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尘封的记忆 聆听古籍的声音”本期为您讲述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珍藏藏蒙合璧《甘露喜宴药饰》。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珍藏《甘露喜宴药饰》是清朝著名医学家松巴·益希班觉(1704-1788)之作。为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北京木刻版,藏蒙合璧,尺寸为6.8×43.8厘米,共28页,每页自上而下藏蒙、藏蒙两种文字四行并排,四周有围格,每页左侧有藏文页码,右侧有汉文页码。
《甘露喜宴药饰》是松巴·益希班觉72岁之作,用藏文撰写,后被译成蒙古文。它是一部临证简明著作,前言主要交代书写此作的相关内容,可视为《医疗秘诀集要甘露点滴论》的修订本,进一步论述了“六基症”和“十要症”的治疗方法,并将其概括为101种疾病。其特点是简明扼要、切合实际,多为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
藏蒙合璧《甘露喜宴药饰》木刻版非常稀有,目前了解到国内仅存两本,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存一本,另一本在私人收藏家手里。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藏蒙合璧《甘露喜宴药饰》是2020年7月从辽宁省阜新县一名农民手中购得。清朝末期,木刻版《甘露喜宴药饰》再次进行印行,但至今国内仅存孤本收藏于通辽市蒙医研究所。除上述两种木刻版外,清朝中期竹笔手抄本《甘露喜宴药饰》孤本收藏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松巴·益希班觉(又译伊希班觉、也协班觉、松巴·伊西巴拉珠尔、伊舍巴拉珠尔、额尔德尼班智达·松巴堪布、耶喜班觉尔等)出生于青海蒙古族贵族家庭,是18 世纪著名的蒙藏医药学家及博学家,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精通大小五明学,获得“班智达”学位,是一位学识渊博,闻名蒙藏地区的大学问家,他对传统蒙医药学和藏医以及古印度医学均有研究,而且造诣很深。他的代表作《如意宝树史》是藏文历史著作中的名著之一,曾被翻译成汉、蒙、英等多种文字。他在行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医治蒙古地区常见病和地方病的经验更为丰富。他将古印度《医经八支》和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同蒙古人体质、生活特点、居住地区气候等实际情况和传统医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使蒙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获得了较系统的发展,成为蒙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藏文文集8函(册)曾在塔尔寺印院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素图召木刻板印行,并广泛流传于藏、蒙地区。其医学方面的《四部甘露》——《医疗海洋心宝简集甘露流》《医疗甘露流分支中的实施简集白甘露》《医疗秘诀集要甘露点滴论》《甘露喜宴药饰》和《医疗甘露流分支中各药异名和认识白晶镜鉴》等著作非常有名,至今仍被藏蒙医广泛应用。
图片来源:(清) 松巴堪布·益希班觉著;杨布仁,敖特根毕力格,王小琴编译:《松巴堪布·益希班觉自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1)
松巴·益希班觉的《甘露喜宴药饰》等医学著作既继承、 吸取了藏族医药学的传统学说,又积累总结了自己平生行医实践的心得体会,所以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为蒙藏医药学的流传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