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扎鲁特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标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锚定全国知名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高地和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全旗支柱产业的目标,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消费创新上持续用力,更好满足消费者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全力推进文旅产业提标提效高质量发展。
在“全域、全季、全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聚焦建设文旅强旗目标,全旗上下掀起了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热潮,一年来,扎鲁特旗紧紧围绕“文化引领、项目带动、融合互通”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两心一廊三区”文旅布局,加快实现“快进慢游深体验”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串点成线”。截至目前,全旗旅游接待人数103万人次,同比增长50%;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62.5%。旅游“一业兴百业”效应叠加释放,扎鲁特大地处处涌动着希望和发展的生机。
以文塑旅 擦亮“文化底色”
夏日的那慕汗秘境山谷旅游区,蓝天白云、绿草如毯、野花遍地,蝴蝶翩翩起舞,曲曲弯弯的羊肠小路间小动物嬉戏而行。这里壮美的自然景观不仅为多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也是夏季人们消暑休闲的好去处。
那慕汗秘境山谷旅游区位于扎鲁特旗北部草原,现有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罕山林场神泉旅游区、秘境山谷无人区等景区资源。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作为扎鲁特旗北部“最美山地草原”品牌“那慕汗秘境山谷”的核心区,涵盖河流、山地草原、湖泊、湿地、林场、民族村落等旅游资源,是集中展示扎鲁特旗文化旅游资源的“露天博物馆”。
“美丽的7月,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来到这里,看花、穿林、戏水、闲坐、露营,尽情享受山水草原带来的幸福感,这里太值得过来游玩了。”从南京市自驾前来游玩的肖海新高兴地说。
“旅游旺季是6月中旬到8月末,这个时间段的风景、气候各方面都是最理想的,外地游客来我们这里感受也特别好。目前景区主要有滑草、射箭、骑马、卡丁车等项目,还有木屋、星空房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服务项目。高峰期的时候就餐和住宿达到300多人次,游客的反馈也特别好。”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负责人毕国华介绍。
近年来,扎鲁特旗把全域旅游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方向,积极探索“旅游+非遗文化”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旅游品质。2023年,该旗在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打造了扎鲁特旗非遗馆,通过历史、民俗、工艺、文创、生活方式等不同视角,集中展现了皮雕画、走敖特尔、乐器制作技艺、乌力格尔、科尔沁服饰、版画、中医药(蒙医药)、那慕汗文创等非遗项目和奶制品、牛肉干、蒙古果条、策格(酸马奶)、乌日莫、炒米、钱袋羊肚(肚包肉)、蒙古盘肠等非遗美食,有效激发了文化旅游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了文旅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因创新而辉煌,文明因发展而精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扎鲁特旗是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本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重镇;是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辽金时期重要的军事重镇;是“中国乌力格尔之乡”“ 中国民族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族版画之乡”,多民族融合共同铸就了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文化盛景。
扎鲁特旗委常委、副旗长姚彩艳表示:“近年来,扎鲁特旗深度挖掘文旅资源的内涵特质和潜在价值,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持续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建设,不断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文旅产品。突出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文体旅融合为抓手,以丰富的文旅资源为基石,以‘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为内核,全力宣传推介扎鲁特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扎鲁特旗丰富而独特的文旅项目必将开创全域旅游新局面。”
科技赋能 塑造“文旅新颜”
近年来,扎鲁特旗充分利用5G、AI、3D打印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元素和意义。数字平台的崛起,也为扎鲁特旗非遗文化技艺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富饶的土壤。
原创品牌“那慕汗”无疑就是扎鲁特旗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最为生动的注脚。该旗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依托“线上+线下”模式,突出“非遗+文创”特色,推出了“香氛草原、创享生活、灵动美韵、心意相随、印象天成、极限酷玩”六个系列产品,囊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族特色手工艺制品类、农特产品类等上百种文创产品,一经推出深受游客追捧。这不仅为扎鲁特旗非遗文化搭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更为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注入了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内涵。
科技与文旅的融合,不仅是产业链的延伸,更是扎鲁特旗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成果的生动展示。随着“博物馆热”的不断升温,2024年,扎鲁特旗文旅投公司投入1440万元对南宝力皋吐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提升改造,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连日来,来自辽宁、吉林等地的游客纷纷到南宝力皋吐博物馆观光打卡。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创新传播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通过数字化的展示和互动式的体验,我了解到南宝力皋吐遗址除了与我们东北的史前遗址有密切联系外,南与山东,西与新疆、甘肃,北与俄罗斯等地存在文化交融现象。”热衷于打卡各地博物馆的游客王女士说道。
依托独特的山地草原风光、厚重的游牧文化,扎鲁特旗深挖乌力格尔、好来宝、刺绣、版画等非遗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赋能文旅业高质量发展。
多点开花 打响“文旅招牌”
生态是扎鲁特旗最优美的风景,文化是扎鲁特旗最深厚的底蕴,草原是扎鲁特旗最靓丽的品牌。为突破草原观光传统模式,近年来,扎鲁特旗创新文化和旅游休闲产品,开发度假体验项目,均衡全旗文化和旅游资源布局,构建全域旅游大环线,打造全旗“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线路,构筑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年初以来,扎鲁特旗积极筹划举办一批文旅活动,“多彩非遗 魅力村晚”——扎鲁特旗2024年首届非遗村晚、通辽市首届渔民丰收节暨扎鲁特旗皇太极湖冬捕节、喜迎2024年扎鲁特旗新年登高活动、“龙行推动 欣欣向荣”2024年百姓春晚、“有‘杏’相约”扎鲁特旗第四届山杏花·杜鹃花文化旅游节、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科尔沁服饰”大赛……一项项文化活动不断在扎鲁特大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吸引区内外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极大带动了本地旅游业发展。同时,该旗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统筹资金1.1亿元对旗内7个旅游景区进行提档升级,使得各景区呈现多维度开发、多业态发展态势,文化旅游产业复苏效果显著。
与此同时,文旅部门也是大招频出,持续保障资金投入,升级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旅游优惠,以更为亲近、友善、接地气的姿态回应大众的热情。“近年来,扎鲁特旗积极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发展,持续做精打响山地草原、东湖2A级旅游景区、誉州北自驾车露营地4C级自驾车露营地等文旅‘名片’,全力推进高A级旅游景区、C级自驾车露营地打造,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做长环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旅游链,打造‘春探百花、夏游草原、秋赏枫林、冬嬉冰雪’的四季旅游风光带;做细自驾游、文化游、生态草原游、夜间游、非遗游、红色文化游、研学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提升城市接待空间,积极打造全域四季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扎鲁特旗文旅局局长陈井明说。
塞外草原,风光无限。沿着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扎鲁特旗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姿态、崭新的面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龘龘,奋力谱写文旅发展新篇章。
通辽市扎鲁特旗:文旅融合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近年来,扎鲁特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标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锚定全国知名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高地和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全旗支柱产业的目标,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消费创新上持续用力,更好满足消费者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全力推进文旅产业提标提效高质量发展。在“全域、全季、全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聚焦建设文旅强旗目标,全旗上下掀起了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热潮,一年来,扎鲁特旗紧紧围绕“文化引领、项目带动、融合互通”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两心一廊三区”文旅布局,加快实现“快进慢游深体验”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串点成线”。截至目前,全旗旅游接待人数103万人次,同比增长50%;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62.5%。旅游“一业兴百业”效应叠加释放,扎鲁特大地处处涌动着希望和发展的生机。以文塑旅 擦亮“文化底色”夏日的那慕汗秘境山谷旅游区,蓝天白云、绿草如毯、野花遍地,蝴蝶翩翩起舞,曲曲弯弯的羊肠小路间小动物嬉戏而行。这里壮美的自然景观不仅为多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也是夏季人们消暑休闲的好去处。那慕汗秘境山谷旅游区位于扎鲁特旗北部草原,现有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罕山林场神泉旅游区、秘境山谷无人区等景区资源。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作为扎鲁特旗北部“最美山地草原”品牌“那慕汗秘境山谷”的核心区,涵盖河流、山地草原、湖泊、湿地、林场、民族村落等旅游资源,是集中展示扎鲁特旗文化旅游资源的“露天博物馆”。“美丽的7月,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来到这里,看花、穿林、戏水、闲坐、露营,尽情享受山水草原带来的幸福感,这里太值得过来游玩了。”从南京市自驾前来游玩的肖海新高兴地说。“旅游旺季是6月中旬到8月末,这个时间段的风景、气候各方面都是最理想的,外地游客来我们这里感受也特别好。目前景区主要有滑草、射箭、骑马、卡丁车等项目,还有木屋、星空房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服务项目。高峰期的时候就餐和住宿达到300多人次,游客的反馈也特别好。”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负责人毕国华介绍。近年来,扎鲁特旗把全域旅游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方向,积极探索“旅游+非遗文化”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旅游品质。2023年,该旗在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打造了扎鲁特旗非遗馆,通过历史、民俗、工艺、文创、生活方式等不同视角,集中展现了皮雕画、走敖特尔、乐器制作技艺、乌力格尔、科尔沁服饰、版画、中医药(蒙医药)、那慕汗文创等非遗项目和奶制品、牛肉干、蒙古果条、策格(酸马奶)、乌日莫、炒米、钱袋羊肚(肚包肉)、蒙古盘肠等非遗美食,有效激发了文化旅游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了文旅产业的竞争力。文化因创新而辉煌,文明因发展而精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扎鲁特旗是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本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重镇;是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辽金时期重要的军事重镇;是“中国乌力格尔之乡”“ 中国民族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族版画之乡”,多民族融合共同铸就了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文化盛景。扎鲁特旗委常委、副旗长姚彩艳表示:“近年来,扎鲁特旗深度挖掘文旅资源的内涵特质和潜在价值,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持续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建设,不断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文旅产品。突出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文体旅融合为抓手,以丰富的文旅资源为基石,以‘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为内核,全力宣传推介扎鲁特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扎鲁特旗丰富而独特的文旅项目必将开创全域旅游新局面。”科技赋能 塑造“文旅新颜”近年来,扎鲁特旗充分利用5G、AI、3D打印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元素和意义。数字平台的崛起,也为扎鲁特旗非遗文化技艺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富饶的土壤。原创品牌“那慕汗”无疑就是扎鲁特旗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最为生动的注脚。该旗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依托“线上+线下”模式,突出“非遗+文创”特色,推出了“香氛草原、创享生活、灵动美韵、心意相随、印象天成、极限酷玩”六个系列产品,囊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族特色手工艺制品类、农特产品类等上百种文创产品,一经推出深受游客追捧。这不仅为扎鲁特旗非遗文化搭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更为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注入了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内涵。科技与文旅的融合,不仅是产业链的延伸,更是扎鲁特旗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成果的生动展示。随着“博物馆热”的不断升温,2024年,扎鲁特旗文旅投公司投入1440万元对南宝力皋吐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提升改造,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连日来,来自辽宁、吉林等地的游客纷纷到南宝力皋吐博物馆观光打卡。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创新传播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通过数字化的展示和互动式的体验,我了解到南宝力皋吐遗址除了与我们东北的史前遗址有密切联系外,南与山东,西与新疆、甘肃,北与俄罗斯等地存在文化交融现象。”热衷于打卡各地博物馆的游客王女士说道。依托独特的山地草原风光、厚重的游牧文化,扎鲁特旗深挖乌力格尔、好来宝、刺绣、版画等非遗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赋能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多点开花 打响“文旅招牌”生态是扎鲁特旗最优美的风景,文化是扎鲁特旗最深厚的底蕴,草原是扎鲁特旗最靓丽的品牌。为突破草原观光传统模式,近年来,扎鲁特旗创新文化和旅游休闲产品,开发度假体验项目,均衡全旗文化和旅游资源布局,构建全域旅游大环线,打造全旗“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线路,构筑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年初以来,扎鲁特旗积极筹划举办一批文旅活动,“多彩非遗 魅力村晚”——扎鲁特旗2024年首届非遗村晚、通辽市首届渔民丰收节暨扎鲁特旗皇太极湖冬捕节、喜迎2024年扎鲁特旗新年登高活动、“龙行推动 欣欣向荣”2024年百姓春晚、“有‘杏’相约”扎鲁特旗第四届山杏花·杜鹃花文化旅游节、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科尔沁服饰”大赛……一项项文化活动不断在扎鲁特大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吸引区内外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极大带动了本地旅游业发展。同时,该旗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统筹资金1.1亿元对旗内7个旅游景区进行提档升级,使得各景区呈现多维度开发、多业态发展态势,文化旅游产业复苏效果显著。与此同时,文旅部门也是大招频出,持续保障资金投入,升级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旅游优惠,以更为亲近、友善、接地气的姿态回应大众的热情。“近年来,扎鲁特旗积极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发展,持续做精打响山地草原、东湖2A级旅游景区、誉州北自驾车露营地4C级自驾车露营地等文旅‘名片’,全力推进高A级旅游景区、C级自驾车露营地打造,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做长环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旅游链,打造‘春探百花、夏游草原、秋赏枫林、冬嬉冰雪’的四季旅游风光带;做细自驾游、文化游、生态草原游、夜间游、非遗游、红色文化游、研学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提升城市接待空间,积极打造全域四季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扎鲁特旗文旅局局长陈井明说。塞外草原,风光无限。沿着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扎鲁特旗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姿态、崭新的面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龘龘,奋力谱写文旅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扎鲁特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标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锚定全国知名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高地和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全旗支柱产业的目标,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消费创新上持续用力,更好满足消费者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全力推进文旅产业提标提效高质量发展。
在“全域、全季、全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聚焦建设文旅强旗目标,全旗上下掀起了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热潮,一年来,扎鲁特旗紧紧围绕“文化引领、项目带动、融合互通”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两心一廊三区”文旅布局,加快实现“快进慢游深体验”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串点成线”。截至目前,全旗旅游接待人数103万人次,同比增长50%;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62.5%。旅游“一业兴百业”效应叠加释放,扎鲁特大地处处涌动着希望和发展的生机。
以文塑旅 擦亮“文化底色”
夏日的那慕汗秘境山谷旅游区,蓝天白云、绿草如毯、野花遍地,蝴蝶翩翩起舞,曲曲弯弯的羊肠小路间小动物嬉戏而行。这里壮美的自然景观不仅为多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也是夏季人们消暑休闲的好去处。
那慕汗秘境山谷旅游区位于扎鲁特旗北部草原,现有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罕山林场神泉旅游区、秘境山谷无人区等景区资源。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作为扎鲁特旗北部“最美山地草原”品牌“那慕汗秘境山谷”的核心区,涵盖河流、山地草原、湖泊、湿地、林场、民族村落等旅游资源,是集中展示扎鲁特旗文化旅游资源的“露天博物馆”。
“美丽的7月,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来到这里,看花、穿林、戏水、闲坐、露营,尽情享受山水草原带来的幸福感,这里太值得过来游玩了。”从南京市自驾前来游玩的肖海新高兴地说。
“旅游旺季是6月中旬到8月末,这个时间段的风景、气候各方面都是最理想的,外地游客来我们这里感受也特别好。目前景区主要有滑草、射箭、骑马、卡丁车等项目,还有木屋、星空房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服务项目。高峰期的时候就餐和住宿达到300多人次,游客的反馈也特别好。”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负责人毕国华介绍。
近年来,扎鲁特旗把全域旅游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方向,积极探索“旅游+非遗文化”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旅游品质。2023年,该旗在塞外神泉自驾车露营地打造了扎鲁特旗非遗馆,通过历史、民俗、工艺、文创、生活方式等不同视角,集中展现了皮雕画、走敖特尔、乐器制作技艺、乌力格尔、科尔沁服饰、版画、中医药(蒙医药)、那慕汗文创等非遗项目和奶制品、牛肉干、蒙古果条、策格(酸马奶)、乌日莫、炒米、钱袋羊肚(肚包肉)、蒙古盘肠等非遗美食,有效激发了文化旅游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了文旅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因创新而辉煌,文明因发展而精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扎鲁特旗是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本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重镇;是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辽金时期重要的军事重镇;是“中国乌力格尔之乡”“ 中国民族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族版画之乡”,多民族融合共同铸就了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文化盛景。
扎鲁特旗委常委、副旗长姚彩艳表示:“近年来,扎鲁特旗深度挖掘文旅资源的内涵特质和潜在价值,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持续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建设,不断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文旅产品。突出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文体旅融合为抓手,以丰富的文旅资源为基石,以‘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为内核,全力宣传推介扎鲁特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扎鲁特旗丰富而独特的文旅项目必将开创全域旅游新局面。”
科技赋能 塑造“文旅新颜”
近年来,扎鲁特旗充分利用5G、AI、3D打印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元素和意义。数字平台的崛起,也为扎鲁特旗非遗文化技艺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富饶的土壤。
原创品牌“那慕汗”无疑就是扎鲁特旗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最为生动的注脚。该旗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依托“线上+线下”模式,突出“非遗+文创”特色,推出了“香氛草原、创享生活、灵动美韵、心意相随、印象天成、极限酷玩”六个系列产品,囊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族特色手工艺制品类、农特产品类等上百种文创产品,一经推出深受游客追捧。这不仅为扎鲁特旗非遗文化搭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更为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注入了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内涵。
科技与文旅的融合,不仅是产业链的延伸,更是扎鲁特旗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成果的生动展示。随着“博物馆热”的不断升温,2024年,扎鲁特旗文旅投公司投入1440万元对南宝力皋吐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提升改造,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连日来,来自辽宁、吉林等地的游客纷纷到南宝力皋吐博物馆观光打卡。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创新传播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通过数字化的展示和互动式的体验,我了解到南宝力皋吐遗址除了与我们东北的史前遗址有密切联系外,南与山东,西与新疆、甘肃,北与俄罗斯等地存在文化交融现象。”热衷于打卡各地博物馆的游客王女士说道。
依托独特的山地草原风光、厚重的游牧文化,扎鲁特旗深挖乌力格尔、好来宝、刺绣、版画等非遗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赋能文旅业高质量发展。
多点开花 打响“文旅招牌”
生态是扎鲁特旗最优美的风景,文化是扎鲁特旗最深厚的底蕴,草原是扎鲁特旗最靓丽的品牌。为突破草原观光传统模式,近年来,扎鲁特旗创新文化和旅游休闲产品,开发度假体验项目,均衡全旗文化和旅游资源布局,构建全域旅游大环线,打造全旗“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线路,构筑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年初以来,扎鲁特旗积极筹划举办一批文旅活动,“多彩非遗 魅力村晚”——扎鲁特旗2024年首届非遗村晚、通辽市首届渔民丰收节暨扎鲁特旗皇太极湖冬捕节、喜迎2024年扎鲁特旗新年登高活动、“龙行推动 欣欣向荣”2024年百姓春晚、“有‘杏’相约”扎鲁特旗第四届山杏花·杜鹃花文化旅游节、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科尔沁服饰”大赛……一项项文化活动不断在扎鲁特大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吸引区内外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极大带动了本地旅游业发展。同时,该旗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统筹资金1.1亿元对旗内7个旅游景区进行提档升级,使得各景区呈现多维度开发、多业态发展态势,文化旅游产业复苏效果显著。
与此同时,文旅部门也是大招频出,持续保障资金投入,升级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旅游优惠,以更为亲近、友善、接地气的姿态回应大众的热情。“近年来,扎鲁特旗积极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发展,持续做精打响山地草原、东湖2A级旅游景区、誉州北自驾车露营地4C级自驾车露营地等文旅‘名片’,全力推进高A级旅游景区、C级自驾车露营地打造,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做长环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旅游链,打造‘春探百花、夏游草原、秋赏枫林、冬嬉冰雪’的四季旅游风光带;做细自驾游、文化游、生态草原游、夜间游、非遗游、红色文化游、研学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提升城市接待空间,积极打造全域四季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扎鲁特旗文旅局局长陈井明说。
塞外草原,风光无限。沿着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扎鲁特旗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姿态、崭新的面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龘龘,奋力谱写文旅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