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民族团结理论政策送到基层、深入人心,更好转变基层群众形成共同价值观、凝聚民族团结合力,萨力巴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深入开展“石榴籽讲堂”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由政治理论素养高、理想信念坚定、语言表达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支部书记、五老、乡贤、乡机关干部组成64人的志愿服务队伍,通过上好“流动课堂”“沉浸课堂”“文艺课堂”“田间课堂”四堂课,为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两件大事”,创建模范自治区贡献宣讲力量。
“流动课堂”聚思想
“流动课堂”以支部书记为主要宣讲志愿者,致力于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线下坚持“小范围、少内容、多频次”原则,按照群众在哪哪是课堂的准则,志愿者不长篇大论、不照本宣科,而是把理论政策转换成一条条方言土语,达到“宣讲一条、听懂一条、做好一条”的宣讲效果,让理论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地、落实、落细。线上依托8个村级广播站,设定“习近平金句天天读”“惠农政策大喇叭”两个栏目,每天定时宣讲20分钟,通过“有声”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惠农政策全覆盖传播到112个村民组,真正实现宣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沉浸课堂”凝共识
依托“三十二连山生态建设展馆”、“乡村振兴主题展馆”打造“沉浸课堂”,志愿者以老村支部书记、老党员为主,通过播放纪录片、讲解对比图片、讲述亲身经历、展示大会战工具等方式,向年轻党员干部群众“沉浸式”展现上世纪90年代萨力巴乡各族干部群众治理三十二连山生态建设的典型事迹。今年以来已利用“沉浸式”这种直观的方式讲“萨力巴”本土民族团结故事5次,覆盖200余人,不断凝聚起青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共识。
“文艺课堂”促团结
创新“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宣讲形式,将五老人员、文艺爱好者吸纳进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他们专业特长,精编了一批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快板、说唱、朗诵,以及展示百姓幸福生活的歌曲、小品等文艺节目,通过百姓大舞台、乡村大舞台等平台进行表演,通过轻松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现已开展10次、覆盖群众600余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民族团结的精神食粮。
“田间课堂”谋发展
邀请农牧专家、种植大户,深入田间地头,将实用技术送到基层一线,大力培育乡土人才。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田间课堂”上课前开展摸底调查,着重了解群众对于课堂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的需求,将群众所需与服务产业发展相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效果。“田间课堂”开讲以来,已培育从事产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或社会能人76人,国家级“土专家”1人,为民族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