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2023年,呼和浩特市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24年,呼和浩特市委制定出台《关于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的工作方案》,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
夯实基础 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呼和浩特市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重要抓手,做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要求、战略任务融入全市各项工作各方面;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主题教育全过程,全面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和研讨;完善创建工作市、县(旗区)、乡、村“四级联创”机制,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按照“突出主线、融入中心、分类指导”工作思路,确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目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十百千示范带动计划”,深挖机关、企业、学校、乡镇、社区等创建典型,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情感共鸣、便于推广的示范典型。深化联创共建,广泛开展交流互动活动,构建跨省份、跨盟市、跨旗县三级联创共建网络。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示范创建动态管理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答题等活动,加大分众化、生活化的短视频、微动漫等产品供给,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做到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创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加大对“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理念的宣传阐释。实施中华文化视觉形象工程,以建设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现代文明之城为抓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启动“北疆文化 青城印记——寻迹文化符号集群”项目,发布100个青城印记,推出大型文博电视节目《北疆文化 青城文脉》,以“舞台演出+文博纪录片+专家访谈”形式,叙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积极开展政策学习、氛围营造、主题党日、关爱行动、有奖竞答等活动,在全市掀起学习宣传新热潮。
创建聚力 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
把提升各族群众民生福祉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首要职责,全力建设“五宜”城市,努力交好民生“答卷”,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过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围绕“宜居”城市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9个,实施棚户区改造7个,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农村“七配套”建设成果;围绕“宜业”城市建设,实施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示范项目,出台“引人留人18条”,“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实施两年,共吸引8.4万名大学生留呼就业创业;围绕“宜学”城市建设,出台支持教育发展10条硬措施,打造“县管校聘”改革区域4个,全市中小学同频互动教室覆盖率达100%;围绕“宜养”城市建设,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街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成功入选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围绕“宜游”城市建设,伊利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5G+智慧旅游”试点,蒙牛工业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打造促进民族融合交流特色旅游路线4条,获评全国旅游集团优选投资十强城市、中国康养旅游城市。打造13个互嵌式示范社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组织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努力实现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切实提升了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社会治理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自觉担负起“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重大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基层治理模式,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健全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深入推进市、县、乡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完善提升“多心合一”的群众诉求综合服务机制,建成1388家实体化矛盾纠纷化解联合服务中心,实现了群众诉求“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深化拓展“枫桥经验”呼和浩特实践,形成了“四聚集”化解家庭婚姻工作法、诉源治理“12345”赛罕模式等经验,有效化解各地矛盾纠纷,玉泉区清泉街社区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开展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排查,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案事件,切实维护好和谐稳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