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旗实施互嵌式发展计划以来,创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已成功打造“互嵌促融、和合与共”特色品牌。北城新区是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之一,是新惠镇政府承接全旗15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的新建社区,成功落实全旗各族群众740户2045口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目前,北城社区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等9个民族居民共74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新兴社区。近几年,社区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运用“三剂良方”解决搬迁群众的收入难、融入难、管理难三大难题,逐步实现搬迁群众在空间、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拓宽渠道,解决搬迁群众的收入难问题,让群众“暖心”。收入问题是搬迁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社区采取三项举措为搬迁群众拓展就业渠道增加收入。享受补助政策。让1128人继续享受党和国家的城镇低保、农村低保、残疾人补贴等好政策。协调旗残联为200户残疾家庭落实了每户1500元无障碍设施;开展技能培训。联合旗残联和旗诚联家庭农牧场开展就业培训4次,受益人数达500余人次,帮助各族群众掌握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素质,让他们“稳就业”;搭建就业平台。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搭建就业平台,让他们足不出户增加收入。通过就业服务中心的就业服务业务安置625人就业;协调联系辖区内的设施农业大棚,让100余人到设施农业大棚务工,每人每月增收3600元左右;在社区成立鸣扬饺子厂扶贫车间,安置残疾人、陪读妈妈等50余人灵活就业,每人每年增收18000余元,真正做到让各族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开办“同心手工坊”,先后带动50余人灵活就业,每人每月可实现收入600-1000元,真正做到了让各族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提升服务,解决搬迁群众的融入难问题,让群众“舒心”。社区不断优化环境,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各族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生活。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的水、电、路、消防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信息通信网络全面覆盖,2024年对党群服务中心继续进行提档升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党支部和旗医院党总支、旗残联党支部一起为21户22名残疾人上门办理残疾鉴定,协调社保部门上门为群众进行社保生存认证;拓展服务内容。常态化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拉近社区与群众的距离;开展心理健康、爱心义诊等活动10余次,提供优质暖心服务,让搬迁群众舒心;丰富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围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等内容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在辖区内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开展各类活动80余场次,覆盖人数达6000余人次。
优化治理,解决搬迁群众的管理难问题,让群众“安心”。社区多举措增加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让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的方方面面。增强“主人翁”意识。通过开展居民议事协商、修订完善居民公约,不断完善社区民主议事制度,推动社区居民自治;采取积分兑换制度。以户为单位建立积分档案,将环境卫生、社区文明、志愿服务等工作内容纳入积分制管理,搬迁群众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社区事务等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成为最美网格员、党员中心户、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荣誉的评选基础标准,让各族群众在“文明积分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和享受按摩放松等各项服务,帮助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此外,空巢、留守,特别是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利用积分在社区爱心食堂能免费用餐,这既方便社区各族群众,同时还能更好地带动他们参与到社区诚信建设和积分制管理中来,以此推动社区服务和治理体系不断提升;采取网格化管理。在社区,建立了7个网格,目前有37名网格员。推行“网格化+微信群”服务管理模式,根据网格实际建立微信群,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网格员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在微信群里及时发布和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各类惠民政策、安全知识、招工信息及先进典型事迹以及本社区动态信息。这种管理方法既方便了网格员的工作,又实现社区邻里互动,促进社区各族群众有效参与社区治理,使社区服务工作更加客观精准、快捷有效,不断提高社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赤峰市敖汉旗“三剂良方”破解易地搬迁群众“三大难题”, 敖汉旗实施互嵌式发展计划以来,创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已成功打造“互嵌促融、和合与共”特色品牌。北城新区是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之一,是新惠镇政府承接全旗15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的新建社区,成功落实全旗各族群众740户2045口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目前,北城社区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等9个民族居民共74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新兴社区。近几年,社区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运用“三剂良方”解决搬迁群众的收入难、融入难、管理难三大难题,逐步实现搬迁群众在空间、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拓宽渠道,解决搬迁群众的收入难问题,让群众“暖心”。收入问题是搬迁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社区采取三项举措为搬迁群众拓展就业渠道增加收入。享受补助政策。让1128人继续享受党和国家的城镇低保、农村低保、残疾人补贴等好政策。协调旗残联为200户残疾家庭落实了每户1500元无障碍设施;开展技能培训。联合旗残联和旗诚联家庭农牧场开展就业培训4次,受益人数达500余人次,帮助各族群众掌握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素质,让他们“稳就业”;搭建就业平台。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搭建就业平台,让他们足不出户增加收入。通过就业服务中心的就业服务业务安置625人就业;协调联系辖区内的设施农业大棚,让100余人到设施农业大棚务工,每人每月增收3600元左右;在社区成立鸣扬饺子厂扶贫车间,安置残疾人、陪读妈妈等50余人灵活就业,每人每年增收18000余元,真正做到让各族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开办“同心手工坊”,先后带动50余人灵活就业,每人每月可实现收入600-1000元,真正做到了让各族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提升服务,解决搬迁群众的融入难问题,让群众“舒心”。社区不断优化环境,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各族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生活。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的水、电、路、消防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信息通信网络全面覆盖,2024年对党群服务中心继续进行提档升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党支部和旗医院党总支、旗残联党支部一起为21户22名残疾人上门办理残疾鉴定,协调社保部门上门为群众进行社保生存认证;拓展服务内容。常态化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拉近社区与群众的距离;开展心理健康、爱心义诊等活动10余次,提供优质暖心服务,让搬迁群众舒心;丰富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围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等内容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在辖区内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开展各类活动80余场次,覆盖人数达6000余人次。优化治理,解决搬迁群众的管理难问题,让群众“安心”。社区多举措增加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让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的方方面面。增强“主人翁”意识。通过开展居民议事协商、修订完善居民公约,不断完善社区民主议事制度,推动社区居民自治;采取积分兑换制度。以户为单位建立积分档案,将环境卫生、社区文明、志愿服务等工作内容纳入积分制管理,搬迁群众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社区事务等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成为最美网格员、党员中心户、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荣誉的评选基础标准,让各族群众在“文明积分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和享受按摩放松等各项服务,帮助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此外,空巢、留守,特别是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利用积分在社区爱心食堂能免费用餐,这既方便社区各族群众,同时还能更好地带动他们参与到社区诚信建设和积分制管理中来,以此推动社区服务和治理体系不断提升;采取网格化管理。在社区,建立了7个网格,目前有37名网格员。推行“网格化+微信群”服务管理模式,根据网格实际建立微信群,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网格员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在微信群里及时发布和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各类惠民政策、安全知识、招工信息及先进典型事迹以及本社区动态信息。这种管理方法既方便了网格员的工作,又实现社区邻里互动,促进社区各族群众有效参与社区治理,使社区服务工作更加客观精准、快捷有效,不断提高社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敖汉旗实施互嵌式发展计划以来,创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已成功打造“互嵌促融、和合与共”特色品牌。北城新区是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之一,是新惠镇政府承接全旗15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的新建社区,成功落实全旗各族群众740户2045口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目前,北城社区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等9个民族居民共74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新兴社区。近几年,社区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运用“三剂良方”解决搬迁群众的收入难、融入难、管理难三大难题,逐步实现搬迁群众在空间、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拓宽渠道,解决搬迁群众的收入难问题,让群众“暖心”。收入问题是搬迁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社区采取三项举措为搬迁群众拓展就业渠道增加收入。享受补助政策。让1128人继续享受党和国家的城镇低保、农村低保、残疾人补贴等好政策。协调旗残联为200户残疾家庭落实了每户1500元无障碍设施;开展技能培训。联合旗残联和旗诚联家庭农牧场开展就业培训4次,受益人数达500余人次,帮助各族群众掌握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素质,让他们“稳就业”;搭建就业平台。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搭建就业平台,让他们足不出户增加收入。通过就业服务中心的就业服务业务安置625人就业;协调联系辖区内的设施农业大棚,让100余人到设施农业大棚务工,每人每月增收3600元左右;在社区成立鸣扬饺子厂扶贫车间,安置残疾人、陪读妈妈等50余人灵活就业,每人每年增收18000余元,真正做到让各族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开办“同心手工坊”,先后带动50余人灵活就业,每人每月可实现收入600-1000元,真正做到了让各族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提升服务,解决搬迁群众的融入难问题,让群众“舒心”。社区不断优化环境,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各族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生活。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的水、电、路、消防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信息通信网络全面覆盖,2024年对党群服务中心继续进行提档升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党支部和旗医院党总支、旗残联党支部一起为21户22名残疾人上门办理残疾鉴定,协调社保部门上门为群众进行社保生存认证;拓展服务内容。常态化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拉近社区与群众的距离;开展心理健康、爱心义诊等活动10余次,提供优质暖心服务,让搬迁群众舒心;丰富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围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等内容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在辖区内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开展各类活动80余场次,覆盖人数达6000余人次。
优化治理,解决搬迁群众的管理难问题,让群众“安心”。社区多举措增加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让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的方方面面。增强“主人翁”意识。通过开展居民议事协商、修订完善居民公约,不断完善社区民主议事制度,推动社区居民自治;采取积分兑换制度。以户为单位建立积分档案,将环境卫生、社区文明、志愿服务等工作内容纳入积分制管理,搬迁群众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社区事务等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成为最美网格员、党员中心户、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荣誉的评选基础标准,让各族群众在“文明积分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和享受按摩放松等各项服务,帮助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此外,空巢、留守,特别是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利用积分在社区爱心食堂能免费用餐,这既方便社区各族群众,同时还能更好地带动他们参与到社区诚信建设和积分制管理中来,以此推动社区服务和治理体系不断提升;采取网格化管理。在社区,建立了7个网格,目前有37名网格员。推行“网格化+微信群”服务管理模式,根据网格实际建立微信群,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网格员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在微信群里及时发布和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各类惠民政策、安全知识、招工信息及先进典型事迹以及本社区动态信息。这种管理方法既方便了网格员的工作,又实现社区邻里互动,促进社区各族群众有效参与社区治理,使社区服务工作更加客观精准、快捷有效,不断提高社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