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白墙的房子,黑色大门上贴着红色“福”字,门楣上挂着“心想事成”彩色挂签;宽敞的小院,院墙上挂着“最美家庭”“民族团结之家”牌子,门前旗杆上飘扬着国旗……这里是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的家。
邻近院子的道路旁,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牌匾,写着:“总书记来到我们家”。牌匾旁,十几棵窜天杨排成一排,树叶绿得正浓……
像往常一样,张国利和老伴儿又早早起来,准备迎接前来参观的游客。自从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点”来,一批批参观者到这里学习。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张国利又给游客们讲起5年前的故事。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考察期间,来到马鞍山村,走进农户张国利的家。
“一开始我很紧张。”张国利回忆说,“总书记一边进院子,一边问,‘老张,你多大岁数?’”
张国利答:“65了。”
当时,张国利家四世同堂,有11口人,来自蒙古、满、汉3个民族。
“总书记拉着我86岁高龄母亲的手,亲切地向她问好。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张国利说,总书记看到家庭和睦、其乐融融,便称赞他家是“民族团结之家”。
“总书记看庭院、进厨房,拉家常、问收入,唠的都是咱老百姓过日子的嗑儿。他问我们的生产生活,问脱贫致富的日子,还走到屋内问冬天如何取暖。”张国利说。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国利家的院子,与赤峰市10位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围坐一起,交流生产生活、脱贫致富和民族团结等情况。
张国利指着院子中间的位置说:“当时,总书记坐在这里和大家座谈,我就坐在他的身边。”
后来,《新闻联播》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的新闻时,镜头切到总书记来到张国利家的情景,村民们都十分激动。
张国利夫妇居住的房间内,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与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在一起的照片。“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全村各族群众也像一家人相亲相爱。”他说。
马鞍山村多民族和谐相处,是赤峰市乃至内蒙古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缩影。
“近年来,各族干部群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发展山葡萄产业3500亩、农家乐16家,成立旅游公司带动乡村旅游产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万元。”马鞍山村第一书记乌晓亮说。
村子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还被国家伟德体育官网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如今,张国利可是我们旗的名人。他是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火炬传递手,夫妻二人都被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员',经常向参观学习的游客讲述总书记来到他们家的故事,宣传党的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喀喇沁旗伟德体育官网主任孙剑秋介绍,作为赤峰市红色教育基地,张家小院已接待单位和团体2000多批(次),受教育的各地各族干部群众达20多万人(次)。
“感恩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张国利夫妇有几亩山葡萄地和杂粮地,加上外出打工所得和村里其他收入,夫妻俩年收入可达10万多元。
与客人道别时,张国利说:“我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总书记再来我们家,看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