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 两个“国家的孩子”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2-04-07 15:01  来源:内蒙古学习平台   
分享到:
【字体: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三千孤儿入内蒙”谱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佳话。这“三千孤儿”被祖国北疆内蒙古人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其中25名“国家的孩子”来到了赤峰市巴林右旗,在巴林右旗农牧民群众的悉心照料下,他们在巴林草原上健康成长,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在这25名“国家的孩子”中,有两位结为了夫妻,他们就是李国良、赵海琴夫妇。

当我们来到李国良、赵海琴夫妇家中时,夫妻二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第二故乡的阿爸和额吉用奉献担当、慈祥大爱,对他们悉心养育,帮助他们成家立业,过上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

李国良回忆说:“1960 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25名幼儿来到了第二故乡——巴林右旗大草原。我的养父母叫常锁、韩梅,是巴林右旗幸福之路公社阿力木图大队的牧民。当时家里生活特别困难,但善良勤劳、心怀大爱的养父母却把最有营养的牛奶和肉食给我吃,把最好的衣服给我穿。养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把我抚育成人,这份恩情我永记心间、没齿难忘。16岁那年,在幸福之路公社推荐下,我在旗粮米加工厂当了学徒工,两年后考录为正式工人。在工厂期间,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都非常热心地帮助我这个‘国家的孩子’,我也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发扬草原牧民坚韧不拔、勤劳淳朴的精神,通过努力工作,从一名徒工升为车间主任。1996年,因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旗粮米加工厂转制,我下岗了。我决心自己解决家庭生活困难,不给国家增添负担,在国家优惠政策扶持下,我贷款创办了挂面厂。办厂十年中,我和各族工人们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工厂的效益越来越好,大家不仅摆脱了困境,生活也越来越富裕。2006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又扩建了榨油厂,效益也一天比一天好,大家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如今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赵海琴回忆说:“我是来到巴林右旗的25名‘国家的孩子’中唯一留在大板街里的,我的养父母叫赵文荣、赵桂兰,是巴林右旗运输公司的职工。我的养父母特别善良慈祥,对我百般宠爱,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我得到了养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非常幸福。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养父母把我刚到巴林右旗时穿的带有编号的小衣服一直完好无损地保留着,直到我长大成人,他们才拿出衣服给我讲述了我来到这个温暖家庭成长的经历。养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我是终生难忘的。2005年,在党和政府支持和社会组织帮助下,我找到了江苏省宜兴市高塍镇的老家,见到了93岁高龄的亲生母亲和我的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圆了我多年的寻根梦。我把宜兴的茶叶、大闸蟹带到了巴林右旗,也把巴林右旗的牛羊肉、奶食品寄到了江苏宜兴,我现在感到非常幸福,从我的经历中,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李国良、赵海琴夫妇感慨道:“我们俩因中华民族的大爱来到了内蒙古巴林右旗大草原,是草原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是巴林草原的阿爸和额吉抚育我们长大,又因为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使我们相识、相爱,组成了幸福的家庭。正因为有了国家的民族团结、繁荣发展,才有了我们小家的心手相依、幸福美满。现在我们的两个孩子,一个是白衣天使——医生,一个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他们都已经成家了,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佳话。这段“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间佳话”蕴藏着爱国、团结、奉献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李国良、赵海琴夫妇深情地说:“如今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党的恩情,离不开中华民族团结的大爱,离不开祖国北方的这片热土和勤劳善良淳朴的人民,我们会世世代代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续写下去。”

(作者:梁士勇,乌云其木格,单位:赤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澳门美高梅赌博平台 澳门美高梅网上赌场 伟德体育 全国最大的赌博平台 新葡京官网 澳门威尼斯人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