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总书记回信里的誓词碑,有着怎样一段惊心动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9-26 09:05  来源:道中华   
分享到:
【字体:  

据新华社电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951年,包括你们先辈在内的各族代表立碑盟誓,郑重许下同心同德跟党走的誓言。70多年来,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团结奋斗,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生动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9月25日上午,当地各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图片来源:云南网)

今天“道中华”为你讲述民族团结誓词碑背后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信守誓言,初心永不改变

1950年10月3日,国庆大典后,全国各民族代表在怀仁堂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献礼。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各民族代表。毛泽东主席握着来自普洱的佤族头人拉勐的手亲切地说:“各民族要一律平等、和睦友爱,团结起来”。

▲1950年参加国庆观礼期间,毛主席与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握手。

▲1950年12月8日《云南日报》报道欢迎赴京参加庆祝首届国庆典礼归来的兄弟民族代表。

(图片来源:云南网)

回到家乡,拉勐与同行的西盟拉祜族头人李保,在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上一致建议,按照佤族重大祭典仪式剽牛歃血、饮用咒水的仪式,盟誓建碑,表达各民族一起跟随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决心。1951年元旦,宁洱红场,拉勐执梭镖剽牛。随后盟誓建碑,党政军领导与各民族代表在红纸上用本民族文字签名。

碑文誓词:“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哈尼族老人方有富讲述团结碑的历史。(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摄)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普洱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以盟誓许以最高、最郑重的承诺,是各民族凝心聚力树立起来的丰碑。

历经七十余载风雨沧桑,碑上的文字虽已斑驳,但精神却深深印入普洱人心中。

普洱各民族始终坚守当年的誓言,用行动、生命和鲜血维护着滇西南边疆地区的团结和稳定。

参与盟誓的李保被国民党残余势力绑架后,宁死不屈;拉祜族头人李扎迫用生命守护民族团结;佤族代表岩火龙用生命和献血捍卫自己的誓言;佤族头人拉勐一生坚守誓言,全心投入民族团结工作;傣族头人召存信一辈子用自己的行动坚决捍卫民族团结。他们点燃的精神之火在普洱代代传承。

民族团结誓词碑也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影响。每年都有众多慕名而来的各族各界人士来到民族团结园,参观学习这一丰碑折射出的光荣伟大精神。

▲2021年,普洱举行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纪念会。(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在正确道路上昂首阔步

普洱市居住着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瑶族等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区。近年来,普洱市着力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拓展提升民族团结园,建设一批主题教育馆、主题公园(主题广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等场所,利用全市各级各类培训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以中老铁路沿线、边境地区、居民小区为纽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教育浓厚氛围。

普洱的欣欣向荣折射着云南省的蓬勃发展。

▲大型佤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沪滇协作等东西部协作、企业对口帮扶、兴边富民行动等,确保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民族团结之花盛开拉祜山乡(澜沧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关怀下,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各族群众全面脱贫、全面小康,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第二次实现“一步跨千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实现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逐步补齐,2015年至今,自治州通高铁或动车的数量从实现零的突破到增至6个,民族自治地方通航运营机场由5个增加到11个;全面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2023年沿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3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70元,人口数较2019年增加1.6万。2023年,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5年分别增长121.3%、135.4%、98.49%,各族群众摘“贫”字、贴“福”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共同迈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

▲云南各族群众团结一心阔步向前。(云南日报社记者 陈飞 摄)

这里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进步史。70多年来,各族人民唇齿相依、同心同德、守望相助,谱写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光辉篇章。

PG电子游戏 十大彩票游戏平台 澳门新葡京娱乐城 澳门新葡京娱乐城 澳门博彩在线 太阳城博彩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