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了锡林郭勒文化园、多伦县博物馆、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9个、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55个,建设率、达标率均达到100%。打造“群众那达慕”“白马文化节”“黑马文化节”“茶叶之路”“乡村春晚”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施“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全盟文化志愿者由500人增至4000余人,群众业余文艺团体由130支增至375支。
乌兰牧骑红色基因不断彰显。锡林郭勒盟各支乌兰牧骑队伍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发扬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革命精神,“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全盟13支乌兰牧骑惠民演出1万余场次,观众总数达500余万人次,创新创作文艺作品2000余部,先后有100余部作品获得自治区、国家级奖项。
遗产保护传承提标增效。编制完成元上都遗址、贝子庙、汇宗寺等保护规划,出台《锡林郭勒盟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锡林郭勒盟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等,建立全盟文物保护和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成元上都遗址专题博物馆——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金斯太洞穴遗址、四郎城遗址等4处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杨都庙、额仁淖尔岩画群等19处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旗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由166处增加到266处。锡林浩特市贝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多伦诺尔镇山西会馆历史文化街区被列入“第六批内蒙古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开创性成立的马背文物保护队,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团队奖。考古发掘9处遗址,其中伊和淖尔北魏墓葬、小王力沟辽代贵妃墓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考古实证。
文旅产业版图扩容提质。以生态旅游为统领,以辽阔草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为载体的多类型目的地体系在锡林郭勒盟逐步形成。推出生态研学、康养旅居、自驾越野、婚拍旅拍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打造了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元上都遗址、乌拉盖全域旅游等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3条,自治区级红色旅游线路1条。二连浩特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锡林浩特市、多伦县、乌拉盖管理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品牌打造走在全区前列。
文旅产业经济惠民富民。成功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处,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处,乡村(牧区)星级旅游接待户45户,形成了“百格利”“周末苏尼特”、太仆寺旗边墙村等一大批优质乡村旅游品牌。创新实施公司加农牧民、合作社加农牧民、能人带农牧民、景区带农牧民、支部引领农牧民旅游产业,全盟文化旅游业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24亿元,有力带动了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旅游形象快速提升。推动“中蒙俄万里茶道”联合申遗进程,相继成功举办第二届、第八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坚持打造“冰上龙舟”赛事品牌,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冰上龙舟锦标赛、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冰上龙舟赛,龙舟项目和龙舟文化从水上延伸到冰上,从南方延伸到祖国北疆,在辽阔草原上落地生根;坚持办好环多伦湖公路自行车赛,成为自治区级赛事活动,多伦诺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高质量举办“锡林郭勒生态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内蒙古自治区第32届旅游那达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达慕”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