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尼特右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以守好18.15公里边境线为重点,探索建立“1815”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重点任务,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推动边境地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上奋力打造“苏尼特右旗样板”。
一、聚焦主线,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1”),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围绕“八”个领域,高位谋划、高标推进、高效落实。一是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旗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成立专班、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有力有效手段,统筹推动民族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全域化工作格局。依据《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结合我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研究制定《苏尼特右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15”工程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各项工作任务责任部门和相关工作要求,有形有感有效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二是采取“以点带线、以线扩面”方式,积极培育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鲜活载体和创新平台,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在点上,从各领域选树1个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11个盟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形成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能推广的示范“样板”。在面上,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覆盖机关、苏木镇嘎查村社区、企业(新经济组织)、学校、连队、宗教活动场所、新社会组织、网络(“8”)个领域,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点面结合”的创建工作格局。
二、立足资源禀赋,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
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乌兰牧骑“1”为重点,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红书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民族团结展馆、兵团岁月陈列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社区民族工作展厅“5”个旗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优势,建成(“1+5”)教育基地,全方位、分众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营造人人知晓创建、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一是以“乌兰牧骑+民族团结”,奏响民族团结“新乐曲”。苏尼特右旗是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地,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温暖回信于乌兰牧骑,寄予“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基于这一优势,苏尼特右旗坚持以“乌兰牧骑+民族团结”的方式,开展各类文艺演出900余场次、编创文艺作品70余部,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全旗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奋进新征程的故事。乌兰牧骑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光荣称号。二是以草原上永不退色的“红书包”,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2023年1月12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发了“爱民助民,‘红书包’装满希望”稿件,报道了苏尼特右旗人武部“红书包”志愿服务队延续送学助民传统、更好地发挥和拓展“红书包”作用的事迹。2023年1月31日,“红书包”得到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同志批示,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学习借鉴。此后,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桑宝拉格苏木党委积极争取各类资金160.5万元,打造了“红书包”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基地。截止目前“红书包”教育基地累积接待全区各级各类观摩、调研、学习团260次5000余人次。新时代,苏尼特右旗“红书包”不仅是党员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增长理论水平的“政策包”,更是解决各种困难问题、享受便民服务的“工具包”、学习先进发展理念、掌握科学技术的“致富包”、蓝天为幕绿地为台、丰富精神家园的“文化包”。“红书包”已成为盟、旗两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特色示范点。三是以军民融合固北疆的感人事迹,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苏尼特右旗拥有亚洲最大、解放军最先进的陆空军军事训练基地,历经举世瞩目的沙场点兵,书写了“舍小家、顾大家,奉献家园、支持国防”感人篇章。多年来,旗委、政府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民关系,不断推进军民融合共建,大力实施“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共建稳边”为主要内容的“三边行动”,形成“党政军警民”合力维护边疆安全安宁格局。同时在朱日和训练基地打造军民融合团结特色展厅,为军事训练基地官兵积极参加当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提供平台窗口,军民并肩战斗,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共建共创”的民族团结良好氛围。自2002年以来,苏尼特右旗连续被评为“自治区双拥模范旗”,实现“五连冠”。
三、加强全域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一是连续五年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工程,全旗累计培训干部群众3万余人次。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覆盖干部群众5万余人次。结合“一周两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引导教育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特别是充分挖掘“国家的孩子”红色资源,设立“国家的孩子讲故事课堂”,组织干部群众聆听“国家的孩子”故事,让心灵受到洗礼。二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成功举办“万里茶路 张库大道”巡游公益活动、“蒙古马精神杯”赛事活动,接待游客10万人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突出城区这个重点,在主干街道、公园广场以及教育基地等公共区域增加各类标语2600余处,稳慎有序推进社会市面牌匾更换工作,全旗社会市面牌匾更换率达到96%,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抬头可见、随处可学。
初审:牧其尔
复审:李志田
终审:云冰
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