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解锁尘封的记忆 聆听古籍的声音(第一期)
发布时间:2023-11-27 08:00  来源:内蒙古图书馆公众号   
分享到:
【字体:  


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于2007年,挂牌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负责全区古籍善本保护、古籍研究修复及数字化建设等工作。作为全国首批51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现馆藏汉文古籍1万余种、20余万册;蒙文古籍2000余种、1万余册;满文古籍200余种、3000余册;藏文古籍500余种、1万余册。其中不乏雷峰塔藏经——《宝箧印陀罗尼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几何原本》等珍品善本,古籍藏量和珍贵程度位居全区之首。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讲话后,经过仔细研究、反复讨论,计划将通过线上线下展览展示、古籍书目图录整理出版、典籍故事公众号推荐和阅读推广等各种方式,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展示梳理传统文化典籍,阐述中华文化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让更多读者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珍贵典籍,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第一期为读者推荐的古籍是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宝箧印陀罗尼经》。

《宝箧印陀罗尼经》

一提起雷峰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白蛇传》里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再者就是令所有人无限神往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然而1924年一声轰然巨响,所有的传说、所有的向往定格在了这个瞬间,伫立近千年的雷峰塔倒了。塔里没有飞出白蛇娘娘,人们心目中的“雷峰夕照”也就此成为历史。唯一的幸事是,许多文物得以面世,其中就有一批闻名世界的五代经卷《宝箧印陀罗尼经》,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非常幸运地收藏了其中的一件。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珍藏的雷峰塔藏经《宝箧印陀罗尼经》为卷轴装,版宽约5.6厘米,长1.5米,原卷文字多残缺剥落。装裱后,长2.11米,高7.3厘米。打开经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卷首的洒金纸,题有“西关砖塔藏经”“甲子冬十二月”“拜松”,并钤“杉村勇造”印。

西关砖塔·雷峰塔

五代时期在混战割据局势下的吴越国,国王钱鏐精心治理,岁岁丰收,民生安乐,富庶甲于东南,成为南方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经济恢复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佛教重新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吴越国最后一位国王钱俶极其崇尚佛释,建了许多佛教建筑,雷峰塔就是他修建的众多塔寺之一。

雷峰塔初建于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之前,约公元976年完工,最初叫西关砖塔。西关全称是涵水西关。《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二云:“景福二年(893)……钱鏐发民夫二十万及十三都军士新筑罗城……西曰涵水西关。”罗城是杭州旧称。雷峰塔因为毗邻西关,且是砖构,故称西关砖塔。因塔建在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所以又有雷峰塔这一名字。康熙南游时为雷峰塔题名“雷峰夕照”,自此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1924年是个多事之秋,直系军阀齐燮元与皖系军阀卢永祥为争夺地盘而掀起苏浙战争,战局反复无常,苏浙人民饱受兵燹之苦。9月25日孙传芳部攻入杭州,整个杭州城陷入恐慌中,也是这一天,伫立近千年的雷峰塔轰然一声化为一地断砖残瓦。许多杭州人对雷峰塔倒塌当天是如此回忆的,雷峰塔倒的那一天,正是孙传芳要进杭州时,许多人都躲起来了,但听说雷峰塔倒了,塔倒后金子撒了满山坡,却也顾不得什么孙传芳了,人群纷纷涌向净慈寺。可当他们赶到那里后才知道,撒满山坡的不是“金”而是“经”,不免失望,后来听说藏经比黄金更值钱时,就把一块块的塔砖敲开来取经,结果又把同样是文物的塔砖毁了许多。事实真的如此吗?雷峰塔位于杭州城外,西湖一畔。即使没有战争,在杭州城里能看见其倒塌的人就很少。何况是在人们得知孙传芳当天进攻杭州城而紧锁家门、惶恐度日的时候呢。真实的情况其实是雷峰塔倒塌当天只有附近的一些居民见到了,也有人去寻找文物。大部分杭州人是在雷峰塔倒塌几天之后看了报纸才知道的。大批人去疯抢文物,这是以后的事情了。

塔经辗转流落

最早见证雷峰塔倒塌的人里,有一个人十分特别,他就是陈曾寿。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晚清官员、诗人,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于杭州西湖买地购屋,奉母以居。雷峰塔倒塌的时候,他正在西湖边上自己的家里。陈曾寿及其家人亲眼见到雷峰塔的倒塌,也加入到最早一批寻觅文物的队伍中。

雷峰塔藏经《宝箧印陀罗尼经》有两幅西湖雷峰塔图,前一幅钤“伟”“画禅”印;后一幅题“宣统甲子(1924)年十一月邦直写雷峰塔影”,并写有《八声甘州》词两阙。词中有“爱水窗开外,恰对雷峰”等句,描写的正是雷峰塔倒塌前后的西湖景色。

经考陈曾寿有婿名周伟,字君适,曾追随陈曾寿赴长春参与伪满洲国政事。他就是第一幅西湖雷峰塔图的作者。后一幅塔图是陈曾寿的后人陈邦直所画,还有其所做《八声甘州》,词中满怀对雷峰塔倒塌的无限感叹、遗憾之情。

       

雷峰塔里到底有多少卷《宝箧印陀罗尼经》说法不一,依据钱俶题记有八万四千部,事实上比这个数目要少得多。由于时代久远保存不善,多数经卷氧化毁坏了。当时虽传言不少人都找到了藏经,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大陆所藏雷峰塔经仅三十余卷,而这三十多卷中,与陈曾寿有关的就有七卷。陈氏曾拥有这些经卷其实不足为奇,他有地利之便,塔倒塌初始他就有机会接近藏经。陈家有自己的庄园,是富庶人家。陈氏有钱,又得地利之便,加之藏经一开始卖得很便宜,一二元即可买到,雷峰塔经多与陈氏有关也就不奇怪了。

雷峰塔藏经《宝箧印陀罗尼经》两幅图之后是砖刻的“西关”二字墨拓。墨拓后为佛经正文,文中残缺字已经填补,经文末下端钤“拜松”印,卷末题有“甲戌端午敬赠杉村先生惠存”,“陈邦直”并钤“杉村”印。

卷末的陈邦直题识,说明这卷经卷是陈邦直送给杉村勇造的礼物,日伪投降后,辗转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当时的馆员见到此卷经卷还不敢断定其真伪,后经古籍整理专家何远景先生仔细研究其版刻风格,多方考证,断定其为雷峰塔藏经无疑,这卷经卷也就此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如今新的雷峰塔已经建立起来,而旧塔那一方残砖断瓦,一蓬衰草再难以凭吊。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这卷历经战乱,饱经辗转漂泊之苦的经卷竟然奇迹般地保存下来,被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所珍藏,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十大彩票网赌平台 美高梅app客户端 伟德体育 澳门永利赌场注册 澳門威尼斯人博彩 澳門十大賭場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