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电力集团锡林郭勒供电公司,担负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11.9万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供电工作,同时向蒙古国提供跨国境供电服务。公司现有在册职工3200余人,来自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多年来,公司扎根祖国北部边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以电亮边陲、乡村振兴、暖心服务、赋能时代为核心的“石榴籽”工程,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用澎湃电能让边境线亮起来、特色产业强起来、各族群众富起来,以电为媒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公司荣获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自治区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
电亮边陲蒙电情 齐心浇灌石榴花
锡林郭勒盟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1103公里。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锡林郭勒盟调研,81岁牧民玛吉格老人说道:“牧民居住分散,最希望实现的就是道路畅通和用上电。”带着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和牧民的深情期望,公司加快新能源转网电、抵边村寨通电、机井通电等惠民工程的实施,让稳定网电走进草原深处。2019年以来,公司架设10千伏线路3756公里,安装变压器2727台,5364户边远农牧民用上了“长明电”,过上了“敞亮”的日子,15个边防哨所被点亮,北方安全稳定屏障更加坚不可摧,幸福的笑容正在更多牧民的脸上绽放。
2024年,正值总书记调研锡林郭勒盟10周年,春节假期还没完,公司通电踏勘党员先锋队便深入东乌珠穆沁旗,为今年39个行政(嘎查)村早通电做准备。2月的草原白雪皑皑,积雪深可没膝,队员们只能利用铲车开路,铲车无法进入的地方就徒手挖雪、徒步打点。大家凭借着坚定信念,在零下30度的天气里,连续奋战10天完成全部踏勘任务。6月18日,行政(嘎查)村通电工程在东乌珠穆沁旗呼热图苏木正式开工,周边的牧民纷纷前来观看施工情况,“看着牧民脸上的笑容,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施工负责人于晓辉说道。
乡村振兴强产业 携手奋进共富路
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之年,在距离锡林浩特市约600公里的兴安盟吉力化嘎查,公司驻村干部仍在忙碌奔走。曾经的吉力化嘎查靠天吃饭,贫瘠荒凉,在电力的帮扶下,老旧危房一座座消失,治沙造林效果显著,20多名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嘎查人均收入由3470元提高至9980元。驻村干部赵志勇离开的那一天,吉力化嘎查脱贫户纷纷前来欢送,村民们拉着他的手不愿放开。
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和太仆寺旗,公司因地制宜开展菌棒种植、溜达鸡养殖和肉猪养殖项目,形成“企业+合作社+农牧户+消费帮扶”多元发展模式,带动帮扶户年均增收8000元左右。2020年公司带领全盟8旗1县326人稳定脱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崇高荣誉。
2021年以来,公司实施“电力赋能乡村振兴行动”,以智慧牧场、高标准农田、电气化车间等为核心的电气化发展路子,已成为草原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模式。5年来,公司通过“三零”“三省”服务为各族群众节约办电成本7.37亿元,推动民族奶食品制作、畜牧业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这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回家创业让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阿巴嘎旗大学生特尼格尔在自家电气化养殖牧场前充满希望地说道。
暖心服务聚民心 唱响时代交融曲
“电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帮助很大,越来越多的牧民享受到电力带来的美好生活。”“七一勋章”获得者、公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聘顾问廷·巴特尔在向群众宣讲时说道。榜样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民心所向,也道出了电力服务真正走进各族群众心里的温暖。
李永平是“七色花”党员服务队的一名司机,他的任务是载着服务队成员深入社区、嘎查、学校开展电力服务和政策宣讲。5年来,他驾驶着精心改装的服务车走遍了服务区域的每一个角落。除了满足用电需求,帮牧民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更是成为了常态。“冬天雪大的时候,家里吃的蔬菜、孩子用的文具……都是服务队给我们带来的。”呼勒图嘎查牧民包锡林说道。这样的党员服务队公司共有13支,5年来他们深入牧区宣讲党的理论和电力政策200余次,覆盖各族群众1万余人次。如今,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深深扎根在每名职工的心里,大家都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和守护者。
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白靖,将为民服务的行动播撒在千里草原,成为牧民口中的好“安达”;自治区最美家庭获得者于世佳长期帮扶各族儿童,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最美阿姨”;暴风雪中营救牧民深陷车辆,洪水时帮助牧民找寻丢失羊羔……一个个暖心的举动,增进了各族群众与电力企业的深厚情谊,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被温暖的蒙电人所感染,自发成为千里银线流动的“护线员”。2023年冬天,供电抢修人员在西乌珠穆沁旗扎格斯台被厚厚的积雪拦住了去路,一筹莫展之际,牧民老乡骑着马拉着爬犁载着抢修人员深入草原腹地,共同完成了这次特殊的抢修。这一刻,民族团结的长调悠扬地回荡在这片动情的草原。
赋能时代新发展 同心共绘中国梦
零下35度,鏖战47天,全国首个军民融合新能源示范项目在苏尼特右旗按期并网,锡林郭勒供电公司在稳边、固边上再次向国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20年的冬天,草原变成了雪原,兄弟们在雪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很多时候都是扒拉一口带冰碴的盒饭就继续施工……”工程建设部杨明月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虽万分自豪也难免哽咽。5年来,20项新能源项目送出工程并网送电,锡林郭勒地区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00万千瓦,占比达到78%,高速行驶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快车道上。
2023年,太锡铁路电气化改造配套供电工程完工,点亮了草原儿女的动车梦,疾驰的电气化火车不仅让各族群众踏上了低碳出行的旅程,更拉近了草原儿女与首都北京的时空距离,使各民族交往交流更加便捷。如今,在锡林郭勒大地上,一张坚强智能电网“向绿而行”,擦亮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绿色底色,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初审:李 倢
复审:李日树
终审:云 冰
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锡林郭勒供电分公司事迹材料——用深情电“靓”祖国北疆民族团结风景线, 内蒙古电力集团锡林郭勒供电公司,担负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11.9万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供电工作,同时向蒙古国提供跨国境供电服务。公司现有在册职工3200余人,来自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多年来,公司扎根祖国北部边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以电亮边陲、乡村振兴、暖心服务、赋能时代为核心的“石榴籽”工程,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用澎湃电能让边境线亮起来、特色产业强起来、各族群众富起来,以电为媒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公司荣获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自治区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电亮边陲蒙电情 齐心浇灌石榴花锡林郭勒盟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1103公里。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锡林郭勒盟调研,81岁牧民玛吉格老人说道:“牧民居住分散,最希望实现的就是道路畅通和用上电。”带着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和牧民的深情期望,公司加快新能源转网电、抵边村寨通电、机井通电等惠民工程的实施,让稳定网电走进草原深处。2019年以来,公司架设10千伏线路3756公里,安装变压器2727台,5364户边远农牧民用上了“长明电”,过上了“敞亮”的日子,15个边防哨所被点亮,北方安全稳定屏障更加坚不可摧,幸福的笑容正在更多牧民的脸上绽放。2024年,正值总书记调研锡林郭勒盟10周年,春节假期还没完,公司通电踏勘党员先锋队便深入东乌珠穆沁旗,为今年39个行政(嘎查)村早通电做准备。2月的草原白雪皑皑,积雪深可没膝,队员们只能利用铲车开路,铲车无法进入的地方就徒手挖雪、徒步打点。大家凭借着坚定信念,在零下30度的天气里,连续奋战10天完成全部踏勘任务。6月18日,行政(嘎查)村通电工程在东乌珠穆沁旗呼热图苏木正式开工,周边的牧民纷纷前来观看施工情况,“看着牧民脸上的笑容,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施工负责人于晓辉说道。乡村振兴强产业 携手奋进共富路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之年,在距离锡林浩特市约600公里的兴安盟吉力化嘎查,公司驻村干部仍在忙碌奔走。曾经的吉力化嘎查靠天吃饭,贫瘠荒凉,在电力的帮扶下,老旧危房一座座消失,治沙造林效果显著,20多名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嘎查人均收入由3470元提高至9980元。驻村干部赵志勇离开的那一天,吉力化嘎查脱贫户纷纷前来欢送,村民们拉着他的手不愿放开。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和太仆寺旗,公司因地制宜开展菌棒种植、溜达鸡养殖和肉猪养殖项目,形成“企业+合作社+农牧户+消费帮扶”多元发展模式,带动帮扶户年均增收8000元左右。2020年公司带领全盟8旗1县326人稳定脱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崇高荣誉。2021年以来,公司实施“电力赋能乡村振兴行动”,以智慧牧场、高标准农田、电气化车间等为核心的电气化发展路子,已成为草原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模式。5年来,公司通过“三零”“三省”服务为各族群众节约办电成本7.37亿元,推动民族奶食品制作、畜牧业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这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回家创业让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阿巴嘎旗大学生特尼格尔在自家电气化养殖牧场前充满希望地说道。暖心服务聚民心 唱响时代交融曲“电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帮助很大,越来越多的牧民享受到电力带来的美好生活。”“七一勋章”获得者、公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聘顾问廷·巴特尔在向群众宣讲时说道。榜样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民心所向,也道出了电力服务真正走进各族群众心里的温暖。李永平是“七色花”党员服务队的一名司机,他的任务是载着服务队成员深入社区、嘎查、学校开展电力服务和政策宣讲。5年来,他驾驶着精心改装的服务车走遍了服务区域的每一个角落。除了满足用电需求,帮牧民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更是成为了常态。“冬天雪大的时候,家里吃的蔬菜、孩子用的文具……都是服务队给我们带来的。”呼勒图嘎查牧民包锡林说道。这样的党员服务队公司共有13支,5年来他们深入牧区宣讲党的理论和电力政策200余次,覆盖各族群众1万余人次。如今,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深深扎根在每名职工的心里,大家都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和守护者。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白靖,将为民服务的行动播撒在千里草原,成为牧民口中的好“安达”;自治区最美家庭获得者于世佳长期帮扶各族儿童,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最美阿姨”;暴风雪中营救牧民深陷车辆,洪水时帮助牧民找寻丢失羊羔……一个个暖心的举动,增进了各族群众与电力企业的深厚情谊,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被温暖的蒙电人所感染,自发成为千里银线流动的“护线员”。2023年冬天,供电抢修人员在西乌珠穆沁旗扎格斯台被厚厚的积雪拦住了去路,一筹莫展之际,牧民老乡骑着马拉着爬犁载着抢修人员深入草原腹地,共同完成了这次特殊的抢修。这一刻,民族团结的长调悠扬地回荡在这片动情的草原。赋能时代新发展 同心共绘中国梦零下35度,鏖战47天,全国首个军民融合新能源示范项目在苏尼特右旗按期并网,锡林郭勒供电公司在稳边、固边上再次向国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20年的冬天,草原变成了雪原,兄弟们在雪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很多时候都是扒拉一口带冰碴的盒饭就继续施工……”工程建设部杨明月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虽万分自豪也难免哽咽。5年来,20项新能源项目送出工程并网送电,锡林郭勒地区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00万千瓦,占比达到78%,高速行驶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快车道上。2023年,太锡铁路电气化改造配套供电工程完工,点亮了草原儿女的动车梦,疾驰的电气化火车不仅让各族群众踏上了低碳出行的旅程,更拉近了草原儿女与首都北京的时空距离,使各民族交往交流更加便捷。如今,在锡林郭勒大地上,一张坚强智能电网“向绿而行”,擦亮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绿色底色,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初审:李 倢复审:李日树终审:云 冰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内蒙古电力集团锡林郭勒供电公司,担负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11.9万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供电工作,同时向蒙古国提供跨国境供电服务。公司现有在册职工3200余人,来自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多年来,公司扎根祖国北部边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以电亮边陲、乡村振兴、暖心服务、赋能时代为核心的“石榴籽”工程,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用澎湃电能让边境线亮起来、特色产业强起来、各族群众富起来,以电为媒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公司荣获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自治区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
电亮边陲蒙电情 齐心浇灌石榴花
锡林郭勒盟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1103公里。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锡林郭勒盟调研,81岁牧民玛吉格老人说道:“牧民居住分散,最希望实现的就是道路畅通和用上电。”带着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和牧民的深情期望,公司加快新能源转网电、抵边村寨通电、机井通电等惠民工程的实施,让稳定网电走进草原深处。2019年以来,公司架设10千伏线路3756公里,安装变压器2727台,5364户边远农牧民用上了“长明电”,过上了“敞亮”的日子,15个边防哨所被点亮,北方安全稳定屏障更加坚不可摧,幸福的笑容正在更多牧民的脸上绽放。
2024年,正值总书记调研锡林郭勒盟10周年,春节假期还没完,公司通电踏勘党员先锋队便深入东乌珠穆沁旗,为今年39个行政(嘎查)村早通电做准备。2月的草原白雪皑皑,积雪深可没膝,队员们只能利用铲车开路,铲车无法进入的地方就徒手挖雪、徒步打点。大家凭借着坚定信念,在零下30度的天气里,连续奋战10天完成全部踏勘任务。6月18日,行政(嘎查)村通电工程在东乌珠穆沁旗呼热图苏木正式开工,周边的牧民纷纷前来观看施工情况,“看着牧民脸上的笑容,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施工负责人于晓辉说道。
乡村振兴强产业 携手奋进共富路
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之年,在距离锡林浩特市约600公里的兴安盟吉力化嘎查,公司驻村干部仍在忙碌奔走。曾经的吉力化嘎查靠天吃饭,贫瘠荒凉,在电力的帮扶下,老旧危房一座座消失,治沙造林效果显著,20多名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嘎查人均收入由3470元提高至9980元。驻村干部赵志勇离开的那一天,吉力化嘎查脱贫户纷纷前来欢送,村民们拉着他的手不愿放开。
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和太仆寺旗,公司因地制宜开展菌棒种植、溜达鸡养殖和肉猪养殖项目,形成“企业+合作社+农牧户+消费帮扶”多元发展模式,带动帮扶户年均增收8000元左右。2020年公司带领全盟8旗1县326人稳定脱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崇高荣誉。
2021年以来,公司实施“电力赋能乡村振兴行动”,以智慧牧场、高标准农田、电气化车间等为核心的电气化发展路子,已成为草原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模式。5年来,公司通过“三零”“三省”服务为各族群众节约办电成本7.37亿元,推动民族奶食品制作、畜牧业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这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回家创业让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阿巴嘎旗大学生特尼格尔在自家电气化养殖牧场前充满希望地说道。
暖心服务聚民心 唱响时代交融曲
“电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帮助很大,越来越多的牧民享受到电力带来的美好生活。”“七一勋章”获得者、公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聘顾问廷·巴特尔在向群众宣讲时说道。榜样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民心所向,也道出了电力服务真正走进各族群众心里的温暖。
李永平是“七色花”党员服务队的一名司机,他的任务是载着服务队成员深入社区、嘎查、学校开展电力服务和政策宣讲。5年来,他驾驶着精心改装的服务车走遍了服务区域的每一个角落。除了满足用电需求,帮牧民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更是成为了常态。“冬天雪大的时候,家里吃的蔬菜、孩子用的文具……都是服务队给我们带来的。”呼勒图嘎查牧民包锡林说道。这样的党员服务队公司共有13支,5年来他们深入牧区宣讲党的理论和电力政策200余次,覆盖各族群众1万余人次。如今,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深深扎根在每名职工的心里,大家都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和守护者。
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白靖,将为民服务的行动播撒在千里草原,成为牧民口中的好“安达”;自治区最美家庭获得者于世佳长期帮扶各族儿童,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最美阿姨”;暴风雪中营救牧民深陷车辆,洪水时帮助牧民找寻丢失羊羔……一个个暖心的举动,增进了各族群众与电力企业的深厚情谊,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被温暖的蒙电人所感染,自发成为千里银线流动的“护线员”。2023年冬天,供电抢修人员在西乌珠穆沁旗扎格斯台被厚厚的积雪拦住了去路,一筹莫展之际,牧民老乡骑着马拉着爬犁载着抢修人员深入草原腹地,共同完成了这次特殊的抢修。这一刻,民族团结的长调悠扬地回荡在这片动情的草原。
赋能时代新发展 同心共绘中国梦
零下35度,鏖战47天,全国首个军民融合新能源示范项目在苏尼特右旗按期并网,锡林郭勒供电公司在稳边、固边上再次向国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20年的冬天,草原变成了雪原,兄弟们在雪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很多时候都是扒拉一口带冰碴的盒饭就继续施工……”工程建设部杨明月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虽万分自豪也难免哽咽。5年来,20项新能源项目送出工程并网送电,锡林郭勒地区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00万千瓦,占比达到78%,高速行驶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快车道上。
2023年,太锡铁路电气化改造配套供电工程完工,点亮了草原儿女的动车梦,疾驰的电气化火车不仅让各族群众踏上了低碳出行的旅程,更拉近了草原儿女与首都北京的时空距离,使各民族交往交流更加便捷。如今,在锡林郭勒大地上,一张坚强智能电网“向绿而行”,擦亮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绿色底色,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初审:李 倢
复审:李日树
终审:云 冰
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