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三百年家国弦歌里的共同体华章:三曲探究额济纳旗在历史与新时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5-06-25 14:36  来源:额济纳宣传   
分享到:
【字体:  

在祖国北疆的广袤大地上,额济纳旗如一枚凝结着千年文明的琥珀,封存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鎏金年轮。从乌孙属地再到现如今的额济纳旗,千百年来,生活在额济纳大地的各民族在迁徙、贸易、碰撞中,交流融合、互鉴共生……当胡杨林的金浪无数次漫过戈壁的褶皱时,额济纳人民以历史为笔、时代为墨,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勤劳,在三首跨越时空的旋律里,挥毫出热爱祖国的赤忱底色、无私奉献的精神标高与团结奋进的壮丽篇章,不断地诉说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焕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接续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故事。

一曲东归序曲,点燃跨越三百年的爱国星火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辽阔的伏尔加河畔,

我们的部众秘密集结,

誓死严守东归秘密…

我们无畏尖刀利炮,

趁着暮色翻越山岗

上苍会保佑我们平安回归祖国…”

《辽阔的伏尔加河》,阿拉善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格日勒演唱的这首长调在额济纳传唱了三百多年,它生动地描绘了土尔扈特部在异国他乡为回归祖国所做的秘密准备,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这首长调传唱的不仅是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壮举,更是额济纳旗民族团结的血脉传承。

当苍劲的长调穿透岁月的雾霭,仿若将时光的沙漏倒转回十七世纪那片风起云涌的天地。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土尔扈特部首领阿拉布珠尔率五百部众,以“礼佛”为号,自伏尔加河启程,在沙俄的铁蹄阴影下,如衔着希望之种的候鸟,于茫茫天地间开辟出一条归国的秘径,拉开了土尔扈特部数万人回归祖国的序幕,也为后续的万里东归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并非寻常的迁徙,而是一个民族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与回望。

史料的扉页间,清晰记载着他们的赤诚:阿拉布珠尔一行至西藏礼佛后,因准噶尔部阻断归途,毅然抉择留守祖国边疆。清康熙皇帝感其忠勇,赐牧党河、色尔腾,后又迁至额济纳河流域,建立“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这群被尊为“东归先驱”的勇士,在戈壁深处搭起第一顶蒙古包,于额济纳河畔种下第一株胡杨,更在伏尔加河畔的同胞心田播下“归心似箭” 的种子。七十二载光阴流转,当渥巴锡汗率十七万部众踏上东归之路时,阿拉布珠尔的后裔早已在额济纳,为那充满险峻山川、浩瀚沙漠和尖刀厉炮的万里归国路竖起指引的“灯塔”。

土尔扈特部跨越万里东归的壮举,在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乾隆皇帝曾以“慕化归宗”四字,道尽这段传奇背后的文化向心力。而回望这段历史,更见其深远意义,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永恒见证,是爱国情怀与家国认同的壮丽诗篇。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8月24日在承德博物馆考察时说:“土尔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要回到祖国,这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向心力。”这段跨越时空的归途,始终在诉说着关于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永恒命题。

《辽阔的伏尔加河》的旋律里,藏着额济纳人不朽的精神密码:三百年前,额济纳土尔扈特部作为东归先驱,以无畏勇气奏响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序章,他们的回归不仅是对祖国的眷恋和向往,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认同;三百年后,这份“万里归心”早已融入血脉,成为额济纳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鲜活的注脚。在新时代,额济纳人民继承先辈的爱国精神,始终心向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三次迁徙壮歌,铸就“最好牧场为航天”的草原丰碑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东西两河牧草地,

清泉渗流美如镜,

赶着五畜家当,

依恋不舍的搬迁去,

额济纳我的故乡啊,

是我先祖永眠之地,

步步回眸不舍,

泪珠犹如珠帘不停流下…” 

《额济纳的西边》,这是额济纳旗牧民策日玛老人创作的一首歌,这首歌浸满了这位老额吉一辈子的思念和泪水,承载着三段刻骨铭心的迁徙往事,更见证着额济纳人民与祖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的壮丽篇章。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额济纳和平解放,自此,额济纳旗各族群众发展成为更具包容性、凝聚力、统一性的命运共同体,不断书写辉煌灿烂的共同历史。

时间来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新中国把铸造利剑的摇篮选在额济纳的时候,为了国家航天事业的崛起,为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圆梦,万里东归的额济纳土尔扈特人离开生活了二百多年难以割舍的故土,迁出最为丰美的牧场,开启了前后历经12年的新迁移之旅,辗转迁徙11万平方公里,谱写了共和国国防建设史上的一次历史壮举。 

1957年秋,中央军委批准了《关于建设导弹靶场和试验场的规划(草案)》,决定立即着手建设第一个导弹综合性试验靶场。经过紧张的空中和地面勘察,走遍东北、华北、西北,1958年3月,最终将靶场地点选在了内蒙古额济纳旗。导弹靶场保密要求很高,要划定严格的军事禁区,禁区内不能有任何人员居住,额济纳旗府所在地青山头一带的牧民要搬迁。

为了发展需要,才从赛汉陶来搬迁至水草丰美的宝日乌拉不到一年的人们,又要继续搬迁。中央军委划定的禁区范围,约占全旗面积的三分之一,禁区内有260多户牧民,1100多人,约占当时全旗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牲畜7万多头(只),约占全旗牲畜的一半,要求5月底前青山头一带人畜、寺庙全部迁出,7月底前老西庙以南地区人畜迁出,9月底前全部搬迁完毕。

此次搬迁涉及范围广、规模大,且过程极为艰难。为确保搬迁顺利,额济纳旗委、政府与靶场部队多次磋商、反复酝酿。在旗委政府的大力宣传带动下,从动员到离开,额济纳260多户牧民、两座寺庙、7万多头牲畜的搬迁一共用了大约1个月时间,提前完成了搬出任务,原路返回至赛汉陶来,让出了6万平方公里的草场。

随着航天城的逐步扩建,1959 年,额济纳旗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集中人口发展经济,又从赛汉陶来搬迁至达来呼布。就这样,在沙漠与戈壁之中,这场迁徙依旧持续了12年之久。在这12年里,额济纳人三次全员搬迁,把水草最为丰美的牧场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舍弃经营了200多年的基础设施、承担了搬迁中所有的个人损失,但是整个搬迁过程中,没有一户牧民,对国家提出过任何要求,无怨无悔、毅然决然奔赴搬迁。一些搬迁牧民,曾两次穿越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相当于把京广高铁来回坐三遍,只不过没有铁轨,没有空调,只有无尽的戈壁与荒漠在脚下翻滚。那段岁月,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这些在沙漠、戈壁中的迁徙痕迹,比任何文字都更真实地记录着当年的艰辛。

这种为了国家需要,义无反顾的背后,实际上凝聚着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方面的一系列努力。1947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比新中国成立早了两年多,这一伟大创举,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共商建国大业的会议上,内蒙古不仅作为唯一的省级代表团参加,而且她率先实践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这项制度78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民族工作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体现着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各民族最高利益,也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东归先驱的后人们而言,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不再像祖先那样寄人篱下,第一次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选择家园和生活,这不能不让这个颠沛流离了几个世纪的部族感动…

作为搬迁亲历者的策日玛老人说:“这个火箭和飞船,是从我们先辈的故土上发射出去的,这是我们祖辈的荣耀,只有被记载下来了,我们的后代子孙们才能永远铭记这段光荣的历史。”“追星大叔”—赛汉陶来苏木牧民卫其勒格其的草场见证了6次神舟飞船着陆,他穿着民族服饰在搜救现场忙碌,坚定地说:“航天员平安回来比什么都重要!”

这就是额济纳,这就是额济纳人。虽然,三次迁徙,三次“割爱”,离开先祖世代经营的牧场,总是依依不舍,但是额济纳人用牺牲和奉献,深刻诠释着“国”与“家”的分量。如果你问,为国家需要付出一切值得吗?额济纳人民用十余年搬迁路给出了最铿锵有力的回答—值得!正因为额济纳人义无反顾的搬迁,才造就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等一座座耸入云天的航天丰碑,成为了共和国崛起之路上永远不可磨灭的重要印记。

岁月流转,迁徙者的后代在这片土地续写新篇。1992年以来,额济纳旗连续7次荣获“国家双拥模范县”称号,9次被评为“自治区级双拥模范旗”。额济纳人民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热爱祖国不仅体现在血脉传承中,更体现在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持和奉献中。他们的奉献,是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持。当年迁徙路上的家国情怀,如今已化作“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践,在戈壁星空下代代传承。

一首时代赞歌,绘就民族团结的瑰丽画卷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民族地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美丽的额济纳可爱的家乡,

你生机蓬勃日益向上,

各族人民团结向党,

改革开放意志坚强,

同心协力建设家乡,

草原兴旺驼羊肥壮,

啊嗬嗨,啊嗬嗨

美丽的额济纳可爱的家乡,

我放声高歌把你歌唱…”

《美丽的额济纳》,这首由草原夜莺—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唱出了这位额济纳走出去的歌唱家对家乡的热爱,也唱出了额济纳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额济纳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谱写了蓬勃发展的华章。

自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过这片土地,额济纳便如同破茧之蝶,开启了经济社会的巨变之旅。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踏上“十四五”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引领下,额济纳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携手奋进,宛如璀璨星辰汇聚,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经济社会发展如骏马奔腾,一路向好。

经济能级跃升,从结构优化到三产协同突破。额济纳旗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38.1亿元增至2024年的51.26亿元,年均增长超7%,其中2024年同比增长7.7%,二产增速达24.3%,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农牧业现代化稳步加快,以肉羊、肉牛、骆驼、蜜瓜为核心的产业链日臻完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9.6%。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从曾经的1.4%一路飙升至13%,恰似强劲的引擎;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3万千瓦,商业航天火箭发射基地拔地而起,新兴产业如璀璨星辰般逐步成型,为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动力,推动着额济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疾驰前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服务业提档升级,“金秋胡杨生态文化旅游节”“千年胡杨 百年姻缘主题创意活动”等一系列金字招牌在岁月的打磨下愈发闪亮夺目,旅游人次从2015年的110.6万增至2024年的428万,居延明月夜文化街区成功入选自治区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额济纳文旅火爆出圈,将“热流量”转化为了“长留量”。

生态治理深化,从工程建设到系统保护升级。自“十三五”末到2024年,额济纳全力以赴重治理、强保护,生态底蕴更加深厚。2024年完成西荒二期项目123.5万亩,草原保护与建设177.2万亩,义务植树13.7万株,草畜平衡指数严控在10%以内。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黑河生态调度成果斐然,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再度呈现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盛景,不断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秀美篇章。

民生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民生保障全面加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44910元增至2024年的54641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906元增至34229元,分别增长21.7%和27.2%。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均衡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倾情倾力惠民生、添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长期以来,额济纳旗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绩更是斐然。自1983年以来,先后涌现出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级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4名,自治区级先进集体23个、先进个人13名,盟级先进集体59个、先进个人71名。额济纳旗2005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旗”、201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称号,东风镇2019年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东风镇宝日乌拉嘎查党支部2024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额济纳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如磐石的信念与矢志不渝的忠诚担当。额济纳旗各族群众恰似胡杨的根系般紧紧缠绕在一起,齐心协力编织着边疆稳定、民族和谐的幸福图景。

当火箭尾焰与胡杨金叶在蓝天下共舞,当长调的悠扬与工业的轰鸣合成时代和声,额济纳人用胡杨般的坚韧,为“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写下最鲜明的注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卷轴上,写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华彩篇章。

东归的马蹄声里有民族认同的觉醒,迁徙的牧歌里有国家至上的豪情,新时代的交响里有共同体意识的升华…从东归先驱的“归心之路”,到航天牧民的“奉献之路”,再到新时代的“发展之路”,额济纳旗用三首时代鉴歌串联起三百年家国春秋、串联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长脉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额济纳儿女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蒙古马般一往无前的姿态,精心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金字招牌,在巩固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勇毅前行,续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华彩篇章,让团结奋进的光芒如璀璨朝阳,照亮额济纳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初审:雒桂娟

复审:刘智

终审:布音赛

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三百年家国弦歌里的共同体华章:三曲探究额济纳旗在历史与新时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5-06-25
来源:额济纳宣传
朗读

三百年家国弦歌里的共同体华章:三曲探究额济纳旗在历史与新时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在祖国北疆的广袤大地上,额济纳旗如一枚凝结着千年文明的琥珀,封存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鎏金年轮。从乌孙属地再到现如今的额济纳旗,千百年来,生活在额济纳大地的各民族在迁徙、贸易、碰撞中,交流融合、互鉴共生……当胡杨林的金浪无数次漫过戈壁的褶皱时,额济纳人民以历史为笔、时代为墨,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勤劳,在三首跨越时空的旋律里,挥毫出热爱祖国的赤忱底色、无私奉献的精神标高与团结奋进的壮丽篇章,不断地诉说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焕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接续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故事。一曲东归序曲,点燃跨越三百年的爱国星火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在辽阔的伏尔加河畔,我们的部众秘密集结,誓死严守东归秘密…我们无畏尖刀利炮,趁着暮色翻越山岗上苍会保佑我们平安回归祖国…”《辽阔的伏尔加河》,阿拉善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格日勒演唱的这首长调在额济纳传唱了三百多年,它生动地描绘了土尔扈特部在异国他乡为回归祖国所做的秘密准备,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这首长调传唱的不仅是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壮举,更是额济纳旗民族团结的血脉传承。当苍劲的长调穿透岁月的雾霭,仿若将时光的沙漏倒转回十七世纪那片风起云涌的天地。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土尔扈特部首领阿拉布珠尔率五百部众,以“礼佛”为号,自伏尔加河启程,在沙俄的铁蹄阴影下,如衔着希望之种的候鸟,于茫茫天地间开辟出一条归国的秘径,拉开了土尔扈特部数万人回归祖国的序幕,也为后续的万里东归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并非寻常的迁徙,而是一个民族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与回望。史料的扉页间,清晰记载着他们的赤诚:阿拉布珠尔一行至西藏礼佛后,因准噶尔部阻断归途,毅然抉择留守祖国边疆。清康熙皇帝感其忠勇,赐牧党河、色尔腾,后又迁至额济纳河流域,建立“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这群被尊为“东归先驱”的勇士,在戈壁深处搭起第一顶蒙古包,于额济纳河畔种下第一株胡杨,更在伏尔加河畔的同胞心田播下“归心似箭” 的种子。七十二载光阴流转,当渥巴锡汗率十七万部众踏上东归之路时,阿拉布珠尔的后裔早已在额济纳,为那充满险峻山川、浩瀚沙漠和尖刀厉炮的万里归国路竖起指引的“灯塔”。土尔扈特部跨越万里东归的壮举,在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乾隆皇帝曾以“慕化归宗”四字,道尽这段传奇背后的文化向心力。而回望这段历史,更见其深远意义,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永恒见证,是爱国情怀与家国认同的壮丽诗篇。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8月24日在承德博物馆考察时说:“土尔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要回到祖国,这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向心力。”这段跨越时空的归途,始终在诉说着关于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永恒命题。《辽阔的伏尔加河》的旋律里,藏着额济纳人不朽的精神密码:三百年前,额济纳土尔扈特部作为东归先驱,以无畏勇气奏响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序章,他们的回归不仅是对祖国的眷恋和向往,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认同;三百年后,这份“万里归心”早已融入血脉,成为额济纳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鲜活的注脚。在新时代,额济纳人民继承先辈的爱国精神,始终心向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三次迁徙壮歌,铸就“最好牧场为航天”的草原丰碑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东西两河牧草地,清泉渗流美如镜,赶着五畜家当,依恋不舍的搬迁去,额济纳我的故乡啊,是我先祖永眠之地,步步回眸不舍,泪珠犹如珠帘不停流下…” 《额济纳的西边》,这是额济纳旗牧民策日玛老人创作的一首歌,这首歌浸满了这位老额吉一辈子的思念和泪水,承载着三段刻骨铭心的迁徙往事,更见证着额济纳人民与祖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的壮丽篇章。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额济纳和平解放,自此,额济纳旗各族群众发展成为更具包容性、凝聚力、统一性的命运共同体,不断书写辉煌灿烂的共同历史。时间来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新中国把铸造利剑的摇篮选在额济纳的时候,为了国家航天事业的崛起,为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圆梦,万里东归的额济纳土尔扈特人离开生活了二百多年难以割舍的故土,迁出最为丰美的牧场,开启了前后历经12年的新迁移之旅,辗转迁徙11万平方公里,谱写了共和国国防建设史上的一次历史壮举。 1957年秋,中央军委批准了《关于建设导弹靶场和试验场的规划(草案)》,决定立即着手建设第一个导弹综合性试验靶场。经过紧张的空中和地面勘察,走遍东北、华北、西北,1958年3月,最终将靶场地点选在了内蒙古额济纳旗。导弹靶场保密要求很高,要划定严格的军事禁区,禁区内不能有任何人员居住,额济纳旗府所在地青山头一带的牧民要搬迁。为了发展需要,才从赛汉陶来搬迁至水草丰美的宝日乌拉不到一年的人们,又要继续搬迁。中央军委划定的禁区范围,约占全旗面积的三分之一,禁区内有260多户牧民,1100多人,约占当时全旗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牲畜7万多头(只),约占全旗牲畜的一半,要求5月底前青山头一带人畜、寺庙全部迁出,7月底前老西庙以南地区人畜迁出,9月底前全部搬迁完毕。此次搬迁涉及范围广、规模大,且过程极为艰难。为确保搬迁顺利,额济纳旗委、政府与靶场部队多次磋商、反复酝酿。在旗委政府的大力宣传带动下,从动员到离开,额济纳260多户牧民、两座寺庙、7万多头牲畜的搬迁一共用了大约1个月时间,提前完成了搬出任务,原路返回至赛汉陶来,让出了6万平方公里的草场。随着航天城的逐步扩建,1959 年,额济纳旗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集中人口发展经济,又从赛汉陶来搬迁至达来呼布。就这样,在沙漠与戈壁之中,这场迁徙依旧持续了12年之久。在这12年里,额济纳人三次全员搬迁,把水草最为丰美的牧场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舍弃经营了200多年的基础设施、承担了搬迁中所有的个人损失,但是整个搬迁过程中,没有一户牧民,对国家提出过任何要求,无怨无悔、毅然决然奔赴搬迁。一些搬迁牧民,曾两次穿越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相当于把京广高铁来回坐三遍,只不过没有铁轨,没有空调,只有无尽的戈壁与荒漠在脚下翻滚。那段岁月,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这些在沙漠、戈壁中的迁徙痕迹,比任何文字都更真实地记录着当年的艰辛。这种为了国家需要,义无反顾的背后,实际上凝聚着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方面的一系列努力。1947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比新中国成立早了两年多,这一伟大创举,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共商建国大业的会议上,内蒙古不仅作为唯一的省级代表团参加,而且她率先实践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这项制度78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民族工作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体现着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各民族最高利益,也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东归先驱的后人们而言,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不再像祖先那样寄人篱下,第一次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选择家园和生活,这不能不让这个颠沛流离了几个世纪的部族感动…作为搬迁亲历者的策日玛老人说:“这个火箭和飞船,是从我们先辈的故土上发射出去的,这是我们祖辈的荣耀,只有被记载下来了,我们的后代子孙们才能永远铭记这段光荣的历史。”“追星大叔”—赛汉陶来苏木牧民卫其勒格其的草场见证了6次神舟飞船着陆,他穿着民族服饰在搜救现场忙碌,坚定地说:“航天员平安回来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额济纳,这就是额济纳人。虽然,三次迁徙,三次“割爱”,离开先祖世代经营的牧场,总是依依不舍,但是额济纳人用牺牲和奉献,深刻诠释着“国”与“家”的分量。如果你问,为国家需要付出一切值得吗?额济纳人民用十余年搬迁路给出了最铿锵有力的回答—值得!正因为额济纳人义无反顾的搬迁,才造就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等一座座耸入云天的航天丰碑,成为了共和国崛起之路上永远不可磨灭的重要印记。岁月流转,迁徙者的后代在这片土地续写新篇。1992年以来,额济纳旗连续7次荣获“国家双拥模范县”称号,9次被评为“自治区级双拥模范旗”。额济纳人民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热爱祖国不仅体现在血脉传承中,更体现在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持和奉献中。他们的奉献,是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持。当年迁徙路上的家国情怀,如今已化作“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践,在戈壁星空下代代传承。一首时代赞歌,绘就民族团结的瑰丽画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民族地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美丽的额济纳可爱的家乡,你生机蓬勃日益向上,各族人民团结向党,改革开放意志坚强,同心协力建设家乡,草原兴旺驼羊肥壮,啊嗬嗨,啊嗬嗨美丽的额济纳可爱的家乡,我放声高歌把你歌唱…”《美丽的额济纳》,这首由草原夜莺—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唱出了这位额济纳走出去的歌唱家对家乡的热爱,也唱出了额济纳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额济纳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谱写了蓬勃发展的华章。自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过这片土地,额济纳便如同破茧之蝶,开启了经济社会的巨变之旅。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踏上“十四五”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引领下,额济纳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携手奋进,宛如璀璨星辰汇聚,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经济社会发展如骏马奔腾,一路向好。经济能级跃升,从结构优化到三产协同突破。额济纳旗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38.1亿元增至2024年的51.26亿元,年均增长超7%,其中2024年同比增长7.7%,二产增速达24.3%,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农牧业现代化稳步加快,以肉羊、肉牛、骆驼、蜜瓜为核心的产业链日臻完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9.6%。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从曾经的1.4%一路飙升至13%,恰似强劲的引擎;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3万千瓦,商业航天火箭发射基地拔地而起,新兴产业如璀璨星辰般逐步成型,为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动力,推动着额济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疾驰前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服务业提档升级,“金秋胡杨生态文化旅游节”“千年胡杨 百年姻缘主题创意活动”等一系列金字招牌在岁月的打磨下愈发闪亮夺目,旅游人次从2015年的110.6万增至2024年的428万,居延明月夜文化街区成功入选自治区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额济纳文旅火爆出圈,将“热流量”转化为了“长留量”。生态治理深化,从工程建设到系统保护升级。自“十三五”末到2024年,额济纳全力以赴重治理、强保护,生态底蕴更加深厚。2024年完成西荒二期项目123.5万亩,草原保护与建设177.2万亩,义务植树13.7万株,草畜平衡指数严控在10%以内。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黑河生态调度成果斐然,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再度呈现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盛景,不断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秀美篇章。民生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民生保障全面加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44910元增至2024年的54641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906元增至34229元,分别增长21.7%和27.2%。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均衡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倾情倾力惠民生、添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长期以来,额济纳旗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绩更是斐然。自1983年以来,先后涌现出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级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4名,自治区级先进集体23个、先进个人13名,盟级先进集体59个、先进个人71名。额济纳旗2005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旗”、201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称号,东风镇2019年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东风镇宝日乌拉嘎查党支部2024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些数据的背后,是额济纳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如磐石的信念与矢志不渝的忠诚担当。额济纳旗各族群众恰似胡杨的根系般紧紧缠绕在一起,齐心协力编织着边疆稳定、民族和谐的幸福图景。当火箭尾焰与胡杨金叶在蓝天下共舞,当长调的悠扬与工业的轰鸣合成时代和声,额济纳人用胡杨般的坚韧,为“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写下最鲜明的注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卷轴上,写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华彩篇章。东归的马蹄声里有民族认同的觉醒,迁徙的牧歌里有国家至上的豪情,新时代的交响里有共同体意识的升华…从东归先驱的“归心之路”,到航天牧民的“奉献之路”,再到新时代的“发展之路”,额济纳旗用三首时代鉴歌串联起三百年家国春秋、串联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长脉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额济纳儿女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蒙古马般一往无前的姿态,精心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金字招牌,在巩固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勇毅前行,续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华彩篇章,让团结奋进的光芒如璀璨朝阳,照亮额济纳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初审:雒桂娟复审:刘智终审:布音赛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在祖国北疆的广袤大地上,额济纳旗如一枚凝结着千年文明的琥珀,封存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鎏金年轮。从乌孙属地再到现如今的额济纳旗,千百年来,生活在额济纳大地的各民族在迁徙、贸易、碰撞中,交流融合、互鉴共生……当胡杨林的金浪无数次漫过戈壁的褶皱时,额济纳人民以历史为笔、时代为墨,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勤劳,在三首跨越时空的旋律里,挥毫出热爱祖国的赤忱底色、无私奉献的精神标高与团结奋进的壮丽篇章,不断地诉说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焕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接续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故事。

一曲东归序曲,点燃跨越三百年的爱国星火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辽阔的伏尔加河畔,

我们的部众秘密集结,

誓死严守东归秘密…

我们无畏尖刀利炮,

趁着暮色翻越山岗

上苍会保佑我们平安回归祖国…”

《辽阔的伏尔加河》,阿拉善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格日勒演唱的这首长调在额济纳传唱了三百多年,它生动地描绘了土尔扈特部在异国他乡为回归祖国所做的秘密准备,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这首长调传唱的不仅是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壮举,更是额济纳旗民族团结的血脉传承。

当苍劲的长调穿透岁月的雾霭,仿若将时光的沙漏倒转回十七世纪那片风起云涌的天地。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土尔扈特部首领阿拉布珠尔率五百部众,以“礼佛”为号,自伏尔加河启程,在沙俄的铁蹄阴影下,如衔着希望之种的候鸟,于茫茫天地间开辟出一条归国的秘径,拉开了土尔扈特部数万人回归祖国的序幕,也为后续的万里东归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并非寻常的迁徙,而是一个民族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与回望。

史料的扉页间,清晰记载着他们的赤诚:阿拉布珠尔一行至西藏礼佛后,因准噶尔部阻断归途,毅然抉择留守祖国边疆。清康熙皇帝感其忠勇,赐牧党河、色尔腾,后又迁至额济纳河流域,建立“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这群被尊为“东归先驱”的勇士,在戈壁深处搭起第一顶蒙古包,于额济纳河畔种下第一株胡杨,更在伏尔加河畔的同胞心田播下“归心似箭” 的种子。七十二载光阴流转,当渥巴锡汗率十七万部众踏上东归之路时,阿拉布珠尔的后裔早已在额济纳,为那充满险峻山川、浩瀚沙漠和尖刀厉炮的万里归国路竖起指引的“灯塔”。

土尔扈特部跨越万里东归的壮举,在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乾隆皇帝曾以“慕化归宗”四字,道尽这段传奇背后的文化向心力。而回望这段历史,更见其深远意义,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永恒见证,是爱国情怀与家国认同的壮丽诗篇。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8月24日在承德博物馆考察时说:“土尔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要回到祖国,这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向心力。”这段跨越时空的归途,始终在诉说着关于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永恒命题。

《辽阔的伏尔加河》的旋律里,藏着额济纳人不朽的精神密码:三百年前,额济纳土尔扈特部作为东归先驱,以无畏勇气奏响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序章,他们的回归不仅是对祖国的眷恋和向往,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认同;三百年后,这份“万里归心”早已融入血脉,成为额济纳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鲜活的注脚。在新时代,额济纳人民继承先辈的爱国精神,始终心向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三次迁徙壮歌,铸就“最好牧场为航天”的草原丰碑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东西两河牧草地,

清泉渗流美如镜,

赶着五畜家当,

依恋不舍的搬迁去,

额济纳我的故乡啊,

是我先祖永眠之地,

步步回眸不舍,

泪珠犹如珠帘不停流下…” 

《额济纳的西边》,这是额济纳旗牧民策日玛老人创作的一首歌,这首歌浸满了这位老额吉一辈子的思念和泪水,承载着三段刻骨铭心的迁徙往事,更见证着额济纳人民与祖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的壮丽篇章。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额济纳和平解放,自此,额济纳旗各族群众发展成为更具包容性、凝聚力、统一性的命运共同体,不断书写辉煌灿烂的共同历史。

时间来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新中国把铸造利剑的摇篮选在额济纳的时候,为了国家航天事业的崛起,为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圆梦,万里东归的额济纳土尔扈特人离开生活了二百多年难以割舍的故土,迁出最为丰美的牧场,开启了前后历经12年的新迁移之旅,辗转迁徙11万平方公里,谱写了共和国国防建设史上的一次历史壮举。 

1957年秋,中央军委批准了《关于建设导弹靶场和试验场的规划(草案)》,决定立即着手建设第一个导弹综合性试验靶场。经过紧张的空中和地面勘察,走遍东北、华北、西北,1958年3月,最终将靶场地点选在了内蒙古额济纳旗。导弹靶场保密要求很高,要划定严格的军事禁区,禁区内不能有任何人员居住,额济纳旗府所在地青山头一带的牧民要搬迁。

为了发展需要,才从赛汉陶来搬迁至水草丰美的宝日乌拉不到一年的人们,又要继续搬迁。中央军委划定的禁区范围,约占全旗面积的三分之一,禁区内有260多户牧民,1100多人,约占当时全旗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牲畜7万多头(只),约占全旗牲畜的一半,要求5月底前青山头一带人畜、寺庙全部迁出,7月底前老西庙以南地区人畜迁出,9月底前全部搬迁完毕。

此次搬迁涉及范围广、规模大,且过程极为艰难。为确保搬迁顺利,额济纳旗委、政府与靶场部队多次磋商、反复酝酿。在旗委政府的大力宣传带动下,从动员到离开,额济纳260多户牧民、两座寺庙、7万多头牲畜的搬迁一共用了大约1个月时间,提前完成了搬出任务,原路返回至赛汉陶来,让出了6万平方公里的草场。

随着航天城的逐步扩建,1959 年,额济纳旗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集中人口发展经济,又从赛汉陶来搬迁至达来呼布。就这样,在沙漠与戈壁之中,这场迁徙依旧持续了12年之久。在这12年里,额济纳人三次全员搬迁,把水草最为丰美的牧场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舍弃经营了200多年的基础设施、承担了搬迁中所有的个人损失,但是整个搬迁过程中,没有一户牧民,对国家提出过任何要求,无怨无悔、毅然决然奔赴搬迁。一些搬迁牧民,曾两次穿越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相当于把京广高铁来回坐三遍,只不过没有铁轨,没有空调,只有无尽的戈壁与荒漠在脚下翻滚。那段岁月,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这些在沙漠、戈壁中的迁徙痕迹,比任何文字都更真实地记录着当年的艰辛。

这种为了国家需要,义无反顾的背后,实际上凝聚着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方面的一系列努力。1947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比新中国成立早了两年多,这一伟大创举,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共商建国大业的会议上,内蒙古不仅作为唯一的省级代表团参加,而且她率先实践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这项制度78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民族工作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体现着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各民族最高利益,也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东归先驱的后人们而言,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不再像祖先那样寄人篱下,第一次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选择家园和生活,这不能不让这个颠沛流离了几个世纪的部族感动…

作为搬迁亲历者的策日玛老人说:“这个火箭和飞船,是从我们先辈的故土上发射出去的,这是我们祖辈的荣耀,只有被记载下来了,我们的后代子孙们才能永远铭记这段光荣的历史。”“追星大叔”—赛汉陶来苏木牧民卫其勒格其的草场见证了6次神舟飞船着陆,他穿着民族服饰在搜救现场忙碌,坚定地说:“航天员平安回来比什么都重要!”

这就是额济纳,这就是额济纳人。虽然,三次迁徙,三次“割爱”,离开先祖世代经营的牧场,总是依依不舍,但是额济纳人用牺牲和奉献,深刻诠释着“国”与“家”的分量。如果你问,为国家需要付出一切值得吗?额济纳人民用十余年搬迁路给出了最铿锵有力的回答—值得!正因为额济纳人义无反顾的搬迁,才造就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等一座座耸入云天的航天丰碑,成为了共和国崛起之路上永远不可磨灭的重要印记。

岁月流转,迁徙者的后代在这片土地续写新篇。1992年以来,额济纳旗连续7次荣获“国家双拥模范县”称号,9次被评为“自治区级双拥模范旗”。额济纳人民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热爱祖国不仅体现在血脉传承中,更体现在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持和奉献中。他们的奉献,是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持。当年迁徙路上的家国情怀,如今已化作“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践,在戈壁星空下代代传承。

一首时代赞歌,绘就民族团结的瑰丽画卷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民族地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美丽的额济纳可爱的家乡,

你生机蓬勃日益向上,

各族人民团结向党,

改革开放意志坚强,

同心协力建设家乡,

草原兴旺驼羊肥壮,

啊嗬嗨,啊嗬嗨

美丽的额济纳可爱的家乡,

我放声高歌把你歌唱…”

《美丽的额济纳》,这首由草原夜莺—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唱出了这位额济纳走出去的歌唱家对家乡的热爱,也唱出了额济纳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额济纳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谱写了蓬勃发展的华章。

自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过这片土地,额济纳便如同破茧之蝶,开启了经济社会的巨变之旅。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踏上“十四五”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引领下,额济纳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携手奋进,宛如璀璨星辰汇聚,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经济社会发展如骏马奔腾,一路向好。

经济能级跃升,从结构优化到三产协同突破。额济纳旗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38.1亿元增至2024年的51.26亿元,年均增长超7%,其中2024年同比增长7.7%,二产增速达24.3%,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农牧业现代化稳步加快,以肉羊、肉牛、骆驼、蜜瓜为核心的产业链日臻完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9.6%。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从曾经的1.4%一路飙升至13%,恰似强劲的引擎;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3万千瓦,商业航天火箭发射基地拔地而起,新兴产业如璀璨星辰般逐步成型,为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动力,推动着额济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疾驰前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服务业提档升级,“金秋胡杨生态文化旅游节”“千年胡杨 百年姻缘主题创意活动”等一系列金字招牌在岁月的打磨下愈发闪亮夺目,旅游人次从2015年的110.6万增至2024年的428万,居延明月夜文化街区成功入选自治区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额济纳文旅火爆出圈,将“热流量”转化为了“长留量”。

生态治理深化,从工程建设到系统保护升级。自“十三五”末到2024年,额济纳全力以赴重治理、强保护,生态底蕴更加深厚。2024年完成西荒二期项目123.5万亩,草原保护与建设177.2万亩,义务植树13.7万株,草畜平衡指数严控在10%以内。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黑河生态调度成果斐然,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再度呈现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盛景,不断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秀美篇章。

民生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民生保障全面加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44910元增至2024年的54641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906元增至34229元,分别增长21.7%和27.2%。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均衡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倾情倾力惠民生、添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长期以来,额济纳旗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绩更是斐然。自1983年以来,先后涌现出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级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4名,自治区级先进集体23个、先进个人13名,盟级先进集体59个、先进个人71名。额济纳旗2005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旗”、201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称号,东风镇2019年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东风镇宝日乌拉嘎查党支部2024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额济纳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如磐石的信念与矢志不渝的忠诚担当。额济纳旗各族群众恰似胡杨的根系般紧紧缠绕在一起,齐心协力编织着边疆稳定、民族和谐的幸福图景。

当火箭尾焰与胡杨金叶在蓝天下共舞,当长调的悠扬与工业的轰鸣合成时代和声,额济纳人用胡杨般的坚韧,为“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写下最鲜明的注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卷轴上,写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华彩篇章。

东归的马蹄声里有民族认同的觉醒,迁徙的牧歌里有国家至上的豪情,新时代的交响里有共同体意识的升华…从东归先驱的“归心之路”,到航天牧民的“奉献之路”,再到新时代的“发展之路”,额济纳旗用三首时代鉴歌串联起三百年家国春秋、串联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长脉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额济纳儿女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蒙古马般一往无前的姿态,精心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金字招牌,在巩固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勇毅前行,续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华彩篇章,让团结奋进的光芒如璀璨朝阳,照亮额济纳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初审:雒桂娟

复审:刘智

终审:布音赛

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威尼斯人博彩 123 十大菠菜台子 澳门赌场官网直营 十大菠菜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