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赤峰市松山区临潢家园社区时指出:“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近年来,松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力打造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城市民族工作不断取得新实效。2020年,松山区被国家伟德体育官网评为全国“第四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四项工作机制,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一是聚焦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将民族工作纳入区委重要议事日程,分别成立统战、民族宗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市民族工作4个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议事协调会议,解决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二是聚焦全面加强理论武装,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制定印发《关于在全区集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宣讲全覆盖专项行动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全面建立起全员化、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三年来,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已开展专题学习研讨234次,培训科级干部及党外人士1244名、社区(村)两委班子成员3892名,成立3支宣讲队全区巡回开展“七进”活动194场,实现城区81个社区、105所公办学校全覆盖。
三是聚焦全面服务各族群众,健全三级网络管理机制。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网络机制,打造城市民族工作综合体服务平台,成立一支由区委统战部副部长、伟德体育官网副主任、街道副书记、社区书记等92人组成的民族工作联络员队伍,推动民族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主体在区、延伸到街道、落实在社区、规范到点位的工作框架全面形成,运转有效、保障有力、全面覆盖的城市民族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初具规模。
四是聚焦全面加强监督管理,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为充分发挥创建示范单位、模范集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杜绝示范单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现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科级领导班子目标考核体系和巡视巡查、专项督查,并定期对松山区已有的2个国家级、5个自治区级、66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进行复检复验,持续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创建成果。
以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打造四张品牌,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一是深入实施城市乌兰牧骑品牌塑造工程,打响“民族文化品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潢家园社区关于乌兰牧骑的指示精神,深入挖掘运用乌兰牧骑特殊优势,持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擦亮“文艺+民族”的“城市乌兰牧骑”品牌。三年来,全区8支乌兰牧骑小分队在端午、中秋、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期间,通过歌舞、小品等形式开展民族文化的宣传交流活动200余场(次),促进各族群众在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打响“红色文化品牌”。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建设当铺地满族乡东方红精神教育展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族干部群众累计参观、学习9万余人,让红色文化浸润初心;招募“五老”民族故事讲习员,开展红色文化精品活动110场,所有乡镇、街道均覆盖,使红色血脉薪火相传;组织当年安置在松山区的8名“国家的孩子”召开“赓续红色血脉,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等红色文化主题座谈会、报告会13场次,让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下筑牢理想信念,推动各民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
三是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打响“民俗文化品牌”。不断发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三年来,打造了大庙镇小庙子村民俗博物馆等2处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处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供各族群众观赏、体验;开设民族融合小课桌、创立书法绘画协会,义务举办民俗文化、创意手工等活动130次;创建以“六家三巷”为主题的“家”文化特色品牌,推出“满族八大碗”、汉族“三四席”、蒙古族“马奶酒”“蒙古袍”等民族特产、民族手工艺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是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打响“文化遗产品牌”。依托三座店石城遗址、金界壕遗址、缸瓦窑遗址等古文化遗址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化遗产+旅游+民族团结”精品线路;依托公主岭设施农业园区、初头朗镇福山庄村筹备打造“产业+民族团结”、“文化+民族团结”等精品线路;推进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让各族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导向,走好四条路径,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满意度、融合度、参与度
一是在实践上走好“造福群众”的路径,探索实行“融合党建+”工作模式。突出基层党建在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企业联动服务体系,创新打造8个街道党建引领多元治理共同体、81个社区党建联合体,推动组织联建、工作联做、党员联管、成果联享,实现党建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齐抓共管、深度融合,合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
二是在思想上走好“依靠群众”的路径,创新社区自治模式。引导各族群众参加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担任社区、民情议事会和自治小组成员,创新设立居民议事会,鼓励居民参事议事,协助社区管理服务。发挥社区流动人口代表人士示范带动作用,共建党员与社区各族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聘请各民族代表人士、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担任社区特约调解员、宣讲员、志愿者,有效提升各民族群众对社会工作的参与度。
三是在情感上走好“贴近群众”的路径,打造网格化管理新样板。对全区网格进行拉网式梳网清格,“多网合一”“一网通办”,全区优化调整科学划定网格647个,配备网格员647名。依托网格员开展“五表一台账”统计工作,实施“季排查、月协调、日汇总”信息统计制度,全面掌握城市流动人口的基础信息及实际需求,分类建档管理,形成无缝隙覆盖、无死角管理的城市民族服务管理工作新局面。
四是在工作上走好“凝聚群众”的路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8+N进”,完成了机关、学校、街道、社区等重点地区和单位创建全覆盖。探索“X+民族”宣传模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近年来,开展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巡回宣讲64场,利用今日松山电视新闻、公众号等全媒体宣传民族团结故事81次,增进各族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切实提升各族群众之间的融合度。
以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为途径,构建“四有”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不辞辛苦搞服务,做到平时有人“访”。始终把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建立流动人口联络制度,定期开展上门走访活动。将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低保,并在节假日期间送去慰问物资;对新入住的各族群众做到第一时间关怀,让他们迅速适应居住环境,扩大朋友圈;定期组织流动人口代表举办座谈会、联欢会等活动,拉近各族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各民族同胞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切实做到来时有人问,平时有人想,需求有人知。
二是不厌其烦搞服务,做到惑时有人“解”。各社区均设立民族服务窗口,印制蒙汉双语服务流程单,配备蒙汉兼通工作人员和志愿服务者89人,有效解决各族群众办事交流困难的问题,彻底打通联系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城市流动人口联系点服务阵地,针对各族群众关心的医疗问题、风俗习惯进行答疑解惑,解决各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400件;依托法律援助窗口,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法规解答450余次,依托矛盾调解纠纷中心,进行矛盾调解110余件,切实做到纾民困、解民忧、释民惑。
三是不遗余力搞服务,做到难时有人“帮”。针对城市流动人口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组织伟德体育、教育等部门与各社区建立协调联系机制,成立“民族融合之家”“民情驿站”等阵地,及时解决各族群众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全区81个社区均开设“四点半课堂”,为各族学生提供照看托管服务;各社区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服务,与企业建立共享机制,打造再就业基地;积极培育“我帮你”志愿服务品牌,大力推广“文明团结超市”建设,形成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
四是不拘一格搞服务,做到老时有人“养”。以“政府主导、企业加盟、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原则,形成了具有松山特色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各街道布局建设7所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服务半径建设27所具有8类功能20个服务项目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城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90%,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享、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