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拉尔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入实施“一号改革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域覆盖工程,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格局,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一、坚持党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推动党建与创建工作深度融合
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根本保证,海拉尔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民族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上来,高质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召开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确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域覆盖工程”为海拉尔区“一号改革工程”并深入实施,区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对创建工作安排部署,将其作为海拉尔区战略任务来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区委年度督查计划、政治监督台账、巡察专项检查内容,把维护民族团结的表现作为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调整区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多次调度创建工作,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抓好创建工作的合力。出台《海拉尔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确保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进。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海拉尔区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创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深化进机关、进企业、进镇办、进社区、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网络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滴灌式”教育。“进机关”,突出优质服务,如区政务服务中心将创建工作与业务相结合,充分发挥主阵地职能,以“民族团结+政务服务”为载体,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业务工作中,扎实推进各项政策落地见效。“进学校”,突出立德树人,选拔中小学生组建“红石榴小小宣讲员”队伍,开展宣讲24次,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呼伦小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通过制作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标牌、展板,张贴民族团结书画作品,编印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布置“团结长廊”,营造团结和睦校园氛围。“进镇办”,突出为民办事,融合推进民族事务与社会治理工作,各镇办打造“石榴籽”驿站、海拉尔区民族事务数字化服务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和就业服务,更好地解决各族群众诉求。“进网络”,突出思想引导,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宣传平台传递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推出“小小红石榴传播好声音”“民族政策宣传月微课堂”“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栏目,伟德体育抖音账号累计播放量达404万,唱响互联网民族团结主旋律。学习强国、奔腾融媒、内蒙古日报等信息平台多次宣传报道海拉尔区民族工作亮点。通过开展分众化教育、发挥平台作用,不断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共促民族团结进步、共建美好家园上来,形成了广大群众人人知创建、人人讲创建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触角延伸到海拉尔区各领域,在“八进”基础上,积极挖掘公共服务场所、窗口单位、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典型,培树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示范单位89家(含2023年海拉尔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0家),建成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个、研学基地1个,与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互建海拉尔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通过示范引领,逐步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领域广覆盖。如正阳街道开发区社区作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社区,创新建立“13345”创建工作机制,立足中心城区特色,建立“四个平台”、打造活动矩阵,鼓励辖区各族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社区议事、社区活动,促进辖区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互嵌发展,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呼伦贝尔蒙兀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探索“文化+”融合之路,通过“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模式,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所,研发呼伦贝尔非遗数据AR互联网交互展示平台等,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理念。积极为各族群众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厅,组织教师学生、企业员工、消防指战员、宗教场所教职人员开展体验式参观学习,接待参观155次,打造海拉尔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使老人孩子游客等群体可以在观赏游玩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熏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立海拉尔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12次,覆盖64000余人次,打通关心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