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走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临河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临河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市府所在地,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力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切实推动新时代临河高质量发展。
全区理论宣讲大赛
一、围绕“一条主线”,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有效落实的根基
临河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责任。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主线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分解细化为34项重点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区中心大局,贯穿于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全过程。二是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战略性任务、全局性工作、基础性事业来推进,印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攻坚方案》《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等文件,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层层压实区、乡镇(街道)、村组(社区)三级联创工作责任。建立民族工作三级网络,明确264名民族工作网格员职责,实现社区“微治理”促进民族“大团结”。三是聚焦各族群众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级各部门开展“一周两月”主题宣传活动246场次。举办党员知识竞赛、消夏文艺汇演、丰收节主题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360多场。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部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个一”主题教育等活动。截至目前,3万多名中小学生到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精心建成国家级休闲旅游街区—黄河湾步行街、4A级旅游景区—黄河湿地公园、3A级景区—九庄非遗小镇等11个精品旅游景点,重点挖掘4条精品线路。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县、乌海市海勃湾区等地区及我市其他旗县签订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形成我区与多地民族工作交流协作长效机制,共同探索跨区域协作工作模式,切实加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民族政策宣传月”主题活动
二、聚焦“四个促进”,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强大思想共识
临河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是聚焦榜样力量促进思想融合。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集体3个、自治区级18个。涌现出陈怀森、马成军、李娜等国家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2名,市级模范个人32名。同时,按照“十有”标准打造“八进+N”活动示范点位53个,创业就业街区16个。全区上下形成“一盘棋”“齐步走”抓创建的良好局面。二是聚焦宣传引导促进氛围营造。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在“道中华”、人民网等中央级媒体发表20余篇报道,利用全区400余块电子传媒屏幕常态性推送宣传作品。区融媒体中心持续开设专题专栏,发布相关报道802条,总点击量超过25.8万次。精心建设了人民公园、竞香园、北边渠带状公园等“铸牢”主题公园,中共临河第一支部旧址、黄河湾非遗文化长廊等1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8个主题场馆,营造了“处处看得见,人人能感受”的浓厚宣传氛围。三是聚焦文化引领促进精神共鸣。引导老党员、居民群众、文艺爱好者自发创作《总书记到咱巴彦淖尔来》《同心圆》《临河 临河》等民族团结歌曲,编演《一把铁锹》《星火逐光》《感恩树》等情景剧,编写展现河套历史文化、临河地区历史文化特质定位和民族交融主题丛书《河套文化概论》,出版图书《城市麦浪》;推出动漫卡通形象“河同同”“河心心”,民族团结微信表情包“临团团”“临圆圆”等文创产品。充分发挥我区11个非遗传习传承基地,39项非遗项目,31名非遗传承人,结合春节、元宵节、梨花节、“5.19中国旅游日”等节庆活动,传承非遗文化之魂,铸牢民族团结之根。四是聚焦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今年上半年临河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3.6亿元,同比增长8.2%。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96.3亿元,同比增长4.4%。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中,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同信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团结主题彩绘墙
三、融入“五大任务”,拓展民族团结进步丰富价值内涵
临河区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一是融入生态优先,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族群众最普惠的民生和福祉,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造林3900亩,森林抚育3.79万亩;贯彻落实“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推进新华林场防沙治沙和光伏一体化项目,高质量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各族群众在共享生态环境福祉中,坚定了“保护青山绿水、守护生命家园”的共同意志。二是融入守土尽责,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社会治理资源重心下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群众中。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解决房地产领域“三难”问题,近两年来,争取“保交楼”资金推动交付住房14000余套,2023年完成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81万平方米。完成群众期盼已久的临陕路出口改造。“温暖工程”全面开工,加快城区集中供热改造,让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三是融入培优增效,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按照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要求,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十大工程”,围绕风电装备、新型装备智造和新材料等领域,把握建设新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园大好机遇,推进三一重能二期主机生产。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大三一重能、龙腾光热等头部链主企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引进了浙江振石、中复碳芯、伊索尔复合材料和上海电气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我区落地生根。四是融入提质增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数字农业创新工程,贯彻“科技突围”工程要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接和交流合作,挖掘特色农产品价值。五是融入登高望远,把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巍然蓬勃。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结合自治区“自贸区建设工程”,加强与发达地区交流合作,积极与兄弟旗县合力引资、发展产业,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建、合作共赢。继续推行“双承诺、容缺受理”等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落实“帮办代办”制度,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民族团结进步红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下一步,临河区将积极推进工作载体建设,既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做扎实,也把“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做精细,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巴彦淖尔市:奋力走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临河实践, 奋力走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临河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临河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市府所在地,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力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切实推动新时代临河高质量发展。全区理论宣讲大赛一、围绕“一条主线”,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有效落实的根基临河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责任。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主线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分解细化为34项重点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区中心大局,贯穿于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全过程。二是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战略性任务、全局性工作、基础性事业来推进,印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攻坚方案》《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等文件,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层层压实区、乡镇(街道)、村组(社区)三级联创工作责任。建立民族工作三级网络,明确264名民族工作网格员职责,实现社区“微治理”促进民族“大团结”。三是聚焦各族群众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级各部门开展“一周两月”主题宣传活动246场次。举办党员知识竞赛、消夏文艺汇演、丰收节主题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360多场。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部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个一”主题教育等活动。截至目前,3万多名中小学生到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精心建成国家级休闲旅游街区—黄河湾步行街、4A级旅游景区—黄河湿地公园、3A级景区—九庄非遗小镇等11个精品旅游景点,重点挖掘4条精品线路。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县、乌海市海勃湾区等地区及我市其他旗县签订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形成我区与多地民族工作交流协作长效机制,共同探索跨区域协作工作模式,切实加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政策宣传月”主题活动二、聚焦“四个促进”,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强大思想共识临河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是聚焦榜样力量促进思想融合。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集体3个、自治区级18个。涌现出陈怀森、马成军、李娜等国家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2名,市级模范个人32名。同时,按照“十有”标准打造“八进+N”活动示范点位53个,创业就业街区16个。全区上下形成“一盘棋”“齐步走”抓创建的良好局面。二是聚焦宣传引导促进氛围营造。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在“道中华”、人民网等中央级媒体发表20余篇报道,利用全区400余块电子传媒屏幕常态性推送宣传作品。区融媒体中心持续开设专题专栏,发布相关报道802条,总点击量超过25.8万次。精心建设了人民公园、竞香园、北边渠带状公园等“铸牢”主题公园,中共临河第一支部旧址、黄河湾非遗文化长廊等1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8个主题场馆,营造了“处处看得见,人人能感受”的浓厚宣传氛围。三是聚焦文化引领促进精神共鸣。引导老党员、居民群众、文艺爱好者自发创作《总书记到咱巴彦淖尔来》《同心圆》《临河 临河》等民族团结歌曲,编演《一把铁锹》《星火逐光》《感恩树》等情景剧,编写展现河套历史文化、临河地区历史文化特质定位和民族交融主题丛书《河套文化概论》,出版图书《城市麦浪》;推出动漫卡通形象“河同同”“河心心”,民族团结微信表情包“临团团”“临圆圆”等文创产品。充分发挥我区11个非遗传习传承基地,39项非遗项目,31名非遗传承人,结合春节、元宵节、梨花节、“5.19中国旅游日”等节庆活动,传承非遗文化之魂,铸牢民族团结之根。四是聚焦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今年上半年临河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3.6亿元,同比增长8.2%。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96.3亿元,同比增长4.4%。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中,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同信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团结主题彩绘墙三、融入“五大任务”,拓展民族团结进步丰富价值内涵临河区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一是融入生态优先,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族群众最普惠的民生和福祉,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造林3900亩,森林抚育3.79万亩;贯彻落实“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推进新华林场防沙治沙和光伏一体化项目,高质量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各族群众在共享生态环境福祉中,坚定了“保护青山绿水、守护生命家园”的共同意志。二是融入守土尽责,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社会治理资源重心下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群众中。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解决房地产领域“三难”问题,近两年来,争取“保交楼”资金推动交付住房14000余套,2023年完成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81万平方米。完成群众期盼已久的临陕路出口改造。“温暖工程”全面开工,加快城区集中供热改造,让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三是融入培优增效,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按照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要求,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十大工程”,围绕风电装备、新型装备智造和新材料等领域,把握建设新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园大好机遇,推进三一重能二期主机生产。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大三一重能、龙腾光热等头部链主企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引进了浙江振石、中复碳芯、伊索尔复合材料和上海电气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我区落地生根。四是融入提质增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数字农业创新工程,贯彻“科技突围”工程要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接和交流合作,挖掘特色农产品价值。五是融入登高望远,把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巍然蓬勃。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结合自治区“自贸区建设工程”,加强与发达地区交流合作,积极与兄弟旗县合力引资、发展产业,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建、合作共赢。继续推行“双承诺、容缺受理”等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落实“帮办代办”制度,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民族团结进步红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下一步,临河区将积极推进工作载体建设,既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做扎实,也把“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做精细,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奋力走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临河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临河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市府所在地,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力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切实推动新时代临河高质量发展。
全区理论宣讲大赛
一、围绕“一条主线”,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有效落实的根基
临河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责任。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主线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分解细化为34项重点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区中心大局,贯穿于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全过程。二是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战略性任务、全局性工作、基础性事业来推进,印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攻坚方案》《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等文件,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层层压实区、乡镇(街道)、村组(社区)三级联创工作责任。建立民族工作三级网络,明确264名民族工作网格员职责,实现社区“微治理”促进民族“大团结”。三是聚焦各族群众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级各部门开展“一周两月”主题宣传活动246场次。举办党员知识竞赛、消夏文艺汇演、丰收节主题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360多场。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部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个一”主题教育等活动。截至目前,3万多名中小学生到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精心建成国家级休闲旅游街区—黄河湾步行街、4A级旅游景区—黄河湿地公园、3A级景区—九庄非遗小镇等11个精品旅游景点,重点挖掘4条精品线路。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县、乌海市海勃湾区等地区及我市其他旗县签订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形成我区与多地民族工作交流协作长效机制,共同探索跨区域协作工作模式,切实加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民族政策宣传月”主题活动
二、聚焦“四个促进”,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强大思想共识
临河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是聚焦榜样力量促进思想融合。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集体3个、自治区级18个。涌现出陈怀森、马成军、李娜等国家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2名,市级模范个人32名。同时,按照“十有”标准打造“八进+N”活动示范点位53个,创业就业街区16个。全区上下形成“一盘棋”“齐步走”抓创建的良好局面。二是聚焦宣传引导促进氛围营造。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在“道中华”、人民网等中央级媒体发表20余篇报道,利用全区400余块电子传媒屏幕常态性推送宣传作品。区融媒体中心持续开设专题专栏,发布相关报道802条,总点击量超过25.8万次。精心建设了人民公园、竞香园、北边渠带状公园等“铸牢”主题公园,中共临河第一支部旧址、黄河湾非遗文化长廊等1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8个主题场馆,营造了“处处看得见,人人能感受”的浓厚宣传氛围。三是聚焦文化引领促进精神共鸣。引导老党员、居民群众、文艺爱好者自发创作《总书记到咱巴彦淖尔来》《同心圆》《临河 临河》等民族团结歌曲,编演《一把铁锹》《星火逐光》《感恩树》等情景剧,编写展现河套历史文化、临河地区历史文化特质定位和民族交融主题丛书《河套文化概论》,出版图书《城市麦浪》;推出动漫卡通形象“河同同”“河心心”,民族团结微信表情包“临团团”“临圆圆”等文创产品。充分发挥我区11个非遗传习传承基地,39项非遗项目,31名非遗传承人,结合春节、元宵节、梨花节、“5.19中国旅游日”等节庆活动,传承非遗文化之魂,铸牢民族团结之根。四是聚焦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今年上半年临河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3.6亿元,同比增长8.2%。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96.3亿元,同比增长4.4%。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中,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同信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团结主题彩绘墙
三、融入“五大任务”,拓展民族团结进步丰富价值内涵
临河区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一是融入生态优先,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族群众最普惠的民生和福祉,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造林3900亩,森林抚育3.79万亩;贯彻落实“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推进新华林场防沙治沙和光伏一体化项目,高质量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各族群众在共享生态环境福祉中,坚定了“保护青山绿水、守护生命家园”的共同意志。二是融入守土尽责,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社会治理资源重心下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群众中。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解决房地产领域“三难”问题,近两年来,争取“保交楼”资金推动交付住房14000余套,2023年完成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81万平方米。完成群众期盼已久的临陕路出口改造。“温暖工程”全面开工,加快城区集中供热改造,让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三是融入培优增效,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按照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要求,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十大工程”,围绕风电装备、新型装备智造和新材料等领域,把握建设新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园大好机遇,推进三一重能二期主机生产。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大三一重能、龙腾光热等头部链主企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引进了浙江振石、中复碳芯、伊索尔复合材料和上海电气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我区落地生根。四是融入提质增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数字农业创新工程,贯彻“科技突围”工程要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接和交流合作,挖掘特色农产品价值。五是融入登高望远,把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巍然蓬勃。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结合自治区“自贸区建设工程”,加强与发达地区交流合作,积极与兄弟旗县合力引资、发展产业,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建、合作共赢。继续推行“双承诺、容缺受理”等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落实“帮办代办”制度,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民族团结进步红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下一步,临河区将积极推进工作载体建设,既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做扎实,也把“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做精细,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