱歌的、纳鞋底的,有让我们教织毛衣的。到了年三十晚上,打牌的后生们不时与炕上纳鞋底的婆姨女子们对唱信天游、毛主席语录歌,就这样一直热闹到凌晨雄鸡报晓,他们才陆续离去。刚眯一会儿,又有人请我们吃年初一的早饭。打这开始到正月十五,我们俩一天三顿都在社员家吃,就这样吃过了全小队人家的饭,一个春节,我们忙着吃美食,哪还有精力想家。乡亲们对我们知青娃关心备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些年在南京过年的物品丰富多了,但心里总好像缺点什么,大概是与乡亲们那种水乳交融的感情吧。1970年11月份,旗里通知我上大学,我觉得和乡亲们一起劳动很好,又担心自己一氧化碳中毒影响学习,同时也放心不下同屋的谭继红,死活不肯去。公社书记李树堂、大队支书艾培德就安排谭继红到六小队和许金梅她们在一起,并反复给我做工作说,推荐你上学不是为了你,是为了我们当地的群众。人家给咱们这个指标很不容易不能浪费啊!这可是全国推荐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你原本自学赤脚医生给乡亲们看病,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你去上学多学一点本领将来不是更好吗?

当年12月,我去了北京医学院。离开的时候,乡亲们都来送我,拿着鸡蛋、油馍馍……有的还拿着鸡。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我学的是心内科,在班里成绩是最好的,在学校综合表现和评价都比较好,可以留在北京医学院从事专业和科研,但是,我心里牵挂着纳林河的父老乡亲,我一定要回去。乌审草原是磨炼意志、铸造灵魂的大熔炉。1974年初夏,我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回到纳林河卫生院,一天下午,我在卫生院集体自留地除草时,来了一个中年妇女,说一个多月来恶心、乏力、头昏,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可又不甘心,听说公社来了一个大学生医生,怎么也要来看看……经过检查,诊断为早孕。那时候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劝她到旗医院做手术,已经快三个月不能再拖了。她说体力不支,而且从公社到旗里也不是每天都有班车,求我帮她做手术。在北京医学院学习时老师手把手教,自己从来没有独立操作过,更何况公社卫生院条件简陋,没有护士、麻醉师,这样人命关天的事我不敢自作主张。在病人、家属多方求助下,公社书记李树堂发话:“倪大夫,我了解她,胆小心细、基础好、责任心强,不会出事,我坐在旁边给她壮胆。”就这样,我硬着头皮,顺利地完成我从医第一台流产手术。从此之后,四邻八方的病人都来纳林河卫生院了。

李树堂这位体恤民生、勇于担当的公社书记,深深地鼓励并教育影响了我。1974年12月,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妇产科医生的信念。期间,李书记还热心牵线,成就了我和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分配在乌审旗的大学生爱人的美好姻缘。抚今思昔,我永远忘不了李树堂书记对我人生和事业上的帮助。此后,因工作需要,于1981年、1984我先后调到乌审旗医院、伊克昭盟医院。1986年5月,我调回南京工作,直至退休。

回想在鄂尔多斯12年的妇产科工作:既辛苦又紧张,既遵循着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又享受着母子平安的幸福喜悦,我问心无愧、无怨无悔。是第二故乡的亲人们成就了我的人生、我的事业、我的家庭。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呼唤,我愿把余生的光和热都奉献给我的第二故乡。采访手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南京知青倪志疆的含泪讲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对第二故乡及其父老乡亲们的拳拳爱心、深深感恩。

倪志疆说:吃过苦的人就知道什么是好了。插队生活虽然那么苦,但是我们精神上很快乐、很知足,这一辈子都有一颗感恩之心。”2019年,倪志疆不幸得了肺癌,做手术切掉三分之一的肺。但若不说,谁看出如此热情乐观的老人家曾患那样的大病?第二故乡的亲人救了我一条命,我已多活了56年,很知足了,很感谢乌审旗的各级领导、父老乡亲们对我的关心支持。我经常想着有生之年,可否能等到在农业生产或者生态建设方面有什么高科技的机械,减轻乡亲们的劳动强度。

善良的心灵、美好的愿望,我们代乡亲们感谢并祝福倪志疆好人一生平安。我们告诉她,当年插队奋斗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了鱼米之乡、塞外“小江南”,承载着远方游子美丽的乡愁。科学化、机械化、生态化种养殖助力现代农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了希望的田野……

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⑦倪志疆:永远感念第二故乡再生之恩

发布时间:2024-08-07
来源:乌审旗发布
朗读

南京知青在乌审丨⑦倪志疆:永远感念第二故乡再生之恩, 开栏语: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倪志疆:永远感念第二故乡再生之恩(倪志疆口述)往事如烟,弹指一挥间。在乌审草原插队工作、生活14年有余,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乌审人民给我的温暖关爱、各级领导对我的教育引导是我一辈子的精神食粮,享受不完;父老乡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胜似我的再生父母,无以回报。南京知青来到乌审旗,经过“五七干校”集中学习后,一开始都分到各国营和集体场站参加集体劳动。第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5个女知青住在育草站技术员罗候成家里,5平方米的土屋,炕占去了三分之二,仅有一扇50公分左右的小玻璃窗,为了防御近零下三十度的严寒,用纸将窗户糊得严严实实。一天夜晚,屋外天寒地冻,而屋内热气腾腾,锅灶里煤火通红。洗漱后,我们便上炕完成每天最后一项雷打不动的任务——学《毛泽东选集》。我坐着念,她们四个人睡着听,学着学着都昏睡了过去。半夜里罗大哥给孩子把尿,发现我们屋内油灯未熄,以为我还在学习,就喊“志疆,快熄灯吧,不早了,明天还要出工 。”连喊几声,屋里没一点动静,心里萌生不祥之兆。随后破门而入,把我们背到他家炕上抢救,掐人中、捏鼻子、灌酸菜汤,好一顿忙乱,我们总算醒了过来。我最后一个醒来说了一句“还要喝”,就又昏睡过去了。第二天,她们四个人神志清楚、活动自如,只有我还在昏睡中。旗里闻说此事派来救护员,后来站里又将我转到榆林医院治疗。在乡亲和知青们的精心照料下,3个月后,我终于清醒了,没留下什么后遗症。只是因为后来担心再一氧化碳中毒不敢生火,长期睡冷炕落下腰腿疼的病根儿。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至今快56个年头了,是第二故乡的亲人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育草站一开始,我们几个知青在一口大锅吃饭,住在一盘大炕上。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后,就把我们分到社员家里,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去的郑玉林大哥家是一户朴实厚道的人家,他家有四个孩子,大嫂身体不好,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大哥一人身上,以致郑大哥刚过而立之年,就有点儿驼背。那时,全家七张嘴,每顿饭只有半碗小米,熬半锅粥,每人就是半勺小米加两碗水,外加一个拳头大的用灰条籽或米糠做的窝窝头,就着酸菜吃,看他们吃得那么香,我也不觉得苦了。郑大哥不善言谈,却很会关心人。一次队里让知青们外出去垒墙子围草圐圙,好多天要吃住在工地,给每人发了一把铁锹。郑大哥替我把铁锹磨得雪亮,临出门又塞给我一大张狗皮褥子。漫不经心地说,女孩子常睡冷地上会带病的。离家千里之外,还有人像亲哥哥一样关心我,我顿时泪流满面,这样的恩德,让我终生难忘。那时候我就想,我要一直留在那里,与乡亲们同甘共苦,努力改变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在1969年4、5月份,上级要求知识青年要一插到底,跟农牧民结合,我因为育草站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虽然不舍得离开,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安排。当时让我们去牧区,我说哪儿艰苦哪儿去,最艰苦的地方是农村,纳林河五七大队是全旗知青插队的几个公社中最艰苦的地方,我们就去了五七大队。在五七大队,我们5个人分成两个小队。许金梅、郭继春、张珺在六小队,沿河边,条件要好一点;我和谭继红大带小一起分在七小队,在沟湾里头。生活是育草站苦,劳动强度最大、最辛苦的还是纳林河,但是纳林河生活要比育草站强,起码能吃饱。纳林河乡亲们对我们特别好,他们说知青是“公家人”,种在地里头的各种蔬菜,知青娃娃们要吃随便拿。我们到田间劳动,因为距离家比较远,一般都是早上八九点钟出门一直要到晚上才回来。我们和乡亲们一样,拎一壶水,中午吃自己带的干粮,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很辛苦。但更辛苦的是割芦苇和抓粪,“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抓粪不算是高深技术活,但也不是人人都会干的。为了攻克这难关,我们收工途中搞实践演练,把粪簸箕吊在脖子上,把沙子当作“粪”,边走边抓别扔。十多里路抓到家时,还是兴致勃勃,干脆先不做饭,饿着肚子,借着月光,在附近的沙梁上继续练。原本就裂开口的手指头,再抓又潮又冷的沙子,很快就渗出了血,疼得钻心,但看着沙梁上间隔均匀的一小撮一小撮的“粪”,我们欣慰地笑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接近年头,我们心里越是酸酸的,总是盼望家里来信。我们这点微妙的心理变化,被好心的乡亲们看了出来。于是打从腊月二十开始,我们家的人就川流不息了。周家送豆腐、邵家送粉条、郭家送豆芽,婆姨、女子、后生们三五成群地来跟我们聊天,有看书的、唱歌的、纳鞋底的,有让我们教织毛衣的。到了年三十晚上,打牌的后生们不时与炕上纳鞋底的婆姨女子们对唱信天游、毛主席语录歌,就这样一直热闹到凌晨雄鸡报晓,他们才陆续离去。刚眯一会儿,又有人请我们吃年初一的早饭。打这开始到正月十五,我们俩一天三顿都在社员家吃,就这样吃过了全小队人家的饭,一个春节,我们忙着吃美食,哪还有精力想家。乡亲们对我们知青娃关心备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些年在南京过年的物品丰富多了,但心里总好像缺点什么,大概是与乡亲们那种水乳交融的感情吧。1970年11月份,旗里通知我上大学,我觉得和乡亲们一起劳动很好,又担心自己一氧化碳中毒影响学习,同时也放心不下同屋的谭继红,死活不肯去。公社书记李树堂、大队支书艾培德就安排谭继红到六小队和许金梅她们在一起,并反复给我做工作说,推荐你上学不是为了你,是为了我们当地的群众。人家给咱们这个指标很不容易不能浪费啊!这可是全国推荐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你原本自学赤脚医生给乡亲们看病,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你去上学多学一点本领将来不是更好吗?当年12月,我去了北京医学院。离开的时候,乡亲们都来送我,拿着鸡蛋、油馍馍……有的还拿着鸡。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我学的是心内科,在班里成绩是最好的,在学校综合表现和评价都比较好,可以留在北京医学院从事专业和科研,但是,我心里牵挂着纳林河的父老乡亲,我一定要回去。乌审草原是磨炼意志、铸造灵魂的大熔炉。1974年初夏,我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回到纳林河卫生院,一天下午,我在卫生院集体自留地除草时,来了一个中年妇女,说一个多月来恶心、乏力、头昏,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可又不甘心,听说公社来了一个大学生医生,怎么也要来看看……经过检查,诊断为早孕。那时候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劝她到旗医院做手术,已经快三个月不能再拖了。她说体力不支,而且从公社到旗里也不是每天都有班车,求我帮她做手术。在北京医学院学习时老师手把手教,自己从来没有独立操作过,更何况公社卫生院条件简陋,没有护士、麻醉师,这样人命关天的事我不敢自作主张。在病人、家属多方求助下,公社书记李树堂发话:“倪大夫,我了解她,胆小心细、基础好、责任心强,不会出事,我坐在旁边给她壮胆。”就这样,我硬着头皮,顺利地完成我从医第一台流产手术。从此之后,四邻八方的病人都来纳林河卫生院了。李树堂这位体恤民生、勇于担当的公社书记,深深地鼓励并教育影响了我。1974年12月,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妇产科医生的信念。期间,李书记还热心牵线,成就了我和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分配在乌审旗的大学生爱人的美好姻缘。抚今思昔,我永远忘不了李树堂书记对我人生和事业上的帮助。此后,因工作需要,于1981年、1984我先后调到乌审旗医院、伊克昭盟医院。1986年5月,我调回南京工作,直至退休。回想在鄂尔多斯12年的妇产科工作:既辛苦又紧张,既遵循着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又享受着母子平安的幸福喜悦,我问心无愧、无怨无悔。是第二故乡的亲人们成就了我的人生、我的事业、我的家庭。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呼唤,我愿把余生的光和热都奉献给我的第二故乡。采访手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南京知青倪志疆的含泪讲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对第二故乡及其父老乡亲们的拳拳爱心、深深感恩。倪志疆说:“吃过苦的人就知道什么是好了。插队生活虽然那么苦,但是我们精神上很快乐、很知足,这一辈子都有一颗感恩之心。”2019年,倪志疆不幸得了肺癌,做手术切掉三分之一的肺。但若不说,谁看出如此热情乐观的老人家曾患那样的大病?“第二故乡的亲人救了我一条命,我已多活了56年,很知足了,很感谢乌审旗的各级领导、父老乡亲们对我的关心支持。我经常想着有生之年,可否能等到在农业生产或者生态建设方面有什么高科技的机械,减轻乡亲们的劳动强度。”善良的心灵、美好的愿望,我们代乡亲们感谢并祝福倪志疆好人一生平安。我们告诉她,当年插队奋斗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了鱼米之乡、塞外“小江南”,承载着远方游子美丽的乡愁。科学化、机械化、生态化种养殖助力现代农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了希望的田野……

开栏语:

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17名知青分配到乌审旗各个公社,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插队岁月,与当地农牧民同甘共苦,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下无定河人民与秦淮河子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凯歌,书写了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

为再续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往来的历史佳话,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值此南京知青插队乌审草原56周年之际,乌审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主题,由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编纂委员会,追寻当年插队乌审草原的217名南京知青足迹,深入挖掘采访南京知青及其家人子女与乌审儿女,半个多世纪里不离不弃、长相往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编纂出版《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即日起,陆续推出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为绿色乌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再添新彩。

倪志疆:永远感念第二故乡再生之恩

倪志疆口述)

往事如烟,弹指一挥间。在乌审草原插队工作、生活14年有余,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乌审人民给我的温暖关爱、各级领导对我的教育引导是我一辈子的精神食粮,享受不完;父老乡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胜似我的再生父母,无以回报。南京知青来到乌审旗,经过“五七干校”集中学习后,一开始都分到各国营和集体场站参加集体劳动。

第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5个女知青住在育草站技术员罗候成家里,5平方米的土屋,炕占去了三分之二,仅有一扇50公分左右的小玻璃窗,为了防御零下三十度的严寒,用纸将窗户糊得严严实实。一天夜晚,屋外天寒地冻,而屋内热气腾腾,锅灶里煤火通红。洗漱后,我们便上炕完成每天最后一项雷打不动的任务——学《毛泽东选集》。我坐着念,她们四个人睡着听,学着学着都昏睡了过去。半夜里罗大哥给孩子把尿,发现我们屋内油灯未熄,以为我还在学习,就喊“志疆,快熄灯吧,不早了,明天还要出工 。”连喊几声,屋里没一点动静,心里萌生不祥之兆。随后破门而入,把我们背到他家炕上抢救,掐人中、捏鼻子、灌酸菜汤,好一顿忙乱,我们总算醒了过来。我最后一个醒来说了一句“还要喝”,就又昏睡过去了。第二天,她们四个人神志清楚、活动自如,只有我还在昏睡中。旗里闻说此事派来救护员,后来站里又将我转到榆林医院治疗。在乡亲和知青们的精心照料下,3个月后,我终于清醒了,没留下什么后遗症。只是因为后来担心再一氧化碳中毒不敢生火,长期睡冷炕落下腰腿疼的病根儿。

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至今快56个年头了,是第二故乡的亲人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育草站一开始,我们几个知青在一口大锅吃饭,住在一盘大炕上。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后,就把我们分到社员家里,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去的郑玉林大哥家是一户朴实厚道的人家,他家有四个孩子,大嫂身体不好,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大哥一人身上,以致郑大哥刚过而立之年,就有点儿驼背。那时,全家七张嘴,每顿饭只有半碗小米,熬半锅粥,每人就是半勺小米加两碗水,外加一个拳头大的用灰条籽或米糠做的窝窝头,就着酸菜吃,看他们吃得那么香,我也不觉得苦了。

郑大哥不善言谈,却很会关心人。一次队里让知青们外出去垒墙子围草圐圙,好多天要吃住在工地,给每人发了一把铁锹。郑大哥替我把铁锹磨得雪亮,临出门又塞给我一大张狗皮褥子。漫不经心地说,女孩子常睡冷地上会带病的。离家千里之外,还有人像亲哥哥一样关心我,我顿时泪流满面,这样的恩德,让我终生难忘。那时候我就想,我要一直留在那里,与乡亲们同甘共苦,努力改变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在1969年4、5月份,上级要求知识青年要一插到底,跟农牧民结合,我因为育草站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虽然不舍得离开,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安排。当时让我们去牧区,我说哪儿艰苦哪儿去,最艰苦的地方是农村,纳林河五七大队是全旗知青插队的几个公社中最艰苦的地方,我们就去了五七大队。在五七大队,我们5个人分成两个小队。许金梅、郭继春、张珺在六小队,沿河边,条件要好一点;我和谭继红大带小一起分在七小队,在沟湾里头。

生活是育草站苦,劳动强度最大、最辛苦的还是纳林河,但是纳林河生活要比育草站强,起码能吃饱。纳林河乡亲们对我们特别好,他们说知青是“公家人”,种在地里头的各种蔬菜,知青娃娃们要吃随便拿。我们到田间劳动,因为距离家比较远,一般都是早上八九点钟出门一直要到晚上才回来。我们和乡亲们一样,拎一壶水,中午吃自己带的干粮,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很辛苦。但更辛苦的是割芦苇和抓粪,“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抓粪不算是高深技术活,但也不是人人都会干的。为了攻克这难关,我们收工途中搞实践演练,把粪簸箕吊在脖子上,把沙子当作“粪”,边走边抓别扔。十多里路抓到家时,还是兴致勃勃,干脆先不做饭,饿着肚子,借着月光,在附近的沙梁上继续练。原本就裂开口的手指头,再抓又潮又冷的沙子,很快就渗出了血,疼得钻心,但看着沙梁上间隔均匀的一小撮一小撮的“粪”,我们欣慰地笑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接近年头,我们心里越是酸酸的,总是盼望家里来信。我们这点微妙的心理变化,被好心的乡亲们看了出来。于是打从腊月二十开始,我们家的人就川流不息了。周家送豆腐、邵家送粉条、郭家送豆芽,婆姨、女子、后生们三五成群地来跟我们聊天,有看书的、唱歌的、纳鞋底的,有让我们教织毛衣的。到了年三十晚上,打牌的后生们不时与炕上纳鞋底的婆姨女子们对唱信天游、毛主席语录歌,就这样一直热闹到凌晨雄鸡报晓,他们才陆续离去。刚眯一会儿,又有人请我们吃年初一的早饭。打这开始到正月十五,我们俩一天三顿都在社员家吃,就这样吃过了全小队人家的饭,一个春节,我们忙着吃美食,哪还有精力想家。乡亲们对我们知青娃关心备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些年在南京过年的物品丰富多了,但心里总好像缺点什么,大概是与乡亲们那种水乳交融的感情吧。1970年11月份,旗里通知我上大学,我觉得和乡亲们一起劳动很好,又担心自己一氧化碳中毒影响学习,同时也放心不下同屋的谭继红,死活不肯去。公社书记李树堂、大队支书艾培德就安排谭继红到六小队和许金梅她们在一起,并反复给我做工作说,推荐你上学不是为了你,是为了我们当地的群众。人家给咱们这个指标很不容易不能浪费啊!这可是全国推荐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你原本自学赤脚医生给乡亲们看病,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你去上学多学一点本领将来不是更好吗?

当年12月,我去了北京医学院。离开的时候,乡亲们都来送我,拿着鸡蛋、油馍馍……有的还拿着鸡。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我学的是心内科,在班里成绩是最好的,在学校综合表现和评价都比较好,可以留在北京医学院从事专业和科研,但是,我心里牵挂着纳林河的父老乡亲,我一定要回去。乌审草原是磨炼意志、铸造灵魂的大熔炉。1974年初夏,我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回到纳林河卫生院,一天下午,我在卫生院集体自留地除草时,来了一个中年妇女,说一个多月来恶心、乏力、头昏,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可又不甘心,听说公社来了一个大学生医生,怎么也要来看看……经过检查,诊断为早孕。那时候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劝她到旗医院做手术,已经快三个月不能再拖了。她说体力不支,而且从公社到旗里也不是每天都有班车,求我帮她做手术。在北京医学院学习时老师手把手教,自己从来没有独立操作过,更何况公社卫生院条件简陋,没有护士、麻醉师,这样人命关天的事我不敢自作主张。在病人、家属多方求助下,公社书记李树堂发话:“倪大夫,我了解她,胆小心细、基础好、责任心强,不会出事,我坐在旁边给她壮胆。”就这样,我硬着头皮,顺利地完成我从医第一台流产手术。从此之后,四邻八方的病人都来纳林河卫生院了。

李树堂这位体恤民生、勇于担当的公社书记,深深地鼓励并教育影响了我。1974年12月,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妇产科医生的信念。期间,李书记还热心牵线,成就了我和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分配在乌审旗的大学生爱人的美好姻缘。抚今思昔,我永远忘不了李树堂书记对我人生和事业上的帮助。此后,因工作需要,于1981年、1984我先后调到乌审旗医院、伊克昭盟医院。1986年5月,我调回南京工作,直至退休。

回想在鄂尔多斯12年的妇产科工作:既辛苦又紧张,既遵循着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又享受着母子平安的幸福喜悦,我问心无愧、无怨无悔。是第二故乡的亲人们成就了我的人生、我的事业、我的家庭。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呼唤,我愿把余生的光和热都奉献给我的第二故乡。采访手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南京知青倪志疆的含泪讲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对第二故乡及其父老乡亲们的拳拳爱心、深深感恩。

倪志疆说:吃过苦的人就知道什么是好了。插队生活虽然那么苦,但是我们精神上很快乐、很知足,这一辈子都有一颗感恩之心。”2019年,倪志疆不幸得了肺癌,做手术切掉三分之一的肺。但若不说,谁看出如此热情乐观的老人家曾患那样的大病?第二故乡的亲人救了我一条命,我已多活了56年,很知足了,很感谢乌审旗的各级领导、父老乡亲们对我的关心支持。我经常想着有生之年,可否能等到在农业生产或者生态建设方面有什么高科技的机械,减轻乡亲们的劳动强度。

善良的心灵、美好的愿望,我们代乡亲们感谢并祝福倪志疆好人一生平安。我们告诉她,当年插队奋斗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了鱼米之乡、塞外“小江南”,承载着远方游子美丽的乡愁。科学化、机械化、生态化种养殖助力现代农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了希望的田野……

123 澳门威尼斯人游戏 十大博彩平台大全 澳門賭場 网络赌博网站 渭南市林业局 贺州市林业局 南京市林业局 酒泉市科技局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