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别是“进学校”“进社区”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三顺店社区、大学路小学、伊利集团、国风网络等一大批可复制的典型示范,涌现出武荷香、韩佳彤、李一之、巴雅尔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为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努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首府要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坚决承担起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重大政治责任,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动摇,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一项强基固本的根本任务来抓,不断增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在大统战格局下,明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目标,厘清工作责任清单,严格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四亲自、一带头”工作制度,即: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解决、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事项亲自督办,带头谋划推动创建,建立了市、县(旗区)、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四级联创责任体系,确保创建工作始终从党委高度统筹推动,推动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二是注重党建引领。突出基层党建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积极推进“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共同体建设,全力推进回民区三顺店社区、玉泉区清泉街社区、新城区丽苑社区、赛罕区兴康社区以及土左旗王毕克齐村、清水河县青豆沟村、托克托县章盖营村、和林格尔县榆树沟村、武川县福如东村等基层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打造亮点、培育品牌、深化提升、推进创先作为主要举措,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相结合,集中精力办成一批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好事实事,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切实发挥伟德体育委员制度强大合力,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伟德体育委员制度,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等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实、同考核,加强对各旗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直属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内容,贯彻到各领域、各环节,体现在各部门、各行业。
四是做好规划编制。按照“十四五”规划总体要求,编制了《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把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落实到规划中,确立新的发展目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绘就了路线图、施工图,为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崭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规划支撑。
二、聚焦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共居共学共享共乐的社会环境
春节前夕,新城区2022年新春音乐会在新城区文化馆录制,兴康合唱团的歌声在交响乐的伴奏下,显得更加铿锵有力、荡气回肠。“我们七十多人的兴康合唱团里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朝鲜族等,彼此之间就像一家人,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照、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兴康合唱团团长陈福林说,兴康合唱团就是首府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各民族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共同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赞歌。
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把社区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全国双语学习实践基地赛罕区兴康社区,开辟了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社区阅立方、老年大学综合活动室等活动阵地,促进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搭建“红石榴驿站”等服务平台,运用各类社会资源,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回民区三顺店、新城区昭君新村等社区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模范家庭”“最美家庭”评选、“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主题活动、社区百家宴、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堂”宣传品牌等,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持续推进各民族在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玉泉区清泉街社区持续推行“乐民”工程,打造了“红石榴驿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活动平台,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挖掘辖区内各类人才,成立了书法、绘画、舞蹈、健身等社团组织,组建了夕阳红老年人舞蹈队、同心圆乒乓队、民族合唱团等一系列文艺活动队伍,定期举办各类娱乐活动和演出,促进了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三、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程,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分层精准实施“三大工程”,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一是面向干部实施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全覆盖专项行动,统筹安排了学习研讨、辅导讲座、网络教育等专题培训,通过举办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双月读书会,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全市干部切实当好“两个屏障”建设者、守护人,以实际行动诠释忠诚担当,践行“两个维护”。截至2021年底,全市组织培训1104期、辅导讲座1933场、专题研讨1694次,培训干部职工21万人次,实现了全市干部学习培训全覆盖。
二是面向群众实施强基工程。制定印发《呼和浩特市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活动方案》《全市第38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方案》,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和“第38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集中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分享会20余场,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活动500余场,刊播发公益广告80000余条/次,开设《呼和浩特日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推出报道150余篇、新媒体产品100余件。依托乌兰牧骑独具特色的民族文艺表演形式,发挥“草原文化轻骑兵”作用,广泛开展乌兰牧骑在农村、社区的巡演,举办了“心中的歌唱给党”系列文化活动,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近百场,观演人数10万余人。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代表,深入各旗县区、委员单位、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团体、乡镇、街道、社区、农村、学校和宗教活动场所等开展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巡回宣讲,进一步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面向青少年实施筑基工程。全市各级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必修课程,做到定课时、进课堂、入头脑,印发了《在全市青少年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在全市中小学中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七个一”活动,即: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每个学生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学习一个典型模范、讲述一个故事、学唱一首歌曲、撰写一篇作文、参观一次展览,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青少年心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常态化教育,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籽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和“校园那达慕”等活动,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营造了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发挥“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教育功能,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建成国家伟德体育官网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呼和浩特市分基地(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积极筹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心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心,努力形成一批理论成果、政策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首府之治”“青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