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蒙协作持续深化的坚实基础上,兴安盟积极实施以“培根育苗”“共筑家园”“连心交融”为核心的“三项计划”,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新一轮京蒙协作启动以来,兴安盟已获得北京市级及区级援助资金14.41亿元,实施项目531个,为“三项计划”的扎实推进提供了强劲动能。
培根育苗——青少年交流育时代新人
深化教育协作。兴安盟依托京蒙协作平台,构建多层次教育融合体系。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动全盟158所学校与北京91所优质学校深度结对,其中科右中旗第三中学纳入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阿尔山市第一中学由北京二中教育集团托管,实现教育理念与资源的跨区域互嵌。
创新师资培育。实施“京师领航行动”,累计邀请233名北京名师赴兴安盟开展示范教学,送教课程达1478场,覆盖教师1.2万人次,显著提升本土教学水平。职业教育聚焦产业需求,3所中等职业学校加入“4+5+N”京蒙职教联盟,共建实训基地与精品课程资源库,同时开展订单式培训29期,精准培养973名农牧业技术、旅游服务等本土急需人才。
职教研学融合。3所中职学校加入“4+5+N”京蒙职教联盟,共建实训基地及精品课程。2024年建成“兴安北京中学/小学/幼儿园”研学基地,开展“草原少年进京城”“北京学子访兴安”双向交流,年均惠及青少年超5000人次。
共筑家园——深化互嵌建幸福共同体
产业载体互嵌。共建12个产业园区,吸引89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超25亿元。其中扎赉特旗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创新“我在扎赉特有一亩田”订单农业模式,带动276户种植户增收,其中57户为脱贫户,获评全国消费帮扶典型案例;科右前旗草产业园引入全国唯一中科羊草种子包衣生产线,带动1000人就业,年人均增收1.2万元。
科技赋能农业。2024年推广生物育种大豆30.53万亩,亩产提高15%,建成全国最大生物育种大豆基地;兴安北京科技园吸引73家企业入驻,聚焦生物育种、低碳能源领域。
各族交融共业。兴安盟投入350万元实施劳务协作专项行动,发放盟外务工交通补贴每人每年500元,企业用工奖补最高每家20万元。在科右前旗番茄公社等7个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蒙古族刺绣产业培训1.47万人次,汉族与蒙古族绣娘共组生产班组,带动2.1万人就业。
连心交融——旅游促“三交”展北疆瑰丽
跨域联心品牌拓销。2024年兴安盟那达慕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特邀云南石林县、吉林前郭县作为民族团结友好旗县参会,三地签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建联盟框架协议》。开展“传旗兴选”“特门郭勒草地羊进京”“我去草原抱只羊”等活动,带动地方农畜和文旅产业的同时创新了京蒙合作形式,进一步深化了对口帮扶工作。
智旅赋能云享北疆。阿尔山旅游度假区在京蒙协作支持下创建成为内蒙古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冰雪那达慕成为多民族游客体验北疆风情的标志性活动。初步建成“1+4+N”的游客咨询服务格局,通过建立阿尔山游客服务中心,推出旅游度假区小程序,打造“暖暖的阿尔山”品牌,实现旅游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
驿网织情共筑“三交”。兴安盟2024年新建12个旅游驿站覆盖乌兰毛都、阿尔山等景区,配备86名蒙汉双语人员,设民族团结窗口提供非遗体验、特产展销等综合服务,累计接待游客18.7万人次。同步升级 “一部手机游兴安” 智慧平台,接入北京市“文旅一张网”系统,实现预约、导览、投诉跨省通办,服务效率提升40%。在突泉县曙光花海等示范点嵌入“云端认养”互动屏,年内促成320组京蒙家庭结对。
兴安盟以京蒙协作为强大引擎,通过“三项计划”的深入实施,在产业互嵌、教育共享、文旅共融等多维度发力,有力推动了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层面的全方位嵌入。从共学共进的校园到共建共享的产业园区,再到共赏共乐的文旅场景,一幅民族团结、区域协同、繁荣发展的兴安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京蒙协作“三项计划”浇灌的团结交融之花,正结出千里同心、携手奋进的丰硕成果,为北疆大地谱写着守望相助、共同富裕的时代华章。
初审:苏日古嘎、刘帅
复审:李萨如拉
终审:青格乐
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兴安盟|京蒙同心育繁花“三项计划”映北疆, 在京蒙协作持续深化的坚实基础上,兴安盟积极实施以“培根育苗”“共筑家园”“连心交融”为核心的“三项计划”,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新一轮京蒙协作启动以来,兴安盟已获得北京市级及区级援助资金14.41亿元,实施项目531个,为“三项计划”的扎实推进提供了强劲动能。培根育苗——青少年交流育时代新人深化教育协作。兴安盟依托京蒙协作平台,构建多层次教育融合体系。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动全盟158所学校与北京91所优质学校深度结对,其中科右中旗第三中学纳入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阿尔山市第一中学由北京二中教育集团托管,实现教育理念与资源的跨区域互嵌。创新师资培育。实施“京师领航行动”,累计邀请233名北京名师赴兴安盟开展示范教学,送教课程达1478场,覆盖教师1.2万人次,显著提升本土教学水平。职业教育聚焦产业需求,3所中等职业学校加入“4+5+N”京蒙职教联盟,共建实训基地与精品课程资源库,同时开展订单式培训29期,精准培养973名农牧业技术、旅游服务等本土急需人才。职教研学融合。3所中职学校加入“4+5+N”京蒙职教联盟,共建实训基地及精品课程。2024年建成“兴安北京中学/小学/幼儿园”研学基地,开展“草原少年进京城”“北京学子访兴安”双向交流,年均惠及青少年超5000人次。共筑家园——深化互嵌建幸福共同体产业载体互嵌。共建12个产业园区,吸引89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超25亿元。其中扎赉特旗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创新“我在扎赉特有一亩田”订单农业模式,带动276户种植户增收,其中57户为脱贫户,获评全国消费帮扶典型案例;科右前旗草产业园引入全国唯一中科羊草种子包衣生产线,带动1000人就业,年人均增收1.2万元。科技赋能农业。2024年推广生物育种大豆30.53万亩,亩产提高15%,建成全国最大生物育种大豆基地;兴安北京科技园吸引73家企业入驻,聚焦生物育种、低碳能源领域。各族交融共业。兴安盟投入350万元实施劳务协作专项行动,发放盟外务工交通补贴每人每年500元,企业用工奖补最高每家20万元。在科右前旗番茄公社等7个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蒙古族刺绣产业培训1.47万人次,汉族与蒙古族绣娘共组生产班组,带动2.1万人就业。连心交融——旅游促“三交”展北疆瑰丽跨域联心品牌拓销。2024年兴安盟那达慕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特邀云南石林县、吉林前郭县作为民族团结友好旗县参会,三地签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建联盟框架协议》。开展“传旗兴选”“特门郭勒草地羊进京”“我去草原抱只羊”等活动,带动地方农畜和文旅产业的同时创新了京蒙合作形式,进一步深化了对口帮扶工作。智旅赋能云享北疆。阿尔山旅游度假区在京蒙协作支持下创建成为内蒙古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冰雪那达慕成为多民族游客体验北疆风情的标志性活动。初步建成“1+4+N”的游客咨询服务格局,通过建立阿尔山游客服务中心,推出旅游度假区小程序,打造“暖暖的阿尔山”品牌,实现旅游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驿网织情共筑“三交”。兴安盟2024年新建12个旅游驿站覆盖乌兰毛都、阿尔山等景区,配备86名蒙汉双语人员,设民族团结窗口提供非遗体验、特产展销等综合服务,累计接待游客18.7万人次。同步升级 “一部手机游兴安” 智慧平台,接入北京市“文旅一张网”系统,实现预约、导览、投诉跨省通办,服务效率提升40%。在突泉县曙光花海等示范点嵌入“云端认养”互动屏,年内促成320组京蒙家庭结对。兴安盟以京蒙协作为强大引擎,通过“三项计划”的深入实施,在产业互嵌、教育共享、文旅共融等多维度发力,有力推动了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层面的全方位嵌入。从共学共进的校园到共建共享的产业园区,再到共赏共乐的文旅场景,一幅民族团结、区域协同、繁荣发展的兴安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京蒙协作“三项计划”浇灌的团结交融之花,正结出千里同心、携手奋进的丰硕成果,为北疆大地谱写着守望相助、共同富裕的时代华章。 初审:苏日古嘎、刘帅 复审:李萨如拉 终审:青格乐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在京蒙协作持续深化的坚实基础上,兴安盟积极实施以“培根育苗”“共筑家园”“连心交融”为核心的“三项计划”,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新一轮京蒙协作启动以来,兴安盟已获得北京市级及区级援助资金14.41亿元,实施项目531个,为“三项计划”的扎实推进提供了强劲动能。
培根育苗——青少年交流育时代新人
深化教育协作。兴安盟依托京蒙协作平台,构建多层次教育融合体系。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动全盟158所学校与北京91所优质学校深度结对,其中科右中旗第三中学纳入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阿尔山市第一中学由北京二中教育集团托管,实现教育理念与资源的跨区域互嵌。
创新师资培育。实施“京师领航行动”,累计邀请233名北京名师赴兴安盟开展示范教学,送教课程达1478场,覆盖教师1.2万人次,显著提升本土教学水平。职业教育聚焦产业需求,3所中等职业学校加入“4+5+N”京蒙职教联盟,共建实训基地与精品课程资源库,同时开展订单式培训29期,精准培养973名农牧业技术、旅游服务等本土急需人才。
职教研学融合。3所中职学校加入“4+5+N”京蒙职教联盟,共建实训基地及精品课程。2024年建成“兴安北京中学/小学/幼儿园”研学基地,开展“草原少年进京城”“北京学子访兴安”双向交流,年均惠及青少年超5000人次。
共筑家园——深化互嵌建幸福共同体
产业载体互嵌。共建12个产业园区,吸引89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超25亿元。其中扎赉特旗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创新“我在扎赉特有一亩田”订单农业模式,带动276户种植户增收,其中57户为脱贫户,获评全国消费帮扶典型案例;科右前旗草产业园引入全国唯一中科羊草种子包衣生产线,带动1000人就业,年人均增收1.2万元。
科技赋能农业。2024年推广生物育种大豆30.53万亩,亩产提高15%,建成全国最大生物育种大豆基地;兴安北京科技园吸引73家企业入驻,聚焦生物育种、低碳能源领域。
各族交融共业。兴安盟投入350万元实施劳务协作专项行动,发放盟外务工交通补贴每人每年500元,企业用工奖补最高每家20万元。在科右前旗番茄公社等7个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蒙古族刺绣产业培训1.47万人次,汉族与蒙古族绣娘共组生产班组,带动2.1万人就业。
连心交融——旅游促“三交”展北疆瑰丽
跨域联心品牌拓销。2024年兴安盟那达慕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特邀云南石林县、吉林前郭县作为民族团结友好旗县参会,三地签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建联盟框架协议》。开展“传旗兴选”“特门郭勒草地羊进京”“我去草原抱只羊”等活动,带动地方农畜和文旅产业的同时创新了京蒙合作形式,进一步深化了对口帮扶工作。
智旅赋能云享北疆。阿尔山旅游度假区在京蒙协作支持下创建成为内蒙古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冰雪那达慕成为多民族游客体验北疆风情的标志性活动。初步建成“1+4+N”的游客咨询服务格局,通过建立阿尔山游客服务中心,推出旅游度假区小程序,打造“暖暖的阿尔山”品牌,实现旅游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
驿网织情共筑“三交”。兴安盟2024年新建12个旅游驿站覆盖乌兰毛都、阿尔山等景区,配备86名蒙汉双语人员,设民族团结窗口提供非遗体验、特产展销等综合服务,累计接待游客18.7万人次。同步升级 “一部手机游兴安” 智慧平台,接入北京市“文旅一张网”系统,实现预约、导览、投诉跨省通办,服务效率提升40%。在突泉县曙光花海等示范点嵌入“云端认养”互动屏,年内促成320组京蒙家庭结对。
兴安盟以京蒙协作为强大引擎,通过“三项计划”的深入实施,在产业互嵌、教育共享、文旅共融等多维度发力,有力推动了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层面的全方位嵌入。从共学共进的校园到共建共享的产业园区,再到共赏共乐的文旅场景,一幅民族团结、区域协同、繁荣发展的兴安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京蒙协作“三项计划”浇灌的团结交融之花,正结出千里同心、携手奋进的丰硕成果,为北疆大地谱写着守望相助、共同富裕的时代华章。
初审:苏日古嘎、刘帅
复审:李萨如拉
终审:青格乐
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