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兴安盟突泉县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开展“十个一”红色主题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让党员干部、村两委成员、青少年学生等各族群众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截至目前,突泉县共开展“十个一”红色主题系列活动30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4万余人次。
观看一场“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红色剧目专场演出;学唱百首北疆红色歌曲并听一次“赞歌”背后的故事;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经历一段光辉岁月;听一次“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专题课;体验一次寻根之旅;体验一次共有精神家园;赶一场“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开展一次忆苦思甜体验之旅;体验一次生态研学之旅;走一条精品红色旅游路线,是突泉县“十个一”红色主题系列活动的主要内容。
“石榴籽”邻里文化如今已成为突泉县的“热点词”,越来越多的身影出现在各种活动和志愿服务中。大家共赴“团结之约”,赶一场“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
一把剪刀一张纸,在突泉县剪纸非遗传承人赵日霞的巧手中千变万化,突泉县团结社区辖区的剪纸爱好者们在她的带领下,剪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剪出了文化自信,更剪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团结社区书记周春妮说:“剪纸是我们中华传统技艺的瑰宝,通过开展非遗传承进社区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更促进辖区各族居民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今年以来,突泉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多措并举打造“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特色品牌,截至目前,已开展活动45场次,覆盖群众5000余人,进一步推进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走深走实。突泉县将持续奏响北疆文化主旋律,坚持打造“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特色品牌,全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环境。
“听一次‘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专题课,共赴一场感恩之约,听完宣讲让我的精神备受洗礼,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更好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泉镇永宝村村民刘明说。
今年4月,突泉县“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宣讲团成员深入全县9个乡镇的党群服务中心,针对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干部群众、村(社区)“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宣传宣讲,受到了基层百姓的热烈欢迎。截至目前,已开展宣传宣讲10余场次,覆盖基层百姓900余人次。
突泉县各机关单位还组织人员对本单位人员进行全面宣讲,教育引导突泉县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支持和指引,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怀和帮助,全力以赴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擘画的壮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蒙古新篇章。
在突泉县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现场,全县1300余名干部职工和群众共同奔赴一场“绿色之约”,植下一片“枫榆同舟”的”“团结林”。
植树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大家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挖坑扶苗、围堰踩实,每道工序都认真仔细,经过大家的努力,一株株树苗整齐有序地排列成行,在春风的吹拂下昂然挺立,焕发出勃勃生机。突泉县今年造林绿化树种主要为文冠果、鸡心果、云杉等,计划完成义务植树30万株,全县干部群众以义务植树活动为契机,共同吹响了防沙治沙的冲锋号。
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群众刘凤海说:“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很高兴能参加这次义务植树活动,为家乡添一片绿,以后有机会会多参加这种活动,与全县人民共同团结起来,构筑起我们突泉的绿色长城,为构筑家乡的绿色屏障贡献我们一份绵薄之力。”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突泉县扎实推动“十个一”红色主题系列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多部门联合推动,线上线下齐发力,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武装和宣传教育,全面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建设“两区一窗口”中贡献了突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