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近年来,扎鲁特旗工商联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当好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纽带,厚植优商“沃土”,激活企业发展内驱力,凝聚团结广大民营企业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背景情况
扎鲁特旗共有非公企业148家,其中,工商联会员企业69家,设立非公企业党支部18个。全旗民营企业具有类型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发展不均衡特点。扎鲁特旗工商联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秉持“亲企、助企、利企”工作理念,不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用力,通过“三副牌”激活企业发展“一池春水”,助力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持续为推动扎鲁特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基础、蓄动能、增后劲、聚合力。
主要做法
一、摸实“需求牌”,集聚惠企政策“智囊团”
摸清民营企业在信息、市场、产业项目、资金等方面情况,以及企业发展意愿、顾虑、诉求和建议等,分类分层编制完善企情清单、项目需求清单,为精准做好对接帮扶打好基础。聚焦服务方式、授信政策、配套资源等,加强与人社、金融机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对接,加大对企业用工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融资联动效率、争取申请各类项目扶持等,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近年来,组织召开用工招聘会5场次,惠及52家企业;举办从业人员就业培训800余人次;通过银企对接融资总额达3300万元。
二、深耕“培育牌”,激发企业筑巢“新动能”
采取民营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方式,加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挖掘,培育企业品牌效应。积极对接宣传、文旅、统战等部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贤智士走进企业,深度挖掘如“玛拉沁艾力”“苏立德”“斡尔朵”等民族团结、非遗传承以及融合中华文化传承的典型事迹和做法,提升地域特征品牌文化影响力;引导推介优秀民企民贸参加全区及全国各类展博会、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将体现地域特色的民企民贸产品带出去,把好的经验学回来,扩大企业内生动力和对外宣传力;与其他地区同领域企业发展对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带领企业家外出学习观摩8场次,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展博会13场次,挖掘企业典型7个。
三、打好“服务牌”,扩大抱团发展“朋友圈”
建立“亲商助企”“支部+党员+企业家+乡贤”工作机制,推行陪同参观特色示范点、举行座谈会恳谈会、推介特色农副产品、助力家乡办实事好事的走访联络机制,推动政企联动互动,助推企业抱团发展;落实“领办、跑办、帮办、代办”服务,让企业少跑腿多兴业;将“万企兴万村”行动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工作有机结合,推动企业支部党员带头示范,各民营企业家合力参与投身家乡建设。近年来,谦顺集团、清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大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众德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企业在支持乡村振兴、嘎查村基础设施建设、捐资助学、社会公益等方面投入达500余万元、惠及1.5万人次。
经验启示
一是包干联企,带着“责任”下沉,落实优企亲企之责。优化“智库”队伍,整合公检法司、人社、统战等专业队伍,组建“海日团队”等5支志愿服务团队,开展“面对面”实地走访、“点对点”沟通,压实走访责任,向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社会保障和司法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企业手续难批难办等问题。
二是精准派送,带着“政策”服务,落实惠企惠民之事。加强多部门联动,破除条线壁垒,统筹梳理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就业社保、党群共建等政策帮扶,根据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派送”服务,助力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创新主题党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企业、政企恳谈会等活动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入企走访、科技惠民等活动,不断为企业办实事好事,共享发展成果。
三是结对共建,带着“资源”联动,落实同心同促之魂。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机制,分别向旗直机关部门及党员干部征集懂技术、通市场、精政策、会谋划、善服务专业力量,汇聚农业技术发展、畜牧养殖、就业技能、电商培训等各类信息资源,向企业提供“菜单式”授课。推进企业资源向乡村一线倾斜的同时,将社会资源带到企业,突出凝聚人心、合力共赢,实现惠企与惠民双向同步。
通辽市| 厚植优商“沃土”激活企业发展内驱力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近年来,扎鲁特旗工商联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当好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纽带,厚植优商“沃土”,激活企业发展内驱力,凝聚团结广大民营企业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情况扎鲁特旗共有非公企业148家,其中,工商联会员企业69家,设立非公企业党支部18个。全旗民营企业具有类型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发展不均衡特点。扎鲁特旗工商联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秉持“亲企、助企、利企”工作理念,不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用力,通过“三副牌”激活企业发展“一池春水”,助力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持续为推动扎鲁特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基础、蓄动能、增后劲、聚合力。主要做法一、摸实“需求牌”,集聚惠企政策“智囊团”摸清民营企业在信息、市场、产业项目、资金等方面情况,以及企业发展意愿、顾虑、诉求和建议等,分类分层编制完善企情清单、项目需求清单,为精准做好对接帮扶打好基础。聚焦服务方式、授信政策、配套资源等,加强与人社、金融机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对接,加大对企业用工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融资联动效率、争取申请各类项目扶持等,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近年来,组织召开用工招聘会5场次,惠及52家企业;举办从业人员就业培训800余人次;通过银企对接融资总额达3300万元。二、深耕“培育牌”,激发企业筑巢“新动能”采取民营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方式,加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挖掘,培育企业品牌效应。积极对接宣传、文旅、统战等部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贤智士走进企业,深度挖掘如“玛拉沁艾力”“苏立德”“斡尔朵”等民族团结、非遗传承以及融合中华文化传承的典型事迹和做法,提升地域特征品牌文化影响力;引导推介优秀民企民贸参加全区及全国各类展博会、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将体现地域特色的民企民贸产品带出去,把好的经验学回来,扩大企业内生动力和对外宣传力;与其他地区同领域企业发展对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带领企业家外出学习观摩8场次,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展博会13场次,挖掘企业典型7个。三、打好“服务牌”,扩大抱团发展“朋友圈”建立“亲商助企”“支部+党员+企业家+乡贤”工作机制,推行陪同参观特色示范点、举行座谈会恳谈会、推介特色农副产品、助力家乡办实事好事的走访联络机制,推动政企联动互动,助推企业抱团发展;落实“领办、跑办、帮办、代办”服务,让企业少跑腿多兴业;将“万企兴万村”行动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工作有机结合,推动企业支部党员带头示范,各民营企业家合力参与投身家乡建设。近年来,谦顺集团、清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大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众德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企业在支持乡村振兴、嘎查村基础设施建设、捐资助学、社会公益等方面投入达500余万元、惠及1.5万人次。经验启示一是包干联企,带着“责任”下沉,落实优企亲企之责。优化“智库”队伍,整合公检法司、人社、统战等专业队伍,组建“海日团队”等5支志愿服务团队,开展“面对面”实地走访、“点对点”沟通,压实走访责任,向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社会保障和司法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企业手续难批难办等问题。二是精准派送,带着“政策”服务,落实惠企惠民之事。加强多部门联动,破除条线壁垒,统筹梳理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就业社保、党群共建等政策帮扶,根据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派送”服务,助力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创新主题党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企业、政企恳谈会等活动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入企走访、科技惠民等活动,不断为企业办实事好事,共享发展成果。三是结对共建,带着“资源”联动,落实同心同促之魂。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机制,分别向旗直机关部门及党员干部征集懂技术、通市场、精政策、会谋划、善服务专业力量,汇聚农业技术发展、畜牧养殖、就业技能、电商培训等各类信息资源,向企业提供“菜单式”授课。推进企业资源向乡村一线倾斜的同时,将社会资源带到企业,突出凝聚人心、合力共赢,实现惠企与惠民双向同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近年来,扎鲁特旗工商联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当好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纽带,厚植优商“沃土”,激活企业发展内驱力,凝聚团结广大民营企业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背景情况
扎鲁特旗共有非公企业148家,其中,工商联会员企业69家,设立非公企业党支部18个。全旗民营企业具有类型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发展不均衡特点。扎鲁特旗工商联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秉持“亲企、助企、利企”工作理念,不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用力,通过“三副牌”激活企业发展“一池春水”,助力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持续为推动扎鲁特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基础、蓄动能、增后劲、聚合力。
主要做法
一、摸实“需求牌”,集聚惠企政策“智囊团”
摸清民营企业在信息、市场、产业项目、资金等方面情况,以及企业发展意愿、顾虑、诉求和建议等,分类分层编制完善企情清单、项目需求清单,为精准做好对接帮扶打好基础。聚焦服务方式、授信政策、配套资源等,加强与人社、金融机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对接,加大对企业用工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融资联动效率、争取申请各类项目扶持等,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近年来,组织召开用工招聘会5场次,惠及52家企业;举办从业人员就业培训800余人次;通过银企对接融资总额达3300万元。
二、深耕“培育牌”,激发企业筑巢“新动能”
采取民营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方式,加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挖掘,培育企业品牌效应。积极对接宣传、文旅、统战等部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贤智士走进企业,深度挖掘如“玛拉沁艾力”“苏立德”“斡尔朵”等民族团结、非遗传承以及融合中华文化传承的典型事迹和做法,提升地域特征品牌文化影响力;引导推介优秀民企民贸参加全区及全国各类展博会、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将体现地域特色的民企民贸产品带出去,把好的经验学回来,扩大企业内生动力和对外宣传力;与其他地区同领域企业发展对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带领企业家外出学习观摩8场次,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展博会13场次,挖掘企业典型7个。
三、打好“服务牌”,扩大抱团发展“朋友圈”
建立“亲商助企”“支部+党员+企业家+乡贤”工作机制,推行陪同参观特色示范点、举行座谈会恳谈会、推介特色农副产品、助力家乡办实事好事的走访联络机制,推动政企联动互动,助推企业抱团发展;落实“领办、跑办、帮办、代办”服务,让企业少跑腿多兴业;将“万企兴万村”行动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工作有机结合,推动企业支部党员带头示范,各民营企业家合力参与投身家乡建设。近年来,谦顺集团、清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大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众德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企业在支持乡村振兴、嘎查村基础设施建设、捐资助学、社会公益等方面投入达500余万元、惠及1.5万人次。
经验启示
一是包干联企,带着“责任”下沉,落实优企亲企之责。优化“智库”队伍,整合公检法司、人社、统战等专业队伍,组建“海日团队”等5支志愿服务团队,开展“面对面”实地走访、“点对点”沟通,压实走访责任,向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社会保障和司法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企业手续难批难办等问题。
二是精准派送,带着“政策”服务,落实惠企惠民之事。加强多部门联动,破除条线壁垒,统筹梳理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就业社保、党群共建等政策帮扶,根据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派送”服务,助力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创新主题党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企业、政企恳谈会等活动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入企走访、科技惠民等活动,不断为企业办实事好事,共享发展成果。
三是结对共建,带着“资源”联动,落实同心同促之魂。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机制,分别向旗直机关部门及党员干部征集懂技术、通市场、精政策、会谋划、善服务专业力量,汇聚农业技术发展、畜牧养殖、就业技能、电商培训等各类信息资源,向企业提供“菜单式”授课。推进企业资源向乡村一线倾斜的同时,将社会资源带到企业,突出凝聚人心、合力共赢,实现惠企与惠民双向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