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巴彦淖尔 | 竞技中的非遗,是赛技巧也是“晒”文化
发布时间:2025-01-13 18:55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分享到:
【字体:  

驼球、搏克、民族马术、蒙古象棋、沙嘎游戏……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不像奥运项目那样家喻户晓,但在不少民族地区的农牧区、社区和校园里却拥有广泛受众。它们既是深受群众喜爱的竞技游艺项目,又是凝结劳动人民智慧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蒙古族驼球——

驼背上的热血激战 助“戈壁红驼之乡”大放异彩

冬日的乌拉特草原寒风凛冽却不萧瑟,近日,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驼球大战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精彩上演,那场面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壮美画卷。

追逐 签约摄影师 张俭/摄

赛场上,身姿矫健的驼球手们稳稳地骑坐在骆驼背上,他们目光坚定而锐利,手中紧紧握着驼球杆,仿佛与骆驼融为一体。乌拉特后旗特有的珍稀畜种——戈壁红驼高大、强壮,其皮毛在阳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泽。它们迈着有力的步伐,四蹄扬起轻微的沙尘,像战场上的勇士一般严阵以待。

击球 签约摄影师 刘尚峰/摄

随着比赛开始的哨音响起,驼球队员们兴奋地吆喝着,纵驼飞驰。他们时而巧妙地控制骆驼转向,躲避对手的围追堵截;时而高高举起球杆,精准地击球。只见一名骑手如疾风般掠过,他身体微微后仰,借助骆驼奔跑的冲力,挥杆击球,驼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直逼对方球门。而防守方的骑手们也毫不示弱,他们迅速调整骆驼的位置,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骆驼们似乎也能感受到这份紧张与激情,它们喷着响鼻,不断地挪动着脚步,为驼球队员创造更好的击球角度……这样精彩绝伦的场面让观众们不禁拍手叫绝。

蒙古族驼球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其比赛由马球比赛演变而来,是通过两阵对垒,乘驼击球,追逐争抢,以分取胜的对抗性运动,要求人驼配合。球员既要善于驾驭骆驼,又要有娴熟的击球本领,因而比赛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

2024年7月,乌拉特后旗驼球队亮相“天马之乡”

乌拉特后旗被誉为“中国驼球的摇篮”“驼球之乡”。驼球作为乌拉特后旗的传统优势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戈壁红驼是乌拉特部落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是国家二级保护畜种,素有“草原珍珠”美称,其毛色棕红、体形匀称、耐力好、奔跑速度快、性情温顺、适应能力强,是比赛优良品种。近年来,经过乌拉特后旗政府部门的积极挖掘和保护,驼球这项运动在区域内获得了较快发展。2014年,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2023年成功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

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忽热嘎查的牧民塔布斤是自治区级蒙古族驼球运动的传承人。2005年,乌拉特后旗邀请蒙古国专业驼球教练前来授课,塔布斤是第一批学员。训练结束后,塔布斤组织周边牧民成立了嘎查第一支驼球队。后来,他还成立了乌拉特后旗驼球协会,全身心投入到传承驼球运动中。

这些年,在塔布斤的影响和带动下,驼球运动在乌拉特后旗边境牧区迅速兴起。塔布斤和队友多次到蒙古国参加驼球比赛并屡获殊荣。通过多次比赛,塔布斤认识到驼球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项促进国家、地区交流和增进友谊的体育运动。在2015年驼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后,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代表队连续参加了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表演赛金奖。2024年7月,乌拉特后旗驼球队亮相“天马之乡”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再次斩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竞技类一等奖。

驼球是蒙古族先民智慧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蒙古族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塔布斤一样,如今乌拉特后旗有众多喜爱驼球运动、自发传承弘扬驼球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希望通过驼球运动,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感受“戈壁红驼之乡”的独特魅力。

沙嘎游戏——

可观、可玩、可竞赛,民族文化在指尖上悠久传承

2024年12月23日下午,一堂充满趣味与欢乐的非遗文化沙嘎游戏课在市第三幼儿园月亮班(中班)热闹展开。

弹射沙嘎

课堂上,老师将一大包沙嘎分发到孩子们手中,手把手教小朋友们认识沙嘎,讲解沙嘎游戏的来源、游戏种类和游戏方法。到实践环节,孩子们或两人一组,或三五人围坐,弹、射、抓、抛沙嘎,在玩耍中逐渐认识、了解了蒙古族传统沙嘎文化。

沙嘎游戏课

市第三幼儿园蒙古族教师敖敦图亚介绍,沙嘎是指牛羊等动物连接后蹄和小腿之间的踝骨,汉语俗称“羊拐”。沙嘎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蒙古族人民根据畜牧业中的五畜“马、牛、绵羊、山羊、骆驼”对不同面进行了命名,也成为沙嘎游戏中技巧花样的依据。记者查阅资料,有相关民谚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地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也就是说,沙嘎的宽凸面称为“绵羊”,宽凹面称山羊或牛,窄凸面称马,窄凹面称骆驼。

“沙嘎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游戏,我们幼儿园把沙嘎游戏、毛毡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引入课堂,就是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和非遗技艺,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敖敦图亚说。

沙嘎游戏不仅受孩子们欢迎,在草原上,蒙古族牧民更是将其发扬光大,衍生出数十种甚至百余种玩法,涉及了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蒙古族沙嘎游戏也被选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牧民们玩沙嘎游戏

今年59岁的孔图雅是乌拉特中旗体育运动服务中心的一名干部,也是非遗项目沙嘎游戏的自治区级传承人。孔图雅出生在乌拉特中旗一个普通牧民家里。孩童时期,他就在父亲言传身教下逐步掌握了沙嘎游戏的多种玩法和技巧。因为对沙嘎游戏的热爱,1988年参加工作后,孔图雅主动走访乌拉特草原牧区的沙嘎游戏高手,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收集了大量沙嘎游戏素材。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学习有关沙嘎游戏的文字资料,结合新的体育理论知识,2006年,在相关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孔图雅整理主编了《沙嘎(羊拐)游戏竞赛规则》,挖掘和归纳了流行于乌拉特地区的5大类(徒手玩耍类、棋盘上玩耍类、弹射玩耍类、组合玩耍类、综合类)17种沙嘎游戏,为沙嘎游戏竞赛开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导依据,也为该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发展打下了基础。

拿出自己收集珍藏的各种沙嘎器具,孔图雅一边向记者展示一边介绍说:“沙嘎游戏具有取材简单、内容易学、种类丰富、玩法多样、趣味性强等特点,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在草原上是普及程度很高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这些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沙嘎游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中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自2005年起开展挖掘整理沙嘎游戏、编写沙嘎游戏竞赛规则的工作,把沙嘎游戏作为一项体育活动推广到民族地区各项体育赛事中。成立了沙嘎协会,每年定期举办多场旗、乡镇、协会传统沙嘎游戏比赛和沙嘎游戏培训班,发展壮大传统沙嘎游戏传承队伍。

2008年,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嘎文化之乡”。乌拉特中旗共有包括孔图雅在内的自治区级、市级、旗级沙嘎游戏非遗传承人6人,沙嘎游戏三级裁判员10人。

一枚小小的沙嘎,在千百年岁月流转中已成为灿烂的民间传统文化,在牧民群众的指尖上悠久传承。

在民间,类似驼球、搏克、射箭、沙嘎游戏等民间体育运动,除拥有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竞技精神外,也因其承载着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凝结着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曾经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特产”,也正在走向大众生活,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因此,竞技中的非遗,是赛技巧也是“晒”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巴彦淖尔 | 竞技中的非遗,是赛技巧也是“晒”文化

发布时间:2025-01-13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朗读

巴彦淖尔 | 竞技中的非遗,是赛技巧也是“晒”文化, 驼球、搏克、民族马术、蒙古象棋、沙嘎游戏……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不像奥运项目那样家喻户晓,但在不少民族地区的农牧区、社区和校园里却拥有广泛受众。它们既是深受群众喜爱的竞技游艺项目,又是凝结劳动人民智慧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蒙古族驼球——驼背上的热血激战 助“戈壁红驼之乡”大放异彩冬日的乌拉特草原寒风凛冽却不萧瑟,近日,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驼球大战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精彩上演,那场面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壮美画卷。追逐 签约摄影师 张俭/摄赛场上,身姿矫健的驼球手们稳稳地骑坐在骆驼背上,他们目光坚定而锐利,手中紧紧握着驼球杆,仿佛与骆驼融为一体。乌拉特后旗特有的珍稀畜种——戈壁红驼高大、强壮,其皮毛在阳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泽。它们迈着有力的步伐,四蹄扬起轻微的沙尘,像战场上的勇士一般严阵以待。击球 签约摄影师 刘尚峰/摄随着比赛开始的哨音响起,驼球队员们兴奋地吆喝着,纵驼飞驰。他们时而巧妙地控制骆驼转向,躲避对手的围追堵截;时而高高举起球杆,精准地击球。只见一名骑手如疾风般掠过,他身体微微后仰,借助骆驼奔跑的冲力,挥杆击球,驼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直逼对方球门。而防守方的骑手们也毫不示弱,他们迅速调整骆驼的位置,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骆驼们似乎也能感受到这份紧张与激情,它们喷着响鼻,不断地挪动着脚步,为驼球队员创造更好的击球角度……这样精彩绝伦的场面让观众们不禁拍手叫绝。蒙古族驼球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其比赛由马球比赛演变而来,是通过两阵对垒,乘驼击球,追逐争抢,以分取胜的对抗性运动,要求人驼配合。球员既要善于驾驭骆驼,又要有娴熟的击球本领,因而比赛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2024年7月,乌拉特后旗驼球队亮相“天马之乡”乌拉特后旗被誉为“中国驼球的摇篮”“驼球之乡”。驼球作为乌拉特后旗的传统优势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戈壁红驼是乌拉特部落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是国家二级保护畜种,素有“草原珍珠”美称,其毛色棕红、体形匀称、耐力好、奔跑速度快、性情温顺、适应能力强,是比赛优良品种。近年来,经过乌拉特后旗政府部门的积极挖掘和保护,驼球这项运动在区域内获得了较快发展。2014年,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2023年成功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忽热嘎查的牧民塔布斤是自治区级蒙古族驼球运动的传承人。2005年,乌拉特后旗邀请蒙古国专业驼球教练前来授课,塔布斤是第一批学员。训练结束后,塔布斤组织周边牧民成立了嘎查第一支驼球队。后来,他还成立了乌拉特后旗驼球协会,全身心投入到传承驼球运动中。这些年,在塔布斤的影响和带动下,驼球运动在乌拉特后旗边境牧区迅速兴起。塔布斤和队友多次到蒙古国参加驼球比赛并屡获殊荣。通过多次比赛,塔布斤认识到驼球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项促进国家、地区交流和增进友谊的体育运动。在2015年驼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后,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代表队连续参加了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表演赛金奖。2024年7月,乌拉特后旗驼球队亮相“天马之乡”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再次斩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竞技类一等奖。驼球是蒙古族先民智慧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蒙古族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塔布斤一样,如今乌拉特后旗有众多喜爱驼球运动、自发传承弘扬驼球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希望通过驼球运动,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感受“戈壁红驼之乡”的独特魅力。沙嘎游戏——可观、可玩、可竞赛,民族文化在指尖上悠久传承2024年12月23日下午,一堂充满趣味与欢乐的非遗文化沙嘎游戏课在市第三幼儿园月亮班(中班)热闹展开。弹射沙嘎课堂上,老师将一大包沙嘎分发到孩子们手中,手把手教小朋友们认识沙嘎,讲解沙嘎游戏的来源、游戏种类和游戏方法。到实践环节,孩子们或两人一组,或三五人围坐,弹、射、抓、抛沙嘎,在玩耍中逐渐认识、了解了蒙古族传统沙嘎文化。沙嘎游戏课市第三幼儿园蒙古族教师敖敦图亚介绍,沙嘎是指牛羊等动物连接后蹄和小腿之间的踝骨,汉语俗称“羊拐”。沙嘎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蒙古族人民根据畜牧业中的五畜“马、牛、绵羊、山羊、骆驼”对不同面进行了命名,也成为沙嘎游戏中技巧花样的依据。记者查阅资料,有相关民谚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地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也就是说,沙嘎的宽凸面称为“绵羊”,宽凹面称山羊或牛,窄凸面称马,窄凹面称骆驼。“沙嘎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游戏,我们幼儿园把沙嘎游戏、毛毡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引入课堂,就是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和非遗技艺,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敖敦图亚说。沙嘎游戏不仅受孩子们欢迎,在草原上,蒙古族牧民更是将其发扬光大,衍生出数十种甚至百余种玩法,涉及了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蒙古族沙嘎游戏也被选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牧民们玩沙嘎游戏今年59岁的孔图雅是乌拉特中旗体育运动服务中心的一名干部,也是非遗项目沙嘎游戏的自治区级传承人。孔图雅出生在乌拉特中旗一个普通牧民家里。孩童时期,他就在父亲言传身教下逐步掌握了沙嘎游戏的多种玩法和技巧。因为对沙嘎游戏的热爱,1988年参加工作后,孔图雅主动走访乌拉特草原牧区的沙嘎游戏高手,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收集了大量沙嘎游戏素材。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学习有关沙嘎游戏的文字资料,结合新的体育理论知识,2006年,在相关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孔图雅整理主编了《沙嘎(羊拐)游戏竞赛规则》,挖掘和归纳了流行于乌拉特地区的5大类(徒手玩耍类、棋盘上玩耍类、弹射玩耍类、组合玩耍类、综合类)17种沙嘎游戏,为沙嘎游戏竞赛开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导依据,也为该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发展打下了基础。拿出自己收集珍藏的各种沙嘎器具,孔图雅一边向记者展示一边介绍说:“沙嘎游戏具有取材简单、内容易学、种类丰富、玩法多样、趣味性强等特点,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在草原上是普及程度很高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这些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沙嘎游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中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自2005年起开展挖掘整理沙嘎游戏、编写沙嘎游戏竞赛规则的工作,把沙嘎游戏作为一项体育活动推广到民族地区各项体育赛事中。成立了沙嘎协会,每年定期举办多场旗、乡镇、协会传统沙嘎游戏比赛和沙嘎游戏培训班,发展壮大传统沙嘎游戏传承队伍。2008年,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嘎文化之乡”。乌拉特中旗共有包括孔图雅在内的自治区级、市级、旗级沙嘎游戏非遗传承人6人,沙嘎游戏三级裁判员10人。一枚小小的沙嘎,在千百年岁月流转中已成为灿烂的民间传统文化,在牧民群众的指尖上悠久传承。在民间,类似驼球、搏克、射箭、沙嘎游戏等民间体育运动,除拥有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竞技精神外,也因其承载着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凝结着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曾经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特产”,也正在走向大众生活,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因此,竞技中的非遗,是赛技巧也是“晒”文化。

驼球、搏克、民族马术、蒙古象棋、沙嘎游戏……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不像奥运项目那样家喻户晓,但在不少民族地区的农牧区、社区和校园里却拥有广泛受众。它们既是深受群众喜爱的竞技游艺项目,又是凝结劳动人民智慧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蒙古族驼球——

驼背上的热血激战 助“戈壁红驼之乡”大放异彩

冬日的乌拉特草原寒风凛冽却不萧瑟,近日,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驼球大战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精彩上演,那场面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壮美画卷。

追逐 签约摄影师 张俭/摄

赛场上,身姿矫健的驼球手们稳稳地骑坐在骆驼背上,他们目光坚定而锐利,手中紧紧握着驼球杆,仿佛与骆驼融为一体。乌拉特后旗特有的珍稀畜种——戈壁红驼高大、强壮,其皮毛在阳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泽。它们迈着有力的步伐,四蹄扬起轻微的沙尘,像战场上的勇士一般严阵以待。

击球 签约摄影师 刘尚峰/摄

随着比赛开始的哨音响起,驼球队员们兴奋地吆喝着,纵驼飞驰。他们时而巧妙地控制骆驼转向,躲避对手的围追堵截;时而高高举起球杆,精准地击球。只见一名骑手如疾风般掠过,他身体微微后仰,借助骆驼奔跑的冲力,挥杆击球,驼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直逼对方球门。而防守方的骑手们也毫不示弱,他们迅速调整骆驼的位置,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骆驼们似乎也能感受到这份紧张与激情,它们喷着响鼻,不断地挪动着脚步,为驼球队员创造更好的击球角度……这样精彩绝伦的场面让观众们不禁拍手叫绝。

蒙古族驼球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其比赛由马球比赛演变而来,是通过两阵对垒,乘驼击球,追逐争抢,以分取胜的对抗性运动,要求人驼配合。球员既要善于驾驭骆驼,又要有娴熟的击球本领,因而比赛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

2024年7月,乌拉特后旗驼球队亮相“天马之乡”

乌拉特后旗被誉为“中国驼球的摇篮”“驼球之乡”。驼球作为乌拉特后旗的传统优势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戈壁红驼是乌拉特部落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是国家二级保护畜种,素有“草原珍珠”美称,其毛色棕红、体形匀称、耐力好、奔跑速度快、性情温顺、适应能力强,是比赛优良品种。近年来,经过乌拉特后旗政府部门的积极挖掘和保护,驼球这项运动在区域内获得了较快发展。2014年,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2023年成功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

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忽热嘎查的牧民塔布斤是自治区级蒙古族驼球运动的传承人。2005年,乌拉特后旗邀请蒙古国专业驼球教练前来授课,塔布斤是第一批学员。训练结束后,塔布斤组织周边牧民成立了嘎查第一支驼球队。后来,他还成立了乌拉特后旗驼球协会,全身心投入到传承驼球运动中。

这些年,在塔布斤的影响和带动下,驼球运动在乌拉特后旗边境牧区迅速兴起。塔布斤和队友多次到蒙古国参加驼球比赛并屡获殊荣。通过多次比赛,塔布斤认识到驼球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项促进国家、地区交流和增进友谊的体育运动。在2015年驼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后,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代表队连续参加了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表演赛金奖。2024年7月,乌拉特后旗驼球队亮相“天马之乡”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再次斩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竞技类一等奖。

驼球是蒙古族先民智慧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蒙古族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塔布斤一样,如今乌拉特后旗有众多喜爱驼球运动、自发传承弘扬驼球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希望通过驼球运动,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感受“戈壁红驼之乡”的独特魅力。

沙嘎游戏——

可观、可玩、可竞赛,民族文化在指尖上悠久传承

2024年12月23日下午,一堂充满趣味与欢乐的非遗文化沙嘎游戏课在市第三幼儿园月亮班(中班)热闹展开。

弹射沙嘎

课堂上,老师将一大包沙嘎分发到孩子们手中,手把手教小朋友们认识沙嘎,讲解沙嘎游戏的来源、游戏种类和游戏方法。到实践环节,孩子们或两人一组,或三五人围坐,弹、射、抓、抛沙嘎,在玩耍中逐渐认识、了解了蒙古族传统沙嘎文化。

沙嘎游戏课

市第三幼儿园蒙古族教师敖敦图亚介绍,沙嘎是指牛羊等动物连接后蹄和小腿之间的踝骨,汉语俗称“羊拐”。沙嘎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蒙古族人民根据畜牧业中的五畜“马、牛、绵羊、山羊、骆驼”对不同面进行了命名,也成为沙嘎游戏中技巧花样的依据。记者查阅资料,有相关民谚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地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也就是说,沙嘎的宽凸面称为“绵羊”,宽凹面称山羊或牛,窄凸面称马,窄凹面称骆驼。

“沙嘎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游戏,我们幼儿园把沙嘎游戏、毛毡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引入课堂,就是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和非遗技艺,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敖敦图亚说。

沙嘎游戏不仅受孩子们欢迎,在草原上,蒙古族牧民更是将其发扬光大,衍生出数十种甚至百余种玩法,涉及了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蒙古族沙嘎游戏也被选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牧民们玩沙嘎游戏

今年59岁的孔图雅是乌拉特中旗体育运动服务中心的一名干部,也是非遗项目沙嘎游戏的自治区级传承人。孔图雅出生在乌拉特中旗一个普通牧民家里。孩童时期,他就在父亲言传身教下逐步掌握了沙嘎游戏的多种玩法和技巧。因为对沙嘎游戏的热爱,1988年参加工作后,孔图雅主动走访乌拉特草原牧区的沙嘎游戏高手,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收集了大量沙嘎游戏素材。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学习有关沙嘎游戏的文字资料,结合新的体育理论知识,2006年,在相关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孔图雅整理主编了《沙嘎(羊拐)游戏竞赛规则》,挖掘和归纳了流行于乌拉特地区的5大类(徒手玩耍类、棋盘上玩耍类、弹射玩耍类、组合玩耍类、综合类)17种沙嘎游戏,为沙嘎游戏竞赛开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导依据,也为该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发展打下了基础。

拿出自己收集珍藏的各种沙嘎器具,孔图雅一边向记者展示一边介绍说:“沙嘎游戏具有取材简单、内容易学、种类丰富、玩法多样、趣味性强等特点,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在草原上是普及程度很高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这些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沙嘎游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中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自2005年起开展挖掘整理沙嘎游戏、编写沙嘎游戏竞赛规则的工作,把沙嘎游戏作为一项体育活动推广到民族地区各项体育赛事中。成立了沙嘎协会,每年定期举办多场旗、乡镇、协会传统沙嘎游戏比赛和沙嘎游戏培训班,发展壮大传统沙嘎游戏传承队伍。

2008年,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嘎文化之乡”。乌拉特中旗共有包括孔图雅在内的自治区级、市级、旗级沙嘎游戏非遗传承人6人,沙嘎游戏三级裁判员10人。

一枚小小的沙嘎,在千百年岁月流转中已成为灿烂的民间传统文化,在牧民群众的指尖上悠久传承。

在民间,类似驼球、搏克、射箭、沙嘎游戏等民间体育运动,除拥有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竞技精神外,也因其承载着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凝结着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曾经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特产”,也正在走向大众生活,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因此,竞技中的非遗,是赛技巧也是“晒”文化。

十大彩票平台 澳门新葡京娱乐城 十大赌博正规平台 十大网络彩票平台 Bet365 网上十大娱乐网站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