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在我国北疆的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以下简称支队),担负着1103公里边境线和7.1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任务,是全国边境线距离北京最近、中蒙段管辖最长的站级单位。
边疆安全稳定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前提。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模范践行党的民族政策,以服务驻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为己任,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助力增进辖区干部群众“五个认同”,坚持把强化辖区管控作为助推民族工作稳步发展的基石,治理与防控两手抓成效、两手硬举措,全力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随着边境辖区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长,支队以大走访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四所联调”矛盾协调机制,创新探索“草原枫桥+邻里守望”群众工作法,打造综治“乌日特”模式(蒙古语音译,意为服务站点)。2019年,支队辖区内新成立32个“乌日特矛盾纠纷调解组”,仅一年多时间调解组就累计走访9万人次,实现了“小事不出嘎查、大事不出苏木、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军警民联防
多年来,为进一步提升边境安全稳定质效,支队坚持立体化全域布防,构建边境地区应急快速反应力量体系。组建“鹰巡”无人机警航队,形成战斗力后可实现6小时巡边全覆盖。在机动车无法通行地域部署“马背警队”,进一步延伸管控触角,消除管控盲区。同时,在边境地区部署组建了6支应急分队、2支机动增援常备队,互为策应补充,全面增强边境管控发现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空中“鹰巡”、地上“奔马”“分队”策应的合成作战模式,“两个屏障”(即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和安全稳定屏障)忠诚卫士职能凸显。
与此同时,支队依托“智慧边境”建设和“雪亮工程”建设,以二连浩特边境管理大队为试点,推动边境智能无人值守与探测、警用数字集群、手机电子围栏等科技成果应用。“草原110”警务机制高效运行,为抵边居住的2400名牧民更新安装手机端APP,实现一键报警和E网现场自动录像功能,真正实现“家家警务室、户户报警点”。2020年5月以来,支队对草原路线、牧点地址、牧户家庭情况实现线上全面掌握,解决了边境草原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容易迷失方向等问题。
边防流动大讲堂下基层宣讲
在北疆草原上,沙尘、暴雪、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危及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长期以来,支队坚持“及时、协同、高效”的救援理念,制定重大灾害预警机制和紧急救助预案80余套,建立自然灾害协调小组8个。2017年2月,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管理区突降特大暴风雪,支队出动警力80余人,救助受困车辆300余辆、牧民群众400余人,疏通草原路1000余公里。2019年6月,全盟边境辖区持续降雨引发洪水,民警共救助受困群众12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2020年冬季,全盟大部分地区气温创历史新低,各级边防民警连续“作战”,累计救助群众90余人。近年来,支队先后实施自然灾害救助2万多次,挽回群众经济损失达1600余万元。
执勤点外的文化盛宴
为打赢打好边境地区脱贫攻坚战,支队出台实施了以“四项基础建设”“六个实在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扶持举措。组织开展“助牧区孩子上学”专项行动,资助26名大学生完成学业;每年指导300余户牧民发展畜牧养殖业,带领220余人分批次到尖峰养殖场、绿色肉业进出口公司学习网络化养殖技术,户均增收2万元。2013年起,支队主动对口帮扶正镶白旗恩格日宝力格嘎查,帮助嘎查贫困牧户购买育肥场地设施、打井、危房改造,参与扶贫项目30余个。同时,积极促成贫困牧户入股产业项目和“N+贫困户”机制,提高其“造血”能力,助力边境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共创美好生活,共同实现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