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更好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讲述民族团结好故事,乌拉特后旗伟德体育官网特开设《驼乡“石榴籽”故事》专栏,生动展示乌拉特后旗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实践经验,全面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倾情为您逐一讲述发生在乌拉特后旗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团结故事:
二十二载光阴荏苒,从青春岁月到不惑之年,从意气风发到两鬓微霜,从“橄榄绿”到“戍边蓝”,战衣虽改,初心不变,他用坚守和奉献,诠释着对党的绝对忠诚,传承着移民管理警察的使命担当;八千多日岁月流逝,他用22年的扎根基层诠释了坚守的含义,也在自己人生旅途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呼和,蒙古语翻译为“蓝色”,蓝色,正是边疆天空的色彩。现任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副所长的他,守护着4864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3个嘎查)和60.06公里边境线,在那辽阔的蓝天下,茫茫戈壁滩上有他铿锵的步履,浩瀚的沙海边缘有他赤诚的身影,数年如一日,他用最坚定的脚步向各族群众诠释着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守护着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用“戍边蓝”守护“石榴红”,以突出的工作成绩赢得了辖区各族群众的认可和赞扬,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移民管理警察卫国戍边的光荣使命和忠诚为民的拳拳初心。
有力度的“戍边蓝”
利刃出鞘护平安
乌力吉边境派出所驻守在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查干敖包嘎查,地处中蒙边境一线,无天然屏障,各族群众居住分散,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呼和长期在边境一线工作,积累了较多的基层经验,作为副所长,他始终把“守土、固边、保稳定”作为第一要务,结合辖区形势,从“人、地、物、事”和“吃、住、行”等治安基础要素着力,扎实推进辖区内人口管理、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服务各族群众等基础防范工作。同时,为全面筑牢边境辖区安全防线,呼和扎实落实“打、防、管、控”各项工作措施,从关键环节和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紧盯重大安保及关键时间节点,不间断深入辖区开展排查摸底,对辖区厂矿企业集中开展清查活动,严密危化物品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逐一与辖区重点人口、涉外婚姻人员见面,落实管控措施。今年以来,先后开展行业场所安全检查42次,消除安全隐患6处,走访行业场所20余次,累计对500余名流动暂住人口进行登记、比对和录入,使得辖区内未发生任何重大案事件的发生,让辖区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安全触手可及、平安就在身边。除此之外,在工作中,呼和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各类警情和案件,让每个当事人在每次执法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今年以来,共参加处理所内各类警情20余起,打击涉嫌犯罪人员3人,打击违法行为人27人。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他坚持严防小隐患引发大问题、苗头酿成大事端的原则,耐心细致的为辖区群众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涉及金额200余万元,特别是,呼和用“4小时解群众8年烦心事”,受赠“心系百姓 爱心助民”锦旗,被市、旗媒体相相继报道。呼和勤勉务实、真抓实干,以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情理兼容的工作实绩,受到辖区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
有速度的“戍边蓝”
强边固防走在前
呼和主动靠前,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期移民管理警察的责任担当,在“党政军警民企”联创联建工作中,呼和与各方积极沟通协调配合,立足自身岗位职责,有效组织护边员积极开展巡边、护边工作,开展培训3次、200余人次,维修边境网围栏300余米,年均巡边约1.5万公里、上传影像约3200份。在“红驼宣讲队”中,呼和以普通话与蒙古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利用边境派出所和嘎查设立的基层党校、党员中心户开展集中宣讲,另一方面走进戈壁滩、水井旁,为正在放牧的各族群众开展入户宣讲,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送到各族群众身边、延伸到戈壁草原最深处,提升边境地区群众法律素养,创造和谐良好法治环境。呼和还坚持把解决好各族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实际成立了边境“石榴籽”志愿者服务队,有效地将助困献爱心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各族群众一起剪驼毛、剪羊毛、包饺子、剪窗花...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进了情感和文化认同,该事迹也被学习强国深度报道《石榴花开别样红籽籽同心稳边疆》。花开石榴红,民族一家亲。在边境地区筑起一道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协力戍边的“铜墙铁壁”。
有温度的“戍边蓝”
逆行而上不畏难
作为移民管理警察,不仅要把边境守好,更要把各族群众的心守好。呼和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爱民助民为己任,在千里大漠描绘了一幅幅警民鱼水情深的生动画卷。呼和用双脚丈量了边境线每一寸土地,累计走访各族群众1.2万户次2.5万人次,与各族群众双向熟悉率达到100%。针对辖区老党员、老年人、残疾人、外来人员、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的人以及生活困难家庭等11种服务对象,呼和建立了专门的服务档案资料,推行“现场服务”、“上门服务”、“一站服务”,以“强边固防直通车”为群众代收代寄邮件、代购生产生活用品,在确保每月定期上门服务的基础上,还根据特殊情况出动,风雨无阻解了燃眉之急。今年以来,共为各族群众代收代寄邮件、代购生产生活用品价值10余万元,节省各族群众开支5万余元;除此之外,边境地区时常会出现暴狂风暴雨雪等极端天气,交通不便、大雪封路、洪水肆虐、羊丢了、人被困住了……呼和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帮助他们开路、救人、送药,为牧民找回走失牲畜350余只,救助被困车辆30余台次、人员5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特别在面对辖区突发洪水,在群众被困的危难紧急时刻,呼和“搭人梯”和铲车化身“生命之舟”的两次成功救援,有力保护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被国家级、自治区、市、旗等多家权威官方媒体跟进报道,广大网友纷纷在平台上点赞留言,弘扬了正能量,被各族群众夸赞“最坚实的后背”、“最美逆行者”,切实展示出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风采和良好形象。
又是一年秋风起,恰是石榴正红时。平凡因奉献而伟大,平凡因坚守而崇高,平凡因勇敢而伟岸,平凡因付出而出色。戍边22载,呼和的脸颊被风沙吹得粗糙,尽管显得比同龄人苍老些许,但他乐观向上,脸上随时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深深的皱纹里,隐藏着讲不完的戍边故事、道不尽的家国情怀。
驼乡“石榴籽”故事丨呼和:“戍边蓝”守护“石榴红”, 编者按:为更好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讲述民族团结好故事,乌拉特后旗伟德体育特开设《驼乡“石榴籽”故事》专栏,生动展示乌拉特后旗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实践经验,全面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倾情为您逐一讲述发生在乌拉特后旗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团结故事:二十二载光阴荏苒,从青春岁月到不惑之年,从意气风发到两鬓微霜,从“橄榄绿”到“戍边蓝”,战衣虽改,初心不变,他用坚守和奉献,诠释着对党的绝对忠诚,传承着移民管理警察的使命担当;八千多日岁月流逝,他用22年的扎根基层诠释了坚守的含义,也在自己人生旅途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呼和,蒙古语翻译为“蓝色”,蓝色,正是边疆天空的色彩。现任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副所长的他,守护着4864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3个嘎查)和60.06公里边境线,在那辽阔的蓝天下,茫茫戈壁滩上有他铿锵的步履,浩瀚的沙海边缘有他赤诚的身影,数年如一日,他用最坚定的脚步向各族群众诠释着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守护着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用“戍边蓝”守护“石榴红”,以突出的工作成绩赢得了辖区各族群众的认可和赞扬,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移民管理警察卫国戍边的光荣使命和忠诚为民的拳拳初心。有力度的“戍边蓝”利刃出鞘护平安乌力吉边境派出所驻守在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查干敖包嘎查,地处中蒙边境一线,无天然屏障,各族群众居住分散,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呼和长期在边境一线工作,积累了较多的基层经验,作为副所长,他始终把“守土、固边、保稳定”作为第一要务,结合辖区形势,从“人、地、物、事”和“吃、住、行”等治安基础要素着力,扎实推进辖区内人口管理、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服务各族群众等基础防范工作。同时,为全面筑牢边境辖区安全防线,呼和扎实落实“打、防、管、控”各项工作措施,从关键环节和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紧盯重大安保及关键时间节点,不间断深入辖区开展排查摸底,对辖区厂矿企业集中开展清查活动,严密危化物品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逐一与辖区重点人口、涉外婚姻人员见面,落实管控措施。今年以来,先后开展行业场所安全检查42次,消除安全隐患6处,走访行业场所20余次,累计对500余名流动暂住人口进行登记、比对和录入,使得辖区内未发生任何重大案事件的发生,让辖区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安全触手可及、平安就在身边。除此之外,在工作中,呼和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各类警情和案件,让每个当事人在每次执法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今年以来,共参加处理所内各类警情20余起,打击涉嫌犯罪人员3人,打击违法行为人27人。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他坚持严防小隐患引发大问题、苗头酿成大事端的原则,耐心细致的为辖区群众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涉及金额200余万元,特别是,呼和用“4小时解群众8年烦心事”,受赠“心系百姓 爱心助民”锦旗,被市、旗媒体相相继报道。呼和勤勉务实、真抓实干,以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情理兼容的工作实绩,受到辖区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有速度的“戍边蓝”强边固防走在前呼和主动靠前,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期移民管理警察的责任担当,在“党政军警民企”联创联建工作中,呼和与各方积极沟通协调配合,立足自身岗位职责,有效组织护边员积极开展巡边、护边工作,开展培训3次、200余人次,维修边境网围栏300余米,年均巡边约1.5万公里、上传影像约3200份。在“红驼宣讲队”中,呼和以普通话与蒙古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利用边境派出所和嘎查设立的基层党校、党员中心户开展集中宣讲,另一方面走进戈壁滩、水井旁,为正在放牧的各族群众开展入户宣讲,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送到各族群众身边、延伸到戈壁草原最深处,提升边境地区群众法律素养,创造和谐良好法治环境。呼和还坚持把解决好各族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实际成立了边境“石榴籽”志愿者服务队,有效地将助困献爱心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各族群众一起剪驼毛、剪羊毛、包饺子、剪窗花...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进了情感和文化认同,该事迹也被学习强国深度报道《石榴花开别样红籽籽同心稳边疆》。花开石榴红,民族一家亲。在边境地区筑起一道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协力戍边的“铜墙铁壁”。有温度的“戍边蓝”逆行而上不畏难作为移民管理警察,不仅要把边境守好,更要把各族群众的心守好。呼和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爱民助民为己任,在千里大漠描绘了一幅幅警民鱼水情深的生动画卷。呼和用双脚丈量了边境线每一寸土地,累计走访各族群众1.2万户次2.5万人次,与各族群众双向熟悉率达到100%。针对辖区老党员、老年人、残疾人、外来人员、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的人以及生活困难家庭等11种服务对象,呼和建立了专门的服务档案资料,推行“现场服务”、“上门服务”、“一站服务”,以“强边固防直通车”为群众代收代寄邮件、代购生产生活用品,在确保每月定期上门服务的基础上,还根据特殊情况出动,风雨无阻解了燃眉之急。今年以来,共为各族群众代收代寄邮件、代购生产生活用品价值10余万元,节省各族群众开支5万余元;除此之外,边境地区时常会出现暴狂风暴雨雪等极端天气,交通不便、大雪封路、洪水肆虐、羊丢了、人被困住了……呼和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帮助他们开路、救人、送药,为牧民找回走失牲畜350余只,救助被困车辆30余台次、人员5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特别在面对辖区突发洪水,在群众被困的危难紧急时刻,呼和“搭人梯”和铲车化身“生命之舟”的两次成功救援,有力保护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被国家级、自治区、市、旗等多家权威官方媒体跟进报道,广大网友纷纷在平台上点赞留言,弘扬了正能量,被各族群众夸赞“最坚实的后背”、“最美逆行者”,切实展示出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风采和良好形象。又是一年秋风起,恰是石榴正红时。平凡因奉献而伟大,平凡因坚守而崇高,平凡因勇敢而伟岸,平凡因付出而出色。戍边22载,呼和的脸颊被风沙吹得粗糙,尽管显得比同龄人苍老些许,但他乐观向上,脸上随时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深深的皱纹里,隐藏着讲不完的戍边故事、道不尽的家国情怀。
编者按:
为更好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讲述民族团结好故事,乌拉特后旗伟德体育官网特开设《驼乡“石榴籽”故事》专栏,生动展示乌拉特后旗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实践经验,全面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倾情为您逐一讲述发生在乌拉特后旗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团结故事:
二十二载光阴荏苒,从青春岁月到不惑之年,从意气风发到两鬓微霜,从“橄榄绿”到“戍边蓝”,战衣虽改,初心不变,他用坚守和奉献,诠释着对党的绝对忠诚,传承着移民管理警察的使命担当;八千多日岁月流逝,他用22年的扎根基层诠释了坚守的含义,也在自己人生旅途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呼和,蒙古语翻译为“蓝色”,蓝色,正是边疆天空的色彩。现任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副所长的他,守护着4864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3个嘎查)和60.06公里边境线,在那辽阔的蓝天下,茫茫戈壁滩上有他铿锵的步履,浩瀚的沙海边缘有他赤诚的身影,数年如一日,他用最坚定的脚步向各族群众诠释着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守护着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用“戍边蓝”守护“石榴红”,以突出的工作成绩赢得了辖区各族群众的认可和赞扬,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移民管理警察卫国戍边的光荣使命和忠诚为民的拳拳初心。
有力度的“戍边蓝”
利刃出鞘护平安
乌力吉边境派出所驻守在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查干敖包嘎查,地处中蒙边境一线,无天然屏障,各族群众居住分散,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呼和长期在边境一线工作,积累了较多的基层经验,作为副所长,他始终把“守土、固边、保稳定”作为第一要务,结合辖区形势,从“人、地、物、事”和“吃、住、行”等治安基础要素着力,扎实推进辖区内人口管理、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服务各族群众等基础防范工作。同时,为全面筑牢边境辖区安全防线,呼和扎实落实“打、防、管、控”各项工作措施,从关键环节和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紧盯重大安保及关键时间节点,不间断深入辖区开展排查摸底,对辖区厂矿企业集中开展清查活动,严密危化物品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逐一与辖区重点人口、涉外婚姻人员见面,落实管控措施。今年以来,先后开展行业场所安全检查42次,消除安全隐患6处,走访行业场所20余次,累计对500余名流动暂住人口进行登记、比对和录入,使得辖区内未发生任何重大案事件的发生,让辖区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安全触手可及、平安就在身边。除此之外,在工作中,呼和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各类警情和案件,让每个当事人在每次执法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今年以来,共参加处理所内各类警情20余起,打击涉嫌犯罪人员3人,打击违法行为人27人。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他坚持严防小隐患引发大问题、苗头酿成大事端的原则,耐心细致的为辖区群众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涉及金额200余万元,特别是,呼和用“4小时解群众8年烦心事”,受赠“心系百姓 爱心助民”锦旗,被市、旗媒体相相继报道。呼和勤勉务实、真抓实干,以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情理兼容的工作实绩,受到辖区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
有速度的“戍边蓝”
强边固防走在前
呼和主动靠前,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期移民管理警察的责任担当,在“党政军警民企”联创联建工作中,呼和与各方积极沟通协调配合,立足自身岗位职责,有效组织护边员积极开展巡边、护边工作,开展培训3次、200余人次,维修边境网围栏300余米,年均巡边约1.5万公里、上传影像约3200份。在“红驼宣讲队”中,呼和以普通话与蒙古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利用边境派出所和嘎查设立的基层党校、党员中心户开展集中宣讲,另一方面走进戈壁滩、水井旁,为正在放牧的各族群众开展入户宣讲,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送到各族群众身边、延伸到戈壁草原最深处,提升边境地区群众法律素养,创造和谐良好法治环境。呼和还坚持把解决好各族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实际成立了边境“石榴籽”志愿者服务队,有效地将助困献爱心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各族群众一起剪驼毛、剪羊毛、包饺子、剪窗花...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进了情感和文化认同,该事迹也被学习强国深度报道《石榴花开别样红籽籽同心稳边疆》。花开石榴红,民族一家亲。在边境地区筑起一道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协力戍边的“铜墙铁壁”。
有温度的“戍边蓝”
逆行而上不畏难
作为移民管理警察,不仅要把边境守好,更要把各族群众的心守好。呼和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爱民助民为己任,在千里大漠描绘了一幅幅警民鱼水情深的生动画卷。呼和用双脚丈量了边境线每一寸土地,累计走访各族群众1.2万户次2.5万人次,与各族群众双向熟悉率达到100%。针对辖区老党员、老年人、残疾人、外来人员、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的人以及生活困难家庭等11种服务对象,呼和建立了专门的服务档案资料,推行“现场服务”、“上门服务”、“一站服务”,以“强边固防直通车”为群众代收代寄邮件、代购生产生活用品,在确保每月定期上门服务的基础上,还根据特殊情况出动,风雨无阻解了燃眉之急。今年以来,共为各族群众代收代寄邮件、代购生产生活用品价值10余万元,节省各族群众开支5万余元;除此之外,边境地区时常会出现暴狂风暴雨雪等极端天气,交通不便、大雪封路、洪水肆虐、羊丢了、人被困住了……呼和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帮助他们开路、救人、送药,为牧民找回走失牲畜350余只,救助被困车辆30余台次、人员5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特别在面对辖区突发洪水,在群众被困的危难紧急时刻,呼和“搭人梯”和铲车化身“生命之舟”的两次成功救援,有力保护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被国家级、自治区、市、旗等多家权威官方媒体跟进报道,广大网友纷纷在平台上点赞留言,弘扬了正能量,被各族群众夸赞“最坚实的后背”、“最美逆行者”,切实展示出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风采和良好形象。
又是一年秋风起,恰是石榴正红时。平凡因奉献而伟大,平凡因坚守而崇高,平凡因勇敢而伟岸,平凡因付出而出色。戍边22载,呼和的脸颊被风沙吹得粗糙,尽管显得比同龄人苍老些许,但他乐观向上,脸上随时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深深的皱纹里,隐藏着讲不完的戍边故事、道不尽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