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和在新疆听取工作汇报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是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工作规律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磴口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着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当地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融红色文化和兵团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阴山文化等于一体,依托国旗国徽等国家象征标识以及黄河、阴山等国家地理标识,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308精神”“兵团精神”为基本内容的品牌,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正确认知和历史自信。
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定期组织中小学师生开展推普周、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对公职人员进行普通话等级考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坚决防止、纠正固化和强化差异性、削弱和危害共同性的问题,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促进文化产业事业繁荣发展,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引导各族群众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无声地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升华,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大力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文物、古籍以及剪纸艺术、科泊尔长调、手工酿醋等非遗文化的研究,以史增信,阐释好磴口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作用与贡献,坚持文旅新业态,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挖民俗文化,常态化开展文化交往互鉴活动,聚焦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形象、尽展各民族文化精彩元素。
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着力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舍饲圈养、庭院经济,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生产实现改地增粮、节水增效、规模增收、延链增值,为国家稳住“粮袋子”,确保农牧民鼓起“钱袋子”。
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振兴磴口工业的主引擎,全力推进防沙治沙和光伏一体化工程,以县属国有企业参与的方式促进蒙能、乌兰布和等新能源光伏企业做大做强,有效扩大光伏和生态治理面积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各族群众收入。
依托自然人文等资源,集中打造 1-2个具有明显地域标识、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打卡地,组织群众参与度、认同度较高的文体赛事,与各级对接农产品直播基地,以文旅产业的突破带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磴口知名度,构建起全域全季的大旅游格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深入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一体化建设进程,融乡村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创建、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为一体,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形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好生源、教师流失问题,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加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三、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巴彦淖尔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同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完善档案资料,营造宣传氛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利用好“两月一周”等集中宣传时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新增宣传展版、标语、景观视频等各类宣传载体440条(个),发放手提袋、挂历、年画、团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品3万余份,采取村企共建方式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展厅一处,有形有感有效引导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全面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实现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四、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
一是各级党委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机关建设、巡视巡察工作和政绩考核,作为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年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内容。二是各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三定”方案,明确职能职责和专司机构,列入年度计划和工作要点,做到融入日常,抓在平常。三是将伟德体育列入政府常务会议常列单位,规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筹协调、前置审核、决策研究和督促落实等工作。四是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广泛开展涉民族因素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宣传、公安、网信、教育、国安等部门联席会商机制,以涉外因素为工作突破口,对互联网涉政舆情实施重点监控,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进行严格排查。五是强化监督检查,严肃追责问责。县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强化监督保障,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纳入监督检查重点内容,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持续完善监督机制,不定期对各部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情况进行检查,对贯彻落实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六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法律和公民意识,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内容,引导各族群众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环境。加强全县行政执法人员能力建设,依法维护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牢固树立平等保护司法理念,切实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和在新疆听取工作汇报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是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工作规律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磴口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一、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着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当地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融红色文化和兵团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阴山文化等于一体,依托国旗国徽等国家象征标识以及黄河、阴山等国家地理标识,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308精神”“兵团精神”为基本内容的品牌,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正确认知和历史自信。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定期组织中小学师生开展推普周、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对公职人员进行普通话等级考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坚决防止、纠正固化和强化差异性、削弱和危害共同性的问题,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促进文化产业事业繁荣发展,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引导各族群众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无声地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升华,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大力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文物、古籍以及剪纸艺术、科泊尔长调、手工酿醋等非遗文化的研究,以史增信,阐释好磴口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作用与贡献,坚持文旅新业态,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挖民俗文化,常态化开展文化交往互鉴活动,聚焦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形象、尽展各民族文化精彩元素。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着力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舍饲圈养、庭院经济,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生产实现改地增粮、节水增效、规模增收、延链增值,为国家稳住“粮袋子”,确保农牧民鼓起“钱袋子”。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振兴磴口工业的主引擎,全力推进防沙治沙和光伏一体化工程,以县属国有企业参与的方式促进蒙能、乌兰布和等新能源光伏企业做大做强,有效扩大光伏和生态治理面积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各族群众收入。依托自然人文等资源,集中打造 1-2个具有明显地域标识、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打卡地,组织群众参与度、认同度较高的文体赛事,与各级对接农产品直播基地,以文旅产业的突破带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磴口知名度,构建起全域全季的大旅游格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一体化建设进程,融乡村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创建、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为一体,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形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好生源、教师流失问题,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加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三、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巴彦淖尔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同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完善档案资料,营造宣传氛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利用好“两月一周”等集中宣传时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新增宣传展版、标语、景观视频等各类宣传载体440条(个),发放手提袋、挂历、年画、团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品3万余份,采取村企共建方式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展厅一处,有形有感有效引导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全面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实现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四、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一是各级党委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机关建设、巡视巡察工作和政绩考核,作为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年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内容。二是各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三定”方案,明确职能职责和专司机构,列入年度计划和工作要点,做到融入日常,抓在平常。三是将伟德体育官网列入政府常务会议常列单位,规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筹协调、前置审核、决策研究和督促落实等工作。四是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广泛开展涉民族因素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宣传、公安、网信、教育、国安等部门联席会商机制,以涉外因素为工作突破口,对互联网涉政舆情实施重点监控,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进行严格排查。五是强化监督检查,严肃追责问责。县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强化监督保障,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纳入监督检查重点内容,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持续完善监督机制,不定期对各部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情况进行检查,对贯彻落实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六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法律和公民意识,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内容,引导各族群众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环境。加强全县行政执法人员能力建设,依法维护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牢固树立平等保护司法理念,切实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和在新疆听取工作汇报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是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工作规律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磴口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着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当地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融红色文化和兵团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阴山文化等于一体,依托国旗国徽等国家象征标识以及黄河、阴山等国家地理标识,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308精神”“兵团精神”为基本内容的品牌,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正确认知和历史自信。
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定期组织中小学师生开展推普周、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对公职人员进行普通话等级考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坚决防止、纠正固化和强化差异性、削弱和危害共同性的问题,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促进文化产业事业繁荣发展,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引导各族群众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无声地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升华,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大力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文物、古籍以及剪纸艺术、科泊尔长调、手工酿醋等非遗文化的研究,以史增信,阐释好磴口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作用与贡献,坚持文旅新业态,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挖民俗文化,常态化开展文化交往互鉴活动,聚焦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形象、尽展各民族文化精彩元素。
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着力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舍饲圈养、庭院经济,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生产实现改地增粮、节水增效、规模增收、延链增值,为国家稳住“粮袋子”,确保农牧民鼓起“钱袋子”。
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振兴磴口工业的主引擎,全力推进防沙治沙和光伏一体化工程,以县属国有企业参与的方式促进蒙能、乌兰布和等新能源光伏企业做大做强,有效扩大光伏和生态治理面积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各族群众收入。
依托自然人文等资源,集中打造 1-2个具有明显地域标识、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打卡地,组织群众参与度、认同度较高的文体赛事,与各级对接农产品直播基地,以文旅产业的突破带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磴口知名度,构建起全域全季的大旅游格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深入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一体化建设进程,融乡村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创建、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为一体,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形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好生源、教师流失问题,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加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三、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巴彦淖尔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同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完善档案资料,营造宣传氛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利用好“两月一周”等集中宣传时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新增宣传展版、标语、景观视频等各类宣传载体440条(个),发放手提袋、挂历、年画、团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品3万余份,采取村企共建方式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展厅一处,有形有感有效引导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全面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实现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四、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
一是各级党委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机关建设、巡视巡察工作和政绩考核,作为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年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内容。二是各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三定”方案,明确职能职责和专司机构,列入年度计划和工作要点,做到融入日常,抓在平常。三是将伟德体育列入政府常务会议常列单位,规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筹协调、前置审核、决策研究和督促落实等工作。四是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广泛开展涉民族因素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宣传、公安、网信、教育、国安等部门联席会商机制,以涉外因素为工作突破口,对互联网涉政舆情实施重点监控,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进行严格排查。五是强化监督检查,严肃追责问责。县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强化监督保障,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纳入监督检查重点内容,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持续完善监督机制,不定期对各部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情况进行检查,对贯彻落实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六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法律和公民意识,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内容,引导各族群众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环境。加强全县行政执法人员能力建设,依法维护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牢固树立平等保护司法理念,切实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