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盟市动态

  • ​代表委员话“铸牢”|全国人大代表王旺盛:为推进...

    2025-03-12 朗读

    ​代表委员话“铸牢”|全国人大代表王旺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呼伦贝尔力量,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民族画报特别策划“代表委员话‘铸牢’”专栏,聆听代表委员“铸牢”心声,展示各地各部门“铸牢”举措,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全国人大代表、呼伦贝尔市委书记王旺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多次强调‘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标志着我们党对边疆治理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形势下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国人大代表、呼伦贝尔市委书记王旺盛。(马建兵 摄影)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地处祖国北疆,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呼伦贝尔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伟德体育的大力支持关怀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兴边富民行动持续深化,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王旺盛表示,呼伦贝尔市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向鲜明嵌入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 供图)呼伦贝尔市以党建为引领,全方位深化京蒙协作,积极推动呼伦贝尔市与北京党员干部群众“结对子”,联动抓好旅游产品推介、农畜产品直销等工作,既让“京蒙一家亲”亲上加亲,又能带动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挖掘北疆文化宝藏,依托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戍边文化等多元文化,通过打造“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更加有力地融入和支撑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广泛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大精神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警民共筑平安呼伦贝尔。(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 供图)❖额尔古纳河湿地。(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 供图)❖呼伦贝尔市伊敏河沿河夜景。(何亮 摄影)呼伦贝尔市深耕兴边富民事业,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工程,着力打造边境旅游目的地,实施边境“五个共同”宣教长廊等重点项目,持续改善边疆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边疆地区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推动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呼伦贝尔市着力打造边境旅游目的地。图为游客在满洲里口岸。(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 供图)王旺盛说:“希望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一体化实施公路、高铁、通航机场和信号塔等建设项目,并纳入‘十五五’等长期专项规划,系统解决边境地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短板问题,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提供:张艺菲,侯艺(实习生)审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通辽市科尔沁区:互嵌共融促和谐 美美与共一家亲

    2025-03-04 朗读

    通辽市科尔沁区:互嵌共融促和谐 美美与共一家亲, 2024年以来,通辽市科尔沁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着力在“融”字上下功夫,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效促进各族群众逐步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着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一、串点成线,绘制“空间互嵌科区样板”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科学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扎实推进基层群众基本生活设施建设,总投资1.6亿元实施第四幼儿园、铁南片区新建学校及体育公园等4个项目,全面优化教育均衡布局;投资2.82亿元围绕中医院病房改造、第四人民医院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等8个项目,全面优化医疗服务水平;总投资4.61亿元实施主城区雨水管网改造、道路建设、供热管网改造等11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对9个街道、66个小区进行排污、供热、路面硬化等方面的改造,为各族居民在空间上的嵌入提供有力条件。积极探索创新“融居驿站”“1515”(聚焦一条主线、围绕五个工作原则、提供15项均等化惠民公共服务)城市民族工作法,在科尔沁区10个苏木镇、5个国有农牧场、11个街道、334个嘎查村、25个分场、112个社区实现了信息采集、互动交往、就医就学等15项服务业务与民族工作的融合供给,全面构建守望相助、心手相牵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二、文润北疆,抓实“文化互嵌思想基础”“节日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聚会。”科尔沁区坚持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把社区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以“一周两月”、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深挖版画、皮雕技艺等资源,举办社区邻里节、文体联谊、诗歌朗诵等活动,让“我们的节日”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积极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创作了话剧《马走日》、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歌曲《幸福的收获》等18部优秀文艺作品,打造了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精品。以文旅促团结、文旅促交融、文旅促和谐的形式,举办采摘节、农牧民村晚、赛马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三、因地制宜,提升“经济互嵌造血功能”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稳定就业为关键,依托科尔沁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近10场,提供招聘岗位23万余个,各族群众参与人数21.5万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85个,培养各民族技能人才3524人,积极支持各族群众跨区域就业。累计带动325人成功创业,转移劳动力就业8.06万人,真正使务工群众通过提升自身技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家门口领薪”的愿望。创新推出“事业编制企业用”政策,通过给编制、加保障的方式,在待遇福利、编制落实、考核任用等方面给予各族人才全面保障,为重点企业引才9人,为各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63人。充分发挥地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优势,创造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单产的记录,230万亩良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8.6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3亿斤以上,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开放创新,打通“社会互嵌和谐通道”积极探索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社会治理的智慧方式,将民族工作纳入平安科区建设体系,在科尔沁区21个苏木镇、街道成立“石榴籽调解工作室”,下设453个调解委员会,有人民调解员1784人(在少数民族嘎查村配备双语调解员71人)、村居法律顾问349人,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00余件;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成立“网格+警格”队伍,科尔沁区970余个网格设置110余名包联民警,严密排查各类风险隐患,依法保障各族居民合法权益,在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中,构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健全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康养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人均教育、医疗与文化设施标准,成功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级试点城市。建立健全养老工程,进一步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精心打造温馨养老服务环境。五、凝心铸魂,搭建“心理互嵌暖心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多措并举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利用“敖包云”“科尔沁云”“科尔沁频道”“科尔沁融媒”“科尔沁融声”等媒体平台阵地,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内涵,引导各族群众从心灵深处认同中华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依托“1+26+N”“理响科尔沁”宣讲团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语宣讲团,开展分众化宣讲680余场次,覆盖约21万人次,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科尔沁区乌兰牧骑组织创作18部文艺作品,巡演、展演30余场,覆盖1万余人次,使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成果,通过“润物无声”“精准滴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初审:吉木则   复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   终审:刘智博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籽籽同心深入民心 让石榴花常开...

    2025-03-02 朗读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籽籽同心深入民心 让石榴花常开长盛, 烧烤摊烟火升腾,小吃店笑语喧哗,马路上休闲踱步的游人摩肩接踵,绚丽多彩的霓虹灯照亮整条街道、独具特色的街景小品吸引游人争相打卡。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宽巷子,奶豆腐饼、稀果子羹、老茶汤、烤羊肉串……,一条美食街,充满了醇香浓郁的传统味道,映照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宽巷子美食街人声鼎沸。(来源:回民区融媒体中心)“宽巷子现在共有153家商户,包含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只有我们这个大家庭共同团结奋斗,才能真正促进整个街区的繁荣发展。”旧城宽巷子商会的会长马占光说。美食本就是历史和地域文化的产物,美食食材的获得、食物的制作、贮存和使用过程,都与各民族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点息息相关,蕴含深刻的民族文化内蕴。在宽巷子改造过程中,回民区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推动民族团结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有机融合。红彤彤的古风灯笼悬挂在整个街道上空,彩色人行道带着回忆的温度铺满街巷,醒目“惹眼”的招牌兼顾区域风貌及时尚靓丽的现代感,造型为传统小吃焙子、烧麦、糖枣等的街景小品创意融合传统文化的魅力、人间烟火的感染力,向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推介着传统美食,讲述着民族交流融合故事。外地游客品尝宽巷子传统美食。(来源:回民区融媒体中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更好绽放,近年来,回民区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美食年货节”“杏花节”“美食品鉴促销”等特色活动,成为各族居民群众的交流平台。通过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牢牢扎根,回民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果实也格外甜蜜。近年来,回民区不断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取得积极成效。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以民生为纽带,连接全区各族群众,凝聚人心。回民区注重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不断织密社区“服务网”,搭建民族“大融合”平台。在光明路办事处,“向阳花工作室”、夕阳红健康活动室等平台让各族群众生活共融、情感互动;在盐站西巷社区,小区议事会通过“居民提、三方议、集体决、群众评”四步走,共同商议解决,并实实在在化解矛盾;孔家营社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依托网格化管理、党群服务中心、红石榴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有机融合。近年来,回民区以务实之举夯实民生基础,切实将居民群众的“糟心”转化为“安心”,以实际行动为各族群众增福祉,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让民族团结工作可触可感可及。发挥多元一体优势,关键是要不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回民区突出宣传阵地牵引力,讲好各民族“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故事,拉近各民族心与心的情感距离。理论宣讲有声有色,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宣讲活动,将“书面语”变成“家常话”,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红色名片。三顺店社区以“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为契机,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西机务段社区通过精心策划的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典型事迹,积极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通道北街社区依托“石榴籽心连心”文艺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送法进社区”等活动,举办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盛世华章颂祖国 砥砺奋进谱新篇”等一系列文艺演出惠民活动,持续丰富辖区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传承传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团结广场夜景。(来源:回民区融媒体中心)正如团结广场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回民区,各族群众亲如一家,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创造出像石榴一样红火的日子、甘甜的未来。  作者:费娟核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审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扎赉特旗“村TV”唱响北疆文化新乐章 谱写乡村振...

    2025-03-02 朗读

    ​扎赉特旗“村TV”唱响北疆文化新乐章 谱写乡村振兴幸福曲, 阿尔本格勒镇“唱响北疆”农牧民汇演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的田间地头、文化广场上,一场场由农牧民自编自演的“全民村TV”文艺汇演正火热上演。作为北疆文化提升行动的生动实践,扎赉特旗以文化为纽带,将“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融入乡村振兴,让基层群众从“看客”变身“主角”,在欢声笑语中涵养文明乡风、凝聚发展合力,绘就出一幅“文化兴、百姓乐、乡村美”的北疆新画卷。文化惠民: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跃升扎赉特旗紧扣“六个行动”部署,以“全民村TV”为载体,创新构建“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文化服务模式。通过“文化村长”驻村指导、“文艺精品走基层”等活动,激发群众创作热情,培育本土文化能人。音德尔镇首场“村TV”从筹备到登台仅用一周时间,二重唱《祖国万岁》、马头琴合奏、萨克斯齐奏等节目轮番上演,村民用质朴的表演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了解,全旗32万农牧业人口中,超10万人常态化参与文化活动,占比达30%。从“送文化下乡”到群众自发“种文化”,扎赉特旗正实现文化服务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北疆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乡风焕新:文化舞台涵养文明新风面对传统陋习抬头难题,扎赉特旗巧用“村TV”搭建文明实践新平台。阿尔本格勒镇“唱响北疆”农牧民汇演中,四胡演奏、诗歌朗诵、舞蹈《逐梦向未来》等节目,既展现民族艺术魅力,更传递勤劳节俭、团结奋进的价值理念。村民们在自导自演中摒弃攀比之风,将舞台变为弘扬文明新风、培育良好家风的“精神课堂”。“周周有看头,月月有亮点”的活动氛围,让“村TV”成为凝聚乡情、促进和谐的载体。正如音德尔镇村民感叹:“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振兴赋能:文化品牌激活乡村活力歌手在音德尔镇首场“村TV”上演出。扎赉特旗深挖“北疆文化”内涵,将“村TV”打造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符号。通过“百姓演、百姓看、百姓评”模式,涌现出《绿色兴安》等一批展现农牧民新风貌的原创节目,塑造了“接地气、聚人气”的乡村文化品牌。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生活,更带动了乡村旅游、手工艺品销售等产业发展,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旗委宣传部副部长韩静表示:“‘村TV’是擦亮‘北疆文化’名片的关键抓手。我们将持续丰富活动形式,让文化既惠民又富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文化沃土滋养北疆新气象从萨克斯与马头琴的共鸣,到安代舞与现代诗的碰撞,扎赉特旗的“村TV”正以文化之力润泽乡村,以创新之笔书写北疆故事。未来,这座农牧业大旗将继续以文化人、以文兴业,让“村TV”的舞台延伸为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奏响新时代北疆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记者:王文亮提供:张艺菲,曹娜(实习生)审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巴彦淖尔:共育团结之花 共绘幸福图景

    2025-03-01 朗读

    巴彦淖尔:共育团结之花 共绘幸福图景,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巴彦淖尔市1个集体、2名个人被党中央和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乌拉特中旗“金石交”文创赋能产业发展民族团结创业模式被国家伟德体育作为典型进行宣传推广;创新开展“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工程”,编创主题歌曲18首、主题剧目12台、文创产品33个,选树典型人物事例45个,举办主题活动274场次……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 记者 付晓龙/摄一个个实例,一组组数据,反映出巴彦淖尔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欣欣向荣的局面。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走好民族团结“同心路”。今年,巴彦淖尔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贯彻到各项工作中,把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要求全面落实到各项事业上,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聚力办好两件大事、深化“六个工程”、推进“六个行动”、建设“五高五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动人篇章。凝心铸魂强根基悦耳的驼铃声中,一支红驼宣讲队翻过一座座丘陵山包,来到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开展宣讲。这支红驼宣讲队由镇机关干部、党校教师、派出所民警等21人组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声音和惠民政策送到牧民身边,实现边境牧民宣传教育全覆盖。活跃在戈壁草原上的红驼宣讲队 通讯员 刘保婷/摄精雕细琢的铜银器、古朴的羊毛毡制品……走进乌拉特中旗“金石交”同心创业街,各种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去年,乌拉特中旗与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合作,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介绍的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联合开发创新型文旅产品,持续挖掘国宝级文物新价值,不断擦亮非遗新名片。活跃在戈壁草原上的红驼宣讲队 通讯员 刘保婷/摄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次次接地气的理论宣讲、一个个务实有效的举措……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促进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今年,巴彦淖尔市将加快推动文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全面推进理论强基、文化铸魂、校园固本、社会宣教4项工程,讲好“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让各族群众知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惠有多少,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精准发力促团结在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广林村蒙源花菇种植基地,花菇大棚鳞次栉比,棚里菌棒上朵朵花菇撑起褐色的“小花伞”。这是当地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88万元建设的100亩花菇种植产业基地,每棚花菇年产值达10万元,带动农户年增收3万元。“咱们的花菇一年能产6茬,产量和品质稳定,效益也可观,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广林村五组村民赵计善说。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广林村蒙源花菇种植基地 图源自今日乌拉特后旗在位于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的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戈壁红驼养殖基地内,一峰峰骆驼膘肥体壮。挤奶车间里,牧民巴特尔熟练地操作机器,新鲜的驼奶不断流入不锈钢罐。“我把自己的16峰母驼全部寄养在基地,每峰骆驼每年租赁费2400元。我还在基地打工,负责挤奶、赶驼,每月又能收入5000多元。”说起一年的收入,巴特尔喜笑颜开。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戈壁红驼养殖基地 记者 胡东育/摄资金投入、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一项项惠民政策扎实落地、取得成效,一项项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凝聚人心,让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金钥匙。今年,巴彦淖尔市将持续以发展促民生、以民生促团结,坚持强边、安边、固边、富边、睦边一体推进,深入实施水电路讯一体化建设,有效落实“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工作部署,积极谋划在民贸民品领域先行先试,组织民贸民品企业与抵边嘎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民贸民品企业与抵边嘎查互促共赢,多措并举不断改善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不断结出甘甜的硕果。多元共治汇合力“今天的议题是如何发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怎么能全部落实下去,有啥好想法,一家一年出几个工,大伙儿都来说一说。”在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红石榴”民主议事厅,一场民主议事协商会正在进行。近年来,临河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党建为引领,围绕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多做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通过“红石榴”议事厅商量出办法、商量出共识、商量出感情、商量出团结,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调解案件 图源自乌拉特后旗政法2张小桌子、8个小板凳组成的“牧人茶室”,也是乌拉特后旗牧区巡回法庭的矛盾纠纷调解室。每当有牧民群众情绪激动地来到这里“告状”时,庭长巴音那木拉都会让他们先到“牧人茶室”里坐下来喝碗茶、聊聊天。“在交流的过程中,群众的情绪逐渐平复,矛盾也自然而然地化解了。”巴音那木拉说,牧区面积较大,有些牧民因路途遥远来到法庭无法当天返回,法庭还建设了“牧人之家”,为远道而来的牧民提供免费食宿,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以法治之光滋养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河套大地绚丽绽放。多元共治汇合力,共建共享促和谐。今年,巴彦淖尔市将继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以高水平法治服务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促团结、谋发展过程中夯实法治基础,促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强化民族领域法治宣传教育,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在全社会营造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坚持强边、安边、固边、富边、睦边一体推进,深入实施水电路讯一体化建设,筑牢安全稳定屏障。如今,巴彦淖尔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理念深深融入全市各族儿女的心中,成为推动新时代巴彦淖尔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初审:韦嘉复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终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党建引领团教共治共...

    2025-02-20 朗读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党建引领团教共治共育民族团结进步的可靠接班人, 走在乌拉特前旗第三小学“巧手共绘连环画”展区,学生们以画笔为媒介,描绘出《草原英雄小姐妹》《半条被子》和《彝海结盟》等故事的生动情节,串联起一段段各民族和谐共处、相互尊重、携手前行的美好故事。为进一步在青少年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青团乌拉特前旗委员会党支部持续深化同教育局党工委的协作,坚持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坚定政治方向,在共青团、少先队改革新形势下,以“团教+N”模式,培养少先队员成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可靠接班人。团教+理论学习“能够参加红领巾讲解员大赛,我感到非常自豪,参赛的同学们都非常优秀,他们讲述了一段段历史,让我学到了很多。”来自乌拉特前旗苏独仑小学参赛选手武裕轩说。团旗委党支部和教育局党工委共同搭建交流平台,常态化联合举办红领巾讲解员大赛,择优培养22名骨干讲解员,充分发挥优秀红领巾讲解员示范引领作用。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红领巾”专栏,鼓励少先队员参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来讲 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微视频征集活动,用质朴纯真的语言讲好红色故事,传递党的声音。在旗政协文史馆“凝心铸魂跟党走,感恩奋进新征程”美术书法摄影展现场,同学们被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各民族团结向上的发展面貌深深触动。团旗委党支部依托全旗11个苏木镇少工委、15个社区少工委和9个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搭建多元化青少年校外实践平台,将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的“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融互通,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教+仪式教育在乌拉特前旗示范性离队入团仪式上,第六中学2022级薛琪元同学代表新团员进行了发言,他说“我们要珍惜青春年华,珍惜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在奉献、奋斗和创造中领悟青春的瑰丽、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用自己的双手担负起历史的责任,用坚定的信念撑起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脊梁。”团旗委党支部和教育局党工委聚焦青少年思想引领,实行“分批入队”“积分入团”“推优入党”的培养路径,完善“队前教育”和“团队衔接”,推进“阶梯式”一体化育人模式。每年在青年节、建队日等时间节点,联合举办庄严、规范的全旗示范性集中离队入团仪式和分批入队仪式,衔接畅通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此外,共同推进少先队员人人可行、天天可为、阶梯进步的“红领巾争章”活动“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也是团教协作的重要内容。“少先队要坚持情感化、形象化、榜样化、行动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枚‘小石榴籽章’用党的崇高理想、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荣历史和英雄榜样激励引导少年儿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乌拉特前旗第九小学辅导员张莉老师说。团教+主题活动“听说了吗?学校要组织咱们去学面塑和剪纸。”“没错,没错,我也听说了,加入社团一起创作的好作品还能参加各类比赛呢!”校园里,大家兴致勃勃谈论的,是旗第三小学党建引领团教共治的新载体。孩子们以面塑作品的形式复原《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场景,让观展人员赞不绝口。“不管是剪纸、面塑还是摄影,不仅仅是给孩子们一个兴趣启蒙,更多的探索意义是将青少年从学科视野中解放出来,通过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断亲历的过程中,健全家国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杨红燕说。“学校社团建设覆盖人文、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这一探索也是团旗委对县域共青团改革契机的一次抢抓。”团旗委党支部书记王欢说。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促改革、勇创新、强融合,健全完善团教协作长效机制,抓实抓牢学校领域这个基本盘和主阵地,变“各自为阵”为“深度融合”,变“路径依赖”为“模式创新”,变“时时找惯例”为“大胆创先例”。下一步,团旗委党支部还将在统筹联动融合实践上持续发力,不断拓展“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学生共育、团队共管、活动共办、工作共推”的团教协作新格局,进一步巩固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赤峰市:“铸”就民族团结情“融”绘团结幸福年

    2025-02-19 朗读

    赤峰市:“铸”就民族团结情“融”绘团结幸福年, 赤峰市在2025年春节期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打造“文化浸润+服务暖心+民俗传承”三维活动矩阵,累计开展主题活动1200余场次,惠及各族群众86万人次,“铸”就民族团结情,“融”绘团结幸福年,营造喜庆祥和的民族团结氛围。文化浸润强根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全面实施“石榴籽文化惠民工程”,组建乌兰牧骑、非遗传承人、文艺志愿者三支队伍,深入12个旗县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主题巡演。敖汉旗“非遗里的中国年”活动通过皮影戏《昭君出塞》、好来宝《草原儿女心向党》等原创节目,生动展现“三交”历史;巴林右旗博物馆推出“文物会说话”AR互动展,让契丹辽文化遗存焕发现代表达。开展“我在赤峰过大年”短视频大赛,征集各族群众团圆影像2100余条,话题点击量破亿次。敖汉旗“非遗里的中国年”大型文艺演出“我在赤峰过大年”系列短视频志愿服务暖人心,架起交往连心桥梁。积极创新“五心服务”模式,组织2.3万名志愿者开展“暖冬行动”,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红石榴课堂”,通过诗歌会、民族手工艺体验等40项课程促进文化互学;为边境牧民送去“新春暖心包”,配备双语惠民政策手册、智慧养老设备;依托社区“邻里节”举办跨民族家庭结对活动,促成153户家庭签订互助协议。喀喇沁旗开设“红石榴课堂”,图为毛笔字公益课程柳兰社区跨民族家庭结对主题活动民俗传承育新风,厚植文化交融土壤。深入深挖“赤峰年俗密码”,在三大文化遗址公园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红山文化遗址开展“玉龙故里祈丰年”主题活动,复原八千年前祭祀场景;辽上京遗址举办“宋辽茶宴”,再现《茶马互市图》历史情境;二道井子夏家店遗址推出“古今对话”考古盲盒,吸引青少年探寻文化根脉。同步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万家”工程,组织蒙绣、剪纸等56项非遗技艺传习活动,开发“民族大团结”主题文创产品28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克什克腾旗非遗剪纸活动 辽上京遗址举办“宋辽茶宴”主题活动林西县民族团结主题文创产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创新机制促长效,打造北疆示范样板。赤峰市在实践中形成“133”工作法,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通过“文化浸润+服务暖心+民俗传承”三维活动矩阵,打造“15分钟文化体验圈”以机制创新不断激活内生动力。同时,依托古遗址、非遗技艺等文化符号为载体,构建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叙事体系,不断以文化解码强化情感认同,形成“传统节日+民族团结”工作品牌建设,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常态,奋力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赤峰答卷。 阿鲁科尔沁旗原创纪实话剧《情满家园》巴林右旗举办传统祭火仪式 巴林左旗举办“民族大联欢”新春联谊会克什克腾旗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参与达里湖冬捕节宁城县元宵评剧名段演出      

  • 呼和浩特市:各族群众共庆新春佳节 构筑中华民族...

    2025-02-18 朗读

    呼和浩特市:各族群众共庆新春佳节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乙巳蛇年春节是我国春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呼和浩特市着力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通过开展非遗体验和展示、文体娱乐活动、惠民文艺演出、公共文化服务等一系列全民参与、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喜庆、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中,共绘各民族广泛交流、全面交往、深度交融的美好画卷。游客在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庙会戏曲非遗“闹元宵”活动现场赏灯游玩。丁根厚 摄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庙会戏曲非遗“闹元宵”活动现场表演舞龙。丁根厚 摄一、非遗民俗年味足,青城儿女共欢歌呼和浩特市深入挖掘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民俗活动,让各族群众在非遗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玉泉区大召广场举办了“欢欢喜喜过大年——歌游内蒙古 非遗贺新春”为主题的新春文化庙会,通过扭秧歌、大头娃娃、踩高跷等传统非遗社火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互动参与。在塞上老街主舞台创新推出“空中飞龙”表演、昭君形象高跷表演、“千人饺子宴”、综合文艺表演等具有浓郁年味的非遗活动,在烘托节日氛围的同时,展示首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大观园剧场、鸿雁剧场、莫尼山非遗小镇、金地广场举办了二人台、晋剧经典剧目、曲艺专场、儿童剧场等演出,为各族群众带来一场非遗文化的视听盛宴。在莫尼山非遗小镇举办第七届非遗中国年暨首届“奇幻莫尼山”山海经主题灯展,还有打铁花、风火轮、川剧变脸等非遗展示,不仅给各族群众带了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也加深了各族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玉泉区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亮丽北疆 福满青城”2025年呼和浩特市春节主题活动,设有马头琴制作技艺、蒙药制香等非遗技艺展示、“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展示和烧卖、奶制品等地方特色美食推介和年货展销,开展了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文明风尚培育宣传和义剪、中医理疗等便民服务,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把“烟火气”与“幸福味”送到各族群众身边。“昭君”等形象装扮的民间艺人在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庙会上表演高跷。丁根厚 摄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庙会戏曲非遗“闹元宵”活动现场,演员在《青城上元开街秀》上表演。丁根厚 摄二、文博场馆活动多,市民畅享文化年春节期间,呼和浩特市各类文博场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将中国传统节日内涵与文博场馆深厚历史积淀相结合,推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庆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全方位感受首府的别样风采与独特韵味,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呼和浩特博物院以“回望千年 博物北疆·博物馆里过大年”为主题,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推出了“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文物里的年味特展”、“文创+咖啡”文化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呼和浩特博物馆的春节民族体验、将军衙署博物馆的沉浸式情景剧和NPC巡游、五塔寺博物馆的非遗拓印、公主府博物馆的丝带送福、丰州故城博物馆“博物馆里过大年·新春潮玩游园会”、“博物馆里过大年·蛇全蛇美贴贴乐”等打卡活动,充分展现了“北疆文化 青城印记”的独特魅力,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呼和浩特博物院“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呼和浩特博物院发布了“‘博’研青城”研学品牌,推出“币不可少”、“文物里的年味、非遗味道”等岁时节日研学活动。三、冰雪活动“热”力足,全民共度“别样年”呼和浩特市不断丰富优质旅游资源供给,推出形式多样的冰雪活动,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内涵,把冰雪活动打造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春节假期,呼和浩特市共接待国内游客超486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增长15.84%;旅游总花费34.32亿元,较2024年同比增长15.19%。全市纳入监测的景区32家,共接待游客239.21万人次,营业收入9636.24万元。在小年当天,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举办了“第四届呼和浩特欢乐冰雪节”活动,迎百福、写春联、吃麻糖、看晋剧、玩冰雪等特色活动赢得了市民和游客的广泛好评。春节期间,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推出了春节特别主题活动,社火表演、戏曲表演、电音派对、歌手演出、寻宝兑奖、共跳劲舞等众多精彩节目每日轮番上演,让冰雪活动成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共享欢乐的平台。马鬃山滑雪场策划了以“歌游内蒙古·雪舞马鬃山”为主题的雪季系列活动,以节庆活动、赛事活动、趣味活动、惠民活动为四大亮点,配备滑雪服务和特色餐饮,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内蒙古赛马场推出了参观“马文化艺术展”、体验室外冰雪体育项目等活动,通过冰车、雪地飞盘、雪地足球、雪地飞镖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有趣的冰上活动中促进交流、增进感情。“歌游内蒙古 雪舞马鬃山”跨年活动。第四届呼和浩特欢乐冰雪节开幕式。丁根厚 摄

  • 巴彦淖尔市:多种打开方式助力非遗文化沉浸式“破...

    2025-02-13 朗读

    巴彦淖尔市:多种打开方式助力非遗文化沉浸式“破圈”走红, 2025年春节期间,巴彦淖尔市深入挖掘各族群众共有共享的春节文化符号,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各族群众在“非遗”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民俗热”,演绎团结奋进新篇章各地区围绕首个“非遗版”春节,推出非遗传承系列活动,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欢庆的氛围中焕发新生。乌拉特前旗瑞泰社区“瑞蛇庆吉年 民俗闹新春”春节系列活动现场,各族群众汇聚一堂做炸糕、写春联、学剪纸、系中国结、编红灯笼、做糖葫芦,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乌拉特中旗“一镇一品”年货节期间,各类促销、文艺表演、年俗活动如火如荼,热闹非凡,让各族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乌拉特前旗举办写春联活动乌拉特中旗2025年“一镇一品”年货节”现场临河区举办“经典中的中国年”诵读会聚焦“文博热”,引领互动体验新风尚巴彦淖尔市图书馆“古版新韵 巳巳如意”传统木版年画展、市文化馆“赏年画,过大年‘文化馆里赏年画’新春农民画贺岁展、乌拉特前旗“镜头中的年味”摄影作品巡展、五原县“翰墨抒怀 筑梦北疆”迎新春摄影展等,多元展示了春节期间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各族群众富裕幸福的美好景象,让各族群众在赏非遗、看年画、品民俗中共同感受新春的喜悦与温情,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市图书馆举办“古版新韵 巳巳如意”传统木版年画展市文化馆举办“赏年画,过大年‘文化馆里赏年画’新春农民画贺岁展乌拉特前旗举办“镜头中的年味”摄影作品巡展五原县举办“翰墨抒怀 筑梦北疆”迎新春书画、摄影展 聚焦“文艺热”,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各地区聚焦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积极组织开展春晚大联欢、农牧民村晚、二人台展演、迎新春原创歌曲演唱会、新春基层惠民演出等,以民俗为载体、以歌舞为纽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特色民俗文化深度融合,为各族群众献上一场场精彩纷呈、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充分展现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团结友爱、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营造出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和谐共融的节日氛围。“大河欢歌·山舞银蛇”2025年巴彦淖尔市春节联欢晚会“金蛇舞春庆吉年”2025年巴彦淖尔市迎新春农牧民村晚乌拉特前旗2025年迎新春原创歌曲演唱会“弘扬河套文化 唱响大美北疆”河套二人台专场演出“文脉颂中华”非遗晋剧专场演出聚焦“云端热”,拓展文化传播新空间为更好满足各族群众共享文化盛宴,让春节的热闹劲儿不仅在线下,更活跃到“云端”,杭锦后旗推出“非遗贺新春 云享中国年”、“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让各族群众在“云端”感受欢乐、喜庆、祥和的中国年氛围。磴口县推出文化贺新春线上系列活动,精心组织书法、美术、非遗及文艺等优秀文化艺术展示展演,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非遗文化触达每一个角落,架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云上”桥梁。杭锦后旗发布“非遗贺新春 云享中国年”“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磴口县开展“赏年画 过大年”系列作品线上展播活动 聚焦“赛事热”,拓宽文体展示新渠道推动全民健身和节日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创新“体育+文化+铸牢”融合模式,让运动成为大众生活的“新年俗”。春节期间,乌拉特后旗“2025龙跃蛇舞 福耀后旗”驼球贺岁战,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十里八乡的各族群众前来围观,以中华传统节庆活动为载体,持续打响驼球文化特色IP。临河区结合各族群众实际需求,举办“又跑又唱 临河风光”2025年全民健身大拜年健步(跑)走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以体育健身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各族群众身心健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乌拉特后旗“2025龙跃蛇舞 福耀后旗”驼球贺岁战临河区2025年全民健身大拜年健步跑(走)活动聚焦“研学热”,打造文旅产业新场景努力在满足游客多元需求上不断推陈出新,各地区以“歌游内蒙古”品牌创建为引领,整合文旅资源,丰富文旅业态,围绕研学旅行、自驾游、露营体验等,推出“三北奇迹”生态治理游等26条精品线路,5条线路被评为自治区精品旅游线路,特别是“渡·阴山”穿越之旅自驾游“爆火出圈”,为市民和游客的出行游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精彩的文旅体验,使其在游玩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025年春节假日,巴彦淖尔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11.92万人次。 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游客络绎不绝“驼乡之恋 康旅之约”乌拉特后旗“冰雪季”骆驼文化那达慕暨“渡·阴山”汽车越野拉力赛游客们在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年货市集选购商品

  • 通辽市以“主线”为笔打造“非遗版”春节 绘就各民...

    2025-02-13 朗读

    通辽市以“主线”为笔打造“非遗版”春节 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 2025年春节期间,通辽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多彩通辽 欢乐春节”主题,各地精心策划,充分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精心策划一系列全民参与、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线上线下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凝聚了各民族团结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春节期间,通辽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 北疆文化贺新春”2025年新春文化惠民活动,打铁花、麒麟巡游、非遗火壶表演等非遗表演在悦来河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惊艳上演,在西拉木伦广场举办的扭秧歌、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剪纸、烙画、花馍等非遗项目走进旗县社区进行展演,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为各族群众带来一场盛大非遗文化盛宴的同时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各地深入挖掘春节文化内涵,举办了多场文艺展演、惠民演出、艺术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25年通辽市春节联欢晚会以“福满通辽 让爱回家”为主题,将舞蹈、歌曲、情景表演与灯光舞美相结合,直观地呈现出通辽市的发展变化和各族群众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开鲁县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春节节目、库伦旗春节联欢晚会和扎鲁特旗百姓春晚接地气、暖人心,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展示了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欢欢喜喜过大年 北疆文化贺新春”2025年新春文化惠民活动非遗火技表演麒麟巡游中国龙舞表演通辽市“福满通辽 让爱回家”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二、整合丰富旅游文化资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辽市充分利用冬季旅游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旅游路线和景区景点打造,推出一系列特色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辽河畔·文明曙光”体验之旅旅游线路,巧妙串联阿古拉草原旅游区、科尔沁民俗历史文化园、库伦三大寺、奈曼王府、中华牛街非遗特色街区、哈民遗址公园等核心景区,让游客领略通辽独特自然风光,体验当地民俗文化,欣赏民俗项目展演,品尝特色美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精心打造160余项冰雪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不仅丰富了游客的冬季旅游体验,也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冰雪旅游成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共享欢乐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5年春节假期,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77.4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花费19.66亿元。    科左中旗代力吉镇冰上趣味活动  通辽市西拉木伦公园2025年年货节现场 三、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巩固民族团结良好局面通辽市以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非遗版”春节为契机,多维度、立体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讲好民族团结进步通辽故事,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奈曼旗紧扣“铸牢”主线,举办图书馆知识竞答挑战赛、数字阅读推广、春节非遗暨民俗摄影联展等活动,增强市民和游客在活动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辽市文旅广电局组织市乌兰牧骑和文旅企业远赴海南省三亚市参加央视特别节目《中国文旅大联欢》大型文旅直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近720万,触达人群超5.7亿,全网话题词阅读量突破11.3亿。市旗两级开展乌兰牧骑进军营、进高校、进商场、进社区、进企业等多场文艺惠民演出,并在机场、高铁站等地组织开展了春运慰问演出,让回家的市民第一时间感受到家的温暖。市文化馆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北疆文化贺新春”2025年新春文化惠民活动,通过中国龙舞及人偶表演、蒙古马队伍巡街、腰鼓、杂耍及传统秧歌表演等,让市民和游客感受不一样的通辽民俗特色,为蛇年春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奈曼旗图书馆“书春福至 卷意锦绣”2025年写春联、送祝福活动乌兰牧骑队员在通辽市火车站进行春运慰问演出蒙古马队伍巡街

澳门皇冠博彩 澳门博彩官网 365买球平台 十大彩票网赌平台 博彩软件app排名 澳门永利皇宮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