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是一年中河套大地最美的时节,更是广大农民喜迎收获的时节。在广袤的土地上,麦浪随微风浮动、瓜果伴清风飘香,丰收映照石榴香,民族团结促增收。走进五原县复兴镇庆生村经济林园区董瑞香家的“塞外红”苹果采摘园,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绯红,甚是诱人。工人们穿梭于果树之间,忙着采摘、装箱,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是栽植果树的第7年,园里一共3万多棵树。8月25日开园采摘,9月5日可以大面积上市,预计产量达40万斤,市场价在3.5元至5元之间,产值预计达150多万元。”董瑞香满脸笑意地说。
我县将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现代产业示范园引领现代农业高效发展。我县盛产一种名叫“塞外红”的苹果,其颜色鲜红、外形似心形,又被称为“鸡心果”。每年8月底至9月上旬成熟,果形秀美、口感香甜脆且营养丰富,具有耐运输、耐储存等特性。2017年,董瑞香和丈夫经过多方考察,了解到“塞外红”苹果收益高、果实味道好,发展前景可观,便萌生了种植的想法。通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和悉心照料,现在500亩“塞外红”苹果已经成为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各族群众纷纷在特色产业中尝到“甜头”,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为实现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美好愿望起到助推效果。
据了解,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复兴镇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业发展,依托董瑞香家的“塞外红”苹果种植基地,以庆生村一组为核心区,建设了占地750亩的经济林节水示范园区,主要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种植“塞外红”苹果等7个品种,并配套建设2000m³的保鲜冷库、林果交易棚等产业化设施,注册了“九彩卉丰”商标,助推果品远销全国各地。庆生村党支部还牵头将村集体70亩果园委托给合作社进行管理,产出的果品由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盛果期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30多万元。这些举措不断满足了各族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需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产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与此同时,复兴镇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新模式,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等闲置土地和空间栽植“塞外红”、早酥梨、凯特杏等品种,在永丰村六、七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打造庭院经济示范户100多户,种植果树3000余株,带动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逐步带动全镇实现“户户有庭院,家家有果园,年年能增收”的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五原县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政府推动、龙头引领、合作联结、融合发展的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做实基地、做优果品、做亮品牌,走出了一条产业做大、群众增收与环境改善、乡村旅游相宜相长的新路子。目前,全县以“塞外红”苹果、早酥梨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20000亩,结果面积达6000多亩,今年总产量预计达到3432吨,产值1909.8万元,五原县各族群众正并肩共享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在古郡五原美丽绽放。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丰收时节“塞外红” 共绘团结锦绣篇, 金秋八月,是一年中河套大地最美的时节,更是广大农民喜迎收获的时节。在广袤的土地上,麦浪随微风浮动、瓜果伴清风飘香,丰收映照石榴香,民族团结促增收。走进五原县复兴镇庆生村经济林园区董瑞香家的“塞外红”苹果采摘园,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绯红,甚是诱人。工人们穿梭于果树之间,忙着采摘、装箱,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是栽植果树的第7年,园里一共3万多棵树。8月25日开园采摘,9月5日可以大面积上市,预计产量达40万斤,市场价在3.5元至5元之间,产值预计达150多万元。”董瑞香满脸笑意地说。我县将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现代产业示范园引领现代农业高效发展。我县盛产一种名叫“塞外红”的苹果,其颜色鲜红、外形似心形,又被称为“鸡心果”。每年8月底至9月上旬成熟,果形秀美、口感香甜脆且营养丰富,具有耐运输、耐储存等特性。2017年,董瑞香和丈夫经过多方考察,了解到“塞外红”苹果收益高、果实味道好,发展前景可观,便萌生了种植的想法。通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和悉心照料,现在500亩“塞外红”苹果已经成为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各族群众纷纷在特色产业中尝到“甜头”,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为实现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美好愿望起到助推效果。据了解,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复兴镇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业发展,依托董瑞香家的“塞外红”苹果种植基地,以庆生村一组为核心区,建设了占地750亩的经济林节水示范园区,主要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种植“塞外红”苹果等7个品种,并配套建设2000m³的保鲜冷库、林果交易棚等产业化设施,注册了“九彩卉丰”商标,助推果品远销全国各地。庆生村党支部还牵头将村集体70亩果园委托给合作社进行管理,产出的果品由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盛果期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30多万元。这些举措不断满足了各族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需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产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此同时,复兴镇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新模式,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等闲置土地和空间栽植“塞外红”、早酥梨、凯特杏等品种,在永丰村六、七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打造庭院经济示范户100多户,种植果树3000余株,带动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逐步带动全镇实现“户户有庭院,家家有果园,年年能增收”的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五原县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政府推动、龙头引领、合作联结、融合发展的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做实基地、做优果品、做亮品牌,走出了一条产业做大、群众增收与环境改善、乡村旅游相宜相长的新路子。目前,全县以“塞外红”苹果、早酥梨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20000亩,结果面积达6000多亩,今年总产量预计达到3432吨,产值1909.8万元,五原县各族群众正并肩共享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在古郡五原美丽绽放。
金秋八月,是一年中河套大地最美的时节,更是广大农民喜迎收获的时节。在广袤的土地上,麦浪随微风浮动、瓜果伴清风飘香,丰收映照石榴香,民族团结促增收。走进五原县复兴镇庆生村经济林园区董瑞香家的“塞外红”苹果采摘园,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绯红,甚是诱人。工人们穿梭于果树之间,忙着采摘、装箱,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是栽植果树的第7年,园里一共3万多棵树。8月25日开园采摘,9月5日可以大面积上市,预计产量达40万斤,市场价在3.5元至5元之间,产值预计达150多万元。”董瑞香满脸笑意地说。
我县将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现代产业示范园引领现代农业高效发展。我县盛产一种名叫“塞外红”的苹果,其颜色鲜红、外形似心形,又被称为“鸡心果”。每年8月底至9月上旬成熟,果形秀美、口感香甜脆且营养丰富,具有耐运输、耐储存等特性。2017年,董瑞香和丈夫经过多方考察,了解到“塞外红”苹果收益高、果实味道好,发展前景可观,便萌生了种植的想法。通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和悉心照料,现在500亩“塞外红”苹果已经成为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各族群众纷纷在特色产业中尝到“甜头”,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为实现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美好愿望起到助推效果。
据了解,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复兴镇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业发展,依托董瑞香家的“塞外红”苹果种植基地,以庆生村一组为核心区,建设了占地750亩的经济林节水示范园区,主要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种植“塞外红”苹果等7个品种,并配套建设2000m³的保鲜冷库、林果交易棚等产业化设施,注册了“九彩卉丰”商标,助推果品远销全国各地。庆生村党支部还牵头将村集体70亩果园委托给合作社进行管理,产出的果品由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盛果期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30多万元。这些举措不断满足了各族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需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产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与此同时,复兴镇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新模式,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等闲置土地和空间栽植“塞外红”、早酥梨、凯特杏等品种,在永丰村六、七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打造庭院经济示范户100多户,种植果树3000余株,带动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逐步带动全镇实现“户户有庭院,家家有果园,年年能增收”的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五原县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政府推动、龙头引领、合作联结、融合发展的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做实基地、做优果品、做亮品牌,走出了一条产业做大、群众增收与环境改善、乡村旅游相宜相长的新路子。目前,全县以“塞外红”苹果、早酥梨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20000亩,结果面积达6000多亩,今年总产量预计达到3432吨,产值1909.8万元,五原县各族群众正并肩共享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在古郡五原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