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县,这个位于兴安盟中南部的多元文化交融之地,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31个民族的群众和睦共处,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其48个村庄与毗邻的省(市)旗(县)紧密相连,不仅塑造了独特的地理风貌,更培育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的村民学习紫皮蒜种植技术。(摄影:曾令刚)
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突泉县积极投身与周边地区的“互联共建”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与科右中旗、科右前旗以及吉林省洮南市等地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交往更加密切,文化交融更加深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交”互嵌模式,被誉为“突泉样板”,成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典范。
“紫皮蒜的田间管理对产量影响很大,我们必须精细化管理,水肥要跟上……”近日,在突泉县突泉镇柳河村的紫皮蒜种植基地,一场由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组织的紫皮蒜产业发展交流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场交流会是专门为来自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的村民而举行,村民代表们全神贯注地学习紫皮蒜的田间管理技术。
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会长田成林不仅倾囊相授技术知识,还深入讲解了如何拓展紫皮蒜的种植规模,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以及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希望科右中旗各民族村民共同参与到紫皮蒜产业的发展中来,共享产业发展的成果。
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开展养殖培训。(摄影:曾令刚)
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党支部书记郭海玉感慨地说:“这几年,我们跟柳河村的交往日益密切,关系和谐如同一家人。柳河村的庭院经济搞得风生水起,而我们嘎查的村民则在牲畜养殖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我们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共同富裕。”
柳河村村民学习剪纸技艺。(摄影:曾令刚)
近年来,柳河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吸纳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致富能手、文艺爱好者、妇女代表、村民代表加入,通过与代钦塔拉嘎查开展深度的联创共建,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产业的共同繁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代钦塔拉嘎查为柳河村的肉牛养殖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牛舍建设、贷款协调到技术培训、疫病防治,都实行了“保姆式”的跟踪服务。
这种跨村落、跨民族的深度合作,推动了柳河村肉牛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柳河村的肉牛存栏数已达900余头,村民人均收入也由2018年的9000元大幅增长至2023年末的2万元。
双方大力发展紫皮蒜和肉牛产业,不仅是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民族团结、携手发展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