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通辽市科尔沁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着力在“融”字上下功夫,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效促进各族群众逐步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着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一、串点成线,绘制“空间互嵌科区样板”
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科学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扎实推进基层群众基本生活设施建设,总投资1.6亿元实施第四幼儿园、铁南片区新建学校及体育公园等4个项目,全面优化教育均衡布局;投资2.82亿元围绕中医院病房改造、第四人民医院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等8个项目,全面优化医疗服务水平;总投资4.61亿元实施主城区雨水管网改造、道路建设、供热管网改造等11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对9个街道、66个小区进行排污、供热、路面硬化等方面的改造,为各族居民在空间上的嵌入提供有力条件。积极探索创新“融居驿站”“1515”(聚焦一条主线、围绕五个工作原则、提供15项均等化惠民公共服务)城市民族工作法,在科尔沁区10个苏木镇、5个国有农牧场、11个街道、334个嘎查村、25个分场、112个社区实现了信息采集、互动交往、就医就学等15项服务业务与民族工作的融合供给,全面构建守望相助、心手相牵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二、文润北疆,抓实“文化互嵌思想基础”
“节日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聚会。”科尔沁区坚持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把社区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以“一周两月”、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深挖版画、皮雕技艺等资源,举办社区邻里节、文体联谊、诗歌朗诵等活动,让“我们的节日”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积极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创作了话剧《马走日》、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歌曲《幸福的收获》等18部优秀文艺作品,打造了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精品。以文旅促团结、文旅促交融、文旅促和谐的形式,举办采摘节、农牧民村晚、赛马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三、因地制宜,提升“经济互嵌造血功能”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稳定就业为关键,依托科尔沁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近10场,提供招聘岗位23万余个,各族群众参与人数21.5万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85个,培养各民族技能人才3524人,积极支持各族群众跨区域就业。累计带动325人成功创业,转移劳动力就业8.06万人,真正使务工群众通过提升自身技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家门口领薪”的愿望。创新推出“事业编制企业用”政策,通过给编制、加保障的方式,在待遇福利、编制落实、考核任用等方面给予各族人才全面保障,为重点企业引才9人,为各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63人。充分发挥地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优势,创造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单产的记录,230万亩良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8.6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3亿斤以上,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开放创新,打通“社会互嵌和谐通道”
积极探索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社会治理的智慧方式,将民族工作纳入平安科区建设体系,在科尔沁区21个苏木镇、街道成立“石榴籽调解工作室”,下设453个调解委员会,有人民调解员1784人(在少数民族嘎查村配备双语调解员71人)、村居法律顾问349人,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00余件;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成立“网格+警格”队伍,科尔沁区970余个网格设置110余名包联民警,严密排查各类风险隐患,依法保障各族居民合法权益,在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中,构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健全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康养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人均教育、医疗与文化设施标准,成功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级试点城市。建立健全养老工程,进一步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精心打造温馨养老服务环境。
五、凝心铸魂,搭建“心理互嵌暖心平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多措并举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利用“敖包云”“科尔沁云”“科尔沁频道”“科尔沁融媒”“科尔沁融声”等媒体平台阵地,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内涵,引导各族群众从心灵深处认同中华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依托“1+26+N”“理响科尔沁”宣讲团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语宣讲团,开展分众化宣讲680余场次,覆盖约21万人次,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科尔沁区乌兰牧骑组织创作18部文艺作品,巡演、展演30余场,覆盖1万余人次,使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成果,通过“润物无声”“精准滴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初审:吉木则 复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 终审:刘智博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通辽市科尔沁区:互嵌共融促和谐 美美与共一家亲, 2024年以来,通辽市科尔沁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着力在“融”字上下功夫,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效促进各族群众逐步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着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一、串点成线,绘制“空间互嵌科区样板”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科学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扎实推进基层群众基本生活设施建设,总投资1.6亿元实施第四幼儿园、铁南片区新建学校及体育公园等4个项目,全面优化教育均衡布局;投资2.82亿元围绕中医院病房改造、第四人民医院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等8个项目,全面优化医疗服务水平;总投资4.61亿元实施主城区雨水管网改造、道路建设、供热管网改造等11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对9个街道、66个小区进行排污、供热、路面硬化等方面的改造,为各族居民在空间上的嵌入提供有力条件。积极探索创新“融居驿站”“1515”(聚焦一条主线、围绕五个工作原则、提供15项均等化惠民公共服务)城市民族工作法,在科尔沁区10个苏木镇、5个国有农牧场、11个街道、334个嘎查村、25个分场、112个社区实现了信息采集、互动交往、就医就学等15项服务业务与民族工作的融合供给,全面构建守望相助、心手相牵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二、文润北疆,抓实“文化互嵌思想基础”“节日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聚会。”科尔沁区坚持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把社区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以“一周两月”、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深挖版画、皮雕技艺等资源,举办社区邻里节、文体联谊、诗歌朗诵等活动,让“我们的节日”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积极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创作了话剧《马走日》、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歌曲《幸福的收获》等18部优秀文艺作品,打造了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精品。以文旅促团结、文旅促交融、文旅促和谐的形式,举办采摘节、农牧民村晚、赛马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三、因地制宜,提升“经济互嵌造血功能”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稳定就业为关键,依托科尔沁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近10场,提供招聘岗位23万余个,各族群众参与人数21.5万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85个,培养各民族技能人才3524人,积极支持各族群众跨区域就业。累计带动325人成功创业,转移劳动力就业8.06万人,真正使务工群众通过提升自身技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家门口领薪”的愿望。创新推出“事业编制企业用”政策,通过给编制、加保障的方式,在待遇福利、编制落实、考核任用等方面给予各族人才全面保障,为重点企业引才9人,为各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63人。充分发挥地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优势,创造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单产的记录,230万亩良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8.6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3亿斤以上,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开放创新,打通“社会互嵌和谐通道”积极探索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社会治理的智慧方式,将民族工作纳入平安科区建设体系,在科尔沁区21个苏木镇、街道成立“石榴籽调解工作室”,下设453个调解委员会,有人民调解员1784人(在少数民族嘎查村配备双语调解员71人)、村居法律顾问349人,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00余件;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成立“网格+警格”队伍,科尔沁区970余个网格设置110余名包联民警,严密排查各类风险隐患,依法保障各族居民合法权益,在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中,构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健全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康养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人均教育、医疗与文化设施标准,成功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级试点城市。建立健全养老工程,进一步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精心打造温馨养老服务环境。五、凝心铸魂,搭建“心理互嵌暖心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多措并举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利用“敖包云”“科尔沁云”“科尔沁频道”“科尔沁融媒”“科尔沁融声”等媒体平台阵地,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内涵,引导各族群众从心灵深处认同中华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依托“1+26+N”“理响科尔沁”宣讲团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语宣讲团,开展分众化宣讲680余场次,覆盖约21万人次,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科尔沁区乌兰牧骑组织创作18部文艺作品,巡演、展演30余场,覆盖1万余人次,使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成果,通过“润物无声”“精准滴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初审:吉木则 复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 终审:刘智博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2024年以来,通辽市科尔沁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着力在“融”字上下功夫,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效促进各族群众逐步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着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一、串点成线,绘制“空间互嵌科区样板”
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科学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扎实推进基层群众基本生活设施建设,总投资1.6亿元实施第四幼儿园、铁南片区新建学校及体育公园等4个项目,全面优化教育均衡布局;投资2.82亿元围绕中医院病房改造、第四人民医院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等8个项目,全面优化医疗服务水平;总投资4.61亿元实施主城区雨水管网改造、道路建设、供热管网改造等11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对9个街道、66个小区进行排污、供热、路面硬化等方面的改造,为各族居民在空间上的嵌入提供有力条件。积极探索创新“融居驿站”“1515”(聚焦一条主线、围绕五个工作原则、提供15项均等化惠民公共服务)城市民族工作法,在科尔沁区10个苏木镇、5个国有农牧场、11个街道、334个嘎查村、25个分场、112个社区实现了信息采集、互动交往、就医就学等15项服务业务与民族工作的融合供给,全面构建守望相助、心手相牵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二、文润北疆,抓实“文化互嵌思想基础”
“节日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聚会。”科尔沁区坚持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把社区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以“一周两月”、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深挖版画、皮雕技艺等资源,举办社区邻里节、文体联谊、诗歌朗诵等活动,让“我们的节日”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积极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创作了话剧《马走日》、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歌曲《幸福的收获》等18部优秀文艺作品,打造了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精品。以文旅促团结、文旅促交融、文旅促和谐的形式,举办采摘节、农牧民村晚、赛马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三、因地制宜,提升“经济互嵌造血功能”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稳定就业为关键,依托科尔沁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近10场,提供招聘岗位23万余个,各族群众参与人数21.5万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85个,培养各民族技能人才3524人,积极支持各族群众跨区域就业。累计带动325人成功创业,转移劳动力就业8.06万人,真正使务工群众通过提升自身技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家门口领薪”的愿望。创新推出“事业编制企业用”政策,通过给编制、加保障的方式,在待遇福利、编制落实、考核任用等方面给予各族人才全面保障,为重点企业引才9人,为各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63人。充分发挥地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优势,创造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单产的记录,230万亩良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8.6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3亿斤以上,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开放创新,打通“社会互嵌和谐通道”
积极探索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社会治理的智慧方式,将民族工作纳入平安科区建设体系,在科尔沁区21个苏木镇、街道成立“石榴籽调解工作室”,下设453个调解委员会,有人民调解员1784人(在少数民族嘎查村配备双语调解员71人)、村居法律顾问349人,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00余件;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成立“网格+警格”队伍,科尔沁区970余个网格设置110余名包联民警,严密排查各类风险隐患,依法保障各族居民合法权益,在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中,构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健全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康养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人均教育、医疗与文化设施标准,成功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级试点城市。建立健全养老工程,进一步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精心打造温馨养老服务环境。
五、凝心铸魂,搭建“心理互嵌暖心平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多措并举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利用“敖包云”“科尔沁云”“科尔沁频道”“科尔沁融媒”“科尔沁融声”等媒体平台阵地,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内涵,引导各族群众从心灵深处认同中华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依托“1+26+N”“理响科尔沁”宣讲团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语宣讲团,开展分众化宣讲680余场次,覆盖约21万人次,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科尔沁区乌兰牧骑组织创作18部文艺作品,巡演、展演30余场,覆盖1万余人次,使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成果,通过“润物无声”“精准滴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初审:吉木则 复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 终审:刘智博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