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辽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融”的导向,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打造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手工艺产业,为各族群众搭建就业创业新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是注重人才培养。成立通辽市科尔沁服饰研究所,加强与市内外培训机构的合作,组织多元、专业技能竞赛培训活动,形成了从技艺传承、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民族手工艺从业者技能水平,为民族手工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成功举办四届全市民族传统刺绣技艺大赛,组织530余名“巧娘”同台竞技,共同交流切磋刺绣技艺;举办传统手工艺制作培训班32场、培训1300余人次,“订单式”培训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达792人,积极组织优秀手工艺人参加全区民族传统手工艺融合创新发展培训班等39人次。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结合实际将民族工作重点任务融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项目,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项目落实。2021年以来,全市8个旗县市区累计投入220余万元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实施23个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培育民族手工艺企业、个体户、手工坊、工作室等经济主体66个、开展直播带货的经济主体17个,促进各族群众掌握技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切实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促进文旅融合。深入实施《通辽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通辽市关于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方案》,突出文旅融合发展,连续举办8·18哲里木赛马节、西辽河文化节等标志性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旅游市场推广活动,以“会”“展”“节”等形式充分展示民族手工艺品,吸引区内外游客到通辽境内观光打卡,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促进文旅产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通辽市三举措推动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 近年来,通辽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融”的导向,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打造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手工艺产业,为各族群众搭建就业创业新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是注重人才培养。成立通辽市科尔沁服饰研究所,加强与市内外培训机构的合作,组织多元、专业技能竞赛培训活动,形成了从技艺传承、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民族手工艺从业者技能水平,为民族手工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成功举办四届全市民族传统刺绣技艺大赛,组织530余名“巧娘”同台竞技,共同交流切磋刺绣技艺;举办传统手工艺制作培训班32场、培训1300余人次,“订单式”培训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达792人,积极组织优秀手工艺人参加全区民族传统手工艺融合创新发展培训班等39人次。二是加大资金支持。结合实际将民族工作重点任务融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项目,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项目落实。2021年以来,全市8个旗县市区累计投入220余万元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实施23个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培育民族手工艺企业、个体户、手工坊、工作室等经济主体66个、开展直播带货的经济主体17个,促进各族群众掌握技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切实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三是促进文旅融合。深入实施《通辽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通辽市关于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方案》,突出文旅融合发展,连续举办8·18哲里木赛马节、西辽河文化节等标志性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旅游市场推广活动,以“会”“展”“节”等形式充分展示民族手工艺品,吸引区内外游客到通辽境内观光打卡,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促进文旅产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近年来,通辽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融”的导向,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打造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手工艺产业,为各族群众搭建就业创业新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是注重人才培养。成立通辽市科尔沁服饰研究所,加强与市内外培训机构的合作,组织多元、专业技能竞赛培训活动,形成了从技艺传承、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民族手工艺从业者技能水平,为民族手工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成功举办四届全市民族传统刺绣技艺大赛,组织530余名“巧娘”同台竞技,共同交流切磋刺绣技艺;举办传统手工艺制作培训班32场、培训1300余人次,“订单式”培训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达792人,积极组织优秀手工艺人参加全区民族传统手工艺融合创新发展培训班等39人次。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结合实际将民族工作重点任务融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项目,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项目落实。2021年以来,全市8个旗县市区累计投入220余万元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实施23个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培育民族手工艺企业、个体户、手工坊、工作室等经济主体66个、开展直播带货的经济主体17个,促进各族群众掌握技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切实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促进文旅融合。深入实施《通辽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通辽市关于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方案》,突出文旅融合发展,连续举办8·18哲里木赛马节、西辽河文化节等标志性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旅游市场推广活动,以“会”“展”“节”等形式充分展示民族手工艺品,吸引区内外游客到通辽境内观光打卡,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促进文旅产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