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林西县妇联充分利用妇女儿童之家这一温馨港湾,创新活动形式,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将各级妇女儿童之家打造成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以“学技艺、争创收、美家园”为主题,开展“非遗”玉米皮贴画培训班活动。林西县妇联依托各级妇女之家的“非遗”技艺培训班,将妇女之家变成各族妇女姐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暖心之家”。积极开展玉米皮贴画培训班,通过“非遗”技艺的传授,提高广大妇女就业技能,拓宽增收渠道。
林西县玉米皮贴画是自治级的“非遗”项目,以玉米皮为主,根据玉米皮和桦树皮自身纹理特点和天然色调,经过选材、熨烫等复杂工序,做成自然、古朴、精美玉米皮粘贴画。目前,已举办培训班53期,培训妇女2300人(次),培养技术骨干237人,带动脱贫户13人,共制作玉米皮手工艺产品达14类60多个品种7000余件,其中玉米皮粘贴画2800余幅、编织品3200余,参与该产业的妇女人均增收2500余元。在学技艺、增收入过程中使广大妇女姐妹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林西县妇联利用玉米皮贴画技能培训的休息时间,通过“击鼓传花”游戏、恳谈会、交流会等方式一同阅读学习《习近平走进百姓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读本》等书籍,通过巾帼宣讲员的讲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理论知识,在游戏和交流中完成了思想上的洗礼,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心入脑。目前,开展“红色宣讲”40余期,1300余人参加,学习理论专著20余册、学员发表、撰写心得感悟50000余字。
以“学理论、强自信、爱家乡”为主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学班活动。林西县妇联依托各级儿童之家丰富多彩关爱活动,将儿童之家变成青少年孩子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第二课堂”。在各级儿童之家,孩子们可以了解林西的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明、马背文明的相关知识,比如林西建县简介、多民族共谋发展、农耕文化对县域发展影响、本地“非遗”技艺传承等故事,增强孩子们对于家乡的自豪感。特别是在东山管委会儿童之家的玉米文创展馆,县妇联干部结合十二生肖、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展品,向孩子讲述全区各族人民如何赢得并始终如一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克服困难捐粮畜”的历史佳话,增强孩子对于家乡的认同感。2024年,累计开展活动20余场次,涉及县内12所中小学,11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
邀请林西县“驿路童声”少年儿童宣讲团成员在各级儿童之家内进行《三千孤儿入内蒙》《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红色少年》《我爱我的家乡》《少年强、中国强》等展示汇报演出。孩子们以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家乡的自傲。今年开展演出展示6期,参演节目60余个,1200余人参加活动。
下一步,林西县妇联将继续发挥妇女儿童之家的平台作用,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维护全县民族大团结贡献更多的巾帼智慧与力量。
共筑团结梦,巾帼展风采——赤峰市林西县妇联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近年来,林西县妇联充分利用妇女儿童之家这一温馨港湾,创新活动形式,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将各级妇女儿童之家打造成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以“学技艺、争创收、美家园”为主题,开展“非遗”玉米皮贴画培训班活动。林西县妇联依托各级妇女之家的“非遗”技艺培训班,将妇女之家变成各族妇女姐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暖心之家”。积极开展玉米皮贴画培训班,通过“非遗”技艺的传授,提高广大妇女就业技能,拓宽增收渠道。林西县玉米皮贴画是自治级的“非遗”项目,以玉米皮为主,根据玉米皮和桦树皮自身纹理特点和天然色调,经过选材、熨烫等复杂工序,做成自然、古朴、精美玉米皮粘贴画。目前,已举办培训班53期,培训妇女2300人(次),培养技术骨干237人,带动脱贫户13人,共制作玉米皮手工艺产品达14类60多个品种7000余件,其中玉米皮粘贴画2800余幅、编织品3200余,参与该产业的妇女人均增收2500余元。在学技艺、增收入过程中使广大妇女姐妹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林西县妇联利用玉米皮贴画技能培训的休息时间,通过“击鼓传花”游戏、恳谈会、交流会等方式一同阅读学习《习近平走进百姓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读本》等书籍,通过巾帼宣讲员的讲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理论知识,在游戏和交流中完成了思想上的洗礼,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心入脑。目前,开展“红色宣讲”40余期,1300余人参加,学习理论专著20余册、学员发表、撰写心得感悟50000余字。以“学理论、强自信、爱家乡”为主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学班活动。林西县妇联依托各级儿童之家丰富多彩关爱活动,将儿童之家变成青少年孩子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第二课堂”。在各级儿童之家,孩子们可以了解林西的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明、马背文明的相关知识,比如林西建县简介、多民族共谋发展、农耕文化对县域发展影响、本地“非遗”技艺传承等故事,增强孩子们对于家乡的自豪感。特别是在东山管委会儿童之家的玉米文创展馆,县妇联干部结合十二生肖、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展品,向孩子讲述全区各族人民如何赢得并始终如一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克服困难捐粮畜”的历史佳话,增强孩子对于家乡的认同感。2024年,累计开展活动20余场次,涉及县内12所中小学,11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邀请林西县“驿路童声”少年儿童宣讲团成员在各级儿童之家内进行《三千孤儿入内蒙》《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红色少年》《我爱我的家乡》《少年强、中国强》等展示汇报演出。孩子们以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家乡的自傲。今年开展演出展示6期,参演节目60余个,1200余人参加活动。下一步,林西县妇联将继续发挥妇女儿童之家的平台作用,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维护全县民族大团结贡献更多的巾帼智慧与力量。
近年来,林西县妇联充分利用妇女儿童之家这一温馨港湾,创新活动形式,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将各级妇女儿童之家打造成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以“学技艺、争创收、美家园”为主题,开展“非遗”玉米皮贴画培训班活动。林西县妇联依托各级妇女之家的“非遗”技艺培训班,将妇女之家变成各族妇女姐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暖心之家”。积极开展玉米皮贴画培训班,通过“非遗”技艺的传授,提高广大妇女就业技能,拓宽增收渠道。
林西县玉米皮贴画是自治级的“非遗”项目,以玉米皮为主,根据玉米皮和桦树皮自身纹理特点和天然色调,经过选材、熨烫等复杂工序,做成自然、古朴、精美玉米皮粘贴画。目前,已举办培训班53期,培训妇女2300人(次),培养技术骨干237人,带动脱贫户13人,共制作玉米皮手工艺产品达14类60多个品种7000余件,其中玉米皮粘贴画2800余幅、编织品3200余,参与该产业的妇女人均增收2500余元。在学技艺、增收入过程中使广大妇女姐妹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林西县妇联利用玉米皮贴画技能培训的休息时间,通过“击鼓传花”游戏、恳谈会、交流会等方式一同阅读学习《习近平走进百姓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读本》等书籍,通过巾帼宣讲员的讲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理论知识,在游戏和交流中完成了思想上的洗礼,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心入脑。目前,开展“红色宣讲”40余期,1300余人参加,学习理论专著20余册、学员发表、撰写心得感悟50000余字。
以“学理论、强自信、爱家乡”为主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学班活动。林西县妇联依托各级儿童之家丰富多彩关爱活动,将儿童之家变成青少年孩子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第二课堂”。在各级儿童之家,孩子们可以了解林西的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明、马背文明的相关知识,比如林西建县简介、多民族共谋发展、农耕文化对县域发展影响、本地“非遗”技艺传承等故事,增强孩子们对于家乡的自豪感。特别是在东山管委会儿童之家的玉米文创展馆,县妇联干部结合十二生肖、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展品,向孩子讲述全区各族人民如何赢得并始终如一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克服困难捐粮畜”的历史佳话,增强孩子对于家乡的认同感。2024年,累计开展活动20余场次,涉及县内12所中小学,11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
邀请林西县“驿路童声”少年儿童宣讲团成员在各级儿童之家内进行《三千孤儿入内蒙》《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红色少年》《我爱我的家乡》《少年强、中国强》等展示汇报演出。孩子们以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家乡的自傲。今年开展演出展示6期,参演节目60余个,1200余人参加活动。
下一步,林西县妇联将继续发挥妇女儿童之家的平台作用,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维护全县民族大团结贡献更多的巾帼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