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学习强国】今天我出镜 | 岳佩英:传承手工技艺 让非遗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4-07-05 11:00  来源:学习强国   
分享到:
【字体:  

玉米皮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大家眼中,干玉米皮是没多大用处的“废物”,只能用来烧火。但这不起眼的玉米皮,经过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岳佩英的一双巧手,却变成了收纳盒、拖鞋、草帽等日常生活用品。

岳佩英在制作玉米皮作品。(摄影:薛雯婷)

“我们要挑选干净、有韧性的玉米皮,外壳太脆不能要,最里层太薄也不要,选择2到3层即可。把颜色浅的放外面,发黄的放里面,这样编出来的篮子结实、美观……”近日,记者见到65岁的岳佩英时,她正手把手教居民用玉米皮编织果篮。只见她拿起玉米皮、一把小钩子,飞快地穿、勾、绕、压……不到1小时,篮子的底部就初现雏形。

居民刘培彦是一名陪读家长,也是岳佩英的学生,她说:“我接触了玉米皮编织以后感觉挺有意思的,学会后就能利用闲暇时间编织了,编好的物品还能卖,简单的能卖二十多元,工艺精巧些的能卖一百多,挺不错的。”

岳佩英教居民用玉米皮编织果篮。(摄影:薛雯婷)

岳佩英从事玉米皮编织、布贴画创作已有二十多年。其成立的“岳婆婆手工坊”先后培训学员400余人,有30多名学员的作品在各类展销会上展出。2020年入选乌兰察布市第十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她作为志愿服务者积极参加集宁区各类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并开展现场教学。

在集宁区文化馆举办的多场乡村“草艺编织实用技术培训班”上,岳佩英教授村里妇女、老人利用农村最常见的玉米皮、青草进行手工创作,编制出的生活用品、装饰品、玩具等物品,不仅将玉米皮和青草变废为宝,还能按工艺品出售,是一项成本小、风险低、工作时间灵活的致富产业。

“老百姓们在农闲时节编制作品,增加收入。它不受条件、时间限制,家家可为,人人可做。所以我很高兴能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岳佩英说。

岳佩英在积极参加传承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的同时,还努力挖掘新元素,创作了多幅体现民族团结、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有感而发创作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玉米皮贴画、《中华民族一家亲》玉米皮编织;聚焦时代主题,创作了《一带一路》《雷锋》剪纸等,传递出各民族和谐共荣、团结奋进的时代气息。

岳佩英教授学生剪纸。(摄影:薛雯婷)

如今,在岳佩英的带领下,集宁区的各族群众纷纷参与到玉米皮工艺品编织的行列中,岳佩英经常参与各种编织培训并进行授课,通过技艺相传激励各族儿女齐心协力,奋发有为,走上持续增收的致富路。

谈及玉米皮编织技艺的发展,岳佩英坦言:“承前人技艺,扬百家之长。希望更好地传播玉米皮编织技艺,为传统文化传播出力,也希望能帮助更多人增加收入。”


pg电子试玩 12bet官方网站 十大网赌靠谱网址 正规博彩平台 十大彩票网赌平台 十大正规博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