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菜一汤,品出温暖民生;一粥一饭,尝出幸福晚年。走进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扫帚包村,幸福食堂内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村里的20多名老人围着两张餐桌津津有味地吃着刚出锅的饭菜,聊着家长里短,一碗碗热腾腾的萝卜汤不仅驱散了冬日的寒冷,暖胃更暖心。
“每顿都有荤有素,很香,还不要钱。”扫帚包村79岁的村民王景芳介绍,村里的“爱心食堂”是从去年9月开办的,对全村开放,75岁以上老人每餐都免费,其他村民来吃饭只需付成本价。
吃饭之余,“幸福食堂”更是老人精神交流的“栖息地”,他们在这里品出了另一种“幸福滋味”。在享受完美食后,大家还聚在一起唱歌、看电视、玩棋牌、锻炼身体、看书等,现场一片其乐融融,很是热闹,“幸福食堂”挺“受宠”。
开办“爱心食堂”是许多地方破解农村居家养老难题的常见模式。要运用好这一模式,最紧要的就是找到运营资金的稳定来源,确保“爱心食堂”能够长期稳定运营下去。
“这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个问题。”扫帚包村书记吴凤友告诉记者,该村村集体经济每年都有150多万元收入,为村里做好各项公益事业提供了源头活水。
作为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普通农村,每年百余万的村集体经济从何而来?这要从新民乡试点推进“三资清理”工作说起。2021年起,新民乡以试点先行的方式进行“三资清理”,共清理出合同到期、超出合同面积土地资源共计约3.3万亩,清缴承包费674.1万,为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加10万多元收入。同时,该乡创新资源资产大数据管理平台,成立国有“三农”公司,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不透明、集中规模流转难、集体土地发包价格偏低等问题,推动土地集中集聚集约经营,确保乡内国有资产无一闲置,并将其经营收益全部分配到村。
截至目前,该乡共形成国有固定资产5500余万元,年经营收益达到200万元。2023年,该乡选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150万元以上的扫帚包村和年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的新民村,探索以“公益照看、互助康养”的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力托起了最美“夕阳红”。
如今,幸福的笑容不只绽放在了新民乡扫帚包村老人的脸上,也绽放在了更多农村老人的心坎上。
去年5月,双胜镇三座山村幸福食堂也顺利建成“开饭”,一下子跻身成为村里老年人的“打卡胜地”。每天中午11点30分,就看见幸福食堂里,一道道美味可口的饭菜整齐地摆放好,前来就餐的老年人打完饭后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享用可口的饭菜。
“儿女都忙上山干活了,在幸福食堂里既热闹又美味,我每天都来”三座山村80岁的村民朱云兰开心地说。为破解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孤寂无人陪伴难题,双胜镇三座山村启动“党员幸福工程”,在孝老爱亲服务中心成立“幸福食堂”,食堂经济来源为群众捐献一部分,党员志愿奉献一部分,党组织筹措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填补一部分,党委政府扶持一部分等五种模式,成功反哺幸福食堂的长久运营。全村75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免费就餐、部分行动不便、失能人员,村党员志愿者还给提供送餐到家服务。
小食堂,大民生,老年人吃饭问题是真正的民生实事、大事。幸福食堂运行以来,热乎饭菜让越来越多老年人吃出了“幸福味”。
“现在的生活是真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归根结底是共产党好,我们一定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永远跟党走,辈辈跟党走!”朱云兰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目前,阿鲁科尔沁旗已建成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中心10所,农村牧区养老服务站100所,互助幸福院30所,让农村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社会发展给每个人带来的红利。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幸福食堂”托起幸福“夕阳红”, 一菜一汤,品出温暖民生;一粥一饭,尝出幸福晚年。走进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扫帚包村,幸福食堂内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村里的20多名老人围着两张餐桌津津有味地吃着刚出锅的饭菜,聊着家长里短,一碗碗热腾腾的萝卜汤不仅驱散了冬日的寒冷,暖胃更暖心。 “每顿都有荤有素,很香,还不要钱。”扫帚包村79岁的村民王景芳介绍,村里的“爱心食堂”是从去年9月开办的,对全村开放,75岁以上老人每餐都免费,其他村民来吃饭只需付成本价。 吃饭之余,“幸福食堂”更是老人精神交流的“栖息地”,他们在这里品出了另一种“幸福滋味”。在享受完美食后,大家还聚在一起唱歌、看电视、玩棋牌、锻炼身体、看书等,现场一片其乐融融,很是热闹,“幸福食堂”挺“受宠”。 开办“爱心食堂”是许多地方破解农村居家养老难题的常见模式。要运用好这一模式,最紧要的就是找到运营资金的稳定来源,确保“爱心食堂”能够长期稳定运营下去。 “这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个问题。”扫帚包村书记吴凤友告诉记者,该村村集体经济每年都有150多万元收入,为村里做好各项公益事业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普通农村,每年百余万的村集体经济从何而来?这要从新民乡试点推进“三资清理”工作说起。2021年起,新民乡以试点先行的方式进行“三资清理”,共清理出合同到期、超出合同面积土地资源共计约3.3万亩,清缴承包费674.1万,为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加10万多元收入。同时,该乡创新资源资产大数据管理平台,成立国有“三农”公司,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不透明、集中规模流转难、集体土地发包价格偏低等问题,推动土地集中集聚集约经营,确保乡内国有资产无一闲置,并将其经营收益全部分配到村。 截至目前,该乡共形成国有固定资产5500余万元,年经营收益达到200万元。2023年,该乡选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150万元以上的扫帚包村和年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的新民村,探索以“公益照看、互助康养”的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力托起了最美“夕阳红”。 如今,幸福的笑容不只绽放在了新民乡扫帚包村老人的脸上,也绽放在了更多农村老人的心坎上。 去年5月,双胜镇三座山村幸福食堂也顺利建成“开饭”,一下子跻身成为村里老年人的“打卡胜地”。每天中午11点30分,就看见幸福食堂里,一道道美味可口的饭菜整齐地摆放好,前来就餐的老年人打完饭后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享用可口的饭菜。 “儿女都忙上山干活了,在幸福食堂里既热闹又美味,我每天都来”三座山村80岁的村民朱云兰开心地说。为破解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孤寂无人陪伴难题,双胜镇三座山村启动“党员幸福工程”,在孝老爱亲服务中心成立“幸福食堂”,食堂经济来源为群众捐献一部分,党员志愿奉献一部分,党组织筹措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填补一部分,党委政府扶持一部分等五种模式,成功反哺幸福食堂的长久运营。全村75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免费就餐、部分行动不便、失能人员,村党员志愿者还给提供送餐到家服务。 小食堂,大民生,老年人吃饭问题是真正的民生实事、大事。幸福食堂运行以来,热乎饭菜让越来越多老年人吃出了“幸福味”。 “现在的生活是真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归根结底是共产党好,我们一定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永远跟党走,辈辈跟党走!”朱云兰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目前,阿鲁科尔沁旗已建成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中心10所,农村牧区养老服务站100所,互助幸福院30所,让农村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社会发展给每个人带来的红利。
一菜一汤,品出温暖民生;一粥一饭,尝出幸福晚年。走进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扫帚包村,幸福食堂内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村里的20多名老人围着两张餐桌津津有味地吃着刚出锅的饭菜,聊着家长里短,一碗碗热腾腾的萝卜汤不仅驱散了冬日的寒冷,暖胃更暖心。
“每顿都有荤有素,很香,还不要钱。”扫帚包村79岁的村民王景芳介绍,村里的“爱心食堂”是从去年9月开办的,对全村开放,75岁以上老人每餐都免费,其他村民来吃饭只需付成本价。
吃饭之余,“幸福食堂”更是老人精神交流的“栖息地”,他们在这里品出了另一种“幸福滋味”。在享受完美食后,大家还聚在一起唱歌、看电视、玩棋牌、锻炼身体、看书等,现场一片其乐融融,很是热闹,“幸福食堂”挺“受宠”。
开办“爱心食堂”是许多地方破解农村居家养老难题的常见模式。要运用好这一模式,最紧要的就是找到运营资金的稳定来源,确保“爱心食堂”能够长期稳定运营下去。
“这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个问题。”扫帚包村书记吴凤友告诉记者,该村村集体经济每年都有150多万元收入,为村里做好各项公益事业提供了源头活水。
作为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普通农村,每年百余万的村集体经济从何而来?这要从新民乡试点推进“三资清理”工作说起。2021年起,新民乡以试点先行的方式进行“三资清理”,共清理出合同到期、超出合同面积土地资源共计约3.3万亩,清缴承包费674.1万,为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加10万多元收入。同时,该乡创新资源资产大数据管理平台,成立国有“三农”公司,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不透明、集中规模流转难、集体土地发包价格偏低等问题,推动土地集中集聚集约经营,确保乡内国有资产无一闲置,并将其经营收益全部分配到村。
截至目前,该乡共形成国有固定资产5500余万元,年经营收益达到200万元。2023年,该乡选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150万元以上的扫帚包村和年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的新民村,探索以“公益照看、互助康养”的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力托起了最美“夕阳红”。
如今,幸福的笑容不只绽放在了新民乡扫帚包村老人的脸上,也绽放在了更多农村老人的心坎上。
去年5月,双胜镇三座山村幸福食堂也顺利建成“开饭”,一下子跻身成为村里老年人的“打卡胜地”。每天中午11点30分,就看见幸福食堂里,一道道美味可口的饭菜整齐地摆放好,前来就餐的老年人打完饭后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享用可口的饭菜。
“儿女都忙上山干活了,在幸福食堂里既热闹又美味,我每天都来”三座山村80岁的村民朱云兰开心地说。为破解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孤寂无人陪伴难题,双胜镇三座山村启动“党员幸福工程”,在孝老爱亲服务中心成立“幸福食堂”,食堂经济来源为群众捐献一部分,党员志愿奉献一部分,党组织筹措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填补一部分,党委政府扶持一部分等五种模式,成功反哺幸福食堂的长久运营。全村75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免费就餐、部分行动不便、失能人员,村党员志愿者还给提供送餐到家服务。
小食堂,大民生,老年人吃饭问题是真正的民生实事、大事。幸福食堂运行以来,热乎饭菜让越来越多老年人吃出了“幸福味”。
“现在的生活是真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归根结底是共产党好,我们一定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永远跟党走,辈辈跟党走!”朱云兰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目前,阿鲁科尔沁旗已建成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中心10所,农村牧区养老服务站100所,互助幸福院30所,让农村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社会发展给每个人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