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敖汉旗惠州街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目标,突出思想融入、服务融情、发展融合,探索实施“三融”模式,推动各族群众在居住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社会结构的各层面、各领域的相互嵌入,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思想融入,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拓展教育载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1+N”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以振兴社区为基础,打造1个教育基地;依托“理润惠州”“惠声惠听”“民族团结”三个专栏,抓好课程融入、主题活动、实践体验三个支点,挖掘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乌兰牧骑三类资源,打造多个宣传阵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宣传同步发力,多形式、全覆盖教育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等。目前依托教育阵地开展系列教育活动15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5万余人。
创新宣讲模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成立“红石榴”理论宣讲团,针对不同群体创新不同宣讲模式。面向各族青少年开设“红石榴课堂”“爷爷奶奶一堂课”等宣讲活动17场次,让各族青少年从宣讲中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面向各民族成年人群体开展“理论大家讲”宣讲活动9场次,鼓励各族群众畅所欲言,进一步增强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营造宣传氛围。以“两月一周”活动为契机,在社区开展政策宣传活动50余场次,累计播放电子显示屏27块、制作展板300余块、悬挂条幅600余条、发放环保袋2万余份、发放宣传彩页6万余份等,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服务融情,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文化服务走心。以社区服务功能室为阵地,依托退役军人服务站、红色教育室、民族展览室等功能阵地,邀请老战士、老党员等群体,开展“讲革命故事”“讲红色故事”“讲民族团结故事”等系列活动30余场次,进一步培养各族群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依托剪纸式、书画室、书香斋等功能阵地,邀请市级非遗传承人田慧莲老师以及剪纸书画爱好者等,开展“小剪刀”“童心绘中国”“传统文化进社区”等系列活动50余场次,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依托图书阅览室、中心书房等功能阵地,组织各族群众开展读书分享、座谈交流等系列活动20余场次,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依托乌兰牧骑小分队排练室,成立2支社区乌兰牧骑小分队,进小区、广场、公园、敬老院等多地开展系列文艺演出活动3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6万余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向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便民服务贴心。以便民服务大厅为平台,建立“真惠办、真州到”各族群众服务品牌机制,开发智慧社区信息平台,开通“我要说事”“我要办事”线上群众诉求服务渠道,目前已线上响应解决各族群众诉求服务483件。建立“一心多站”服务机制,优化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包含党员教育、群众服务、宣讲培训、图书阅览、文体活动5个基本功能区,平安建设、矛盾调解、亲子互动等多个服务功能区的“5+N”功能模块;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健康监测站等,实现各族群众服务全覆盖。以“红色物业”为平台,建立用好“小阵地、小网格、小平台、小承诺”的“红色四小”服务机制,构建“点单、接单、派单、评单”的闭环式物业服务,目前已解决路面破损、管道堵塞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6个。
志愿服务暖心。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立足各族群众的服务需求,吸纳社会各界志愿者1000余人,打造不同群体的志愿服务项目。针对各民族老年人群体,打造“爱心理发”“健康义诊”“反诈宣传”等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助老服务70余场次,覆盖各民族老年人3000余人,让老年人共享幸福夕阳红。针对各民族青少年打造“红石榴课堂”“爷爷奶奶一堂课”等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爱幼服务100余场次,覆盖各民族青少年5000余人,让青少年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新业态群体,打造“爱心驿站”志愿服务项目,推行“双向服务”,实现各民族群众共享服务成果。
发展融合,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产业发展助增收。坚持让各族群众在扎扎实实的发展中享受实实在在的成果。在喇嘛蒿村建设千亩优质谷子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实现“六统一”运营模式,带动贫困群众8户17人,实现项目区420人收益,人均增收1500元。建设总占地面积310亩的水果经济林采摘基地,栽植鸡心果、新苹红苹果、龙丰苹果等9个优质果树新品种,满足夏季不同时间段采摘的需求,果园进入盛果期后,可实现各族群众总创收300万元。建设暖棚65个、净面积107亩的羊肚蘑食用菌种植基地,与朝阳乐农万家合作社构建合作发展关系,计划经过六到七轮完成全部面积种植,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亩产1500斤,按照每公斤市场价,可实现各族群众总创收1000万余元。
就业创业促团结。坚持让各族群众享受均等普惠、便利可及的就业创业服务。在新西街社区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不断以社区“小站点”服务就业“大民生”,目前已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劳务服务、公考培训等相关服务20余人次。在振兴社区开设“巧手编织培训班”6期次和“月嫂培训班”2期次,累计培训各族群众400余人。喇嘛蒿村以羊肚蘑食用菌种植基地为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就近就业机会50余人次,实现人均年增收5万余元。
社会治理保稳定。坚持让各族群众共享团结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构建智慧社区信息平台,将传统网格化治理体系嵌入平台,关联辖区9万余条人口数据和5万余条建筑物信息,实现各族群众数据清、底子明。搭建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等协商议事平台,推行各族群众“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忧、邻里解”的自治方式,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协商解决环境整治、优化服务等20余件民生事项。设置信访代办室,发动职能部门、党员干部开展“大走访、大排查”行动,变各族群众“上访”为“下访”,有效化解矛盾纠纷40余起。建设“家事调解室”“慧慧姐姐工作室”等,配备家事调解员,有效调解家庭、邻里、未成年人等问题3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