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区地处黄河上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海市东南部,与宁夏隔河相望,有常住人口94770人,由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32个民族组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组成,形成了海南区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生活上守望相助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进步的缩影,2018年,海南区被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一、聚焦政治引领,共谋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一盘棋”
海南区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任副组长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2018年以来,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统一战线领导小组会议等各类会议研究民族工作30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安排部署民族工作40次。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施方案》等工作方案,全力推动各项整改任务落地见效,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广泛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聚焦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一条心”
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全覆盖。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内容,列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学习计划,面向党员干部举办各类培训班86场次、基层宣讲200余场,现场教学72场次,累计培训党员干部5000余人次。以民族团结第一课教育、国旗下讲话、手抄报等活动为载体,在各学校内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累计开展活动600余次。以“一周两月”主题活动为抓手,利用“三微一端”推送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活动信息3000余篇,阅读量达800余万次,开展主题活动33场次,参与群众达2000余人次,开展“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巡回宣讲活动47场次,参与群众达6000余人次。深入挖掘各民族在母亲河滋养下共同生活、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打造了黄河文化实践教育基地;以青少年活动中心、运动公园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面向各族群众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组建全国税务系统第一支乌兰牧骑—“乌兰牧骑草原税务小分队”,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海南区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会
全力做好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工作。坚持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定不移做好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切实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师资配备、强化教师培训、广泛宣传引导、强化教学教研、完善制度机制保障六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全区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手段,推送政策解读类文章100余篇,宣传面达到7000多个家庭2.1万人次。
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海南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海南区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将机关、镇(街道)、社区、企业、学校、连队、宗教活动场所作为创建工作的主阵地,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通过发挥典型辐射带动效应,全区上下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蓬勃发展。
三、聚焦增进福祉,凝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股劲”
海南区坚持以全区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现代化为己任,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升,多年来经济形势持续保持稳中有进,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速。特别是,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比增长达到51.9%,高于全国增速47个百分点,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建设形成以赛汗乌素、黄河西行客栈、阳光田宇国际酒庄等景点为主线的沿黄旅游带;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打造形成图海山景区、蒙医药博物馆为代表的特色旅游精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比每年保持在7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全市率先全部脱贫,农区居民户均每年增收2000元;新建续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238套,货币化安置居民1000户,高标准完成海电老旧小区改造,高起点启动5个老旧小区改造和2个“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城市的舒适度和美誉度得到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四、聚焦共建共享,绘就各民族团结奋斗“一幅画”
常态化开展“1+3+8+8”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2018年以来,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五心合一谱新篇”“民族团结一家亲,艾香端午邻里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民族团结小卫士”“情暖三月·花漾生活”等系列特色主题活动200余场次,以活动促宣传、以宣传促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实施“基层党建+爱民富民+民族团结”推进工程。依托党性实践教育基地、乌海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和“民族团结进步之家”,面向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党性、革命传统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80余次。支持各族群众联合创业、扶贫济困,以“双提双带双示范”为载体,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共奔小康,2021年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5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7%。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在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中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调整完善学校结构布局,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引导各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