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庙镇白音哈达嘎查村民一起唱《赞歌》
兴安盟委党校西侧“枫榆同舟”团结林
“枫榆同舟”团结林
“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演出现场
“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
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经历一段光辉岁月”
在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体验一次共有精神家园”
三合村邻里和睦、团结互助
夏日时分,漫步在乌兰浩特市的街头巷尾,繁花绿树间,映入眼帘的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醒目标语,与周围的景致相映生辉。广场上,蒙古族小伙子深情地拉起马头琴,一曲悠扬的长调民歌在空气中流淌;朝鲜族姑娘则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衣袂飘飘,宛如仙女下凡。此情此景,处处呈现出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奋进的幸福场景。
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不仅是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诞生地,更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的典范。在这里,乌兰浩特市委紧扣“红色、团结、幸福”三大主题,引领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19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乌兰浩特市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殊荣,更是连续两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各族儿女携手同行、共同奋斗的结果,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生动体现。
如今,乌兰浩特市已经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团结大家庭,各族儿女在这里共同书写着幸福生活的美好篇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着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 筑就信仰之城
时下,乌兰浩特市所创建的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以非遗文化为核心,倾力打造的全区首个旨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馆,已成为各族群众竞相探访的新文化地标。
“我提前查阅了观影指南,特意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希望他能通过直观的方式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历史,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在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的光影铸同心·公益电影放映站,市民闫韬分享了他的观影感受。
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不仅提供了同观一部电影的体验,还精心策划了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课等系列活动。乌兰浩特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扬在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党课后表示:“我认真聆听了老师关于‘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的讲解,对内蒙古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这次课程使我们更加明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更加坚定了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心。”
通过这些举措,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不仅为各族干部群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增强共同体意识的平台,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铸牢和深化。
为了深入讲述这座红色之城石榴花绽放的绚烂故事,乌兰浩特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精心策划并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十个一”红色主题活动:在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体验一次共有精神家园”的温馨与共鸣;通过学唱百首北疆红色歌曲并聆听“赞歌”背后的感人故事,让红色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仿佛“经历一段光辉岁月”,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中的英雄事迹;在五一会址,“感受一次五一大会”的激情与力量,体验革命先烈的英勇与坚定;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聆听一次党中央的声音”,深刻领悟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观看一场红色舞台剧,感受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听一次“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专题课,感知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赶一场“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体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承;植下一片“枫榆同舟”团结林,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筑中国梦;沿着一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前行,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夏日午后,碧空如洗,在葛根庙镇白音哈达嘎查,何明生家的小院里,村民们围坐一堂,欢声笑语,共同聆听有着75年党龄的洪白乙拉老人的故事分享。他用那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着自己一生追随党的脚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故事。他号召村民们要铭记那段光辉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用家庭的富裕和谐来回应那段红色岁月的追求。
“听了洪白乙拉老人的故事,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色历史的意义。红色血脉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心更加齐整,志气更加充足,更加坚定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何明生激动地说道。
红色印记早已深深地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中华文化更是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乌兰浩特市诚明国学幼儿园的教室内,孩子们用清脆的童声诵读着《论语》,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
“我们幼儿园经常举办各种国学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国旗下演讲等,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正是这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我们的幼儿园先后荣获了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兴安盟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诚明国学幼儿园园长赵晓亮介绍道。
互嵌共融 打造团结之城
“众人之事,众人议之,和谐共商,携手共进。”步入乌兰浩特市和平街红浦社区鑫水湖畔小区,协商民主议事点的醒目标语跃然眼前。政协委员、社区负责人及小区居民代表围坐一堂,共商社区环境卫生和小区服务大计,展现出一幅民族团结、和谐共议的美好画卷。
“视社区百姓如亲人,方能赢得深厚的理解与坚定的支持。”乌兰浩特市政协委员、祥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周东海深情地说。自协商民主议事点扎根基层以来,诸多难题通过众人的智慧与努力得以妥善解决,成果显著。
2023年,和平街依托“十百千万强基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成功引入32家物业公司,实现了社区物业服务的全覆盖。这一小小的变革,映射出居民生活的大幸福。乌兰浩特市巧妙地将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形成了“团结促稳定、稳定促治理、治理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城市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乌兰浩特市的“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上,摊主们热情洋溢地邀请居民们免费品尝,用一句“买不买无所谓,先尝一口给点建议!”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活动现场,不仅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淘宝市集”,还设立了多个志愿服务点。医务志愿者们详细讲解常见病的预防知识,并为居民免费提供血压测量、诊脉、口腔检查等服务;理论宣讲志愿者们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宣传养老服务、残疾人补贴、城乡低保等惠民政策;零工市场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岗位信息;文艺表演、非遗体验、墨笔识宝等活动更是精彩纷呈,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盛宴。
“在家门口散步的工夫,不仅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还能顺便检查身体,这样的活动真是太贴心了!”乌兰浩特市铁西街矿泉社区居民张老先生由衷地赞叹道。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更在无形中加深了民族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携手奋进 共建幸福之城
观山峦叠翠,望水流潺潺,闻稻花馥郁。随着兴安盟大米的美名远扬,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的水稻产业与旅游业亦如双翼齐飞,蓬勃发展。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6个民族的村民们,正携手并肩,阔步走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共同绘就民族团结的绚丽画卷。
“如今,我们村已经蜕变成了一处迷人的旅游景区,吸引了远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在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经营朝鲜族特色风味饭店的村民许忠光满怀喜悦地说道。旅游旺季时,他的生意红火,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紫菜包饭、米肠和泡菜等美食,感受独特的朝鲜族风情。
兴安盟委委员、乌兰浩特市委书记杨冀鹏介绍,近年来,乌兰浩特市充分发挥三合村的生态与文化优势,以朝鲜族特色民俗馆、水稻故事馆为载体,深入挖掘并传承民俗特色文化。同时,精心策划推出绿色研学、乡村美食季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业态活动,多渠道激发乡村旅游的活力与魅力。
为了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乌兰浩特市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城市更新、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共计108项,让各族群众在幸福感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谈及老旧小区改造,胜利小区的居民王全感慨道:“原本破旧不堪的楼体经过改造焕然一新,墙面粉刷一新,楼梯间的窗户、单元门等设施也全部更换,让我们住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幸福与安全。”
胜利小区这座拥有30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在改造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过去拥挤、破旧、杂乱的小区楼体如今已变成现代化的居民楼,居民们对改造后的老旧小区赞不绝口,纷纷竖起大拇指。
在这片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阳光雨露的沃土上,乌兰浩特市正呈现出一幅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画卷。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