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人民日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发布时间:2024-06-17 10:30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字体:  

音乐课上,学生们载歌载舞,用稚嫩的声音歌唱幸福生活;社区“板凳会”流动讲堂上,工作人员以生动的形式向群众讲解民族政策;老年活动室里,书法爱好者们写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厚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沃土,全面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集宁古城湮灭传奇、皮毛商号衰败复兴、纯真爱情悲欢离合、玉壶春瓶失而复得……”在集宁乌兰牧骑排练室,东路二人台历史剧《玉壶春瓶》将发生在集宁路、茶马古道、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玉壶春瓶》以元代集宁路遗址出土的釉里红玉壶春瓶为线索,对本土优秀历史文化故事进行了传奇演绎,该作品入选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入围国家艺术基金初评。

“剧中人物形象刻画的非常饱满,有蒙古族牧民的豪放耿直,也有汉族商人的诚信友善,演员阵容达到百余人。”《玉壶春瓶》编剧王玉平说。

开掘历史深度,探寻文化厚度,舞蹈《红色文艺轻骑兵》《北疆儿女心向党》《挂起红灯》,歌曲《阿妈的呼唤》《莜麦飘香》《我最爱唱的是国歌》等58部由集宁乌兰牧骑创作演绎的作品,在集宁儿女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集宁区的大街小巷、学校社区处处透露着文化气息。

在集宁区亿利东方小学,诗歌绕廊柱,诗文上横梁,书香气息融入校园。“让孩子们抬头可见、随处可学、处处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集宁区亿利东方小学副校长张静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开设有书法、国画、戏曲、剪纸、武术、象棋等二十多门第二课堂课程,学生可以按照各自特长和兴趣自主选择,将“五个认同”的理念深植于各族学生心中。

公共图书馆、职工阅览室、“草原书屋”……以言知书店为代表的100余家阅读场所,覆盖集宁区“八办一乡一镇”,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多个类别,已成为各族群众家门口的“精神粮仓”。

近年来,集宁区聚焦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加强阵地建设,在景区、车站、广场等人口密集场所,设计张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牌和宣传标语,在学校、社区、商场建成9处基站,升级改造2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广场,在春风化雨中增进认同感。

入心入脑 见行见效

“我一直想在自己家乡打造一个独具内蒙古特色的民宿,将风土人情与民族文化特色都呈现出来,让更多人走进内蒙古、了解内蒙古、爱上内蒙古。”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马莲渠乡大十号村云朵嘎查民宿研学基地又迎来了一批客人,民宿负责人塔娜向记者讲述了她返乡创业的故事。

云朵嘎查民宿研学基地美在丰富的自然景观,美在鲜明的民族特色,更美在二者的有机融合。青山环绕,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特色木屋,平坦整洁的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处,盛夏的云朵嘎查已然生机勃勃,一幅村美民富百业兴的和谐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塔娜告诉记者:“自开业以来,民宿共接待游客近万人,在旅游旺季6、7、8月,入住率能达到90%以上。我们正在探索全季旅游,冬季还想结合冰雪项目,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

近年来,集宁区以绿色转型为导向,以发展产业为重点,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充分发挥农业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订单农业,专项设立597万元发展资金,实施肉牛养殖、日光大棚、趣享营地等优质村集体经济项目,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原味乌兰察布”品牌授权企业达9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75%,产值突破12亿元。

如今,集宁区的村集体经济已经发展到68个,其中马莲渠乡三成局油坊、李长庆温室大棚以及白海子镇富贵村恒温冷库等15个项目获得自治区级财政扶持,六苏木村获评“自治区首批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样板村”,村集体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之势。

村子美了、游人多了、腰包鼓了,各族群众沐浴着改革发展的春风,共享着融于血脉的团结,实现着通往振兴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蜕变。

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吸纳力,造就了璀璨的文化、灿烂的文明,各族儿女的接续奋斗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历史、迎来了崭新的时代。集宁区从干部到群众,从街头到巷尾,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将唱得更响、传得更远。

博彩平台 可靠的网上赌博 正规博彩平台 澳门新葡京博彩 澳门博彩官网 正规的棋牌平台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