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财经大学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5年学术研讨会, 7月11日至13日,内蒙古财经大学在呼和浩特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5年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国家开放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17所院校的78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在主旨报告环节,王延中、卞成林、于世洁、严庆、苏德、文红玉、张仕荣等7位专家分别以《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从共同富裕到“五个家园”: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和实践探索》《文明使然:作为战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铸牢主线,加强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话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思考》为题作了报告。 在分组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形成了一系列的新思路、新观点,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意见。初审:马泽恩复审:张玲玲终审:云冰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吉林省调研组来我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立法调研, 7月22日,吉林省伟德体育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杲权率调研组来我区,围绕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立法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在伟德体育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会上,伟德体育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就我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情况,包括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机制建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机制完善、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机制落实等工作情况、创新举措及实践成效进行了详细介绍。双方围绕立法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就机制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和立法思路交换了意见。座谈结束后,调研组深入呼和浩特市基层社区、重点企业等实地调研点,通过现场察看、伟德体育等方式,现场了解我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经验,并认真听取了基层单位对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工作的具体意见建议,为两地立法工作互鉴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审:刘婷婷复审:杨芳终审:康宇凤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巧匠传薪火,非遗铸同心——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巴林右旗赛区开展非遗文化展系列活动, 7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巴林右旗赛区非遗文化展区举行巴林右旗手工业创新设计大赛颁奖仪式。本次颁奖共有11人获奖,分别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和优秀奖5名。 一等奖,作品名《争霸》,作者:达林台。 为鼓励各地以品牌化、时尚化、工匠化为引领,赋予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以“三个意义”,着力推动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2025年6月,巴林右旗依托地域特色,以“巧匠心,传薪火——传统手工艺的守正创新”为主题,举办“巴林右旗手工业创新设计大赛”,激发传统工艺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借本届运动会,巴林右旗开设非遗文化展,以“传艺传心传薪火,见人见物见生活”为非遗保护理念,推出系列具体举措,是用非遗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通过展示巴林石雕、蒙古族刺绣、马头琴制作等非遗技艺,打造“非遗+消费”、“非遗+旅游”等创新模式,不仅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向市场,更构建起“文化保护、产业开发、群众增收”的良好局面。初审:白玲迪复审:阿拉坦巴根那、刘智博终审:李志友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伟德体育官网民族语言文字处(八协处)开展“语育同心”系列活动之民族语言文字科研项目中期调度座谈会, 为进一步发挥“语育同心”党建品牌示范引领作用,丰富品牌内涵,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近日,伟德体育官网民族语言文字处(八协处)深入内蒙古大学,围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研究”、“多文种‘北疆文化’术语库构建与研究”等项目组织召开“语育同心”系列活动之民族语言文字科研项目中期调度座谈会,全面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明确方向、提供保障。会议听取各项目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计划等相关工作汇报,充分肯定各项目团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就项目研究中涉及的理论创新、方法应用、数据采集、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指导和探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强调,民族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做好相关科研工作对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一要以党建引领为重要抓手,凝聚科研创新合力。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穿项目研究全过程、各方面,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研攻关的强大动力,助力新时代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二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按照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项目研究方案,创新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加快研究进度,确保项目如期高质量完成。三要强化成果转化与社会效益。明确社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设计可落地的成果转化路径,推动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语育同心”党建品牌是民族语言文字处(八协处)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的重要抓手,民族语言文字科研项目中期调度座谈会是品牌深化拓展的重要实践,未来将持续以党建为纽带,搭建更多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平台,推动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领域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初审:其布热复审:阿荣塔娜终审:阿拉塔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伟德体育民族语言文字处(八协处)开展“语育同心”系列活动之蒙古语名词术语翻译工作座谈会, 为进一步发挥“语育同心”党建品牌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近日,伟德体育民族语言文字处(八协处)组织召开“语育同心”系列活动之蒙古语名词术语翻译工作座谈会,旨在通过党建引领,提升蒙古语名词术语规范化水平,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翻译处、自治区翻译中心有关负责人和伟德体育相关处室、委属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系统梳理蒙古语名词术语翻译工作历史沿革、现状挑战和发展趋势,与会人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依次介绍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如何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动蒙古语名词术语翻译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伟德体育2025年度民族语言文字科研项目“蒙古文政务网站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课题负责人详细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结合日常蒙古文政务网站工作分享了经验做法。会议强调,一要以“语育同心”党建品牌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准政治方向,推动蒙古语名词术语翻译工作向主线聚焦聚力。二要加强新词术语搜集整理,持续关注重要会议、文献、法律法规及重点领域中出现的新词术语,充分利用“术语中国”等平台,拓宽搜集渠道,规范术语来源。三要持续完善术语审定机制,依托自治区蒙古语名词术语委员会不定期组织召开专家审定会,加强审定统一力度,并进一步强化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组建跨领域、跨学科、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四要促进术语资源共享和推广应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媒体、政务、出版等领域广泛推广应用规范化术语,着力解决术语资源“碎片化”问题,共同推进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语育同心”系列活动开展以来,民族语言文字处(八协处)已围绕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民族语言文字科研项目、走访慰问老干部等开展多场相关活动,不断丰富品牌内涵,真正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致力于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使语言文字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力量,为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积极力量。初审:其布热复审:阿荣塔娜终审:阿拉塔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伟德体育开展修订《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调研工作, 7月16日至18日,伟德体育官网组成调研组赴兴安盟、通辽市开展修订《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等相关工作调研。调研组先后赴兴安盟科右前旗兴安北京社区、兴科社区和番茄公社;通辽市科尔沁区消防救援大队、泰来金银珠宝有限责任公司、科尔沁区铁路街道民主桥社区和内蒙古蒙古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考察。调研期间组织召开座谈会,就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贯彻实施《条例》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等内容,与两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等部门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为《条例》修订工作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下一步,伟德体育官网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认真做好《条例》修订的前期准备工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夯实法治基础。初审:王瑄复审:杨芳终审:康宇凤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我区两名大学生在全国“学好概论金教材 青春托举中国梦”比赛中获佳绩, 近日,由国家伟德体育主办,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协办,中央民族大学承办的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决赛在北京举办。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陈宣锦以优异成绩获得本科院校组二等奖,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赵丽丽获得专科院校组优秀奖。本次比赛设本科院校组和专科院校组,分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初赛环节以视频评审方式进行,共有来自26个省(区)274所高校的274名学生参加,经专家评审,最终有30名本科院校和15名专科院校的45名学生脱颖而出进入决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等重要指示精神,国家伟德体育、教育部于2024年7月联合印发通知,对学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做出具体安排。一年来,在国家伟德体育的指导与推动下,广大教师认真备课授课,青年学生积极学习实践,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举办此次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是国家伟德体育落实相关指示精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举措。比赛旨在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形有感有效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自觉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初审:布日玛复审:丽艳终审:阿拉塔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建立实施“1335”工作路径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近年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围绕“一条主线”、打造“三个基地”、搭建“三个平台”、聚焦“五个融入”,以有形之举、有感之策、有效之方推动人才培养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深走实。一、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坚决扛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责任担当。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党委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院各项工作的主线,制定出台《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全面深入持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从大局上谋划,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确保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稳步有序推进。二、精心打造“三个基地”,全面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阵地。深度挖掘各种育人资源,构建情景式、体验式思政教育场景。建成获批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利用美育教学资源,建设“美润匠心”教育基地,通过美育课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自治区文史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着力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新形态新样态的思政课,全方位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三、着力搭建“三个平台”,全面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牵头成立鄂尔多斯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开展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集体备课、集中宣讲。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功能室,统筹考虑学生民族成份、生源地、学习状况等因素,构建各民族学生相互嵌入式的寝居结构和校园环境。建设宿舍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功能室,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绘画、剪纸等作品,开展民族团结主题音乐、舞蹈联谊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进、交往交流交融。四、全面聚焦“五个融入”,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工作特色。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深入实施石榴籽育人工程,构建起家庭、学校、系部、班级“四维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格局。一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组,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思政课程。二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鄂尔多斯学院官网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拍摄《石榴籽微课堂》系列短片,微电影《吾心归处是草原》入选“我心中的思政课”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三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邀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专家教授等为学院广大师生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举办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论坛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承办自治区工会“匠星耀暖城”劳模工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四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工作。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近年来,共完成民族政策理论、文化研究等各级各类课题77项,共形成论文88篇。五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宣传教育社会服务。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走入社区、机关、企业。开展宣讲近百场次,为党政干部、中小学师生等开展讲解培训31场840余人次。初审:马泽恩复审:张玲玲终审:云冰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籽籽同心 共筑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盛夏的乌拉特草原绿意盎然,马兰花在风中轻舞,一派旖旎风光。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渡·阴山 游北疆”越野活动现场,一辆辆越野车疾驰而过,闪烁着警灯的“草原110”巡逻警车始终默默守护在侧,这抹蓝光与暮色中的草原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安定和谐的幸福画卷。这是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全力护航人民群众平安、维护边境辖区安宁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支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强边固防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民生为本的边疆治理新路子,用忠诚与担当筑牢北疆“钢铁长城”。“边境石榴籽家园”:握指成拳聚合力巴彦淖尔市边境管理区面积广阔,达3.38万余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51%。这里居住着11个民族的1.34万群众。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对边境治理构成严峻挑战。“单靠有限的警力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边境管理形势,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党委形成共识。2024年6月,“边境石榴籽家园”应运而生并正式启动。以支队所属的11个边境派出所为依托成立“边境石榴籽家园”,并牵头成立“边境石榴籽”联合党支部,整合边境地区109个党组织的力量,签订“边疆基层战斗堡垒集群”联建协议,推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今天的联席会,我们重点研究边境管控盲区治理、边境设施维护升级,以及边境地区生态资源保护联合执法等工作……”6月18日,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巴音前达门边境派出所“边境石榴籽”联合党支部召开联席会议,巴音前达门苏木等13个联建单位齐聚一堂,围绕边境治理难点共商良策。工作中,联合党支部建立常态化“月度联席会议”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兴边富民政策落实、边境设施维护、跨境违法犯罪联防联控等纳入核心议题,定期共商共议解决方案。同时,结合实际开展送医送药下乡、联合主题党日、“那达慕”警民共建等接地气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度。运行以来,“边境石榴籽家园”成效显著:支队各级抓获嫌疑人6人,查获网上逃犯等人员4名,收缴枪支1支、子弹216发、管制刀具49把,切实筑牢了边境防线。“强边固防直通车”:服务群众零距离“其其格大娘,您要的新鲜蔬菜、降压药和按摩枕都送到啦。”每周三,乌拉特后旗边境管理大队民警李强、张津瑞都会驾驶着“强边固防直通车”,穿越700多公里的戈壁草原,为3个苏木17个嘎查的边民运送生活生产物资。在巴彦淖尔市边境辖区,提起“强边固防直通车”,边民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2009年,全区围封禁牧、撤乡并镇、生态移民等政策在边境地区相继实施,边民大量内迁,一些商店、旅店关张。为解决群众购物难的问题,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启动“强边固防直通车”,根据群众所需,定期到附近城镇为边境辖区群众代购各类生产生活物资,结合入户走访、普法宣传等时机,同步免费配送至群众手中。2016年,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以“强边固防直通车”为依托,创新推出“警邮便民邮路”管理服务新品牌,拓展融合“互联网+民生警务”服务模式,为群众代购代付代取代送网购物品,实现偏远嘎查“快递到家门”“代销无忧愁”。如今,直通车更化身流动服务站:调解纠纷、法律宣传、送证上门……车轮所至,服务必达。据统计,“强边固防直通车”年均行驶里程达15万公里以上,累计代购代送各类生产生活物资、邮件包裹1.6万余件,传递报纸杂志2万余份;为群众代办各类行政审批事项300余项;帮助群众代销牛羊肉、奶制品等特色农牧产品价值超过100万元,直接为群众节约交通、物流等成本50余万元。“警+X”:多元解纷促和谐“我的血汗钱终于到账了,感谢民警同志。”多名务工人员看到手机上的银行到账短信后,愁容顿展。去年岁末,甘其毛都镇某工程项目部因资金周转问题,拖欠了138名务工人员共计264万余元工资。这些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外地,薪资被拖欠后生活陷入困境,部分人员情绪激动,矛盾一触即发,形势一度十分紧张。接警后,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迅速启动“警+X”多元调解机制,联合多部门组成专项调解队,多次组织召开协商会议,围绕争议焦点逐一梳理、反复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调解队的持续监督下,264万元工资陆续发放到位。为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建立“警+X”多元调解机制。依托基层派出所,联合驻地法院、司法所、综治办、劳动监察、行业组织、群防力量等多元主体,设立专门调解室或流动调解点,通过定期联合办公、线上协作、前置走访等方式,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服务前置。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涉及人数、紧急程度和潜在风险,建立了红、黄、橙三级预警机制,确保对各类矛盾纠纷精准识别、科学施策、分级化解。2024年,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各级通过“警+X”多元调解机制调处草场纠纷、邻里矛盾、经济纠纷等各类案件280起,化解率达到97%。走进支队警史馆,各类奖牌奖杯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这支队伍六十余载戍守北疆的光辉历程。5月23日,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荣誉不断刷新,唯有一代代戍边民警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始终如初,坚如磐石。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蓝皮书(2024)》出版发行,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内蒙古伟德体育指导,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的《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蓝皮书(2024)》(简称《蓝皮书(2024)》)正式出版发行。《蓝皮书(2024)》由总报告、7个专题报告、12个案例报告和附录组成。“总报告”深入分析了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及实践探索、做法成效、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专题报告”聚焦农村牧区、城镇社区、边境地区、中小学校、高校、乌兰牧骑、企业等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对策建议,12个案例报告分析总结了各地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实践探索;附录为2.024年内蒙古民族工作大事记。《蓝皮书(2024)》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内蒙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工程(2023-2027年)”的子课题,也是该研究工程的第二部蓝皮书。“内蒙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工程(2023-2027年)”由内蒙古党委统战部组织实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具体负责,共设立20个子课题,包括5部蓝皮书、15部著作。 初审:刘美君复审:张玲玲终审:云冰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