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王慧敏:新疆过年记趣
发布时间:2024-02-26 15:27  来源:道中华   
分享到:
【字体:  

一路走来,天涯萍踪,曾在多个城市度过春节。要说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数新疆了。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区,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新疆都有分布。于是,新疆的年味便烙上了民族融合、习俗相染的特征。

不管是春节,还是古尔邦节,新疆各族人民都会热热闹闹、体体面面过上一回。

春节宴席上少不了少数民族朋友的身影;古尔邦节,汉族人也常常跑去讨个喜庆。如果春节和古尔邦节正好重叠或时日相差不多,那就更热闹了。

2003年的古尔邦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年的古尔邦节比农历春节只晚几天。在古尔邦节的第二天,我去维吾尔族朋友达乌提家拜年。

新疆地面宽展,好活人。所以从历史上看,“口里”那些地狭民众的省份,遇到灾荒年,往往跑到新疆就食。我在新疆结识的许多汉族“疆二代”,父母亲就是困难时期过去的。改革开放后,大家都不愁吃不愁穿了,新疆人的日子就过得更是熨帖。

新疆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常住人口却不足2600万,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型。特别是有些牧区,十里八里没有几户人家。看到茫茫原野上走来一个人,肯定高兴得不要不要的。

在草原上做过客的人,一定都领略过那份酽酽的古道热肠:主人会把最好吃的端出来让你吃,会把新被褥翻出来让你盖,会一碗接一碗把香喷喷的奶茶往你肚里灌。

在牧区喝奶茶,分三个境界:不但让你喝饱,还要让你喝透——浑身冒汗,最后让你喝漏——每过一会儿便要上一趟厕所。

年节待客,就更不用说了。我敢说,论过年招待客人,比新疆人更实诚、更豪气的,恐怕不多。

维吾尔族朋友过年,第一道上的,一般是茶点。那天,我算是大开眼界:但见两米多长的条几上,边边沿沿摆得满满当当。仅面点就有馓子、韭叶子、巴哈力十好几种;干果呢,有巴旦木、核桃仁、蜜枣、沙枣、杏仁、西梅干、葡萄干等林林总总也不下十几种;再加上各种鲜果、糖果,我粗略数了一下,大约有50多个品种。

这些馓子、韭叶子、巴哈力是主妇亲自做的。这是维吾尔族妇女的“基本功”。哪家主妇在这方面欠点火候,脸上可就有点挂不住了。做这些食品,讲究得很。就拿馓子来说,要先把花椒和洋葱在锅里煮,待煮烂后,用这些水来和面。和面与一般的蒸馒头可大不一样,面和得软了不行,硬了也不行。

茶点,只是吃饭的序曲。吃完茶点,桌布铺起来,正餐才算开始。

首先上来的是一盆手抓肉。主人达乌提用小刀削下一块块肉,按照长幼的顺序,用双手依次递给客人。手抓肉,是新疆的家常饭,我吃过很多次,只觉得那次的特别好吃。一夸赞,主人的话匣子便打开了,告诉我:“地道的手抓肉应该这么做,手抓肉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肉质,要选半大的羊羔,宰杀后不要洗,直接丢进锅内煮。边煮边把血沫撇出。先不要放盐,文火慢炖,煮到半熟,开始不停地从锅中舀汤往肉上浇。约三十分钟后再放上花椒、洋葱、盐,旺火去煮……”

吃手抓肉,可千万记得要悠着点——给后面的好东西留点肚子。我的理解,手抓肉,仍是正餐前的垫餐,垫巴好了,有精神了,才开始大快朵颐:你瞧,红烧夹沙、黑白肺子、胡辣羊蹄、大盘鸡、米肠子、熏马肠……一道接着一道,不会少于十多道。

这一道道品下来,早堵到了嗓子眼。

吃不下了?别慌,还没完呢,开始上主食了:馕包肉、烤包子、拌面、油塔子、手抓饭、那仁、曲曲……天哪,你吃得都要翻眼珠了,主人还在一盘接着一盘上。

就新疆人的饮食看,体现了中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特点。那仁,其实是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原来的做法是鸡汤煨好后,将面皮切成方块下进去。维吾尔兄弟把它稍做改造,成了自己过节的主打饮食。曲曲,是界于饺子和馄饨之间的一种食品——显然是向汉族兄弟学的。

能歌善舞,在新疆少数民族身上表现得特别充分。不管到谁家做客,饭毕,都少不了唱上几嗓子或伴着音乐跳上一曲。

在新疆,我先后到十几个少数民族朋友家里拜过年,几乎每个家庭里都有人会演奏乐器,有的还会许多种。那天在达吾提家,记得主人操的是独他尔,他的妹夫用的是小提琴,儿子打着手鼓,还有一个亲属用的是艾捷克。乐声一起,主妇和她的妹妹、女儿率先舞起来,并频频打着手势向客人发出邀请。

在这种欢快的气氛中,哪怕动作再不熟练,也会不甘寂寞,随着音乐跳起来。

生活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似乎生来就有跳舞的基因。新疆舞的特点是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这些动作他们做起来是那样的和谐,一耸脖一抖肩,诙谐幽默,风情无限。

去新疆少数民族朋友家拜年,得给自己留足时间——好客的主人不会轻易放你走的。大家边吃喝边跳舞边聊天,累了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醒了接着来。一般从中午要吃到次日上午。

这与新疆的地域特点有关:以前,新疆许多世居民族都以游牧为主,居住比较分散,亲戚朋友一年难得碰头一次,见了面还不得可着劲儿说道说道。现在,尽管大家都定居了,但这个传统一直留存了下来。拜年的过程,其实也是交友的过程、文化交流的过程、信息沟通的过程。

新疆位居丝路要冲,点点处处都体现出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特点。

就拿乐器为例,汉族的许多乐器,都来源于西域。譬如,胡琴、胡箜篌、琵琶、五弦、忽雷、火不思,都是西域乐器。火不思是突厥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胡。琵琶又称“批把”,汉代刘熙在《释名·释乐器》里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意思是“批把”为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作“批”,向后挑进称作“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者喜欢骑在马上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曾任新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的周吉教授是我的朋友,他传授给了我许多音乐的知识。他说,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直项琵琶在内地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就是直项琵琶。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内地与西域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当时称作“胡琵琶”。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有一次,报社约我写一篇有关筚篥(bì lì)的稿子。说韩国许多中学都有筚篥演奏队,而在我国这种乐器濒临失传。而这种乐器,源自新疆的库车(古称龟兹)。

对于筚篥,我一无所知。便请教周吉老师。周老师给我念了一首唐诗: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

他说,这是唐代李颀写的《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安万善是从西域来的乐师,因善吹筚篥,唐代开元年间,名动京城。一个除夕之夜,著名诗人李颀等五六人围聚在一起饮酒,安万善为之吹筚篥助兴。

筚篥和笳有相同之处,都是竖吹,音色深沉凄怆,古人往往借它抒发伤时感事的情怀。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筚篥是有簧的,只是外形上看,与笳近似,所以人们又把它叫作笳管。

有关筚篥,周老师还告诉我这么一段佳话:唐代的尉迟青是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市)人,以善吹筚篥而闻名。唐德宗时,官拜将军。大历年间,幽州有个叫王麻奴的,善此技,河北推为第一手。王麻奴依仗着有这点技艺就骄傲起来。找到尉迟青门上与之比试,一曲吹毕,自愧不如。麻奴泣涕愧谢,说:“边鄙之人,偶学此艺,实谓无敌;今日幸闻天乐,方悟前非。”表示了对尉迟青的敬佩,此后,两人成了至交。这件事成了我国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说明筚篥在社会上受到普遍喜爱,无论是中原汉族艺人,还是西域来的艺人,经常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龟兹古乐器筚篥从西域传到我国内地又传入到朝鲜和日本,至今在日本奈良正仓院中,还保存着一支我国唐代筚篥,是日本国家藏宝之一。遗憾的是,筚篥在我国已很少有人会演奏……

周吉教授,是继王洛宾之后,新疆又一位杰出音乐家。大学毕业后,他从江苏宜兴来到了新疆。在新疆的40余年间,致力于民族音乐挖掘,尤其在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新疆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开拓性成果,成为新疆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的学科带头人。

现在,传唱新疆的经典歌曲《天山雪松根连根》,就是他谱的曲。

也是2003年那个春节,十几个老艺人在周老师邀请下从南疆皮山来到乌鲁木齐。是时,周老师正在整理《十二木卡姆》有关曲谱,他问我有没有兴趣一同听一听。周老师带我用三个半天,欣赏了全本的维吾尔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大型传统古典音乐史诗,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体。2005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木卡姆》的历史,可追溯到汉唐。十六世纪时,擅长音乐的维吾尔族王妃阿曼尼莎汗将全国最有名的木卡姆艺人集中在一起,对民间木卡姆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规范,形成流传至今的十二支大型套曲。

它是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十二木卡姆》共有曲调三百六十个,连续二十四小时才能演奏完毕;配词选取了维吾尔族古典诗、民间长诗和民间歌谣,长达四千多行。

在新疆凡是有维吾尔族聚集的地方必有木卡姆。劳动之余、丰收之后、抑或是谁家有了喜事,都会请木卡姆艺人演上一场。在南疆采访时,我曾数次领略过民间的木卡姆演出——舞台就在村头的胡杨树下,身后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漫漫沙海,但见数十个彻底忘记年龄和性别的民间艺人扯开嗓子尽情放歌——那是真正的放歌,离近了,直震得耳膜“嗡嗡”作响。萨塔尔、独他尔、热瓦甫、萨帕伊、丹不尔、卡龙、达甫等乐器也都奏出了最大音量,铮铮嗡嗡,响遏流云。那是与天对话,那是与地叫板,那是与世界上的万千生灵一同呐喊。演出场面的壮观、艺人表情的投入以及观众的如醉如痴,无论谁来到现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长期以来,《十二木卡姆》是师徒相传,口传心授。这种传承形式,在岁月风尘的荡涤下,极易耗散。加之《十二木卡姆》体系太庞大了,词意太深奥了,曲牌太绵长了,完整死记硬背下来非常困难,到解放前夕,《十二木卡姆》已濒临失传。解放初期的调查表明,整个新疆只有英吉沙县乌恰乡70多岁的艺人吐尔迪阿洪能完整地唱完十二木卡姆。

为了抢救这个音乐瑰宝,1950年,赛福鼎同志专门向国家文化部请求从北京派音乐专家到新疆相助。文化部派出万桐书、刘炽、刘锋、丁辛等音乐家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开始了艰辛的挖掘、整理工作。他们找到吐尔迪阿洪老人,用一台老式钢丝录音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

面对着成捆成捆的钢丝,工作组采用抽丝剥茧的方式逐个音节去记谱。由于老人的唱词是用古老的察合台语,很多词语已失传,工作组又四下寻访懂察合台语的人帮忙,用了近一年时间,歌词才全部记完。1960年,由北京音乐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两家共同出版了《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这是历史上以曲谱形式将《十二木卡姆》记录下来的第一个版本。由此,拉开了《十二木卡姆》从口头传承到文本传承的序幕……

那次听完老艺人的演唱,周吉先生有个深深的忧虑。那番话,至今言犹在耳:全疆能唱全本木卡姆的已属于凤毛麟角,且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木卡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在消失,传承保护木卡姆迫在眉睫。

距莎车县城五十公里的喀尔苏乡夏布鲁克村,是阿曼尼莎汗的出生地。一次到莎车采访,我曾专程寻访了夏布鲁克村。据说,那位聪慧的女子不但懂音乐,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书法家。

周老师还告诉我一个他的研究成果:京剧与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有着很多关联。

初听,我很是诧异。

听周老师条分缕析后,便觉得有几分道理。但是,因为我不是研究音乐史的,不敢妄下结论,只能把这一观点列出来,就教于方家。

周老师的观点归纳如下:

其一,新疆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吃饭宴客时唱歌跳舞的习惯。而汉族人的习惯则是“食不语,寝不言”。自从元代后,汉人的习惯有了改观,出现了堂会。这会不会是西域少数民族带来的?

其二,京剧的许多曲牌大多能在十二木卡姆中找到相似的。演奏的乐器也彼此很相近。

其三,时间传承上也具备可能性。京剧主要起自明清。而这两个朝代都在元之后。

周老师曾给过我几百页的资料,希望我有空能和他一起研究研究这个话题。后来工作调动,一次次搬家,那些资料遗失了。这真是一件憾事!

周老师也于10多年前病故了。

现在,这个话题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在研究?

澳门金沙娱乐城官网 澳門賭場 博彩平台推荐 澳门永利博彩 全球最大的博彩公司 皇冠博彩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